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看之前,我想象中是如此。
植物学家是白种人。
大概四十来岁,高个且干练,有浅金色的短卷发,带金属边框眼镜,脖子里耷拉着眼镜链。
在做植物标本的时候,偶然遇到中国女孩。
然后干柴烈火。
完全误解。
看完之后,觉得这个广为流传的名字实在是牵强。
植物学家是陈教授。
那么所谓的中国女孩,是安安,还是李明。
也许都是。
或者都不是。
至少到了最后,她们都不在是他的。
而是她们自己的。
由此。
远不如《植物学家的女儿》来得恰如其分。
镜头是极美的。
包括那样的山,那样的流水,那样的庙宇,那样的房屋。
还有墙上转而游动的鱼,从小弄之间穿行而过的铁轨,迷漫着烟雾的暖房如同仙境。。。
大多数的场景都笼罩在一种昏黄和烟紫交接的色彩之中。
象是放了很多年的紫檀。
初看着显得有些黯然,但细看之下,骨子里的气氛和嫣然就这样升腾而出。
就这样在岁月里沉淀了下来,然后肆机绽放。
题目里的那一抹沉香,就是指此地。
美好的自然还有姑娘们。
那个中法混血姑娘乍一看不是很美,但眼珠忒的剔透。
看久了,亦有她的独特和动人之处。
然后说李小冉。
从很早以前就喜欢她,她美得自然而淡定。
小家碧玉可以,大家闺秀亦可以。
有两出戏给我的印象很深。
一出是她用脚尖揉着草药,在腾腾热气中,汗水湿了衣襟。
另一出,自是她卧于暖房,仅在腰间搭了条紫红色的浴巾。
传闻原本是要找周迅演这个角色的。
说起来这部片子里,李小冉有好几个镜头看着都有些象周迅。
让我不得不怀疑,是否戴导演没请到周迅出演实在心有不甘。
不过若是周迅演了,这两个镜头怕是不会有这样的滋味的罢。
周迅自有她的好。
但不够高挑是她的致命伤,当然有时也会成为优势。
然,在这样一部视觉至上的影片里,我还是会选择小冉。
之所以说它视觉至上,它的情节实在是有些无力。
导演想拍成某种程度上的拉片,但事实上这片子在这一部分处理得很奇怪。
有这么几点我们可以肯定的。
首先是戴导演不够了解女生之间的友情。
其次戴导演或许也很不了解LES。
再次,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
最后,他低估了中国观众的胃口。
女生和女生之间很容易就变得很亲密,然这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两个异性恋女生也可以很亲密,并且大玩同性恋游戏。
但之所以是游戏,是因为她们不是拉拉。
所以,那两个姑娘突然爱了,让我觉得很奇怪。
然后,在一部片长仅一个半小时的片子里,他要表现同性恋、异性恋、SM、父母包办婚姻、大婚、死亡、枪决那么一系列的非常规内容。
影片的前半小时,混血姑娘才到植物园,与陈教授和安安相处着,还显得悠哉,也还细腻。
到了后半部,连我都不停地在为他想,还剩半小时,这内容演得完么?
还剩一刻钟。。。
还省十分钟。。。
紧赶慢赶,终于所有内容都演了进去。
但你说说,这还能细腻么。
这还能好看么。
照我说来。
我情愿整个故事就简简单单的三个人。
陈教授,安安,李明。
哥哥的出现基本就是一败笔。
莫名其妙地出现,莫名其妙地发怒,莫名其妙地离开,再加上最后莫名其妙地萧瑟。
该人物实质上大大破坏了故事和场景的连贯性。
其中也要提到结婚的那出戏,我情不自禁去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云游了一回。
那种布景和用色,还有军服的出现,与之前的唯美和细致之间私以为是脱节了。
要我是戴导演的话,哥哥该出现在信里。
既然都包办婚姻了,那么我们就玩个彻底的。
面也不用见,直接指婚了事。
那么安安姑娘肯定也会疯了一般,这样的话故事倒可能更为连贯也说不定。
关于最末那点。
我们不怪吕克叔叔。
一般老外碰到沾满中国特有气息的电影,早就晕呼了云里雾里了。
但作为一中国观众——没有字幕也能毫无障碍看完影片的人来说,还是会关心空架子里面到底有些啥实在东西的。
这样跳来跳去的不太连贯又有些唐突的情节,实在无法叫人满意。
倒是陈教授如一而终。
林先生的火候把握得不错。
但这一死,把枪决大事推给了法庭。
法庭在这里的出现也实在太不伦不类了罢。
在这里,我也只能叹息一声。
然后私底下怒其不争。
以下是妄想情节。
基调请参照前1/3那种唯美的让人舍不得它结束的那段。
* 李明到了植物园。
* 遇到脾气暴躁的陈教授,和他美丽善良的女儿安安。
* 李明和安安逐渐熟悉并亲密起来。
* 俩姑娘渐渐产生了爱情。
* 陈儿子写了家信。
然后陈教授想起了儿子的婚姻大事。
于是自做主张把李明和陈儿子配了CP。
* 陈教授跟李明说起此事。
李明没答应也没完全拒绝。
* 安安知道了心神不宁。
李明也一直恍惚状态。
两人去寺庙放生,但求一辈子在一起。
* 安安说她哥哥是军人。
说服李明嫁给他,得以一直留在陈家,一直在一起。
* 李明嫁给陈儿子前夕(陈儿子没回家,设定始终不露面)。
陈教授欢天喜地,但俩姑娘日渐伤感。
* 陈教授终于察觉俩姑娘不对头。
后来发现了他们的JQ。
* 陈教授威逼之下,姑娘们徇情(投河吧,干净)。
成为了美丽的传说。
* 陈儿子及婚事不了了之。
* 陈教授在安安和李明死后,不再搭理他的植物们。
庭院萧瑟。
只有李明住过的那房间里的墙上还有鱼擅自游动。
还有那只会说话的鸟偶尔啼鸣。
↑看,这是多么凄美且委婉的故事啊。
剧情简述:李明同学其人我认为李明同学在影片中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李明原本是一个正派而善良的女青年,由孤儿院抚养长大,被孤儿院公派往外地留学的(肩负把中医植物学知识带回孤儿院的重要使命)然而力同学经不起诱惑,深深陷入了一段难以启齿的隐秘恋情之中,沉迷于肉欲儿难以自拔,渐渐荒废了学业而后为了获得植物园的永久居住权,竟然还假意与植物园领导的长子最后在其隐秘恋情事发后,李同学与其恋人还残忍地将植物园领导杀害教授与实习生:包吃包住,没工钱,主要做家务,顺便学点谋生手段李明同学的身份究竟是实习生?
是留学生?
是学徒?
抑或是童养媳?
总之“教授与实习生”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多半只是为了给影片注入些洋气息,就好像李明同学的混血身份一样女同与破处:也许是我没文化,在我的印象中,处女膜破裂对于女同来说似乎不是必要条件同时我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李明同学的第一次呢?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玩具似乎是不太可能思索良久,终于得出结论 —— 有灵魂的人参^^洞房与蜜月:老教授召集一帮乡里乡亲又堆被子又跳祈子舞地布置新房,中国得一塌糊涂结果结完婚,小两口竟然立马去外地度蜜月了在那个年代,新婚夫妇不在“精心布置”的洞房里OOXX,偏偏要跑到外地去找旅馆开房那种感觉,就好像:吃粒巧克力,却发现是咸的结婚与地位:婚前老教授的刁蛮与权威是非常明显的,女儿学徒,全得听他的,泡杯茶都必须用雨水婚后地位变化明显,女儿儿媳都开始明着顶撞老头,分分钟给他脸色看老头凄惨地跑到外边去吃鸭掌,只因为儿媳讨厌鸭掌佛门的生意经:许愿放生,许一个愿就要放生64-108只鸽子,这个生意也实在太好做了红色的执着: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执着,比在“战死前请战友转交最后一笔党费”更诙谐的那一定是“在被枪毙前请人转交枪毙的弹药费”小结:植物园里到处是大红大绿,只要色彩丰富,不管协不协调植物园里永远是烟雾缭绕,超越时间空间,一派醉生梦死植物园里,导演带着神仙般的笑容,一边照镜子一边随意地将文化嫁接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从容地意淫着,意淫着...Permalink:http://draco-standalone.spaces.live.com/blog/cns!DFC124FAFF2221AE!1516.entry
我不是专业人士爱国情感有 但不想再此表现我只是觉得两个人单纯的情感已经足够感人了当两个女孩跪在鸽笼前许愿的时候当两个人一起跳舞的那一刻我觉得对此已经很够了我觉的电影还不错
很不错的一个电影,06年的。
11年看依然感觉不落俗套,之所以喜欢戴思杰就是因为他的电影不管你隔了多少年看都好。
会想一直看下去。
虽然节奏也很缓慢。
一部好的情感类电影,必须注重细节。
无论是暧昧,爱意还是憎恶,都是体现于语言,行为以及眼神中。
提到这一点,我不由得想起的是《情人》里,梁家辉和少女在车上的那一幕,不需要语言,那种暧昧感就已经溢出屏幕。
回想起来,看过的有关男人之间的爱情电影有很多,女性之爱却少之又少,唯一难忘的只剩下《指匠情挑》了。
虽然如此,我更喜欢女性之爱的这种表现力,更加隐忍,更深藏的暧昧。
然而这部电影里什么都没有,俩女主之间的火花基本没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没有cp感,几个情感升温的关键时刻也只是流于表面的你侬我侬而已。
倒是植物学家爸爸挺有趣的,我还一度怀疑他是不是处女座。
他一本正经拿起报纸说:从今以后我只读我自己买的报纸。
我都快喷了!
一个有强迫症,又单纯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植物学家,萌点莫名的多。
最后,过场性地批判了一下过去对同性恋的歧视,也难得引起共鸣。
作为一名纯粹的不懂解构的电影观众,单纯地觉得这部电影内容不怎么让人动容,可看性还不如李小冉露的那个背和腿。
海报和李小冉是我想看这片子的原因。
开头便制造了一种大气 配乐、自然环境以及大的历史背景。
看到安安悉心为李明准备房间的时候 我便猜出了这两个女人将要发生的暧昧 于是难免充满了期待 这将又是一次对于国内导演如何把握同性恋题材影片的考证。
结果是矛盾的。
片子有诗意的美景与理想中完美爱情的辉映 但同时在情节与细节上破绽百出 感觉出了导演处理的粗糙 或者力不从心。
甚至对于导演是否真正了解同性恋产生质疑。
倘若只是一句浅显的承诺就可以理解为同性爱情的坚贞表现未免也太可笑了 真实地表达需要的更是一种尊重。
戴导演对于自己的要求显然操之过急 不如再老实拍一些他了解的东西去表达情怀 也许效果会更好
简单扫了几眼豆友的影评,褒贬不一,但我却很喜欢这个简单清新的百合片(权且这么称呼它吧),甚至感叹这也算是华语片中的遗珠了,此前依稀记得有在公众号偶然看到推荐这部电影,因为海报画面的质感呀,以及女神级别李小冉轻托脸颊,如《泰坦尼克号》里面的Rose同一姿势展示美好肉体的那张电影图片,略微有些印象,今天偶然找到了这部电影的资源,观之,甚喜… 感觉是继《阿黛尔的生活》之后看到的比较好看的一部百合片了,虽然很多细节禁不起推敲以及不可避免的瑕疵存在,但却并不妨碍我对它的欣赏,颇有些“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味了~当然,也是因为我本人一直秉持着爱情不分性别的平权理念,甚至非常支持同性恋(虽然我自己是个标准的异性恋),大抵也是因为我在大学期间结识了两位关系很好的gay蜜的原因吧,彼时上大一的时候,从gay蜜口中听到同性恋(homosexual )这个词汇的时候,我是非常确切的难以置信,并且以为“Are you kidding me?
”一度甚至怀疑这位同学肯定是想显得自己很特别,很厉害的感觉才这样说的,直到日渐确信这是个既成事实的时候,我好像也就这么顺其自然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们上语言表达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语,要求我们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说一段话,那天我那个gay蜜同学似乎未曾来上课,刚好老师随口点到他的名字,见没来人,于是一群八婆嘴开始风言风语的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什么人家还用Dior 的化妆品啦,调笑着说他是否每天需要化妆啦…诸如此类,听到这些议论的时候我特别愤怒,见场面如此,我便勇敢的举手站起来,示意老师我可以代替那位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谓的老师一本正经的把大家的思绪又带回了所谓的课堂,我在极度愤怒以及紧张的情况下,把她要求的那些词串联起来且浅显直白的将他们一干人等讽刺了一通,待我回答完问题,手心一层濡湿,场面也极度尴尬,没有人说话老师也不知道该如何点评(我们的课堂习惯回答完问题后老师进行深度点评),过了几十秒后便点了下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当然,自此之后,我从心里已经不认为她是我的老师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她,在我心里,已然不配为人师。
课后应该是有同学给我那个gay蜜讲了我为他出头这件事,(当然,于我而言,初衷只是宣扬正义),所以至今他都特别信任我,将我列为他的好朋友。
回到电影,这部电影清新、浪漫、纯粹,观之太过迷人的朦胧氤氲画面让人心醉神迷,万物自由生长的植物园像个脱离世俗的桃花源,看到这个植物园让我想起《借东西的小人阿莉艾莉》居住的那个植物房间,嗯,表示对玻璃花房之类的房间设置毫无免疫力,生活在这样的房间里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吧(题外话),在这样的氛围中爱情的发生似乎也显得颇为顺其自然,李小冉白皙鲜嫩的玉足踩药的那一刻,热气氤氲打湿了额前的一抹鬓发,李明情不自禁的说:“你太美了”,是啊,李小冉的美应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这部影片使我刷新了对她美的认知,当然,另一位女主(据说是个法国演员)又何曾不美呢,很多角度,都有苏菲·玛索的即视感,她们两个在影片中像两朵含苞待放的栀子花,在遇到彼此的时候,悄然怒放,亦如李小冉在片中说过的那句话:“以前我一个人的时候,经常感到特别孤单,自从你来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想必遇见爱情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终于找到了自己缺失另一半不再孤单的感觉吧,而且她们没有男女之间一地鸡毛的世俗压力,(刚刚从窗外传来隔壁楼层一对男女鸡飞狗跳的吵架嚎叫声,让人不得不叹息,也更加确信,要坚决抵制凑合的男女干活不累关系),有的只是,看见彼此便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欢喜和温柔,以及情不自禁的说出:“和你在一起真有意思”的感叹,这大抵便是爱情的样子吧。
当然,剧情其实是特别简单的,简单到你根本不用思考就知道接下来会如何发展,比如会出现以哥哥为代表的第三者,以及父亲传统陈腐的卫道者形象呀这些,其实我突然想谈谈关于两人相爱之后开始与父亲的卫道者形象进行反抗,当然一些生活细节的疏漏可能是因为沉迷爱情,但其实最本质的原因窃以为是爱情给了彼此力量,使双方的自我意识突然觉醒的结果之体现吧。
anyway ,比较奇葩的的结局还是惊吓到我了,抛却幼稚滑稽的法庭宣判台词,上世纪80年代的法庭真的有权处死同性恋吗?
如果是的话,我只有三个字反应:深井冰!
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与约定(虽然我知道电影的结局肯定是要弄死她们的,),所以安安和李明死而同湖,也算是信守誓约了,而且我也想大声的告诉她们,你们没有错,没关系,是爱情啊~
听说《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这部电影一段时间了,昨天终于找来一看。
怎么说呢?
画面的确唯美,如果说这是它的卖点,那么成功应该可以保证了。
问题它的招牌不在画面而在内容,据说连吕克·贝松这位幕后老板也称其为“女版断臂山”。
情况于是变得复杂。
整个观影过程迷雾叠障,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基本三要素全都晦昧不明。
一个中国人看一个号称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始终融不进去,什么地方出错了?
我可以接受一个背景模糊的故事,却不能接受一个背景暧昧的故事。
而《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恰恰有着明确的背景,这背景又被拍得似是而非,荒谬由此产生了。
李明三岁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那么等她长到影片中那么大,时间怎么也该推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片中出现的唐山孤儿院,破败得象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李明去道别的时候,堂堂院长竟跟个被打倒的“右派份子”一样,穿着蓝大褂在扫地。
街上播放的仍是革命歌曲,李明和安安穿着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那样的背带裤和黑布鞋。
故事的发生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切家什用具皆有古意,简直要倒退回二三十年代。
可安安和李明去山上采药,手中分明又拎着个代表时髦的录音机。
最明显的时代特征莫过于安安在部队当兵的哥哥那一身装束了,解放军哪年换装一查就清楚,新版军装和一次性饭盒这样的事物反倒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基本可以宣告构建世外桃源的企图失败。
为了表现同性之爱如何迸发这个兼具禁忌和诱惑、颇为棘手的题材,导演精心预设各种“客观条件”:李明作为孤儿,而且是一混血孤儿,从小被视为异类的处境不言而喻,她的内心渴望关爱;专制乖僻父亲的羽翼下,安安战战兢兢长大,与其说是女儿,不如说是奴隶,因此她本能厌恶男性代表的强势,向往女性代表的温婉;哥哥只知道简单炫耀肌肉,其处女情节催生的暴力何其低俗;父亲对哥哥的暴力不闻不问,进一步瓦解了男性权威的合法性和威慑力。。。。。。
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孩,从相似的伤中认出彼此,岂不顺理成章?
逻辑看上去很完备,可建造的方式太简单太粗鄙。
歌颂女性之爱何必一味妖魔化男性,好象李明和安安的爱是被男权社会给逼的,这本身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误读和歧视。
我不否认环境是催生情感的必要条件,尤其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禁忌之爱,如何突破,环境积蓄的爆发点至关重要,否则李安的《断臂山》也不会把两个男主角扔进一望无际的大山和一望无垠的寂寞里去了。
可片面渲染环境的作用便会走入歧途,好象任何两个同性,只要他们面临着严酷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就会彼此靠拢彼此取暖,进而彼此热爱彼此相属。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下去,那么同性恋的分布情况将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众所周知,事实不是这样。
无论哪一种爱情,都是心灵的发现和唤醒,内心微妙的变化促使环境加诸的压力被敏锐地捕捉。
对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而言,开始的吸引一定无关肉欲,灵魂拥抱的迫切导致身体的试探抚摸,这一过程,甚或是圣洁的。
导演却三言两语草草交代了她们的心情,就直奔丰腴的肉体诱惑而去:安安那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只有一双成熟的眼睛才能“发现”的性感,被纯洁无瑕的少女李明贪婪地注视着;夜晚的花房,水汽氤氲,美人春睡,裸露的肌肤晶莹剔透,垂下的枝叶青翠欲滴;洗浴,不断的洗浴镜头,在室外,在室内,镜头一寸寸划过少女们白皙透明的皮肤;终于,这对在目光中“垂涎”彼此身体已久的少女,赤裸裸站在了一个洗澡盆里。
这就是导演处心积虑铺陈了半天的“同性之爱”?
我只感觉到一双异性的眼睛在镜头后面尽情地意淫。
纸始终包不住火,禁忌之爱的别名叫作“找死之爱”。
父权旁落的教授某天晚上醒来,发现女儿不在房里,循声过去,终于目睹了她们的“丑事”,凶神恶煞扑向李明的教授,遭到他女儿背后拦腰一击,倒下了。
他最后的死亡原因是:心脏病发作。
他最后的证词是:女儿和儿媳的“爱”杀死了他。
于是,导演奉献出最让外国人高兴最让中国人困惑的结尾:法官在法庭庄严宣布,同性之爱天理难容、法理不容!
她们的骨灰,撒入江中,永不分离。
恭喜你导演,你成功揭露了中国男权社会灭绝人性的同时,也成功传播了“在中国,同性恋是要判死刑”的这一谣言,而你传播的对象,当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而是给你投资、看你影片的外国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按照外国人喜好,以外国人以为的中国符号为蓝本,制造出来的“中国盒子”。
就象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支配、重构和施加权威的一种风格或方式,是对东方进行矮化、丑化、弱化、妖魔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的一种成规模的霸权话语,其中兼有调侃和悲悯的格调。
”必须声明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揭露中国的弊端、丑陋、顽疾可以,但请起码做到真实,如《小武》里的肮脏城市、卑微人生、淡漠看客;如《盲井》里矿道下面的黑暗寂灭;如《东宫西宫》里波澜不惊的心理对峙和引诱。
遗憾的是,《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我只看到谄媚。
这是一个拍给西方人看的东方,这简直象一部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电影,连起码的时代背景都分不清,光顾着添加所谓“中国意象”的调料。
它的导演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戴思杰,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现居法国。
1971年至1974年在四川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艺术史,1984年去法国深造,成为一名活跃的电影人。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中国,对导演戴思杰而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胎记无法磨灭,一项“原罪”无法抛弃。
可从他导演的作品看,还真有为抱西方大腿而把艺术良心置之度外的勇气。
对他的作品我很熟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算是一部“妥协”之作,难怪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
尽管周迅、陈坤、刘烨卖力演出,结尾仍给人怪怪的感觉:受“巴尔扎克”蛊惑走出大山、小裁缝的命运,叫人担忧。
影片通过陈坤的旁述好象周迅最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但这不符合人情之常。
生活不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往就能左右,它其实包含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循着最为质朴的道理。
简单的僭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物陷入的悖论和困境。
同一类型的故事,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三次偶遇》中赋予鞋匠女儿莉芙基尔出走后的命运就可信多了,因为它符合生活常理。
至于《牛棚》一片,简直瞎扯,和法国人自己拍摄的那部《解放军入侵法兰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荒诞程度可有一比。
不管断臂还是断袖,情感的起点和归宿,有自然的走向。
片面夸张其美好,和主观贬低其龌龊,是同一种判断的软弱、同一种误读、同一种迷信。
戈达尔说的:“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
推而广之,那些打动我们的电影,都具备两个基本特点:真诚和熟悉。
哪怕我们不熟悉它所表现的生活,但我们熟悉它要表达的情感。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也并非一无是处,前面说过,至少它做到了画面唯美。
全程越南取景使影片散发出一股陈英雄“青木瓜”的淡淡香味。
可惜,抽离了主旨的美仑美幻,只是一场影像的恍惚,心旌神摇间,女性胴体若隐若现,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萨福说:最美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爱——/无论那是谁。
我愿意推荐一部真正拍出“无论那是谁”之纯粹的女同影片:《今年夏天》。
“你来之前,我很孤独,孤独得可怕”。
电影里的安安倚柱低语,在玻璃屋袅绕的蒸汽里伸出她的手,向着前方的女人发出邀请,那个女人有灰蓝色的眼睛,像笼罩着一层轻烟。
她们在翠绿色桑叶铺就的花床上拥吻,雾气将她们围绕,细密的汗水,柔和的曲线,原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这么美。
这部戴思杰导演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其实按照它的法文原名《Les filles du botaniste》,应该译成《植物学家的女儿们》,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特地搞了这么一个有点暧昧又带着异国风情的片名。
戴思杰导演住在法国,似乎已经成了法国公民,难怪这部片子里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古老雅致,但隐隐透着怪味豆似的不协调,也许因为道具和服装中和了中国几个年代的典型特征,因此让人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混乱,但总体说来,片子拍得很美,配乐尤其出色,贯穿全片的二胡伴奏带我进入那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小岛,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悄然上演。
且让我们放下偏见和芥蒂,忘却错乱和瑕疵,静静欣赏她们的故事吧。
植物学家(林栋甫饰)的女儿安安(李小冉饰)爱上了来实习的混血女孩李明( 米兰妮·让帕诺米饰), 为了能永远在一起,李明嫁给安安的大哥,却被那个男人发现已不是处女,她被毒打以后逃回植物园。
安安的父亲发现了她们的行为,勃然大怒,安安为了保护李明,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最后两个人被判处死刑,骨灰洒在曾经许过愿的那条江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两个女人,朝夕相对,彼此相爱,她们一起上山采草药,一起沐浴清泉,一起处理家常琐事。
深夜无人的时候,她们在林中的玻璃小屋里做一切她们在白天不能也不敢做的事。
李小冉演的安安瘦弱、清秀,表面温顺内心坚定,她的美丽在沾染汗水或糊满泥巴后更显得光彩夺目,她是一个那么适合靠近并随时被注视的女人,每一时刻,她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面孔,教人如同吸食鸦片般上了瘾,一刻都不忍移开视线。
她在小岛的植物园上孤单得成长,陪伴着脾气乖戾的父亲,这个男人关注他的植物胜于关注他的女儿,他可以疼惜娇弱纤细的花草,却不了解他女儿敏感动荡的心思。。。
直到李明的出现,她对安安来说,先是个同龄玩伴,然后是个闺中密友,最后成为亲密爱人。
在安安的世界里,小岛构成了她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她的根在那里,注定她的爱也只能在那里发芽,她不能接受太狂暴的,也不能理解太隐晦的,如植物一般绿色、天然的爱,才能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不管旁人怎么看待女同性恋者,这部电影里,我只喜欢她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插入任何一个男人都让人觉得突兀奇怪。
她们总是额头抵着额头,闭目微笑,她们同样纤细的臂膀相拥,似乎只是为了给彼此一点支撑和依靠。
在这个充满恶毒和不信任目光的世界,两个纯净的女孩子静悄悄的相爱,如同一只清水瓶里的并蒂莲,洁白也苍白,无奈得在干涸后枯萎。
结局似乎早就写好,在她们许愿一生一世不分离得笑声中,随着鸽群飞过远山,飞向不可测的天边;但其实这样也好,因为我们彼此都无法想象将来的命运,与其满目凄凉得分手,不如像这样,爱一次就是永远,天堂或者地狱,都有你常伴左右,不离不弃。
戴导演的镜头真的很美,虽然他的思想似乎还停留在5、60年代,拍这样一部片给外国人看,也许会引起误导。
因为中国并不会因为同性恋就判人死刑,也不会在90年代还满街放着革命歌曲。
让我往善意的方面想,也许他想借着环境的反差突出这段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所有的美都给予爱,所有的丑都推给爱的对立者。。。
“把我们的骨灰一起洒在江里吧,这样我们就能一生一世永远不分开了。。。
”
Les filles du botaniste,在豆友口中评价不高,这是有一些原因的。
愚以为,其片名翻译首先就存有可商榷之处。
法文片名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抛开电影本身,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名字,fille充满了甜美和青春,botaniste富含着绿色与生机。
结合电影来看,fille很准确,对李明和陈安都适用,因为法文里它既可以指女孩,又可以指女儿;les更是千载难遇的巧合,除了担负的冠词使命以外,视作形容词也合乎语法顺乎情理,且一下点明了中心—虽然导演戴思杰未必在这上面作了文章—有时糊涂的解读也是一件乐事。
谈到英文片名,就让人心生疑窦了:为什么横加了一个Chinese在里边?
纵观影片本身,似乎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理解,与中国本身并无本质联系,况且,片中除了陈教授,他的一双儿女,以及一个只露了一次脸的法官,其余中国面孔的演员全是越南人或者越南裔(这是从演员表里推断的,愚钝如我大概也不至于将稀奇古怪的越南字母跟汉语拼音搞混吧),跟Les Chinoise à Paris 如出一辙。
而且,英文达到高中水平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儿媳daughter-in-law后边的两砣是少不了的,少掉了就只能是女儿—影片中李明的角色似乎可以界定为女婿而非儿媳?
在homo行为日益昌盛的今天,怎么称呼这些新生的人群呢?
尤其是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趋势下,恐怕以后汉语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视作具有阴阳性的词汇也将逐渐消亡了,女婿和儿媳将变成中性词。
我在片中大字幕上看到的中文片名是《植物园》,我觉得这就够了,但是流传更广的一个版本是《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这显然是从英文片名转译过来的。
翻译专有名词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从源语直译,最好不要转译,否则“巴黎”就真成“帕里斯”了;推而广之,翻译非专有名词也以译自源语为佳。
这里显然突破了这层规定,但是,我前面已经察觉了英文片名的危险之处,如此就只能以讹传讹了。
中文里,你说某甲是你的女孩,当然是说她是你的女人,只不过就年龄上产生的心理暗示来说,“女孩”比“女人”年轻罢了。
片名容易让人误解为《洛丽塔》的中国版,而不是宣传的那样是女版《断臂山》了。
而且,英文原文是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Chinese是作为Botanist的定语还是Daughters的定语,本身就有些模糊,片中李明虽然也是中国国籍,但毕竟拥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
综合考虑,还是《植物园》比较好,简洁明了,电影大多数取景还是发生在小小的如世外桃源般的植物园里的。
另外扯一句,我觉得这片子在某些情节上与《洛丽塔》相似:一个陌生人闯入,与此地的小主人产生感情,为了与其厮守不得不委身于另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最后或有意或无意导致了一个人的死亡,最后走上了法庭。
有点牵强附会了吧,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当然可以从后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印迹。
吾荐2007-1-25
最后竟然把同性恋归结到一种病?好狗血啊!!!!!导演脑残啊!其实整个开始的都那么突然。有这样的爹真折磨!那个混血妹子第一眼看到觉得眼睛好像米拉姐姐。李小冉是全片的亮点!!!美!!!死!!!了!!!
日!变态的法官!
看的时候几度热泪盈眶。想去越南旅行,建筑总有种斑驳的古典美。爱情为何非要分性别。植物园的背景设置很唯美。两位女主都美,尤其是陈安安的胴体,精致光洁旖旎,太美好。越南风味浓郁的电影。
场景很美很美很美~ 剧情很烂很烂很烂~
做爱做的事
这不是现实中的拉拉的爱,臆想的成分太多了。
她爸爸挺有特色。
十幾年後重看,有了女性主義意識視角就完全不同,媽呀太童話太美了。女性的情誼是反抗男權制度和文化的勇氣來源,片中兩位男配角比較起來都算是正常的男性,但在女性面前一比較就完全不行。前面有多美好童話,最後的現實主義結尾就有多悲慘。
看的还是个删节版,减一星
以你爱之名,因你获疾病,处你以死刑。
其实我不敢看下去...相信你也是
一般般地,有些个作
不好看!
其实是很美的一段爱情故事
除了李小冉,没什么好看的了
抵制父系/夫系的电影。觉得陈教授这个角色,丧妻,在儿子的婚礼上提起妻子,又唱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安安在某种程度上接替了母亲的角色,陈教授可能也有点恋女。两个女主找到真爱,都开始摆脱自己各自的父/夫,死亡之后是由具有母亲特制的孤儿院院长为她们完成心愿。景色美,音乐也好,为什么还要被评论骂成这个样子?那不然上个世纪的法院要用什么语汇来形容同性恋?
八哥反复喊的那句话算不算对最后审判结果的讽刺(不了解他本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兴许有点硬套了)一看就知道男导演导的,一点开果然是
没看完,囧
美,而且还居然有点现实意义。和《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完全一个调调。
把同性恋电影作为一种题材。本身就是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