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缘于我对现实向压抑犯罪题材的喜欢、对周冬雨表演的喜欢,片子没有多好,个人观感也没那么差。
悬疑性不强,当然,原作与电影的内核也不是破案本身,和所有90年代末东北往事背景的故事一样,呈现的是普通人在特定时期被历史洪流裹挟着毫无准备地被改革的浪潮席卷,或成为浮萍或彻底淹没……片中的所有人都是这场浪潮的波及者,周冬雨饰演的李斐和父亲李守廉就是彻底被吞噬的两个人,他们一个老实本分地工作,下岗后摆摊,困难时依旧帮助别人,另一个学习优异困囿于底层的环境,心比天高真就命比纸薄。
父女俩莫名其妙地被命运开了残忍的玩笑,然后坠入更大的深渊。
我跟大猫讨论李斐在1997年可以选择独自去南方,但后来想想那又能怎样?!
比现在幸福?
能过上她想要的人生?!
她的漠然拧巴决绝里面全是对人生的不甘与迷茫。
如同当下每一个普通人,看似很多选择,有些时候根本就无从选择,只是也只能被生活推着走,而已。
整个电影从剧情基调摄影光影到情绪表达,充满了无奈无力宿命的绝望与压抑。
是个好故事但剧作改编不合格,和删减了2次不无关系,很多高潮来得猝不及防缺少必要铺垫而显得莫名其妙的割裂。
袁弘饰演的警察为什么在缺少直接证据情况下笃定而激动地拔枪?
李守廉沉默中爆发的射杀是不是需要些心理依据?
庄树因为什么动机就从空虚迷茫的混子变身伸张正义的警察?
那个控制欲变态医生的那条线就和这个角色一样变态得不知所谓!
最可惜的是傅东心完全沦为背景工具人。
且在成片5年后东北往事的叙事已然失去新意了。
表演上没大问题,我可太喜欢陈明昊老师了。
周冬雨对这类角色信手拈来,杀人那场戏层次丰富无比精准,十分惊艳。
刘昊然……emmm,干净的,与整个氛围不太融合,偶尔灵光乍现还可以,偶尔就完全接不住戏,最致命的是台词太差了。
李斐和庄树亲吻的时候我简直要笑出声来,再洁白无瑕的情感经影视化改编,也成了帮助周和刘延续荧幕燃冬2.0的产物。
谁一厢情愿这样做的呢。
原著、剧版、电影都看过了,谈谈感受。
如果说剧版算不错,只是剪辑和台词的凌乱让人一头雾水,电影版真是让人气愤。
一、小斐平安夜去见庄树。
原著和剧版都是小斐上车后紧紧抱住书包,生怕驾驶座上的蒋不凡看见汽油。
电影里的小斐面部紧张,行动全无警惕,松开背包居然还能让蒋不凡看到,还给汽油特写,改编我不喜欢,这个特写也是,我觉得刻意。
二、李守廉和蒋不凡下车。
小斐被撞是偶然的?
是因为蒋不凡没开双闪,也可以说没开车灯的缘故,黑灯瞎火的时候一辆大货车撞上车尾。
电影开着远光灯。
细节处理得不如原著。
三、蒋不凡最后一幕结束,转镜,加字幕解释。
不高明。
加字幕,配解说,感觉是黔驴技穷的导演才会做出的下举。
是会影响到观影节奏。
四、李斐和庄树亲吻,孙天博因爱生恨性侵小斐,我只好都忍了。
再洁白无瑕的情感经影视化改编,也成了帮助周和刘延续荧幕燃冬2.0的产物。
谁一厢情愿这样做的。
是否是好端端的感情不改编加性骚扰和强奸,故事就拍不下去了,电影就没人看了。
五、“你觉得我漂亮吗”。
这句话由小斐之口说出来我简直要笑出声来,小斐看来是傅东心教她的都白教了,我印象里的小斐是不会主动向别人口中寻求自身定位的。
六、人物扁平到不会对任何一个人留有印象。
特别是傅东心。
对庄德增冷漠态度的原因交代得不明不白,原本高知识分子清醒独立、是李斐偶像的形象,改编成劈腿李守廉还主动向庄德增吹胡子瞪眼?
她心里动机从何而来?
七、文眼也没点。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为你让路。
」既然你不打算再湖面上拍最后一幕,那电影中段傅东心讲的这句话就孤零零落在那孤立无援。
并且这句话看来也没有改变电影里的小斐,现在文眼在导演手中也成鸡肋一般的冗杂物了。
今日份的失眠读物是#平原上的摩西# 原著小说。
除了喜欢双雪涛不露声色的文风,就是感慨女主真的是又一个极其适合#周冬雨#的角色。
可能因为之前在平遥影展看过N次的电影预告片,看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把周冬雨刘昊然带入到故事中去了。
三金可能只是个开始,只要不出大岔子,李斐这个角色将再次巩固周冬雨的圈内地位,毕竟是原著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存在,一粒孤独又耀眼的珍珠。
电影色调很暗,对于我这种视力不好的人来说看起来很费劲。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调色。
剧情上大幅度删改,小说的文本是有力量的,电视剧的改编虽然将背景改在呼和浩特,隐晦提及下岗潮,总体是自洽的,也展现那个时候的风貌。
电影本来将在21年平安夜上映,结果撤档。
四年后删减11分钟归来。
王学兵在片中演李斐父亲李守廉,他的角色换了演员,有明显删改处。
不过21年有他出演的《第十一回》照样上了,片方这样是审核有新规还是别的。
下岗潮是不能提的,李守廉和傅东心的剧情也砍没了。
整部片子都是突兀的,中段字幕实在省事。
特别关键的剧情庄树当警察的原因、李斐和父亲去孙家诊所都没了,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因着时代。
电影中一切都是稀碎的。
庄树和蒋不凡关系怎么就那样好,他们之间的刻画明显不足。
李斐孙天博部分又是魔改,三角恋都整出来了。
泛舟湖上那段也没了,原著中庄树和李斐更像是亲情友情皆存。
电影后段完全垮掉,只有周冬雨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刘昊然中规中矩。
这个演员配置还是不错,可是剧情怎么就成了这样?
双雪涛的小树和小斐没有那种所谓情愫。
女孩年长于男孩,当庄树知道一切源于那场大火的约定方才记起童年有那么档子事,这根本不是反转,小斐的无谓最终湮灭。
文学的力量,影视不适合,男女间一开始就要有些什么。
剧版保留了女大男小的设定,但二人有超越友谊的情感,甚至随着小树的长大成人近似爱情。
影版则成了哥哥妹妹情窦初开。
吕聿来太适合驾驭这类夹缝中阴暗生物般的人物,孔雀、秘密访客都如此,但是加戏很刻意,怀疑删的也是他和周冬雨的戏。
梅婷更接近原作的傅东心,海清扩展了人物的挣扎拧巴。
她为什么偏要和小斐爸爸有什么?
没必要。
庄德增则是剧版老舅的更好。
张悦然的文学统筹工作使整个故事脱离了东北语境,结尾的开枪意味着小斐的“带他走”贯穿始终。
和剧版一样,庄树当年去赴约了,影版甚至放火了,可少了玩火少女的怪癖和早熟,这个疑似爱情的结尾有点不太妙。
但是东北的荒诞苍凉不在意那些无谓和无常,正如冰做的街道,雪化了就是春天,一切都将融化、消失殆尽,它只是平原上的一片大地。
《平原上的火焰》改编自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这事大家肯定都知道了,小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影又有怎样的改编?
从目前发出的预告,我觉得基本故事还是按照原著在走的,也会有一些新的内容,网上看了一条微博,觉得讲得挺透以下转自微博@黑光乍泄,有删减,如侵删:因为很喜欢刘昊然和周冬雨,想提前知道《平原上的火焰》的故事,就去看了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摩西》。
发布的#平原上的火焰火的约定版预告#中,可以看到很多原著里的色彩,以及为了丰富人物而增加的新情境。
小说以作者生长的东北沈阳市铁西区为创作背景。
有关铁西区的事,王兵拍过一部非常著名的纪录片,有9个多小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第二集的名字叫《铁西区:艳粉街》,在本片的故事中也出现了这个地方,都是真实地名。
这是整部电影所处的时代基调。
预告中那把枪、以及一个男人朝着另一人开枪的画面,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场意外,也是李斐与庄树这场错过的“祸根”。
8年前,一个县城接连发生出租车司机被抢劫杀害的案件。
袁弘饰演的刑警蒋不凡带领人手假扮成司机,守株待兔等凶手露面。
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小李斐和她爸坐上了这辆车。
预告中的这一画面,给雪夜中的那声枪响留下了悬念。
这天是平安夜,李斐和庄树原本约好要去玉米地烧秸秆,“烧起来像棵圣诞树”。
就是这样一个关于火的约定,让二人错过多年,直到长大后的庄树成为一位刑警,重新调查这起案子,才意识到当时车上坐着的人可能是李斐。
原著中的李斐从小就喜欢火,所以电影里也保留了很多“火焰”元素:燃气灶的蓝火苗、燃烧的玉米地、二人烤鱼的篝火、出租车焚毁后的熊熊烈焰。
预告开头和结尾,时隔多年未见的二人终于重逢,小心翼翼地互相询问,“那年平安夜,你来了吗?
”,希望电影版给一个不负众望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梅婷饰演的傅东心(庄树母亲,李斐幼年的导师),文雅理性,暗藏心绪,这个选角我觉得非常贴合。
另外,上映时间和李斐庄树的约定一样在平安夜,挺有仪式感的。
这部积压了很多年的电影终于在近期上映了,还被删减了较长的镜头。
本片的故事线分为八年前和八年后,并没有像一般悬疑片那样交叉叙事,完全就是先后叙述故事全过程,但同样具有很强烈的悬疑感。
全片在摄影和美术上做到了极具特色,将平原上的空旷和凄凉感呈现得极为出色,营造出一种压抑和萧瑟的氛围,也非常符合那个年代下东北地区人们生活的境遇。
本片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犯罪故事,还探讨了命运与救赎的话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无常,让人物情感上更具冲击力。
片中周冬雨饰演的李斐,既有少女的纯真,又有成年后的复杂情感,她的表演既细腻又富有层次感。
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角色,他的表演也能让令人印象深刻。
但全片总得来看,前后故事的割裂感很严重,没有做到循序渐进,逻辑非常混乱。
另外全片对于人物情感表达也欠了不少火候,对于没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来说,很难理解清楚人物角色的情感动机,对各个小事件的突然发生充满疑惑。
文/梦里诗书 作为改编于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其实底子并不差,然而,电影将青春疼痛文学嫁接到犯罪悬疑电影的过程,却显得那么的尴尬。
从节奏掌控的失衡,到角色塑造的苍白,再到无从共鸣的情感,电影从始至终都只是流于了文艺爱情的表象,而从没有真正去展现出时代与人物。
电影最为明显的诟病,在于导演对非线性叙事掌控的力不从心。
这种叙事手法本就尤为苛求导演的能力,而从成片来看作为导演的张骥,显然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作为一场本就跨越了八年时间的案件,电影多线并行的结构没有抓住重心,导致主线模糊,次要角色的支线情节缺乏深度,又明显的能感受到删减对电影节奏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例如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本身是缓慢的,而到了后段的收尾,则越发的匆忙。
节奏的失控,在电影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角色塑造的无力。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也好,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罢,这两个核心主演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多少情感铺垫的空间,女主李斐没有内心变化的挣扎,刘昊然的庄树,他所呈现的“平淡”,放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演不出庄树身上那种被宿命所困的沉重感,至于其他配角人物,如梅婷、袁弘等资深演员也能沦为了功能化配角,进一步暴露出了导演对群像刻画的乏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平原上的火焰》想要作为卖点的冷峻风格,实则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大量低照度镜头和暗色调画面,非但没有服务于剧情,刻意营造的压抑更进一步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纠葛,也在这样的视觉处理下实则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体现,无异于刻舟求木,根本难以形成电影的美学表达,反受其累。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同《漫长的季节》一样,展示的同是经济浪潮背景下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阵痛,本身都有很好的内在底蕴,本该都有着让人足够共鸣的时代情感,电影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错位。
它试图融合犯罪类型、青春疼痛、作者电影与社会寓言,但试问有几位大师级导演能将这么多的元素,驾驭的游刃有余?
贪多求全的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最终只是将东北的衰败沦为了一场泛善可陈爱情的背景板,什么也讲不出,什么也讲不好。
一个好剧本诚然犹如基石,但更为关键的是导演如何去诠释与雕琢,《平原上的火焰》开始有着佳片的气质,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拼贴,内里空洞,缺乏灵魂,宛如一缕冰冷的虚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钟爱火焰的李斐本就不属于这片一切都在崩塌的冰天雪地,她没有错,但偏偏她想带走的一样都带不走,连孤独的出逃都做不到。
戏外删改的片名与隐去的“摩西”极为讽刺地与李斐的命运产生联结,恰如那幅白纸上没能完成的“出埃及记”,她每一个试图出逃的举动仿佛都受到了命运无情的责罚。
信念的向上牵引终究拗不过个人与时代螺旋下坠的重力,眼看着李斐无辜的肉体与灵魂被撕扯着划出一道支离破碎的“血流星”。
在大片的留白中诠释这种令人无比心疼的破碎感,冬雨早已驾轻就熟,尤其是八年后隔着铁道从后视镜回望庄树的眼神,无言的几个眼神中仿佛有着平静海面下涌动的暗流,百感交集。
不过最震撼的还要数李斐手刃小人的一场,原本坐等腐烂的黯淡人生因为庄树的回归而不再平静,内心的躁动、兴奋、不甘与恐惧一并涌上心头,而同时又遭受着小人的肢体与精神暴力,接连被殴打、羞辱、侵犯和威胁,多年积压的情绪早已在命运一次又一次地重击下扭曲成了不堪的形状,最终爆发为一瞬间不计后果的反杀。
面带鲜血的李斐在短暂的时间里,呈现出了一瞬间的错愕、略带恍惚的恐惧、生理性的紧张、被复仇快感上身的兴奋以及艰难地迫使自己冷静下来的急促呼吸,层次的丰富程度令人发指,表达的精准度堪称完美。
我不清除删掉的11分钟包不包含这一场前后的戏,但目前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又一次超出期待的表演了。
不过相比原著,目前的版本过于简练,气质到位,但剧本略有缺憾,有不可抗力的因素,但也有编剧的问题,在需要不小脑补量的情况下有些台词显得设计感过强,这就对主演自身所带的“故事感”有着极高的要求,万幸冬雨最不缺的就是这个。
除了几场重头戏外,例如坐上与滑下车机器盖子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也是一场比一场的妙。
可惜,庄树如同树桩,这傻小子一场戏都接不住。
感觉在这部逻辑稀碎叙事混乱的影片里讲的最清楚的一个道理就是,不要在可见度低的雪天里把车停在道路中间,否则有可能引起非常恐怖的系列血案。。。
整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就是周冬雨秀演技了,当然6年前的《少年的你》就已经证实周冬雨是有影后级的演技了,而问题在于,和《少年的你》不同,这部影片除了有周冬雨影后级的演技之外,就几乎一无是处了。
另外虽然周冬雨身材娇小,但演一个15、6岁的女学生还是有点儿让人看的出戏了。。。
整部影片的感觉很怪,搞了个连环杀人案但不是破案片,平安夜的真相已经都明明白白的演出来了,之后却还硬要搞悬疑,而且到了后面好像要搞反转,但结果最大的反转就是没反转(而且可以比较确定这并不是编剧想要的效果)。
话说平安夜那天男主是好兄弟偷车去的玉米地,而女主却想要。。。
走路去?
后来老爹打了警察卧底出租车带她去,可以看出来那玉米地离她家至少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那她之前想要腿着去是想走多久?
开车半小时,她一个15、6岁的女生走过去估计都到第二天凌晨了吧?
而且无论玉米地还是诊所,开车都得至少半小时左右,她竟然骗她老爹说肚子不舒服要走着去诊所,确定她脑子很聪明?
男女主的关系也感觉很奇怪,开始感觉两人像是兄妹,后来貌似是男的有意思但女的对他没意思(男主想吻她,她本能的躲开),但到了后面貌似女主是和某违法医生搞了8年的柏拉图划船之后终于对男主也有意思了?
那个违法医生也是个怪胎,貌似是个变态但8年里却只知道和女主搞柏拉图划船?
结果发现男女主好上了之后才愤然爆发然后。。。
又去和女主划船?
还差点把自己淹死。。。
这变态都变态的好奇怪。。。
完全搞不懂编剧想要把女主塑造成什么样的角色,开始感觉是个愤世嫉俗的少女,出车祸之后又好像变成了幕后黑手级人物,勾着利用违法医生来获取吗啡,威胁利用老爹给她处理麻烦,慢慢注视着违法医生流血死亡的时候那兴奋的反应让人以为她是变态大BOSS,后来偷了老爹的枪导致老爹死亡还以为她是在处理弃子,结果到最后她是想要。。。
和男主殉情?
一直以为男主是拷了她的假手她会成功跑掉呢。。。
所以她偷拿老爹的枪害死老爹还是因为她的脑子不太好使么?
感觉编剧和导演非要在一件本来很明白的事情上故弄玄虚,把一个本来很清楚的故事搞的逻辑凌乱,最后搞出来一个颠三倒四的玩意儿。。。
老影迷阅片打卡~(照例贴几张截图)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