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换妆游戏

โกงพลิกเกม,GameChanger,Game Changer (Kong Phlik Kem),โกงพลิกเกม (2021) เต็มเรื่อง - ดูหนังออนไลน์

主演:普洛派琳·唐普莱坡恩,格雷格·加西亚 Greg Garcia,汤姆·伊萨拉 Tom Issara,阿纳斯塔西娅·马斯洛娃 Anastasia Maslova,本杰明·萨贝蒂 Benjamin Sabeti,威利·佐戈 Willy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泰语年份:2021

《换妆游戏》剧照

换妆游戏 剧照 NO.1换妆游戏 剧照 NO.2换妆游戏 剧照 NO.3换妆游戏 剧照 NO.4换妆游戏 剧照 NO.5换妆游戏 剧照 NO.6换妆游戏 剧照 NO.13换妆游戏 剧照 NO.14换妆游戏 剧照 NO.15换妆游戏 剧照 NO.16换妆游戏 剧照 NO.17换妆游戏 剧照 NO.18换妆游戏 剧照 NO.19换妆游戏 剧照 NO.20

《换妆游戏》长篇影评

 1 ) 要多少坚强才可以走完这一生

两天把11集的日剧《母亲》看完,早就知道这部剧是因为一个日本很卡哇伊的女孩芦田爱菜,5岁不到出演这部剧奉献了神演技,原先以为是一个亲生母亲抛弃女儿的故事,不曾想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诱拐小女孩的故事,第一集就交代了小女孩怜南让人心疼的生存环境,一直看似冷漠无动于衷的老师在看到怜南被打包垃圾袋里遗弃在路边,在怜南醒来说想去婴儿收容所,不知道自己年龄这么大他们会不会收下他时第一次感到心碎流泪。

孩子是多么懂事而无辜啊,如果不能护住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生下孩子,看似不可理喻的生母,在看到第6集还是第7集也终于理解了一点她的心,没有人是绝对坏或绝对好的吧在日剧里,刚生下怜南时发誓要给女儿最好的,看到新闻里的虐童新闻觉得不可思议到最后看到虐童新闻那讥诮的一笑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世界上最悲惨的莫过于眼睁睁地,无能为力地,最后变成了那个自己最讨厌最看不起的那种人。

为什么现实中有孩子的夫妻离婚后大多数母亲都不要孩子,让孩子随父亲生活,一个是因为社会上男性对带有孩子的女性的歧视吧一个是因为女人还想着依附男人生活。

如果这部剧里的生母自己有足够好的工作,即使一个人带着个孩子,也不会被以前的同学嘲笑,也不会脆弱到有个男的肯和他生活就像抓到个救命稻草一般,孩子受到折磨也不敢声张。

我们常说坚强坚强,有多少人真正坚强,坚强是内心筑有铜墙铁壁,任何事的发生,任何人的离开都不会让一颗心大厦将倾,为了守护自己真正重要的人,重要的东西披襟斩棘、矢志不移。

 2 ) 治愈

记录喜欢的东西的本子。

旋转的椅子 弯曲的斜坡 从澡堂传出的声音 与猫对视 铃儿吃着瓜子 踩着雪的声音 夜空的云 冰淇淋苏打 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不能写讨厌的东西 不能想讨厌的东西 要一直一直想着喜欢的东西 知道了吗那样做会怎么样于是就会治愈了继美,听着要比怜南要明朗的名字。

开始看时,以为,最后的结局,不过是怜南跟着亲生母亲回家过上了生活。

奈绪,只能算是个外人罢了。

可是,终究,不管发生怎样的事情,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她们终究选择彼此。

为之感动的,就是这种没有血缘更胜血缘的关系。

 3 ) “母女”

松雪泰子身上总弥漫着一种忧虑纤弱的精魂。

她的颦眉,不语,眼神。

这种说不出的微妙的温婉优雅而遗世独立的气质总让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和自己观念中“母亲”这个词。

片中的小女孩更是让人惊异的闪光点。

是什么让一个年纪如此小的孩子拥有无法想象的,成熟高超得让人心酸的心智?

明明处在最无辜的年龄,却有包涵容纳一切不幸和不公的宽宏耐力和心灵,受尽凌虐和伤痛后,看破生命和世间后仍保持着孩子的笑容。

镜头很美。

第一集就可看出制作的精。

候鸟,大海,母亲,女儿。

每帧静止的画面都像完美的摄影作品。

关于女性。

关于母性。

关于遗弃和被遗弃。

关于纯粹的保护与爱。

——“我想要成为你的妈妈。

”不仅是这对母女,还有故事中出现的一对有一对的母女们,片中家族中的每一位女性的平凡的伟大和荣光,让人动容。

 4 ) 手纸,给20岁的你

给继美:你现在应该叫林南吧。

但是在此,请容许我称你为继美。

这封信时写过12年后的你的,这是我写给20岁的你的信。

希望长大成人的你能看看。

继美,你还记得粗心婆婆吗?

她是我的妈妈,是在和你逃亡的路上重逢的望月叶菜。

那时如果我没想成为你的妈妈我也一定不会和妈妈相遇。

成为你的妈妈之后,让我能在最后的最后都爱着妈妈。

我觉得那是不可思议的命运。

你知道为什么候鸟能毫不犹豫地抵达目的地吗?

譬如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大熊座、小熊座和仙后座,鸟类把这些星座当做道标,依赖着这些星星,鸟类朝着北方前进。

鸟类在雏鸟时就记住了这些,在雏鸟时期看到的星星的位置就是鸟类生存之路上的道标。

我明天将要和你告别,要带着你去室兰。

我们的见面时不被允许的,我们是不能以母女相称的。

但我还是坚信将来我们还能重逢,将来我们还能手牵手。

就像我和妈妈经历30年重逢一样回忆,只要有幼时手牵手走来的回忆,总有一天会成为路标引导我们相见。

20岁的继美,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女孩呢?

你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了呢?

相遇时才104cm的你,现在穿着流行的服装,穿着小小的16.5cm的鞋子的你,现在穿着高跟鞋走到我面前擦肩而过的瞬间我要怎么称呼你呢?

和你面对面的时候,我要和你聊些什么呢?

问些什么呢?

你认识我吗?

身高多少了?

谈恋爱了吗?

有好朋友吗?

现在还喜欢水蓝色吗?

还吃不了香菇吗?

还会玩单杠吗?

还喜欢冰激凌苏打吗?

可以的话,还能一起喝吗?

继美,你过得好吗?

想到遇见20岁的你,我现在就心跳不已,会一个人开心的笑出来。

我会带着笑容等待和你的明天。

遇见你真好,能成为你妈妈真好。

和你度过的季节,成为你妈妈的季节,对我来说,是现在的全部。

然后,和你再次重逢的季节,对我来说,将会是今后要打开的宝箱。

我爱你!

妈妈上ps:冰激凌苏打是饮料哦

 5 ) 有一种人类 叫作母亲

前言:剧中那个老先生这么说: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还有一类,就是母亲。

于是我们很简单的推测出,三十年前的那把火,是小女孩放的,而她的母亲为了她,承担下了这个罪名。

事实给的解释也是这样的。

虽然有些流于俗套,但在这部剧中,轻而易举的就被原谅了。

因为,这实在是一部难得的好剧。

在剧中我们看到很多的母亲。

最早的自私的觉得怜南是个累赘的母亲,原本对孩子充满了漠视却被怜南打动想带走她成为她的母亲的奈绪,奈绪善良却害怕失去她的养母,奈绪背负着过去希望见到孩子却不敢见的亲生母亲,还有奈绪的妹妹芽衣,那个即便知道腹中的生命有些不完整仍想带她来到世界的母亲。

它在向我们传达,并不是一定要给予生命,并不是一定要时刻在一起,并不是一定是养育,才是母亲。

故事其实很美,即便有点寒冷。

从那个刺骨的北海道的冬天开始,从那个拿出记着喜欢的东西的小本子的小怜南开始,鸟儿们从头顶飞过,在一望无垠的堆起雪的海边,原本只对鸟儿感兴趣的她,再也无法漠视身边的小女孩,对着她说,我要诱拐你,做你的母亲。

逃亡的旅途,是啊,总有一天是要终止的。

虽然很辛苦,可是却很温暖。

即便在觉得要坚持不下去了的时候,孩子留下信说:继美学会做好多事情了……晚上能一个人睡觉了,不会做噩梦了,一个人也没关系了。

不是只有在一起才可以美。

那种愁绊,在风起云涌的北海道的海浪的衬托下,却显得格外凄美。

我们分开了,可是,就像候鸟终归会认得回家的路一样,即便被阻隔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依然会记得回家的路,依然会记得母亲掌心的温度。

想妈妈了。

那么小的身躯,竟然能从遥远的室兰,靠着仅仅走过一次的记忆,再次出现在奈绪的面前。

不是怜南,而是妈妈永远的继美。

没有老掉牙的结局。

横亘在她们面前的是法律、现实和舆论。

她们没有冲破种种的一切拼命的要生活在一起,而是选择了等待和守候。

奈绪亲自把继美送上回室兰的路,陪着她,短短的时光,却希望用十年、二十年的光阴来记忆。

看着继美慢慢远去消失的小小背影,奈绪坚定的选择了等待重逢的那天。

最后的最后,还是给了个重逢的暗示,宽慰被虐剧两个半月的群众。

有些人,已经做了一辈子的母亲,却不知道母亲究竟为何物。

有些人,懵懵懂懂的,在还不曾意识到这两个字的分量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母亲。

很多很多时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似乎仅仅是顺着前人的足迹,完成了这样一个角色。

三十五岁的她,以为只会跟候鸟相伴,却牵起了她的小手,感受她在自己身边长大。

她没有奢求,只是希望小小的她,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成长、快乐。

七岁的她,为何偏偏会紧紧跟着这个明明很冷漠的女老师,也曾那么的爱着自己的母亲,可是最后却想逃走。

哪怕妈妈找到东京,也只是对妈妈说:怜南已经不在了,我是继美。

是怎样的一种伤心,能够抹断那曾经羁绊的母女情深。

五十五岁的她,以为曾经的女儿将永远只是在记忆里了,却不曾想到还能够有生活在一起的那天。

即便生命已经到了尾声,却依然感谢上苍,在这样一个并不算长的人生里,有这么美满的结局。

同样五十五岁的她,以为三个女儿永远会像亲姐妹一样,却也走到了说出真相的那天。

可是女儿们却不愿意和姐姐分开,在她们的心中,永远是三姐妹。

最后是奈绪写给二十岁的继美的很煽情的信:“ 継美へ      あなたは今、「怜南」と名乗っている事と思います   だけと今は敢えて、「継美」と呼ばせて下さい   この手紙は、12年後のあなたに書く手紙です   20歳になったあなたに宛、書いている手紙です   いつか、大人へと成長したあなたが読んでくれる事を願って      継美、「うっかりさん」を覚えていますか?

  私の母であり、あなたとの旅の途中で再開した「望月葉菜さん」の事を   あの時あなたの母になろうとしなければ、きっと私も母に出会うことは無かったと思います   あなたの母になったから、私も最後の最後に母を愛する事が出来た   不思議な運命を感じています      あなたは知っていますか?

  渡り鳥が、どうして迷わずに目的地に辿り着けるのか   例えば鳥達は、正座を道標にするのです   北極星を中心とした、おおくま座、こぐま座、カシオペア座   星々を頼りにして、鳥達は北を目指すのです   鳥達はそれを、ひなの頃に覚えるのです   ひなの頃に見た星の位置が、鳥達の生きる上での道標となるのです      私は明日、あなたに別れを告げます   あなたを連れて、室蘭に向かいます   会うことを許されない私達、母と娘を名乗る事の出来ない私達   それでも私は信じています   いつかまた私達が再び出会える事を、いつかまた手を取り合う日が来る事を      私と母が30年の時を経て出会ったように   幼い頃に手を取り合って歩いた思い出があれば   それはいつか道標となって、私達を導き巡り会う      20歳になった継美   あなたは今どんな女性になってるでしょう?

  どんな大人になっているでしょう?

  出会った頃の104センチのあなたは今、流行りの服を着て   小さな16.5センチの靴を履いていたあなたは今、少し踵の高い靴を履いて私の前に歩み寄ってくる   すれ違うその時、私はなんて声を掛けよう?

  向かい合ってあなたと何を話そう?

何から聞こう?

     私が分かりますか?

  身長はいくつですか?

  恋をしましたか?

  親友はいますか?

  今でも水色は好き?

  しいたけは苦手?

  逆上がりはまだ出来ますか?

  クリームソーダは好きですか?

  もしよかったら、また一緒に飲みませんか?

  継美、元気ですか?

     20歳のあなたに出会う事を思うと今から胸が高鳴り、ひとり笑みが零れてしまいます   あなたとの明日を笑顔で待っています      あなたに出会えて良かった   あなたの母になれて良かった   あなたと過ごした季節   あなたの母であった季節      それが私にとって今の全てであり、そしてあなたと再びいつか出会う季節   それは私にとって、これから開ける宝箱なのです         愛しています         母より    追伸、クリームソーダは飲み物ですよ”(给继美:       你现在应该叫怜南吧。

但是在此,请容许我称你为继美。

这封信时写过12年后的你的,这是我写给20岁的你的信。

希望长大成人的你能看看。

      继美,你还记得粗心婆婆吗?

她是我的妈妈,是在和你逃亡的路上重逢的望月叶菜。

那时如果我没想成为你的妈妈我也一定不会和妈妈相遇。

成为你的妈妈之后,让我能在最后的最后都爱着妈妈。

我觉得那是不可思议的命运。

你知道为什么候鸟能毫不犹豫地抵达目的地吗?

譬如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大熊座、小熊座和仙后座,鸟类把这些星座当做道标,依赖着这些星星,鸟类朝着北方前进。

鸟类在雏鸟时就记住了这些,在雏鸟时期看到的星星的位置就是鸟类生存之路上的道标。

      我明天将要和你告别,要带着你去室兰。

我们的见面时不被允许的,我们是不能以母女相称的。

但我还是坚信将来我们还能重逢,将来我们还能手牵手。

就像我和妈妈经历30年重逢一样回忆,只要有幼时手牵手走来的回忆,总有一天会成为路标引导我们相见。

      20岁的继美,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女孩呢?

你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了呢?

相遇时才104cm的你,现在穿着流行的服装,穿着小小的16.5cm的鞋子的你,现在穿着高跟鞋走到我面前擦肩而过的瞬间我要怎么称呼你呢?

和你面对面的时候,我要和你聊些什么呢?

问些什么呢?

你认识我吗?

身高多少了?

谈恋爱了吗?

有好朋友吗?

现在还喜欢水蓝色吗?

还吃不了香菇吗?

还会玩单杠吗?

还喜欢冰激凌苏打吗?

可以的话,还能一起喝吗?

      继美,你过得好吗?

想到遇见20岁的你,我现在就心跳不已,会一个人开心的笑出来。

我会带着笑容等待和你的明天。

遇见你真好,能成为你妈妈真好。

和你度过的季节,成为你妈妈的季节,对我来说,是现在的全部。

然后,和你再次重逢的季节,对我来说,将会是今后要打开的宝箱。

   我爱你!

      妈妈上      ps:冰激凌苏打是饮料哦)

 6 ) 20歳になった継美への手紙

継美へあなたは今、「怜南」と名乗っている事と思いますだけと今は敢えて、「継美」と呼ばせて下さいこの手紙は、12年後のあなたに書く手紙です20歳になったあなたに宛、書いている手紙ですいつか、大人へと成長したあなたが読んでくれる事を願って継美、「うっかりさん」を覚えていますか?

私の母であり、あなたとの旅の途中で再開した「望月葉菜さん」の事をあの時あなたの母になろうとしなければ、きっと私も母に出会うことは無かったと思いますあなたの母になったから、私も最後の最後に母を愛する事が出来た不思議な運命を感じていますあなたは知っていますか?

渡り鳥が、どうして迷わずに目的地に辿り着けるのか例えば鳥達は、正座を道標にするのです北極星を中心とした、おおくま座、こぐま座、カシオペア座星々を頼りにして、鳥達は北を目指すのです鳥達はそれを、ひなの頃に覚えるのですひなの頃に見た星の位置が、鳥達の生きる上での道標となるのです私は明日、あなたに別れを告げますあなたを連れて、室蘭に向かいます会うことを許されない私達、母と娘を名乗る事の出来ない私達それでも私は信じていますいつかまた私達が再び出会える事を、いつかまた手を取り合う日が来る事を私と母が30年の時を経て出会ったように幼い頃に手を取り合って歩いた思い出があればそれはいつか道標となって、私達を導き巡り会う20歳になった継美あなたは今どんな女性になってるでしょう?

どんな大人になっているでしょう?

出会った頃の104センチのあなたは今、流行りの服を着て小さな16.5センチの靴を履いていたあなたは今、少し踵の高い靴を履いて私の前に歩み寄ってくるすれ違うその時、私はなんて声を掛けよう?

向かい合ってあなたと何を話そう?

何から聞こう?

私が分かりますか?

身長はいくつですか?

恋をしましたか?

親友はいますか?

今でも水色は好き?

しいたけは苦手?

逆上がりはまだ出来ますか?

クリームソーダは好きですか?

もしよかったら、また一緒に飲みませんか?

継美、元気ですか?

20歳のあなたに出会う事を思うと今から胸が高鳴り、ひとり笑みが零れてしまいますあなたとの明日を笑顔で待っていますあなたに出会えて良かったあなたの母になれて良かったあなたと過ごした季節あなたの母であった季節それが私にとって今の全てであり、そしてあなたと再びいつか出会う季節それは私にとって、これから開ける宝箱なのです愛しています母より追伸、クリームソーダは飲み物ですよ

 7 ) 剧评 | 把问题都推到“母亲”身上,就可以了吗?

在《第八日的蝉》后,同类题材的作品,就只有这一部令我哭得最惨了。

剧情其实颇为简单,一个受虐儿童不堪受虐外加被生母遗弃,行将冻死在冬天的道南地区,却幸运地被学校里的老师意外拯救了生命,后续才有的假死、诱拐和老师被追捕的情节。

一如我们看过的日剧,过度煽情的背后总有其不合理的部分,例如捡到小孩的老师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报警,因为这样做的话,第一时间就能给生母定罪,并在其他老师的举证下,抖落出生母和生母男友虐待儿童的罪名,小孩会提前进入结局所示的室兰的儿童救助机构,也能够继续上学;槽点之二,是被演员极力塑造的,虚浮油腻的周刊记者,敲诈千万日元未遂还要取态转变之快,是在令人惊奇。

也只能说这又是一部“日剧无坏人”的经典代表。

即便这两个槽点如此明显,仍然无法逆转我在观看涉及老人和儿童的苦情剧都会爆哭的现实,只在第二集时缓了一下,接着毫无压力就哭着看完其余9集。

这剧集算是在非常有限的空间内,把一个悲惨的故事,以及与这悲惨故事相关的各种事情都试图涵盖在内,在情节和镜头以外的留白之处,也令人极为心痛。

整部剧集下来,我对母亲这个称谓,有了更为复杂的共情体验,既想要简单直接地将所有的错误都归结到到“母亲”二字上,又深知这过错实质并非“母亲”乃至承担母亲一责的女性所造成的,哪怕剧集的角色绝大多数都是女性。

怜南的养母(铃原奈绪)无血缘便不能够有母爱?

剧集里关于铃原奈绪判刑的那一段,令我非常在意的,是只要承认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救助,而并非出于想成为怜南的母亲,那么就可以降低刑罚,或者免除牢狱之灾。

而本没有任何铺垫和线索,去反映奈绪有强烈的,成为他人母亲的情况之下,奈绪坚持咬定自己“就是想做怜南的母亲”,并接受诱拐的罪名与处罚。

我试图假设,或许不一定只有亲生的母亲,才会如此义无反顾地爱护孩子。

被血亲这道生物意义上的连接与束缚,甚或是区分和阻隔之下的母子关系,会令许多不曾直接接触弱小生命(孩童以及宠物)的人感到迟疑,虽然很多人总认为将孩子与宠物进行对比,是对人类幼崽的轻视。

实际上,相比于困难重重的领养手续,从无血缘关系的角度,甚至不存在任何从属关系的情况下,人类与动物之间产生的感情,或者是对脆弱的动物幼年阶段表示关怀和照顾,在我看来,也算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视角。

因为它能够反映出,人对于弱者,在危险和不利于其生存的境况下,如同本能般生出的情感,并在其后作出持续不断的付出,也包含着各种意义上的妥协和让步。

一定要生了孩子,才能拥有母爱,这在我看来,本就是对 “爱”的这种情感的一种绑架。

它限制女性必须要在现有的规定和框架下才能“合法地”对孩童本身产生关爱式的情感,在限制女性的同时,它其实也是在物化孩童,认为它们必须得是家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独立个体。

必须要成为“母亲”,才能拥有“母爱”,令孩童能够获取这种爱与关怀的途径变得狭窄,说到底,这不过是为了更便于要求女性去承担“母亲”这个词语背后的责任罢了。

她必须要生了,才有资格,或者是才能得到。

奈绪对亲密关系的无能,表面上看到的原因是她自小被生母抛弃,虽然在领养的家庭里得到了关怀和照顾,甚至是无私无差别的爱。

但被抛弃的过往,始终令她对自己能否在结婚生子(尤其是抚养孩子)这件事,存在着各种无解的不自信和阴影。

近几年,原生家庭问题被大量用来解释成年人各种问题,起初我也觉得这些解释颇有道理。

但逐渐深究后,才发现其实是各种应该将人视作为人的保障机制都失灵了以后,自我和解和解除心结的办法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便自顾自地拿出了这么一个概念,把责任都推卸到原生家庭里,仿佛原生家庭问题与现实的错误抉择逐一对应後,便能给成年个体的各种困境一个合理的解释。

照此理论,奈绪自然是有很严重的“原生家庭”问题,因此,剧集也是浓墨重彩地去描绘这段“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此处暂时留白,会在粗心婆婆的部分继续说明)。

为什么我不完全认可把“原生家庭”的概念,用来解答成年个体的一切抉择。

因为这种总结太过于宽泛,当你认为奈绪不愿意生育的念头源于“原生家庭”,最后奈绪“诱拐”怜南并一再撞南墙式地表述她不是仅仅出于人道主义的救助,而是真的想做怜南的母亲,这同样也可以用“原生家庭”来解答。

当我们分析一个个体的困境,简单归因到“原生家庭”问题,似乎是最直接和最简易的办法,却不并不会推导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为“原生家庭”造成的问题,十有八九是无解的,相比去看问题的出处,相比去追寻“母亲的手”来完成一个个体的精神救赎,显然,还有太多事情需要着手去处理的了。

从结局反观故事本身,这也许是一个在开始就可以结束的事情:怜南的发育不良,有家暴的痕迹,居住环境极其恶劣,这些都在老师的接触和走访中有确凿的证据。

如果儿童保护机构能够第一时间介入,那么,老师see something, say something式的保护机制就是有效的。

继而通过强制的手段,将怜南在其生母还没有实施遗弃前,就能够及时将怜南送到半开放管理的保育机构(孤儿院这个定义不完全正确),并由该机构暂代行使怜南的监护权,生母只能行使探视权继而开始寻找更适合其养育女儿及生活的工作,皆大欢喜。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此简单地发展,当“好事”的老师向上报告的时候,负责处理的部门采取了敷衍了事的方式,在解决家庭暴力和虐儿个案上,相关机构和执法部门的效力和震慑力是远高于针对儿童救助,也正如那个记者对奈绪说的那样——“你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你现在正在过的日子,就是我没有勇气去过的生活。

”公权力是从怜南疑似死亡到疑似被诱拐的节点才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就不是在试图为涉及其中的人提供帮助,而是直接进入到了问责的阶段,对生母的问责,对“诱拐”的养母的追责。

对生母和养母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在法律条款里,很容易会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确实,一个是监护人的严重失职(虐待儿童和遗弃儿童),一个直接就是诱拐儿童。

在“理所当然”的解释中,被忽略了的,是只有在这些关联的各个机构和部门都接连失职,才最终导致这种所谓的,育儿过程中会遇到的最坏情况。

奈绪想不想当母亲,是不是真心想当母亲,这个解释在我看来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在室兰(道南地区)的寒冬夜里发现被装在垃圾袋抛弃在路边的怜南,看着只穿着单衣濒临冻死的孩童,奈绪不过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个体,提供了紧急的人道救援。

作为她学生之一的怜南,透过被动接触(怜南主动接触她的老师)而逐渐加深对孩子的了解,在完成了可以产生强烈共情的连结后,奈绪才产生了要守护怜南的欲望。

我们经常说这是母性,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人性,剧中的男记者的过往经历也都表明,这不仅仅是母性,而是一个有良知的个体,对于弱势群体,最基本的恻隐和关爱之心。

因为在see something, say something的阶段里,认识到了主管机构的不作为,再考虑到怜南被送回生母身边的几率,意识到了哪怕是老师,哪怕真是在接触怜南的自己,也不过是个无能为力的局外人时,为了避免同类情况,甚或是悲剧的发生,奈绪近乎冲动式地向那个想要自己坐巴士到札幌把自己放在儿童遗弃机构的怜南提出——“我想要诱拐你…”

在没有以亲属和血缘构成的情况下,爱其实也可以存在各种无私的呈现方式,常训斥女性不生育就等同于自私的说法,实际上只能证明,在这种环境下,其实根本没有试图让这些女性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向孩子展现这些无私之爱的机会。

而女主诱拐的做法,或多或少,也许就夹杂着这样的念头,想成为母亲,想向自己证明,自己不会成为生母那样的人,即便彼时奈绪也并不知道生母抛弃自己的真相。

可是,为人母这事儿,怎么就成了一定要做了无法回头的选择后,才能明白事情的不易和自身的局限呢?

怜南的生母(道木仁美)以鼓吹母亲的自我牺牲,来掩盖时间不足的事实。

曾经在《坡道途中的家》的剧评内表达过我这个人,活到这个年纪最为讨厌的一句话便是“为母则刚”。

这种观念,单方面将母职捧在高于母亲个体之上,漠视了母亲作为一个同样是有血有肉的个体的脆弱,并且以此胁迫着母亲作出一个又一个以自我牺牲为代价的育儿决策,从剖腹产对婴儿脑部形状和发育不利、从不喂养或不长期喂养母乳对婴幼儿早期免疫力塑造不利,还要漠视了母亲的情绪,鲁莽推举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正向教育”。

不得不说,仁美这个形象演绎之生动和真实,令人同时产生了害怕、厌恶和同情的情绪,剧集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铺垫令观众厌恶“仁美”的情绪,错的似乎都是这个生母,以及摆出了一个问题——母亲是不是必然喜欢和爱着自己的孩子?

或者怎么会有这种不爱孩子的母亲存在呢?

然而,这个讨论在我看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后续在揭晓“仁美”的遭遇时,也已经说明了,对于剧集内容设置,母亲是不是必然喜欢和爱着自己的孩子,无助于解决任何最终导致家暴和虐儿事件发生的实际问题。

混在为人母的圈子里当卧底的我,对于养育孩子的困难,母亲们有一个几乎可称得上是共识的认知,即孩子在2岁的时候会特别难照顾(俗称Terrible Two,甚至还有Terrible Three),也亲眼见证过在这个阶段的友人,突如其来地对孩子发火的情况。

孩子在这个阶段,极度依赖主要养育者(东亚地区通常是母亲),又开始形成非常具体的自我意识,好奇心和所谓“调皮捣蛋”绑定,它们的顽皮不听话,跟对这个世界与日俱增的好奇心结合在一起,但囿于无法脱离养育者的照顾(脱离会有生命危险),只能将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它的养育者身上。

婴幼儿无法成为公式里的定量,但母亲的个人因素是个变量的情况却被理所当然地忽视,而对于母爱指标的衡量却是恒定的,且要求输出的结果也得是预定的必然。

为了追求这一条永远有bug,但又永远要输出正确数据的公式,代价必然是母亲们的自我妥协与自我牺牲。

母亲们的抱怨变少了,母亲们的压力指数不停飙升,但围城外的人却始终觉得,那是香甜芬芳之地,并确信只要成为母亲,就能靠自体分泌足够多的母爱,就能获得了不被生活的不测和不幸打倒的技能。

孩子并没有错,可是母亲就错了吗?

哪怕我们已经逐渐明瞭和适应了“丧偶式育儿”的社会风气,并开始以“双亲家庭里的单亲母亲”进行自嘲时,我们仍然没有办法清楚认识到,一个人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和负担之沉重。

在女性群体里,始终有着许许多多的鄙视链,已婚的歧视未婚和离婚的,在现实世界里算是各色链条中最为坚实的一支,在这种上位者对于下位者蔑视情绪当中,甚至连女性本身都无法意识到,无论是哪种婚恋状态下,女性们始终被绑在同一根链条上,不论我们是否认同和自愿,却始终不得不休戚与共。

婚姻关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有多优秀的人际关系,单就这一见解,前人已无数次透过文艺作品进行阐述和呈现。

婚姻本身不应该用来简单定义一个女性有问题还是没问题,也不能简单定义一个女性的人生是满足还是孤独,甚至根本不能以此,去定义一个女性是幸福和不幸。

它就仅仅只是一种法定的合作式关系,存在权利双方的各种双方都需要遵循的规则。

可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能够明文规定的,都是与财产直接相关的。

近年来令我更为惊讶的,是这样的明文规定,似乎还不能很好地涵盖到女性的人身安全,女性以爱之名,投入到了家庭的再生产中,被爱、身份和道德绑架,以兑现各种无偿的照护工作。

相较于男性主导的“单亲家庭”,由女性主导的“单亲家庭”尤其悲惨,她必须独力承担有偿的职业工作(收入来源)和无偿的照护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在婚恋市场是近乎最低的估值,在文化认同角度,女性通常被默认为是无偿照料工作的承担者。

因为这种单身育儿的状况,对于想要与其组建家庭的男性而言,孩子是额外的,不必要的负担,要么他要接受不拥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孩子的事实,要么他要同意和接受多养育一个孩子的经济负担。

在组建婚姻这种共谋利益的关系中,单亲母亲早已站在了不平等的一侧,在本就倾斜的天平上,社会舆论对单亲母亲的污名化,会为这本就有偏见的情况,变得更加令人沮丧。

“带着个拖油瓶谁要啊!

”“真够自私的,带着孩子也要再嫁,是个负责任的妈妈就该独自将孩子养大成人!

”“都已为人母了,还去想真爱这种事情,也是太不成熟了!

”“哪个男人能接受帮别人养孩子啊!

”“有妈妈在就可以了啊,有什么过不下去的!

”……“仁美”正正就是在被前一段婚姻被抛弃后,在沉重的育儿负担中,以及在周遭各种不理解、不支持,不接受的氛围中逐渐蜕变成了她一开始就嫌恶的母亲形象。

怜南对生母的爱和依恋,并不全是血缘上的联结,她们确实有过非常幸福的时光。

(字幕翻译预计是输入有误,应该是:好想和妈妈在海边)怜南也是眼睁睁地看着妈妈从好妈妈变成了坏妈妈,但是好妈妈的记忆还没有完全消退,对坏妈妈的恨意也没有真正扎根之际,她才会有对于来自生母呼唤的各种近乎条件反射的应对。

每一次呼唤,都是那么熟悉的温柔,它没有变的过于遥远和模糊,它还历历在目,即便怜南后续已经生活在了更好的环境当中,被更为稳定和暖心的母爱关照着。

相比没有保护好怜南,没有任何措施保护好单亲母亲,早已是某种近乎约定俗成式的社会日常。

托管机构没有考虑有固定工作安排的母亲,工作单位没有考虑单亲母职所要承担的无偿照料工作之沉重,单亲母亲在两者的共同挤压下,不得已地选择了散工/零工式的工作模式,以便能够更好地承担无偿的母职工作,却因为底层零工身份普遍在劳动市场环境内不具备议价的条件,而变相加重了其养育子女的负担。

她们不得不用沉重的经济代价,去换取照顾孩子的条件(主要是时间和金钱),这也是为什么,女性的贫困要更容易出现代际传递。

一个贫穷的母亲,要养育出一个摆脱贫困的后代,其难度之大,是许多人所难以想象的。

在《阶级世代》中,描绘了一个曾经存在的,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共同为社区孩子提供成长和教育资源的历史(书里后续也提到了,这样贫富混杂的社区已逐渐消亡,而变成了贫穷和富裕阶层分开聚集的模式),养育孩子不仅仅要靠父母双亲的努力,所谓“丧偶式育儿”不至于沦落到单亲母亲式的悲惨,关键就在于一个字——钱。

在婚姻这种合作关系上,父亲自然是有贡献的,他在家庭的运作成本上付出了不容忽视的努力,这甚至可以用来解释那些婚姻不顺的女性,为何会在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确信不离婚更有利于孩子的生存和成长。

实际上这些因为孩子而被困在婚姻关系里的女性,也许都相信着,除了依附着婚姻这种合作关系,现实里大概并没有第二种,更能行之有效地解决她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的解决办法。

各种对于未来的负面推演结果,造就了她们对于离婚的悲观预期,选择了好死不如赖活着式的求生念头。

在这样的关系里,她自然不可能成为一个快乐和幸福的母亲。

可是,在脱离了这种关系以后的生活里,她仍然有很大的可能同样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快乐和幸福的母亲。

谈论至此,还没有讨论到“仁美”的角色定位,一个被前夫抛弃,谎称丈夫去世的单亲母亲,前夫大概率并没有就离婚支付任何抚养费,仁美不得不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去勉强履行一个母亲的养育责任。

(这是剧集中怜南生父再婚的剧情片段)本就严重倾斜的天平,不会有所谓优质的男性站在另一端。

仁美毫无意外地只能找到更为差劲的男性,激烈的喜欢和抓住救命稻草式的求生意志,会改变一个人在择偶上的取态。

不管好坏,内心的空洞需要有个人来填补,生活的无助需要有个人来谅解,糟糕的评价需要有个人来撑腰以佯装自信。

她过分迫切需要填补生活的残缺,过分迫切改善境况不堪的人生,那个如同过客一般,对自己笑一笑,施展一下温柔的人,成了她飞蛾扑火的全部理由,变成了她对于幸福生活的全部设想。

然而,生活再次背叛了她,她所期盼的能够回到的温暖的家,成了一个更为凌乱不堪,并且充满暴力和虐待的环境。

过于执迷于幸福幻想的自己,和早已连同“单亲母亲”身份被一同污名的孩子,成了她不满和暴力的宣泄口,她还得养着她的孩子,但是母爱的心却已经被生活折磨至死了。

这就是我们过分吹嘘母爱,却从不保护母亲所造就的,必然的悲剧结果。

如果单亲母亲在申领失业援助的衡量标准和执行措施能够更符合她们的实际所需;如果对于儿童的保育行为能够涵盖到让母亲不需要为了孩子牺牲工作的情况;如果社会能够不持续以捧杀的方式污名化无力的母亲;如果能让母亲们可以毫无愧疚拥有“是自己无法妥善履行母亲的职责所以需要求助”的心理预设……好歹要满足了和建立了这些防护网以后,她们才有机会,在面对养育孩子这艰难任务时,变得更有力量和更有信心一些。

我们都得先将母亲当作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疼会死的个体去保护,其后才能够指责她们在养育子女上的失职。

而不是什么都不做,就指望母亲理所当然都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去完成养育,这所谓的“天职”。

怜南的粗心婆婆(望月叶菜)一个不幸婚姻的替罪羊,又有什么能力去爱儿女。

对孩子的爱,到底能令一段畸形的关系走多远?

奈绪的生母给予了一个残忍的答案——直到死亡(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将他们彼此分开。

剧情到最后都没有明确揭示母亲到底犯下了何种罪行,但按照量刑之重(有期徒刑十余年),只能隐约猜测可能是命案类的重大或者恶性的犯罪;望月叶菜对记者的追问也透露了少许有效的信息,猜测的范围逐渐收窄,起源于夫妻之间的争执,是纵火案,其中涉及到丈夫的性命;加上无关角色的透露,表明亡夫存在酗酒的情况,望月叶菜这么温和的性格不会做如此暴烈的行为,同时,强调了母爱的刚强和伟大,预示着可能存在的激情犯罪或者是替罪的可能。

直至望月叶菜死的那一刻,这个谜团都没有揭晓,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大致的情况,编剧已经预设观众能够猜到一二了。

母亲(甚或是母女二人)承受了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在某次争执后,女儿(奈绪)有意或无意纵火导致住处葬身火海,而丈夫酗酒死在火灾当中,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带着女儿一同畏罪潜逃,直至无法逃脱,才将女儿遗弃,独自承担罪名(母亲方面激情犯罪的可能就更好猜一点,也就不在此累述了)。

家暴这残忍的话题,在我关注的范畴里,常聊常新。

尤其是近几年,在能够获取各种社交平台的信息中,近乎是井喷式地出现“家暴”这个关键字(我甚至觉得,这本来就一直存在,而且数量一直没有明显的变化(即没有暴涨的迹象,同样也不没有暴跌的迹象),只不过是在“董珊珊案件”之后,我愈发关注这些新闻)。

望月叶菜这个角色,提供了一些日本社会福利机构,如何在家暴的问题上,主动干预和协助的细节,如因为身份证证明文件被丈夫恶意扣押的女性,逃离家暴后孩子的户籍问题是如何解决。

奈绪的生母,大概率就是受到了家暴(奈绪可能是纵火烧死亲生父亲的人,但母亲对女儿不带有任何恨意的态度,说明她对亡夫的感情极其有限),其后奈绪生母帮忙处理的,谎称奈绪是承受家庭暴力,在脱离暴力的丈夫时无法带走相关的证明,也无法得到丈夫授权和同意下更改户籍的安排,她便帮着并在社福机构的介入下,为后来更名为继美的怜南争取到了无户籍情况下的入学保障。

只要女方单方面声称其个人证件无法取得与被家暴有关系,评核的工作人员会记录有关情况,并向处理户籍的部门提出豁免提交有关资料的申请,这无疑也是在户籍与学籍挂钩的情况下,一种确保被家暴的女性,不会因为孩子无法上学而不得已再次回到家暴环境的保护机制。

同为弱者的女性们,抱团取暖的方式并不只有试图合谋击倒上位者,而是在明知道无法改变悲剧现状的情况下,维持着在有限的能力内,共享资讯、分享资源,守望相助的行为模式。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为什么追溯“原生家庭”是无意义的原因。

因为“原生的”小家庭,背后有着“原生的”社会大背景,这个背景里各个直接相关的机构,如果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还理直气壮地将责任全数推到小家庭中,再经由父权式的婚姻模式,将责任和承担风险的个人,全数转介到母亲身上,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母爱。

明明不过只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背后其实都是血淋淋的故事。

结语不得不说的是,女性议题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尤其那些越竭尽所能暴露各种女性所真实面对的困境,就好比目前的托儿所/保育园的设置,孤儿院/福利院的设置,从根本上看,并不是在配合女性适应“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考题。

而是恰恰相反地,它们的存在,在这本就很难取得高分的命题里,变成了迫使着女性以一种更为残酷却直截了当的方式来进行解答——要家庭,还是要工作?

要成为称职的母亲,还是要有事业?

要照顾小孩,还是要经济安全?

显然,单亲母亲的存在,在没有伴侣可以分担育儿的迫切责任(包括育儿成本及部分照护工作如接送等)的情况下,这些针对未成年人的辅助机构,是否已经带着考虑女性处境的视角,亦或是,加剧了对女性的压榨。

压榨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撇开生养下一代的初衷,大部分育儿的困境在我看来,都是时间的问题。

因为时间的问题迫使女性要加入零工经济的市场,因为时间问题而令工作变得不稳定,因为时间问题导致收入不稳定,由此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时间,没有稳定工作,没有钱,没法好好照顾子女,最终可能导致母亲角色的精神状态失常,令伤害未成年人(尤其是婴幼儿)的事件(虐待、杀害、遗弃等)发生,无论最后这些失去抚养能力的母亲们,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放弃抚养权,孩子失去了其生母,都是不争的事实。

在保护孩子之前,我们仍然必须要保护好母亲,将母亲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从母亲的角度考虑各项政策和措施,或者推动各种额外的服务范围。

假如幼儿园/保育园能够延长幼儿托管的时间,假如福利机构可以提供未成年人的长期暂托服务,甚至可以引入生母和养母共育的模式,让生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为儿童的成长给予付出,让不能或不愿生育的女性能够在共育的模式下,构建出无血缘但关系密切的亲子关系。

“ママ”和“お母さん”为什么不可以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存在,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受困于所谓冠姓权和亲子归属的束缚,过分在意一个孩子的财产价值,催生出的问题多不胜数,从儿童拐卖到代孕产业。

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孩子得到更多的爱的可能,哪怕“ママ”和“お母さん”永远不会碰面,共育的安排,可能是满足了一方对于爱的需求,且满足另一方对于时间的需求之创新办法。

婚姻关系和养育子女绑定的结果,是很可能令包括单亲母亲在内的,非正常家庭状态的育儿机制变得举步维艰,女性放弃监护权是一件沉重,且备受污名的举措,但污名本身并不能或者并不总是能起到保护未成年人的效果,二选一的结果,要么让未成年人持续陷入到危机重重的家庭生活当中,要么就是让未成年人被迫脱离家人亲属的照料,而进入到毫无个性化关怀的抚育机构,这显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像怜南在剧集结尾所进入的福利机构,半开放式的育儿模式(可以与其他正常家庭儿童一样,在公立学校念书,下课以后再回到福利机构)也许会更有益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但由于奈绪和仁美的情况特殊,因此并不清楚是否能够在福利院的监护下,实现生母或者养育人定期或在预约的情况下,与未成年人在安全的氛围当中保持见面和沟通。

不是母亲不爱孩子,而是母亲没有办法独力承担养育和给予爱的职责。

我们要努力去思考与落实的,便是如何令这些没有办法的事情,变得有办法,令不可能变成可能,令必然的牺牲,变成不必牺牲,哪怕,能最低限度地,降低牺牲过程中所需偿付的代价。

如果不能够好好地保护女性,保护她们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温饱、生存、和爱的需求,以及有发展的需要的个体来审视;如果我们不能以尊重女性的角度,去改善育儿和教育设施的运作模式。

结果就是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在教育范畴内的严重内卷情况下,我们必然要面对的,是生育需求只会逐步下降的悲观现状。

把问题都归结到女性肯不肯牺牲(没有人关心过,不愿意生孩子的女性是否愿意养育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女性肯不肯受委屈(没有人在乎过,是否有更利于单亲母亲承担抚养责任的可能),女性肯不肯放弃自我(没有人考虑过,是否需要顾及母亲的工作性质和个人发展需求),只是拍脑袋认为,所有错误都是女性自私,来思考生育问题,显然不能解决生育数量下跌或持续下跌的危机。

如果拥有子宫的女人都不能被视作是人,她们又怎么会确信自己所养育的下一代,能有机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类呢?

而我们要着眼去看,着手去做的,恐怕便是要让这些陷入困境的母亲们,都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有血有肉、会死会痛、会希望被爱、会需要被帮助的真实存在,仅此而已。

让一个女性在保护和被认可的环境里养育孩子,让她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让她可以将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景和对于生活的温馨记忆交付到孩子的手中,是多么的重要。

毕竟,代际间可以传递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能仅仅只是贫困、痛苦和绝望。

参考影视作品:1.《产后调理院》;2.《坡道途中的家》;3.《失去名字的女神》;4.《母亲游戏》;5.《82年的金智英》6.《第八日的蝉》7.《弗洛里达乐园》8.《化学课》9.《如虎添翼》参考书目:1.《我的底层生活》;2.《被隐形的女性》;3.《日本女性贫困》;4.《阶级世代》;5.《父权制与资本主义》6.《Born A Crime》7. 《Happening/事件》

不关注也可以,随你

 8 ) 看完让我想起了我曾经陪伴一个月的孩子,我怎么帮她啊

那个女孩和片子里的女孩一样可爱美丽,一样敏感成熟,水汪汪的大眼睛,他们的家庭大不相同,可是她们内心的痛苦是一样的,我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看到这个片子我好想好想她,可不敢去看她,曾经几个夜晚梦到她对我哭说想我。

我曾经应聘一个北京非常有名的房地产公司老总家的家庭教师,开始说只是这个孩子过于任性需要有人调教下,因为孩子喜欢画画,想找个会画画的老师作为教育的切入点,因为我很爱孩子,有很强的耐心,同时妈妈又当过幼教心理医生,我很自然被选上,薪水很可观,看似也很轻松的工作,一周就3天班,如果单一从赚钱的角度,完全可以,可我开始就没把这个工作想的那么简单,但近到家庭我还是被我看到的一切刺痛了。

孩子10岁,很漂亮,带着淡淡的忧伤,不爱说话,可只要说话就语出惊人,不怎么理我,但总会用眼神偷偷观察看我,穿衣习惯不像那么有钱的家庭,反而节俭谨慎,同时眼神中有淡淡的恐惧,笑容收的非常快,笑起来很甜,让我一阵阵揪心。

接下来我被家庭的冷漠和虚伪刺痛了,孩子的家庭非常富有,家里面豪宅按电梯,可以想象,我不想过多描述,因为只能反差,让我更加憎恨他们对孩子的忽视,妈妈是过气的演员,开始我还以为她老了反思自己对孩子当初的不好,母性回来,每次我见完孩子她都会给我好几个小时的电话追问孩子近况,可慢慢发现,这个妈妈都是为了遗产,对孩子从不用心,没有给孩子她虽然依然在这个家,可因为男主人不喜欢她了,她基本没什么地位,只是花钱方面不被限制,人人都不太瞧得起她,孩子也躲着她,而她在男人心中当红时候从来不在意孩子,给孩子喂奶换过尿布,等等应该妈妈做的都没做过,甚至很少抱孩子,还振振有词说老公宠他不让她管,给保姆管,不怪她。

现在老了,发现孩子爸爸还算喜欢这个孩子,她好希望争过来孩子为了遗产,太可怕的妈妈了。

连给孩子该买水果,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什么都不知道。

孩子害怕自己睡在大大房间里,但宁愿跟保姆睡也不去找妈妈。

再说说她爸爸,有着上亿资产,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在家当皇帝,在外当爷,他跟孩子见面就跟皇上见太子似地,孩子放学不管几点都要在门口等他回来,爸爸一回来了,家里保姆马上装样子给爸爸看,孩子跟爸爸也是表面的虚伪,因为知道表面一切的物质至少还得靠着爸爸, 在这点上孩子心理有很强的现实心态。

可爸爸只知道管教孩子,给她安排无数的课程,来满足你没有时间陪孩子的心虚,孩子累的不行,可自己的学校作业都写不好。

更可悲的是,孩子的爸爸是离婚,孩子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美国,而哥哥的性格跟妹妹一样自闭,犹豫,小小年纪5岁时没人管,就有丰富的金钱,爸爸就把他送到美国找人照顾他,他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天天躲在床头边,说那里有人跟他说话,那里热闹,多可怕啊,而妹妹也经常说自己有幻听,说有人跟她说话,太可怕了,实际都是没有爱啊。

而这样的事情还在他们的家庭恶性循环,哥哥因为无人管教,19岁就在美国和另一个女孩生了个女儿,被爷爷(孩子的爸爸)强行带回中国,小女孩现在3岁,保姆管教,爸爸妈妈就是陌生人一样,见了就哭,没有明确的爸妈概念,天天小小孩子满屋子跑,据说曾经因为家太大,保姆具体怎么照顾的都不知道,经常喝臭的水,拉一裤子没人管,我就亲眼看过家里下人们都在吃饭,小小孩子可怜的端着碗到处问,谁来喂我饭,谁来喂我饭,天啊,那天我崩溃了,没有吃饭,喂了她饭,可我发现我喂她时孩子在偷偷的看管教她的保姆,害怕,马上去溜须保姆。

再说说我真正带的孩子吧,实际我完全是又当爹又当妈,我教她怎样保护自己,让自己强大,抛开恐怖心理,对人要有礼貌,正确面对父母的恩情(至少是物质的满足和生育之情)真的别的我找不到理由,教她所有的自理能力,看电影,分析电影里的小朋友心理,一起逛街买衣服,教她写日记,对家里人友善,虽然孩子有时也会任性,可都跟我跟好,跟我一起睡觉,睡前会来亲亲我,会让我给她讲故事,睡醒了会告诉我她梦到我了,我给她洗澡陪她玩耍,接她放学,去问她班主任她学习状态,带她去博物馆,故宫,给她讲历史,说我在时候家里的饭菜佣人做的最好吃,她不知道我天天去厨房盯着佣人食谱给她换样子做,每天都要求给她送水果,她曾经说我要再大她一点,她恨不得叫我妈妈,我当时要疯了!

发现这样不是办法。

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在各个角度的利用我强加我压力有的希望我让孩子跟爸爸好,有的让我跟妈妈好,可谁知到孩子要什么,她只是筹码。

孩子更清楚自己的角色。

所以她更加痛苦。

而在孩子爸爸和家里管家眼里我只是个高级保姆,一点得不到老师的尊重。

在我决定离开那天,我又回去看看她,接她放学,她看着我抱头大哭“你为什么要离开,为什么”?

我们找个聊天的地方,我才知道孩子什么都懂,爸爸外面的女人,妈妈的心态,哥哥的状态,家里佣人的心态,包括那个哥哥生的小小孩,天啊!

我能做什么,那一刻我恨不得诱拐她,真的!

孩子哭着说,你就陪我一天是一天,让我快乐一天是一天行吗?

你的离开根本触痛不了我父母早已经成型的心态!

这可是10最孩子啊!

她说没有人对我这样过。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天天给我打电话,一天能打40个,给我打完给我男朋友打,我们陪她聊天,反复聊天安慰,只有听到我声音才会睡觉。

我的生活完全被她控制了,有天我跟孩子发火了,教她要有自力能力,我不能什么都不做反复接她电话,我知道我错了,孩子慢慢的电话越来越少,哭声也少了,故作镇定,生疏……没有了消息,他们家人曾经跟我商量让我再回去照顾她,可面对现实我自己的生活我可怎么办啊。

现在孩子已经一点没跟我联系了,我很想他,可我害怕联系她,我害怕电话那边听到是比最初还冷漠可怕的孩子的声音,我是不是在害她啊,看到MOTHER时,我真的很想很想她,木子,你好吗?

今天睡的好吗,听不听话,自己知道洗小内裤吗?

对大人有礼貌吗?

好好写作业吗…… 老师很想你!!

 9 ) 与母亲的爱与恨

这世上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母亲。

——题记欧文·亚隆在他68岁的时候出版了他的自传式小说集《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书里细腻深入地抒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悼念和矛盾情感。

我们得以看到,即便是一位如此资深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在他的年迈之年依然保留着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他写道:“……妈妈已经入土六尺,葬在华盛顿郊区安纳柯斯夏墓地的松木棺中已经十年了,尸骨已寒……已经十年了,她已经驾鹤西归,肉身也都腐化了。

只剩下头发、软骨、骨骸和一枚银婚戒。

然而她的音容依然埋葬在我的回忆和梦里。

” 这让我有一种感觉,无论我们走多远,经历过多少事,是十岁还是八十岁,对母亲的渴望永远都不会逝去。

母亲是一个角色,一个身份,一个议题,是孕育我们生命的起点。

母亲的子宫、心跳、乳房、气味、音容,母亲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东西。

因此,“人都是人他妈生的”,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母子/母女之间浓浓的链接,要说这世上什么感情是至死不渝的,大概也只存在于人类及其母亲之间了。

《母亲》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的情感,故事从一个被生母及其男友虐待的小女孩(道木怜南)讲起,小女孩遇到了一个曾被生母抛弃后被养母善待的女老师(铃原奈绪),女老师决定成为小女孩的母亲,从此两人开始逃亡的生活,自此揭开了三代女性的爱恨情仇。

在这部仅有十一集的电视剧里有四位母亲:铃原奈绪、道木仁美、铃原藤子、望月叶菜,以及一位准妈妈铃原芽衣。

奈绪、怜南以及藤子奈绪在五岁时被亲生母亲望月叶菜于旷野中抛弃,在孤儿院生活了一年之后由铃原藤子收养。

由于这段被抛弃的经历,奈绪心里一直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这块石头长满了藤蔓并纠结在一起,变成了她的情结和恐惧——被抛弃的恐惧。

她一直认为自己很讨厌小孩子,直到遇上了被严重虐待面临生命威胁的七岁小女孩道木仁美。

在某种程度上,被抛弃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虐待,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她根本还不足以依靠自己生存,因此她面临的是最基本的生存,或者说作为一个个体人存在的问题,即我能不能活下去,因此仁美的遭遇勾起了奈绪过去那种无助感和被抛弃感,她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仁美的妈妈,拯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就好像拯救当年被那个妈妈抛弃后不断寻找妈妈的无助的自己。

在找到自己的生母之前,奈绪一直在以一种隔离的方式对待一切接近她的人,她不接养母的电话、不亲近小孩子、不愿建立亲密关系,她唯一的爱好是研究鸟类。

奈绪的隔离很显然地,是为了避免在重要关系中再次被抛弃——如果从来就没有过关系,也就谈不上分离与抛弃。

奈绪内在对母亲深深的渴望与恐惧,是她一生情感的主题,我们把这个称为“分离焦虑”。

奈绪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分离的焦虑和恐惧,选择了逃避,她几乎拒绝了一切爱她的人。

在剧中,迁徙的鸟作为隐喻常常出现在分离或相聚的时刻,意味着人物命运和内心的重大变化。

比如,奈绪决定成为怜南的妈妈时……迁徙的鸟令我想起《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只能一直飞啊飞啊,无法落地。

无脚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隐喻,象征着无法找到家、四处漂泊的人。

母亲则是内在的家,和奈绪一样,阿飞也是一个被母亲抛弃由养母带大的孩子,他与奈绪不同的是,他有多位性伴侣,但从来不曾有过稳定的亲密关系,就好像一只无脚鸟,终其一生落不了地。

一个被生母抛弃的孩子,可能要比那些能在亲生母亲的稳定照料下成长的孩子更难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内在是漂泊的、流浪的,弥漫着深深的孤独感。

我敬佩奈绪的养母藤子,她坚定地从孤儿院将少言寡语难以建立情感链接的奈绪带回家。

奈绪几番离家出走,她竟能搁置心中的挫败和悲伤,陪伴奈绪在塔顶寻找奈绪的生母。

她的陪伴渐渐地使奈绪开始建立与她之间的母女链接。

我甚至认为,奈绪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成为怜南的妈妈,除了受她内在补偿受伤小女孩的愿望的驱使之外,更是因为藤子无条件的爱和陪伴,因为这种爱和陪伴使她具备了爱他人的能力。

怜南、仁美和奈绪怜南是一个受虐待的孩子,她像很多被虐待的孩子一样,有自罪的倾向。

她愿意为了母亲的幸福快乐让母亲去旅游而自己独自待在家中,即便面临来自成人的生命威胁也双唇紧闭绝不说不利于母亲的言论。

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个没有回应的环境比一个有坏回应的环境还要可怕——也许怜南恐惧的是完全失去来自母亲的回应。

怜南的母亲仁美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虐待孩子的母亲,当怜南还在襁褓中时,她是充满爱意地望向怜南的,她认为电视中虐待孩子的父母都是变态,即便怜南的行为再让她感到愤怒,她都只是包容忍耐。

几年过去后,当她因为丈夫的离开,不得不独自撑起整个家,为了陪伴怜南不得不放弃个人生活,陷入愤怒与抑郁中后,她对怜南的爱意突变成了恨意。

比如友人告诉她怜南太缺乏管教,需要有一些肢体惩罚,当怜南违背她的意愿时,她便开始弹怜南的额头。

仁美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看起来几乎是一个有些笨拙的妈妈。

这里的笨拙指的是,缺乏灵活性,她对于怜南的管教是两个极端,要么是全部满足,要么是全盘否定。

在怜南小时,她完全否认自己对于怜南的恨,后来,她几乎完全忘却了对怜南的爱。

温尼科特曾在一篇重要文章里列举了母亲恨孩子的十七个理由,并认为只有当母亲能够表达对孩子的恨意时,母亲的爱的质量会更高。

也许,如果仁美可以意识到自己对怜南的恨,并能够接纳这种恨,也就不至于会发展到虐待怜南的程度。

缺乏足够社会支持的仁美黏上了一个酒吧老板,两人同居了,这是怜南的噩梦的开始。

仁美为了取悦并留住酒吧老板,无论后者对怜南做如何过分的事情,她都应允。

有一夜,怜南哭着对母亲说,妈妈,救救我。

这一幕令人肝肠寸断。

仁美没能救下她的孩子,想选择母女共同自杀,却又在死亡面前退缩了。

即便是面临死亡,怜南依然紧紧地偎依在母亲的胸口,就好像剧中说的,孩子给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母亲的一切都带有爱的味道,即便这份爱意味着死亡。

仁美没能拯救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转向了奈绪。

这难道是一种心灵感应吗?

怜南和奈绪的相似遭遇塑造了一个 “场”,让她们惺惺相惜。

奈绪与望月叶菜望月叶菜是奈绪的生母,奈绪五岁的时候,她带着奈绪四处逃亡,最后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女儿,被关进了监狱中。

奈绪与她相认后说,尽管我不知道你的经历,但我却走上了与你同样的道路。

精神分析中把这个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母女两人皆因对孩子的爱而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望月离开后,奈绪已经忘记母亲的音容笑貌,却依然记得母亲手的样子和触感,换句话说,奈绪的身体记住了母亲。

奈绪一直以为自从母亲离开她那一刻起,母亲的目光就彻底地从她的身上抽离了。

后来她才知道,母亲一出狱就找到了她,母亲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的一切。

在奈绪与怜南的逃亡中,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望月为女儿倾尽了所有。

而她也得以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与女儿相伴,与女儿告别。

后来,当奈绪不得不把怜南送回百鸟园时,她看着怜南的背影,就好像是她的母亲看着她的背影,母亲的凝视就这样延续了下去,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永恒的母亲的凝视。

铃原芽衣我自私地喜欢芽衣这个角色。

她是三姐妹中的老二,一个准妈妈,未婚先孕,20周时发现孩子心脏可能先天发育不良,她决定要放弃孩子,但在手术室里泣不成声,无法直立,她抱着头蹲在地上,对陪同来手术的母亲藤子说,我怎么会这么害怕。

也许就是那时起,芽衣知道,腹中的孩子早已与她血脉相连,建立了难以割舍的纽带。

她决定留下孩子,我当时真想为她鼓掌,这个总是表现得强硬、固执的姑娘,内在其实如此柔软和温暖,带着一丝让人敬重的坚毅。

当妈妈是需要勇气的,不是吗?

铃原藤子藤子几乎是以一个完美的独立女性形象出现的,她是一家公司的社长,独自将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她耐心、果敢,总能给女儿们提供她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剧中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或多或少抛弃过或想过要抛弃自己的孩子,只有藤子例外。

尽管她在得知奈绪与怜南是诱拐关系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两个女儿,要将奈绪的户口迁出,但她迟迟无法做出这样的决定,最后她就像过去领养奈绪一样,坚定地维系着她与奈绪的母女关系。

我想,芽衣最后决定留下宝宝,可能也是受到藤子和奈绪对孩子百般爱护的影响:即便再艰难,都不能放弃孩子。

也许,《母亲》想要说的,是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爱,也没有绝对的恨,没有必然对孩子好的生母,也没有必然对孩子坏的养母。

无论是母亲对孩子,还是孩子对母亲,都是爱恨交加,相爱相杀。

关键是,爱与恨要如何整合?

 10 ) mother

“真难想象那么温厚的人会杀人。

”“那可难说。

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还有一类,就是母亲。

这一类是我们永远无法明白的。

”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mother,是应接不暇的母亲的群像。

就像那张全是女人的全家福照片,它只会有一个名字叫母亲。

正在做母亲的人和行将成为母亲的人。

那样的笑容就是在说,不管这个故事浸泡了多少泪水,因为这个名字,幸福就不是虚无缥缈的事情,重逢,是可以被期待的。

没有人天生就是好妈妈,但是奇怪的是,好像却都有成为好妈妈的可能性。

因为被抛弃的经历一直独身的奈绪,在改变怜南的命运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命运彻底改变。

性格有些孤僻,最大的爱好是观察迁徙的鸟儿,不喜欢小孩子。

可是班里那个怪怪的小女孩,一个人在深夜的街道上游荡的小女孩,把喜欢的东西记在本子上的小女孩说:“老师真有趣,非常有趣。

”虽说有点生气,可是也有些好奇。

或者从那时起,心底的母性已经苏醒了吧。

伤痕如此触目惊心,然而热心的女教师却没有拯救成功。

鸟儿也是带不走怜南的。

那么,就由我来带走你吧。

奈绪对母亲这个身份最初的接纳是这样简单的一句:“我想成为你的妈妈。

”但妈妈却不是只是说了就能当好的。

没有照顾过小孩的奈绪在逃亡的之初就手忙脚乱地丢了钱包;一心保护继美,却没有留意到孩子因为尺码不对的鞋子而受伤的脚。

但是桃子婆婆说:“奈绪,谢谢你。

奈绪终于成为妈妈了。

奈绪是一个好妈妈。

”可能就是这些笨拙,恰恰是一个母亲最朴素的爱。

奈绪有两个好榜样,在自己成为母亲之前,她却怎么也体会不到。

养母藤子是疼爱奈绪超过自己亲身女儿的单身女强人,可是奈绪因为时刻在意自己的养女身份疏远了本来可以是很温暖的家庭。

藤子说:“所谓母女,并不是靠什么互相选择的,而是靠相遇的缘分。

”在东京塔的展望台上寻找亲生妈妈的奈绪,无疑是让她伤心的,但是她还是坚定地陪着女儿一起寻找。

这种心胸,怕不是一般的妈妈能够拥有的呢。

粗心婆婆呢,却是隐忍的、让人安心的另一种存在吧。

是奈绪记忆里的妈妈的手,是特殊的纸飞机,还是“跟我走,我来保护你们”,又或者是为自己剪头发时镜子里的妈妈的脸呢。

叶菜的医生质问她为什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但是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有着无数的解释。

粗心婆婆,是谦卑的沉默的但是优秀的母亲,有那么一天是没有遗憾的,那么有这样的一生也应该是没有遗憾的。

而那个好像自私和不够负责的准妈妈芽衣,居然也可以用那么坚定的表情说:“我是这孩子的妈妈”;就算是无法让人原谅的仁美,曾经也是一个坚强温柔的母亲。

弯曲的斜坡,从澡堂传来的声音,冰淇淋苏打,是属于曾经的母女间的美好的记忆。

怜南把它们记在本子上,说一直想着喜欢的东西,是会被治愈的哦。

其实实际上是她治愈了奈绪不曾对外打开的心吧。

“我们聊聊喜欢的东西吧。

说到喜欢的东西会变开心的。

”“是啊。

”……“晚上的游泳池。

”“唐伞小僧。

”“8月31日。

”“在电车里睡觉的人。

”“麒麟的……”“麒麟?

”“麒麟是牛的一种。

”“是吗?

”“嗯。

”“两人合撑一把伞。

”“从鞋柜露出的长筒靴。

”“台风呼呼的声音。

”“早上的晨曦。

”“妈妈的眉毛。

”“继美走路的样子。

”“妈妈晾着洗干净的衣服的样子。

”“继美慌慌张张的样子。

”“妈妈的声音。

”“继美的字。

”“继美。

”“妈妈。

”说人的记忆其实没有自信的那么好。

过了很久很久,大段情节早就在脑海里褪了色,剩下的就是这样零碎的细节了。

而这细节,总是特别鲜艳。

候鸟能够毫不犹豫地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在雏鸟时期就记住了星星的位置,鸟儿的妈妈带着它们飞过。

那么女孩子可以成为好妈妈,也是因为在幼年时就记住了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做的吗?

奈绪记忆里一直清晰的母亲的手的触感,到了继美那里,就是奈绪的眉毛、声音。

还有,手牵着手的逃亡。

有很多道理确实被说得失去水分,然而一直真实。

妈妈就是女儿的榜样,一代代流传下去,于是会有相遇的奇妙,会有生命的奇迹。

即使一生平凡如叶菜,坚守的无非是一个母亲的责任,在生命的尽头也拥有了看似简单却浓烈的幸福。

或者一直孤独如奈绪,也必定会在某一天成为孩子的天使,即使不在一起,仍可抱重逢的期待。

身世坎坷如继美,早早懂事,也必定早早懂得这道理,不用等到二十岁。

二十岁的继美,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女孩呢?

你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了呢?

相遇时才104厘米的你,现在穿着流行的服装;穿着小小的16.5厘米的鞋子的你,现在穿着高跟鞋,走到我面前。

擦肩而过的时候,我要怎么称呼你呢?

和你面对面的时候,我要和你聊些什么呢,问些什么呢?

你认识我吗?

身高多少了?

谈恋爱了吗?

有好朋友吗?

现在还喜欢水蓝色吗?

还吃不了香菇吗?

还会玩单杠吗?

还喜欢冰淇淋苏打吗?

可以的话,还能一起喝吗?

继美,你过得好吗?

想到遇见二十岁的你,我现在就心跳不已,会一个人开心地笑出来。

我会带着笑容,等待和你的明天。

遇见你真好。

能成为你的妈妈,真好。

和你度过的季节,成为你妈妈的季节,对我来说,是现在的全部。

然后,和你再次重逢的季节,对我来说,将会是今后要打开的宝箱。

我爱你。

妈妈上。

日本向来唯美,向来严谨而细腻。

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这远比血缘复杂和深刻得多的东西,还要细致上许多分。

好像用怎么样的字句表达自己心里的感动,都不及上面这封简单的信的一分半分。

这世上的相遇从来奇妙,但不是无端。

这世上的情感从来纯净,但不是简单。

这世上的灰暗到处都有,但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阳光会穿过云层到达。

这是给予爱与被爱的力量。

据说在大多数语言中 “妈妈”的发音都是相近的,这人类自落地起就存在的联系,无论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都是多余而苍白的吧。

所以mother的含义啊,其实是幸福。

悲伤的,期待的,兴奋的,埋怨的……短短的两个音节的呼唤,包含太多可能的情感。

被呼唤的那一个,就能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Mother的身份被孩子肯定,就是身为mother的幸福。

这或许是孩子能够给予母亲的最大的宝物。

那么现在的我,想到自己将来也有成为母亲的可能性,居然在此刻已经觉得十分幸运了。

《换妆游戏》短评

打开不下十次了,总是看不完的感觉 ,日式亲情片节奏太慢了。两分全给爱菜

4分钟前
  • 穷途鼠
  • 较差

小朋友再可爱也看不下去了。再不看日剧。

5分钟前
  • 嗯。
  • 较差

9分钟前
  • 灿灿&盐
  • 还行

我不喜欢坂元裕二。套路总是用成年人的人性去套在小孩的皮囊身上,以此造成一种漫画味的“反差萌”、“与众不同”人设感,但事实上这样的角色只是中二的纸片人,虚浮造作。

10分钟前
  • 德勒兹的倒影
  • 较差

太沉重,用力过猛

12分钟前
  • Darkfield
  • 还行

我觉得爱菜酱的可爱形象减少了一些悲伤吧。不然肯定眼泪掉的更多。

13分钟前
  • 单冰
  • 还行

10年春最有爱多拉马

18分钟前
  • 李茄茄
  • 力荐

日系催泪亲情之作~细节、煽情,却动人~母爱伟大,Loli太萌~

20分钟前
  • Bye-bye Disco
  • 力荐

一般么

21分钟前
  • 牛逼孩子
  • 较差

尾野真千子真敢演。子役演技真吓人,导致我觉得她全程都在演,对亲妈对老师,都是演出来的。女主有点作,我无法理解她对养母和怜南的感情。冷漠和爱都无来由。

26分钟前
  • bowing
  • 还行

觉得这里电影里面爱菜的笑跟哭都有点过了,甚至有点假,我都怀疑她是故意的。而且她在亲妈家的时候,看到亲妈回家也不会害怕,她亲妈把她给扔了之后,后面知道她亲妈来找她居然也不认了,但是剧里面明明说的是孩子跟妈妈的关系是无论怎样都会原谅的啊,我以为她会选择原谅她亲妈,因为她一直表现得很懂事,一个多月的诱拐就完全改变了孩子的思想,反而让我觉得她老师不怀好意,她自己都认亲妈了,怎么不教导她也是要感恩,也不了解一下亲妈的所作所为的原因呢?总之整部剧给我感觉逻辑有点问题,只有奈绪亲妈的爱感动到我,奈绪对怜南的爱并没有感动到我,因为那个也不是什么值得学习的母爱行为!二星给她亲妈!

27分钟前
  • 野原拾荒者
  • 较差

看完差评国产改编的,回想当时看日版那个揪心的心情,希望女主两人过上相依为命的幸福生活……唉,国产改编那副模样,好揪心呀

31分钟前
  • 小蜜蜂嗡嗡嗡
  • 力荐

芦田爱菜这个绝对是演技派~~~~

35分钟前
  • 熊小熊小熊
  • 力荐

用力不均

38分钟前
  • ªrei
  • 还行

一集弃,有点做作沉闷,说穿了就是挺无聊的

42分钟前
  • 泪痣
  • 还行

用烂的套路,日剧适合青少年看,用于树立三观,因为比较细腻

47分钟前
  • 小嘿嘿
  • 较差

看到后面觉得索然无味了。。。小萝莉笑起来还是很赞滴~

50分钟前
  • 乐陶陶
  • 还行

三星半。第一集水准很高,后来就平淡了,还有点磨叽。老少演员表演得都好。不喜欢藤原这样的人,不过有人喜欢冷冰冰。最伟大的我倒觉得是那个养母,她才是真的无私啊。还有怜南的亲妈,芽衣,这几个角色都很鲜明。

51分钟前
  • 小M
  • 还行

我讨厌芦田爱菜

54分钟前
  • miho
  • 很差

太离奇!太催泪!怀念白鸟丽子!

56分钟前
  • russianblu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