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创办大学?
为什么进入大学学习的条件是GPA课外活动leadership?
大学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虽然这部影片主体是喜剧片,可是它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能一笑了之的笑话。
SHIT刚成立的第二天,成群的高中毕业生拥堵在校门口。
他们和巴比特一样,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也同样梦想着大学生活。
可是那些条条框框的体制和评判标准却活生生的把他们拦在了“正规”大学的门外。
愤恨,委屈,甚至不想让父母失望的不甘,让他们理所当然的加入了SHIT这个虚拟的,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的“大学”。
“正规”大学到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课程,设施,教授,名义上是正规大学不可缺少的三要素。
可是能带来的,仅仅是未来的职业所需,生存之本,然而那真的并不都是我们所向往所追求的东西。
青春是用来经历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意义不尽相同。
你可以说你喜欢这样的教育模式,喜欢经历四年大学枯燥的学术仅仅是为了今后有个收入可观的工作,今后要赚很多很多的钱奢华的过日子。
你也可以说你不喜欢那样,就算没考上正规大学,你依然可以抬起你高傲的头颅,做自己真正爱干的事,圆想圆的梦。
这正如SHIT的办学理念,没有什么不可以。
我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拦你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过你想过的日子。
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定义,更没有人为成功不成功划过任何界限。
上帝创造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指责,去贬低任何人的想法和想做的事,甚至多数人认为那是荒诞的。
当我看到那个男孩从人群中举起手,想多次引起巴比特注意让他发话,想说的仅仅只是这是我的父母第一次说为我而感到自豪,真的掉了泪。
这也是SHIT第一次让我感到它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个实现梦想的地方,更是给予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和绝望中的希望。
看到巴比特为了这帮学生忙里忙外,特地去真正的Harmon学院听课吸取办学经验和教育模式,还为学生们立了一块大白板,让他们写下他们真正想学的东西,真的很感动。
激情,创造力,想象力,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太可贵太可贵。
虽然SHIT理论上说的确是闹剧一场,可它所带来的是所有人对大学教育的反省深思和对学生的真正需求的重新认识。
让我们放手追逐属于自己的青春吧。
没有什么可以害怕。
Remember that you are always accepted by yourself. 当你发现青春逝去后年华犹在,伙计,你应该已为自己而感到骄傲。
讲的是一个高考落榜的男生,先是为了欺骗爸妈伪造了一份录取通知书,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落榜的学生过来,他们从没场地没规模慢慢开始整修,自己当老师,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雕刻厨艺瑜伽摇滚等等,遇到了正规大学的挑战,他们去公证,却意想不到地通过自己的理念阐述获得了试运行一年的机会。
看完只想说,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且想想而已吧,这样四年真的能学到东西吗,读正规大学平时也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啊,看看而已吧。
反正也没觉得有网上说的那么好看。
情节属于比较老套的青春励志题材.一群考不上大学的孩子,阴差阳错之下办了自己的大学,没有老师,完全自由的去开拓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很喜欢结尾处主人公慷慨激昂的陈词:"哈蒙学院有它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但传统是什么?
欺压同学 羞辱看不惯的人 给孩子们很大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失常染上毒瘾为什么?
为什么不能共存?
你们有你们的规则你们的构成你们的象牙塔而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遵守你们的规则?
知道什么?
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或者魔术师,艺术家或者只想周游世界"很喜欢主人公对于理想的阐述,的确,教育不是用刻板严厉的方式剥夺还是的创造性和激情,因材施教的意思,不是根据孩子的天分来制定学习方法,而是根据他们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孩子不需要学习统一的知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需要的是做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不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做一个模式化的社会人.可惜的是,即使这片子表达了那么美好的想法,这群孩子还是不得不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看,社会的认可不是轻易可以更改的.
这部片子是我高中毕业那年的片子(暴露年龄),刚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还不允许带电脑,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看的。
当时看完就觉得大学四年会是多么美好。
一晃居然快10年了,感觉一切都不是那么真实。
念到博士二年级了,再回过头来看到这部片子,感触真的好多。
我很后悔大学里面没有做好多事情,也庆幸我曾经的选择。
1. 那个年龄,刚上大学,有很多时间,却把这些时间浪费在很多事情上。
后悔没有多把这些时间用在多看一点书(这里的书可以是任何书,因为每一本书存在,都有它的意义,无非就是好与坏的问题),多看一些电影,多走一些路。
你看过的文字,欣赏过的片段,路过的风景,都是一种财富,会让你面临选择更加果断,同时也能找到自己最好的定位。
2.后悔自己过于安于现状。
按照我爸妈的思想,人年纪越大就越想要稳定。
似乎这一条在我这里不成立,我发现我自己却是越长大就越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
那个时候的我居然愿意安安稳稳的在学校做一个学生。
3.老师教你的东西未必有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却是受益一辈子。
我认为改变我人生的一项重要技能是编程能力吧。
大学四年没有正儿八经学过,靠自己琢磨出来一些,虽然有点野路子,但是也算是适用。
让我现在无论面对多复杂的东西的时候,都有信心一步步拆分开来把它搞懂。
当我现在有时候站在讲台上给人讲题的时候,我突然明白,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百分百把他的想法传递给你,即便你能了解他的想法,也未必是最适用的。
所以你需要自己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4.我庆幸很多东西和信念我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严格的控制自己异想天开的梦想一步步走向正规。
虽然我不知道未来能否实现,但是至少努力过。
我一直标榜自己是天才,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是能不能开发出来而已。
当你睁大眼睛向更远处看的时候,你会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技能。
5.我最庆幸的是我生命中遇到的人。
性格孤傲似乎曾经沉默寡言的我也能遇到不少朋友。
我的家庭尽管给过我挫折,似乎也没有来自父母的压力让我改变自己想走的路。
师长们,每一位都给了我最大的帮助。
从他们那里真的学会了很多,也修正了很多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未来,不可测,但已经有很多想学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
不被束缚,自由的人生会很精彩吧。
看完这部影片,开始思考大学的意义,我想,在主人公建立的这所大学里,真正的让我们思考我们未来能够做什么,怎么样去选择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南哈蒙理工学院的教学更多的是探索自己,去完成可能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想正因为这是大学,还没有步入社会,我们才能够在此之前在放肆一次,疯狂一次,去探寻自己,去探索我们想要提升的点在哪里,想要精进的技能是什么。
大学也只是一个平台。
其实更重要还是我们自己的学习,我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现在拥有很多热度的话题都是,勇敢享受世界,去旅游,看自己没看过的风景;出国,对陌生未知的事物祛魅;去运动,发挥自己的潜能…人生忙忙碌碌,从出生,父母望子成龙,幼儿园,小学,好好学习,考初中,考高中,考一个好大学,那么考上大学之后呢,好像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没有结果,也没有人再告诉我们之后的路该怎么走了,还是延续上一代的传统,出来找一份工作,结婚生子?
干到退休,才能享受最后晚年人生?
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学习到一些技能,或者说,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因为现在的我还在学校,我不想一直迷茫,停滞不前。
当然电影仍然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一些故事没有续写完整,有些可惜,但它仍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
所以我的评价也带着主观。
what a shit.这个子虚乌有的大学最后还成了真,创始人么,几个大学拒收的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
教员么,一个貌似愤世嫉俗的老头,(话说回来,在年轻的时候愤世嫉俗,我们可以称之为幼稚。
在退休的年龄还这么另类,我认为依然就是幼稚,只是缺少了喜庆成分)大学是什么,大学是SHIT虽然剧中人呼吁所有人都可以上大学,因为它只是SHIT,但是其实大学本不是所有人都必须上的。
学习是什么?
学习是对前人知识的尊重,是传承,是发扬。
而不是每个人都成为韩寒那样,批评老师全是SHIT。
老师也许不是教育家,也许不是每个人都那么称职,但是大多数是有良知的。
要获得成功的前提是什么?
是获得知识,技能,和思索的能力。
这些东西的获得靠什么途径,靠学习。
靠前人的总结,自己努力跟进。
若是发呆能推进社会进步,每个人都会成为菩提。
NO PAIN NO GAIN.要成为精英,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而不是自己创造一个所谓的成人托儿所。
在一个地方啥都不干,全凭个人爱好,那就是托儿所。
那是一个人不会走路时候的特权。
不努力,不学习,还想着一朝成功,做梦去吧!
有些失望,题材比剧情更有意思,很不喜欢里面闹着玩的庭审,俗套的美女送怀,扁平没智商的反派,尬到不行的美式演讲和无聊的皆大欢喜,原以为会更好,但感觉就是个更自由混乱的技校,此片的立意我懂,但没get到,反而更觉得循规蹈矩是正确的。
但虽说快乐教育让人向往,但不得不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想起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之前总是提发扬素质教育,为什么现在不提了呢,因为根本没用。
中国这么一个考试大国,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都是由考试决定,小时候总以为考试是不公平埋没我闪光点的,但后来也逐渐发现其实相对而言,最公平的就是考试。
现实就是,那块黑板上不应该写满他们的梦想,但我们最终埋怨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抹杀个性的学校机制,而是这整个社会,每天披星戴月拼了命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学习换来的却是996的福报和生活柴米油盐的枯燥重担,这肯定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的目的对吧,以前众人都为中华之崛起读书而感动落泪,现在一句反对调休默背劳动法就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妈的,明天端午节又调休了,调你妈休,操
快高中毕业的巴特比•基恩斯正面临着升学压力,他投出的8封大学入学申请信全被拒绝。
这可不是他父母愿意看到的状况。
还好,巴特比不是唯一一个陷入困境的学生,他的好几个死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面对因无法进入大学而逐渐黯淡的前途、父母施加的压力,更为了吸引自己的梦中情人——莫妮卡,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一群毫无经验的高中生,在对“自由主义”一词做出广义解释之后,雇下场地,设了网址,请了演员,搞了个虚拟大学,决定自己建立出一所根本不存在的“南哈蒙理工学院”,以该大学的名义给自己发出录取通知,借此蒙混父母和朋友们。
谁料,刚刚把他们认为需要的一切都安排好之后,巴特比和他的朋友们发现自己的工作好像做得好过头了——从各地赶来的好几百个被大学拒之门外的学生……由于“南哈蒙理工学院”是由“哈蒙理工学院”改名而来,引起了哈蒙理工学院院长的愤怒,南哈蒙理工学院也因此受到了法院的提神。
开审当天,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全体学生与巴特比他们共进退,都坐席于法庭之上。
面对哈蒙理工学院院长的百般刁难与鄙夷,他们没有胜算,他们没有法律上规定的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应当具备的三大要素——设施,课程,教员。
当法官发问:“那么,基恩斯先生,这是真的?
你们有个正式教师来为300多名学生服务?
”,巴特比带着对每位学员的责任心,以及对他们每个人的梦想的坚持,他做了如下义愤填膺的辩词:“我不准备回答你的问题,因为你们已经打定主意。
我是拒绝方面的专家,我能看清你们的面目。
太遗憾,你们的裁决和我们预料的一样,你们没有理解我们。
这是因为你们想我们和他们(指向哈蒙学院方)一样,但事实上我们不喜欢这样。
我为我们所做的事情而自豪!
我的意思是,哈们学院有它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但传统是什么?
欺压同学?
羞辱看不惯的人?
给孩子很大压力,导致压力过大而失常,染上毒瘾?
“为什么?
为什么不能共存?
你们有你们的规则、你们的构成、你们的象牙塔,而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为什么要遵守你们的规则?
你们知道什么?
“你们是罪犯,因为你们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你们的父母呢?
”,面向家长们,“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叫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都很听话?
“你们呢?
”,面向法官。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
你们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也许想做诗人,或者魔术师,艺术家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面向听审席,“看,我……撒谎了,我对所有人撒谎,非常抱歉。
爸,尤其是你。
但绝望之余,有些事情很激动,一生有很多可能,难道这不是你们最后的要求?
作为父母,我的意思是‘可能’。
面向法官,“今天我们来这请求你们的批准,有些事情发生了,我不在乎!
谁在乎你们的批准?
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批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的,因为真相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当你发现了,你就明白,我明白这是一个真相,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南哈蒙,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事实!
不需要老师、教室,以及虚浮的传统或者金钱来学习,只需要大家有着提高自己的愿望,这在南哈蒙已经拥有。
所以你们继续标榜你们的规则。
拒接我们,打击我们,做你们想做的,这一点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不会停止学习,也不会停止成长,我们不会忘记在我们的土地上灌输的理想。
因为我们是南哈蒙的主人,我们也一直都会是南哈蒙的主人!
无论你说的,做的,盖的,可以往让我们改变!
去他妈的!
”说完,他抹了下眼角。
于是全场沸腾!
“随你们!
”最后的最后,法官们讨论片刻,主法官发话:“基恩斯先生,你的陈述有些另类,你的方法也值得商榷,但是,真正的教育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在这点上你成功了。
我们不会拒绝改革,但必须有所关注。
因此,南哈蒙理工学院准许试用一年,继续它的试验计划。
别这么快按我们的方式下结论!
恭喜!
”接着,他在档案上重重地盖上了印章。
全场顿时再次沸腾!
那是激动的沸腾,欢乐的沸腾!
没错!
这就是充满超现实主义制度的高校——“南哈蒙理工学院”。
在那里,没有传统的教程,没有专业的老师,但是,那又怎样?
每个人在兴趣与探索中挖掘出自己的潜能,自己便是自己的老师!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们可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我们可以不必再为考试而烦忧,我们在这样的自主环境下能学到更多,激发出更多的激情与创造力,同时也更能培养我们的情操,让我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全面发展。
但是,这毕竟是超现实主义制度的高校,它需要的学生需要自主、自律、自强不息,它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这样的学校离我们太遥远,离这个社会太遥远,它可能会实现吗?
如果答案是会,那又要到何时才能成为现实呢?
昨天晚上刚看完这个片子,这种大学的生活方式是我很想要却永远做不到的事情,象是梦一样,看完半天睡不着觉,激动``
看了这部片,想到了《律政俏佳人》,同样的college题材,同样的荒唐。
虽说极具创新性,批评了我们认为世界第一事实上跟我们一样呆板的教育,但电影的梦幻性总会让我们感到无力,毕竟电影总爱表达无奈,呈现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结果。
只能说,美国的这些片形式大同小异,俊男美女主角,挑战权威,最终美人归,事业成。
美国人太爱做梦,却不擅长将这些梦实现!
题材高尚,笑料低俗.
补记
对“大学”的一次绝美意淫……唉………………(片尾的混音搞得不错
三星给立意
太棒了好吗 justin long的两次演讲爽翻了 半夜看完感觉热血澎湃啊 好羡慕 shit的生活
在美国开个大学比中国要容易得多
标准的空间争夺保卫战开头,一场听证会结尾。但男主人设早就不流行史密斯先生那种纯然理想主义者了,男主又要沾草根气质,以玩世不恭满嘴谎话为性格,又要在最后强行结果道德大旗发声,就显得很断裂。相似的,披了层教育话题的外衣,但任何真正的实质性问题都不敢讨论,也不敢去吧负责听证会的人们与草根诉求独立起来,反精英主义,但没全反,美国有自己的青天大老爷叙事。一味的把精英教育简化为兄弟会➕书呆子,而自己畅想的乌托邦也不过是职高➕鸡汤课➕最酷的party,编剧对两边都缺乏想像….就挺烂的…..企鹅人演的add患者也很滑稽…..
印象中海可以哦!
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热情,很有趣的剧本
虽然有原型……原型还很屌……但这部电影里,我只看到了一群骗爹妈钱吃喝玩乐把妹的小混球啊……没看出来他们有为”梦想“付出一分一毫的努力啊……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好题材,但谈不上好电影,打四星是因为借题发挥很方便。反思教育弊端、探索学习本质是有意义的,但身处Z本主义复辟时代这种白日梦终究只是空中楼阁,在教育不影响社会资源分配、工作也不只是为了生存的世界也许有可行性。改革人人会谈,但往什么方向改才是问题,电影里的玩法太反智就不提了,现实中右派那些主张通常不是为有产者谋利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左派的尝试则在失去W产阶级Z政的后盾之后被定性为W革余孽。
小学看还会激动下,这种狗屎理念怎么贩卖得出去?LOSERS的互相学习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反智情绪严重。IMDB和豆瓣的分数差说明了这种理念比起老外更符合很多中国人的胃口。
觉得比预想中要出色很多。什么是教育,你又为了什么去受教育。大学快要读完了,终于发现原来这四年我所要做的就是对自我的一个找寻和定位,我想这比任何一门专业课还要重要许多。(中国的大学实在是一点意思也没有,比shit还要shit)另,这片可圈可点之处很多,ost也很棒let the d
I just want to say --it is won won won won won won won wonderfu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sztUaVu0z4
很励志没错~
呵呵 不知道是因为喜欢这个题材还是什么的,反正这部电影还不错
看完了,但是大脑什么都没记下,好吧。只有两星了
创意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