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盲琴师

Ikar. Legenda Mietka Kosza,只有悲伤才是美丽的(台),米特卡的传奇人生,Icarus. The Legend of Mietek Kosz

主演:大卫·奥格尼克,塞浦路斯·格拉博夫斯基,彼得·亚当奇克,贾斯蒂娜·瓦西勒斯加,Michal Filipiak,约维塔·布德尼克,亚采克·科曼,达利乌斯·乔纳基,卡塔兹娜·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英语年份:2019

《盲琴师》剧照

盲琴师 剧照 NO.1盲琴师 剧照 NO.2盲琴师 剧照 NO.3盲琴师 剧照 NO.4盲琴师 剧照 NO.5盲琴师 剧照 NO.6盲琴师 剧照 NO.13盲琴师 剧照 NO.14盲琴师 剧照 NO.15盲琴师 剧照 NO.16盲琴师 剧照 NO.17盲琴师 剧照 NO.18盲琴师 剧照 NO.19盲琴师 剧照 NO.20

《盲琴师》剧情介绍

盲琴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了一位天才盲人钢琴家对抗不公命运的传奇故事。主人公米耶特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农场家庭,12岁时因疾病视力渐逝、又经历父亲离弃、母亲早亡、修道院清冷无助的寄养生活……纵然拥有音乐天赋,他的钢琴之路却始终伴随着冷眼与嘲笑,为了弹琴他不断碰壁,又再次遭受朋友和心爱之人的背离……这个被命运几经捉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弱者,唯一能够用来反抗的,便是他的音乐,音乐是他重新认识、沟通世界并且对抗不公命运的唯一途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麻辣白玉堂之致命棋局我不太懂你血钻生命密码追捕连环杀手第一季全城风暴三十那年女囚犯第四季恶魔校花2法式恋人坐庄2:操盘手蓝色杰伊六扇门之血手奇谭可乐山林之丰收的季节侦探物语如父如子白鹭谣天衣无缝惠子,凝视小不列颠第二季情况不妙逍遥法外第三季在某人受伤害之前结婚的策略大象之歌逆青春第二季生死狙击第一季外宿的霍莉人间正道是沧桑哥谭第一季

《盲琴师》长篇影评

 1 ) 喜欢的东西

すきなものノート回るいす曲がってる坂道お風呂場で出る声ねこと目が合うことすずがひまわりのたねを食べること雪を踏んづける音夜の空の雲クリームソーダみかんゼリーに浮かんでるみかん雨が降った道のにおい二つ結びよしよしされることギュッとされることすきなものを書くの、嫌いなものを書いちゃダメだよ嫌いなもののこと考えちゃダメなのすきなもののことをずっとずっと考えるの

 2 ) 带着惊恐和期待重生 《母亲》第一话

很钦佩坂元裕二能够编造出这样的故事来,大才啊!

把每一个生命刻画得如此淋漓,他又怎样修炼有博大的胸襟安放着千奇百怪的芸芸众生呢?

三浦老师对孩子的爱出于正邪是非的道德准则,对道木怜南的保护方法是对其父母的道德谴责,并希望社会关注并施压。

而这些保护有时候很显苍白无力,就如同给死掉的小鸭子写信一样。

对此玲原老师和怜南同学则深深抗拒:写信有什么用呢?

我们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上帝吗?

不知所措的玲原老师在怜南家门口,在理论经验丰富的三浦老师的说教后、低语:以为我傻不知道这孩子被虐吗?

事实上代表正义的我们除去在怜南同学家门口示威,甚至解救。

都于怜南的内心治愈于事无补。

而表面上手足无措甚至冰冷的玲原老师则深知这孩子要什么,当怜南在兴趣手册上写上候鸟的时候,玲原老师的命运已经注定。

甚至在怜南同学送给玲原毛线帽子的时候,她已经没有选择。

为什么受虐的孩子维护施虐的父母?

因为他们除去原谅没有更多选择,社会所给予的关注多于关心并与爱无关。

如同片中所言:世界上除了男人和女人,还有一种人就是母亲。

这也是为什么父爱没有母爱伟大的地方吧,父爱更多倾向理性的法则,代表伦理。

而母亲则多是感性的选择,直指人心。

玲原老师没有任何育儿经验,甚至在解救怜南后更多是手足无措。

但她所有的想法却都是母亲的思考:要怎样付出爱?

在北海道的冬季的清晨,怜南拍打双臂代替翅膀梦想逃离,玲原则做出一个惊人却必然的选择。

在母亲的逻辑面前,社会法则再次被深深嘲弄。

道可道,非常道。

母亲的选择是出于内心的爱,而与道德伦理手册无关。

而这样的选择则深深打动我们心中曾经最柔软的地方。

在我们不断丢弃且不断呼唤道德伦理的时候,一个常被我们不齿的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岛国、他们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呢?

当戴上毛线帽子的玲原老师和怜南出走在北海道冬季冰冷的清晨,这些个画面真的很打动我。

“你需要一个新的名字。

”玲原老师这样说。

“名字不是母亲起吗?

”孩子的问题只是要最后一次确认。

“继美”“はい”女孩带着惊恐和期待重生。

 3 ) 值得女性一看的好剧

说到母亲,人们会习惯性地想到母性,母性总是和伟大放在一起,然而,我觉得母性很容易被过分放大,因为那是可见的,正面的,而人性,往往不易察觉,却比母性更深层更复杂,因为一个女人,在是母亲这个角色之前,她首先是个人,作为一个人生活了几十年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会比作为母亲这个角色所赋予的内涵影响更深远更强大。

从这方面来说,母性只是人性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性质而已。

身为母亲的女性,她既有母性的特征,又有作为人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性质,两相交杂,使母亲这个群体的性质更复杂,更多变。

正如剧中的一句台词所说的: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但还有一类人,那就是母亲,这类人是我们不明白的。

这部剧里的女性,有不是母亲想成为母亲的,有是母亲却又想摆脱这个身份的,还有迟疑要不要成为母亲的,更有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

不多的十一集里,让观众看到了不同女性在母亲这个角色里所呈现出来的母性和人性。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女性,女主角奈绪因为母亲在她童年时弃她而去而深受伤害,在她幼小的心灵认知里,妈妈是那么美好,她之所不要自己,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好。

所以,即使活到了35岁,她其实还是那个觉得自己被母亲抛弃的不配得到爱的孩子。

但是,她内心的这个孩子又无比渴望妈妈的爱,无比害怕失去母亲,这两者无时不刻地在她意识深处相互倾轧,让她成为一个表面冷漠高傲,内心孤独,不相信爱也不能去爱的女人。

无论养母对她如何关心,始终无法打开她的心扉,反而会让她觉得给家人添了麻烦而有负罪感。

当奈绪看到路边那个被抛弃的小女孩时,刹那间她仿佛看到了幼小的自己,这深深地触动了她的灵魂,她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因为那就像拯救自己一样。

在潜意识里,也许还带有要帮妈妈纠正当年的错误的源动力。

这一段母亲的历程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通过“女儿”这个桥梁,她再次面对了自己痛苦的过去,同时也慢慢打开了与两个母亲之间的感情通道。

当她置身于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情感当中时,她也有了去看清楚事情真相的机会,那就是她原来是一个被两个妈妈深爱着的孩子,她内心那个内在的孩子和内在的母亲得到了彻底的和解,爱与被爱,最终在她身上得到了统一。

所以,当她对着怜南的生母说“我爱她”时,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她终于可以说出爱了,意味着她的内心终于有爱了,也意味着她终于感受到母亲对她的爱了,因而,她也有了去爱他人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她通过一段不正常但却充满爱的亲子关系让自己获得了重生,这段关系对她来说,是重新认识生命与爱的一次救赎。

与女主角的心路历程相反的是那个虐待并抛弃了自己孩子的年轻母亲道木仁美,她一开始对生活是如此乐观,如此充满母爱,孩子就是她的生命,她的一切。

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以后,生活的重担让这个无助的母亲对未来慢慢失去信心,女儿的存在带给她的不再是幸福,而是累赘。

这个时候的她,内心与奈绪一样,孤独而无助,既没有被爱,也无法去爱别人,只可惜,她却没有力量去完成自己灵魂的救赎。

当生活的转机出现时,她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顾一切地想挽救自己孤独无望的生活,哪怕她明明知道给了她希望的那个男人其实充满危险,她也不想再回到一个人的过去。

母性的力量,再也抵不过一个臂弯带给她的些许温暖。

那个曾经深爱的女儿,越来越成为她的出气筒和绊脚石,最终无法自拔地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彻底沉沦在人性的阴暗中。

有两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个是道木仁美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沉浸在初为人母的满足与喜悦里,这时电视正在播放虐童新闻,她对此嗤之以鼻,对女儿说妈妈会永远爱她。

几年后,她自己沦为了虐童妈妈,这时她又看到新闻里一位大妈正在痛骂虐童者,她忽然冷笑起来,那笑声,听着让人汗毛直竖,不知道她是在笑过去的自己,还是在笑那些义正词严的大妈,又或者是在笑捉摸不透的人性。

应该说,道木仁美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她的行为令人痛恨,但她的遭遇也令人同情。

是什么让原本勤劳善良的她最终犯下遗弃罪,这也许比虐童案本身更值得人探讨。

记得奈绪曾对前来寻找女儿的道木仁美说过一段话:可以说,每个人都曾经或多或少恨过自己的孩子,甚至也曾打骂过孩子,但是,那样做(虐待)是绝对不可以的。

事实上,因为总是歌颂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所以妈妈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恨,就像孩子不敢对父母表达恨意一样。

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上的亲子关系总是其乐融融,喜气洋洋,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家庭悲剧甚至人伦惨剧?

父母,被认为应该无私地爱着孩子,大多数父母也认为自己爱着孩子,当厌烦,恼怒升起来时,父母总是下意识地去否认这些负面情绪,因为我们是充满爱的父母呀,怎么能讨厌自己的孩子呢?

那不就等于说自己不是个好爸爸,好妈妈了吗?

自然,当我们遇到育儿困境时,也不好意思向外人倾诉或寻求帮助,承认自己的无力或不足,在很多人眼里是一种软弱的表现,那简直太伤自尊(自恋)了。

不能坦诚自己对孩子的恨,当然更不能接受孩子对自己的恨。

孩子,天然地爱着自己的父母,父母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不爱”时,那是绝对不能原谅的。

道木仁美抱着最后一丝爱与希望想把女儿要回来,但却最终放弃了,还把女儿的抚养人奈绪告上了法庭,哪怕她知道自己也会因此案发坐牢,只因为怜南对她说“我不再喜欢你了”,而把爱给了另一个一起生活没多久的“太讨厌了”的女人,这对于她,对于很多母亲来说都是无法容忍的“背叛”,大概是有点“我养了这么久的猫竟然跑到你家帮你捉老鼠”的味道吧。

没有充沛的爱的内心就无法生出足够的力量去承接孩子对自己的怨恨,最后,或者逃避,或者暴力,或者放弃。

所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恨,也勇敢地接受对方的恨吧。

坦诚自己的恨,并不是就此变成了坏人,当恨得到理性的表达,这份恨意就有机会得以化解,同样的,只有接受了对方的恨,才有可能让对方再生起爱。

因为,恨,往往是爱而不能。

奈绪的生母,那个为了保护女儿而牺牲了自己的人生,却被女儿误会而怨恨了三十年的女人,是这个故事里能称得上伟大的母性的化身。

如果问她柔弱的身体里生出的如此强大的力量是源自哪里的话,那就是母爱了,这种爱不但让她义无反顾地保护女儿,而且还让她一个人坚强地生活,独自承担不能对女儿坦白而被女儿怨恨的痛苦。

因为她知道女儿对她怨恨的背后藏着的是对她深深的依恋,以及三十年来渴望母爱而不得的空洞与绝望,所以她从未奢求原谅或回报,而是默默的关怀与付出,当女儿因为诱拐儿童而走投无路时,她从未追问,从未责备,而是坚定地和女儿站在一起,用自己的余生去支持,去帮助女儿面对发生的一切困难。

最后,虽然她在和女儿短暂团聚后即匆匆离世,但她的内心却是无怨无悔,安详而去,因为她把世上最好的最无私的爱地全部给了女儿,也最终得到了女儿最宝贵的爱。

 4 ) 洗白了 洗白了

本来想好,无论如何要淡定,不要追剧了,不过mother还是追了orz泰子阿姨依旧美貌>< 觉得奈绪这个角色很别扭,苦大仇深似的表情,有点像憋了太久还没下雨的天空,不晓得是不是僵掉了。

loli大好,没有矫揉造作的演技,似乎这个角色就是量身定做的,不过还想再看一部作品再说,目前赶超麻油子在我心里的地位了><觉得这剧的节奏有些快,第一集诱拐铺垫不够,虽然后面几集一直在慢慢诉说奈绪的童年,似乎让人有些理解她诱拐怜南的动机,但是还是觉得偏快。

原本以为山本耕史这根线会像白夜行里老警察一样从头到尾都在追查,寻找真相,不过巨突然的就把一切搞定了,然后第四集勒索一千万……当时看了我很想骂人也,一直觉得这个角色是可以把这部剧即使落到俗套也能升华的一个重要关键,突然就人渣化了,不能接受,不能接受。

结果第五集突然记者洗白,被泰子阿姨烟灰缸抽了一下后讲了个悲惨的故事,然后啥也不要了,我连骂人的心都没有了。。。

接着在结尾新的敌人粗线了!

怜南的亲妈!

估摸着,这人渣娘应该同样走上勒索的道路。

我依旧抱有期待,这条线和记者线擦出火花,记者同学你要洗白就洗彻底吧。。。

吸引我看下去的,不得不说是因为奈绪的两个妈妈了。

性格上,我无论如何都是很喜欢养母,特别是第五集,交代了收养奈绪的过程。

面对奈绪省下零花钱,出走去东京塔上用望远镜找生母,她说,既然这样我就陪着她找,只有那次话少而自闭的奈绪从望远镜里找到妈妈的时候,第一次正视了我。

作为养母的藤子,有钱,有事业,有三个女儿,虽然奈绪不是亲生的,奈绪也不是很合适的收养对象,但是她说,所谓母女不是靠什么互相选择,而是靠相遇的缘分。

这番对白,我想,更是让奈绪坚定了继续做怜南妈妈的决心吧。

而从生母和奈绪的对话中,奈绪说着记忆里始终不能忘记的被抛弃的那天的情景,没有做作,也没有俗套,很感人。

至于为何要抛弃奈绪,又是期待交代的真相。

无论生母也好,养母也好,万幸万幸,这部片子里没有圣母。

虽然目前对于是否烂尾心中仍旧充满不安,但是,姑且继续等待神编剧的神剧本吧。

 5 ) 《mother》片段

  一.  有妖怪吗,我好害怕睡不着。

好吃的,是我帮忙一起做的。

还有,袜子和替换的衣服我都有放进去哦,我好想妈妈。

妈妈,真的有妖怪吗。

夏实她和我说,怜南,有妖怪哦,还说厕所里会有手伸出来。

妈妈你在听我说话吗。

食堂里有电话哦,大家都已经睡了,我就偷偷跑来打电话了,是白鸟园哦,这个地方叫白鸟园,和妈妈之前学的白鸟一样的哦。

跟你说哦,这里的冰箱好大,超巨大的。

夏实,睡在我下面,上下铺的床,爬梯子上去的,不当心的话要撞头的。

今天吃的炸猪排,昨天是酱炖青花鱼,捣碎马铃薯啦,剥玉米壳之类的,很好的。

不过,园长老师放屁可臭了,所以要捏住鼻子,哈哈。

还有,院子里有养兔子哦,便便是圆的。

还有,还有我羽毛球越打越好了。

还有,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已经出狱了吧,我等着哦。

打了好多次电话哦,因为一直没人接,我还以为电话号码记错了,看来没错呢,什么时候来接我呢,次睡觉前我都有准备行李哦。

妈妈,妈妈,妈妈,快来接我吧,我可等着呢,一直等着,为什么还不来呢。

好想见妈妈,妈妈,我好见妈妈。

妈妈,再,诱拐我一次吧。

再,诱拐我一次吧。

  二.  跟你说哦,我从神代街坐上了公交车,在图书馆那儿下来后,到东室兰站换乘了蓝色的电车,然后从函馆站下来,再从那儿坐晚班的电车,就到了东京了。

然后呢,从新宿站,上了银色的电车,妈妈,毛巾都弄脏了。

过来了哦,我早就在地图上查好了,克子婆婆给我寄了零花钱,我就买了车票。

是在函馆站的台阶和新宿站人多的地方摔倒的。

妈妈,你见到我,一点都不高兴吗。

我那么,想妈妈。

  三.  妈妈,你讨厌我吗。

  我怎么会讨厌你呢。

  我是累赘吗,那,为什么不做我妈妈了呢。

  你还记得吗,在室兰和你一起去看候鸟那个早晨,我说要做你妈妈的那个时候,因为4月1日是愚人节,我说过我们要说谎吧,但这次我不是在说谎,我就是你妈妈,我不会不做你妈妈,就算我们分开了,我还是继美的妈妈,永远都是,然后我们还会相遇,就像我再次和我妈妈相遇那样。

  什么时候?

  当继美长大成人的时候。

  我才等不了呢。

等我长大了,就算遇到了也不可能认识了啊,可能会擦肩而过啊。

  那是妈妈会认出继美来的。

  可能会认不出来啊。

  认得出。

  到时候我样子也变了,人也长高了。

  就算那样我也认得出,妈妈会认得出来的,妈妈一定会在人海中认出继美,找到你。

  妈妈。

  不要哭。

  我要哭啦,妈妈不也在哭嘛。

  四.  听我说,妈妈,怜南去天国了,怜南已经不在了,去天国了哦。

我的名字叫继美哦,铃原继美。

我和妈妈住在这里。

  其实,既不喜欢也不讨厌哦,因为你已经,不是我的妈妈了。

  五.  继美,我们再一起待一会儿吧,说会儿话吧,不要悲伤着离别,而是笑着。

  妈妈,妈妈看着我,看着我,我能自己回去的,能一个人好好回去的。

  是呢,但是我能看见吗,能清楚地看见吗。

  妈妈很伤心吗。

  我是高兴。

  高兴了还哭吗?

  高兴了才哭,人会有高兴地想哭的时候。

对不起,妈妈这个样子的话。

  那么,那妈妈,我们要说喜欢的东西哦,说说喜欢的东西就会开心起来的。

  是呢。

  夜晚的游泳池。

  8月31日。

  电车里睡觉的人。

  长颈鹿。

长颈鹿是牛的一种。

  是吗。

  嗯。

  两个人撑一把伞。

  从鞋柜里露出的长靴。

  呵呵,刮台风的声音。

  晨光。

  妈妈的眉毛。

  继美走路的样子。

  妈妈晾衣服的样子。

  继美神情慌张的样子。

  妈妈的声音。

  继美写的字。

继美。

  妈妈。

  继美到了20岁时记得读这封信。

  嗯。

  妈妈在这里看着你回去。

  嗯。

  妈妈会一直守护着你。

  嗯。

  六.  继美亲启:我想,你现在的名字叫怜南吧。

但是现在请勉强允许我叫你继美。

这封信,是写给几年后的你的,是给20岁的你的一封信,我祈祷着日后长大成人的你能读这封信。

继美,还记得糊涂婆婆吗,她是我的妈妈,是和你一起逃跑的旅途中重逢的,他叫望月叶菜,那时我若不想着做你的母亲,我肯定,也不会和自己的母亲相遇。

因为做了你妈妈,我才能在最后的最后爱上自己的妈妈,这让我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思议。

你知道吗?

候鸟为什么能够准确地达到目的地,鸟儿们会以星座为导航,比如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鸟儿就是靠着这些星星向北飞的。

鸟儿在还是雏鸟的时候就记住了这些星星,雏鸟时看见星星的位置,会成为鸟儿们将来生存的航标。

我明天就要和你离别了,我会带你回室兰,我们不能相见,也不能以母女相称,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坚信着,总有一天我们会重逢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握住彼此的手,就像我和我母亲经历了30年还能相遇一样,只要有孩提时一起牵手走路的记忆,就会不知不觉间成为航标,指引我们再次相遇。

20岁的继美,你现在长成什么样了呢?

长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如果当初见到的只有104公分的你,现在穿着时尚的衣服,曾经穿着16.5厘米的小鞋子的你,现在穿着有点跟的高跟鞋,走进我的话,擦身而过的瞬间,我该怎么叫住你,面对面我该和你说些什么,从何说起,认得我吗,身高多少了,恋爱了吗,有好的朋友吗,现在还喜欢水蓝色吗,还讨厌吃香菇吗,还会单杠翻转上杠吗,还喜欢奶油苏打吗,可以的话,我们再一起去喝吧。

继美,你还好吗,一想到能和20岁的你再次相遇,我现在就开始激动不已了。

一个人也能露出笑容,我会笑着等待和你相遇的未来。

能遇到你真好,能做你妈妈真好,能和你度过的那些时光,做你妈妈的那段时间,是现在的我的全部。

而未来和你重逢的时刻,对我来说,是即将开启的百宝箱。

  我爱你,妈妈上。

  P.S. 奶油苏打可是饮料哦。

 6 ) 越是被翻拍,越是证明它不可超越

注:每段前面的数字是这段剧情出现的集数。

《不完美的她》是日剧《母亲》第4次被翻拍,也就是说加上原版一共有5个版本了。

但是翻拍的次数越多越是体现出日版的经典,越是证明了日版是不可超越的存在。

1铃原奈绪是北海道室兰市的一名小学老师。

她的学生道木怜南虽然只有7岁,但是情商和智商都很高。

有一次怜南送给奈绪一顶帽子。

奈绪不知道怜南为什么要送自己帽子,回到家才发现自己掉头发了,怜南是想让她用帽子遮住它。

怜南表面上很聪明,而且随时都很快乐,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快乐只是她的伪装,她快乐的面具下隐藏着同龄人所没有的痛苦和磨难。

每次她回家的时候都会先看看家门前有没有一双男人的鞋子,如果有的话,她就不想回家了。

因为这意味着她母亲道木仁美的男朋友浦上真人在家。

她的亲生父亲去世了,浦上是她母亲重新找的男朋友。

浦上常常虐待她,比如把她装在垃圾袋里、家暴她、把她的眼睛打伤。

三浦老师和医生发现怜南的发育情况远低于平均水平,身体还有多处淤青和伤痕。

三浦老师问怜南的眼睛是怎么弄伤的,怜南却说是在公园被球砸到的。

三浦老师说她其它地方也有伤痕,仁美却说她经常摔跤。

三浦老师知道怜南的父母有家暴她的嫌疑,而且嫌疑很大,但是她没办法。

三浦老师还告诉了儿童相谈所(专门维护儿童人权的执法机构),但他们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理由是三浦老师没有证据。

有一天怜南发现她养的仓鼠死了,仁美却说:跟我没关系哦。

她的言外之意是这是浦上干的吗?

浦上不仅家暴怜南,甚至给她穿婚纱、涂口红。

仁美看见浦上给怜南涂口红,她不去指责浦上,反而对怜南发火,将怜南打倒在地。

随后仁美把怜南装在垃圾袋里,像扔垃圾一样扔了。

连浦上都觉得这是不是过分了,问仁美:这样没问题吗?

仁美却不耐烦地说:快点开车啦!

幸亏奈绪发现了,她撕开了垃圾袋,救了怜南。

她打开垃圾袋的时候怜南已经昏迷了,要是再晚一会儿可能就来不及了。

奈绪从小就讨厌小孩子,甚至发誓绝不做妈妈,此时她却想保护怜南,还想做怜南的妈妈,带怜南离开这里。

她给怜南取了新的名字“继美”,随后怜南/继美将手套和围巾扔进了海里,让人误以为她溺水了,实则是和奈绪乘上了开往东京的列车。

3奈绪去见养母铃原籐子,叫怜南在商店等她。

途中商店关门了,怜南就借了一张地图,在上面写上她去图书馆了,然后把地图放在商店的卷帘门下面。

为什么她不在商店门口等奈绪呢,因为她知道如果巡警看到她只有一个人肯定会找她问话,那么奈绪“拐走”她的事可能就会暴露了。

4后来记者藤吉骏辅找到怜南,他明知故问地说:你知不知道怜南在哪儿?

怜南机智地回应:怜南掉进海里淹死了。

她这么说并不算撒谎,因为怜南被淹死了,与此同时继美却诞生了。

8再后来仁美找到怜南,怜南也说她不是怜南,怜南已经去天国了,她是继美。

不得不说怜南太聪明了。

3奈绪和怜南有着相似的经历,她在5岁的时候就被生母望月叶菜抛弃了,7岁的时候被养母籐子领养。

在籐子的要求下,望月再也没有和奈绪见面,只是会远远地看着她。

这次奈绪去籐子的公司的时候,望月就看到她了,还看到了怜南,还和怜南做了朋友。

怜南生病了,由于奈绪在上班,怜南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望月,打电话叫来了望月。

奈绪去望月家接怜南,她对望月讲起她小时候被抛弃的经历,却不知道身边正是她的亲生母亲。

4为了让怜南可以去上学,望月申请成为怜南的监护人。

当工作人员问起奈绪的身份时,奈绪谎称她是怜南的亲生母亲,但她长期被丈夫家暴,她想离开丈夫,所以不能公开身份。

但即便如此工作人员还是不愿受理望月的申请,而是劝她们先报警,然后通过正常途径让怜南上学。

奈绪只好取下眼睛上的纱布,向工作人员展示她被“家暴”的证据。

为了让工作人员相信她,她在前一天自残了。

6籐子知道了奈绪和怜南的事情的真相,怜南担心她会给奈绪带来麻烦,打算一个人回到室兰,但是奈绪找到了她。

籐子叫奈绪在她和怜南之间做出选择,奈绪选择了怜南。

奈绪撤销了她在铃原家的户籍,然后带着怜南离开了家。

怜南不想给奈绪添麻烦,而奈绪并不觉得她麻烦,这就是她们互相热爱对方的体现,同时也是奈绪和仁美的区别所在。

7奈绪和怜南无处可去,只好暂住在望月家。

此时奈绪已经知道望月是她的亲生母亲,也为望月抛弃她的做法感到生气。

奈绪问望月为什么抛弃她,望月说当年她犯了罪,带着她四处逃跑,但最终还是逃不掉,就把她抛弃了,然后立马就被逮捕了,坐了13年牢(判了15年,服刑过程中减了2年)。

怜南再次展现她的聪明,她无意间看到了望月的生日,发现望月的生日快到了。

于是她和望月玩游戏,说各自喜欢的东西,从而得知望月喜欢摩天轮。

然后她就叫奈绪带她和望月一起去游乐园坐摩天轮,还送了礼物给望月,让望月体验到久违的爱。

8仁美最终还是找上门来了,但是怜南并不认她。

奈绪和仁美单独见面,奈绪说孩子被亲生母亲抚养长大才是最好的,如果仁美能够痛改前非,好好对待怜南,她就同意仁美把怜南带回家。

其实仁美早就想抛弃怜南了,所以她并不想带怜南回家,甚至还说出“就当她死了”的话。

如果奈绪腹黑一点,完全可以把她们的对话录下来,以后警察查到她身上,这就是仁美想抛弃怜南的证据。

但奈绪太单纯了,她对仁美没有任何防范心理,还一厢情愿地以为仁美会改过自新。

奈绪主动提出把怜南还给仁美,是仁美自己不要的,反而还倒打一耙,告诉警察奈绪把怜南拐走了。

仁美一直都觉得怜南是累赘,她原本的想法是把怜南送给奈绪。

没有孩子她就轻松了,可以一个人开始新的生活。

假如警方逮捕了奈绪,把怜南送回了她手中,她又会觉得怜南是累赘。

她本来就不想要怜南了,她不趁机把怜南送给奈绪,反而还举报她,这就是贱人的最高境界——损人不利己。

10警方逮捕了奈绪,不过他们还不至于太蠢,他们并没有把怜南送回仁美手中,而是逮捕了仁美和浦上,并把怜南送到了儿童福利院。

其实籐子并没有提交奈绪的抚养关系撤销申请,而是决定承担责任,引咎辞职。

奈绪的三妹原本找到的工作也被取消了。

奈绪即便是已经被逮捕,仍然坚持说她想做怜南的母亲。

法官和律师发现奈绪并不是想拐骗怜南,而是真正想做怜南的母亲,最终判她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三年。

也就是说,只要三年内她不再犯罪,就不用坐牢了。

11怜南从儿童福利院溜走了,又来到东京找到了奈绪。

如果被警察发现了,那么结果就是奈绪会坐牢,怜南也会被送回儿童福利院。

所以奈绪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怜南送回儿童福利院,等怜南长大成人了再和她见面。

影片最后,正如奈绪三十年后又和母亲相认那样,十多年后她又和长大的怜南重逢了,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一起生活了。

直到最后一集导演才告诉我们望月当初抛弃奈绪的真相。

原来,望月的丈夫长期家暴她,于是奈绪放火烧死了父亲。

望月带着奈绪逃亡了半年,她知道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所以抛弃了奈绪。

望月不想让奈绪从小产生心理阴影,谎称是她放的火,结果被判了15年。

望月一直将这个秘密藏在心里,直到去世也没有说出来。

藤吉虽然看出来了,但他选择了尊重望月的意愿,没有告诉奈绪,而是和望月一起保守这个秘密。

其实父母帮子女顶罪的电影、电视剧有很多,但导演特意着重讲述奈绪“拐走”怜南的故事,而望月抛弃奈绪的故事则是点到即止。

你把注意力放在了奈绪带走怜南上,就猜不到望月抛弃奈绪另有隐情。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转移注意力的手法。

就像魔术中的障眼法一样,你只看到了魔术师的左手在干什么,就忽略了真正有玄机的右手。

相比之下中国版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不仅一开头就交代了钟慧放火烧伤李泽,而且多次强调这件事,生怕观众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林绪之从小就怕火,看到同事点蜡烛就生气地走了,看到田放点燃煤气灶就害怕得蹲在地上,但是却为了救莲生克服了内心的恐惧。

还有田放说林绪之的身世和“火”有关,钟慧对警察说她一点都不冤……导演过于强调那场纵火案,显得过犹不及,失去了神秘感和悬念。

而日版一共只有4处提到纵火案,而且全都出现在最后2集。

这就更有悬念,后面反转的时候你才会更加出乎意料。

最重要的是纵火案的真相一直都是一个秘密,望月从来没有说出来,藤吉猜到了真相但是也没告诉奈绪。

望月和藤吉保守秘密的剧情至关重要,如果不这么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原因有两点:首先是因为它不说教。

导演并没有说犯罪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并没有因为奈绪烧死了父亲就强行给她安排一个受到法律制裁或者受到批评教育的剧情。

正是因为望月带着秘密离开人世,她坐13年牢才有意义。

如果奈绪知道了真相,望月这13年的牢就白坐了。

而且会给人一种“影片告诫我们要遵纪守法,不要犯罪”的感觉,让人觉得不是在追剧,而是在接受教育。

其次,正是因为奈绪不知道望月为她做了这么多,她和望月握手言和才更加感人,这说明她愿意接受母亲的一切,包括她的缺点,甚至她坐过牢。

真正爱一个人,不是只看到她的优点,也要包容她的缺点。

假如奈绪知道望月替她顶罪才原谅她,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是母亲为你的错误买单,你感谢她;一个是母亲犯了罪,但是你仍然选择包容她(但你不知道的是她没有犯罪,她是为你顶罪),这两种情况有本质的区别。

虽然奈绪并不知道望月为什么会坐牢,但她隐约能猜到望月坐牢是因为她,因为她自己也做过一模一样的事——为了怜南而犯罪。

这就是为什么她虽然不知道望月替她顶罪,但她仍然能够理解望月。

如果你看见一个女孩被父母虐待,甚至装进垃圾袋里抛弃,你会怎么做?

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袖手旁观,但是奈绪却选择了冒着坐牢的风险带走怜南。

她从小就不喜欢小孩子,甚至发誓绝不当妈妈。

在她心目中,自己是一个不会多管闲事的人,然而最终她却做了她以为永远都不会做的事。

她对怜南产生了母爱,然而正因为如此,她严重偏离了“针对虐待的保护行为”的范畴,进入了违法的范畴。

她想成为怜南的母亲,正是她犯的罪。

如果奈绪没有把怜南从垃圾袋里救出来,怜南可能活不到第二天。

她救了怜南一命,却遭到了警方逮捕。

就像《我不是药神》,程勇的初衷是救人,但是他却犯了罪。

这就是人性和法律的冲突。

随着时代的进步,法律会不断地完善,所以法律永远都有漏洞,永远都不会绝对完善,永远都会在某种情况下和人性产生冲突。

“犯罪必须受到法律制裁”没有问题,但有些时候,人们犯罪不是为了伤害他人,而是为了救人。

虽然这种情况非常少,但并不是不存在。

望月说过:法律和规章也总有遵守不了的时候。

这句话不仅是对奈绪说的,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奈绪为了救怜南犯了罪,她也为了保护奈绪为她顶了罪,这同样是犯罪。

也许即便警方得知奈绪烧死了父亲,也不会将年仅5岁的她关进监狱,但是如果奈绪在成长过程中知道她亲手杀死了父亲,对她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影响。

如果奈绪知道了真相,她的心理受到的伤害可能会比坐牢更加严重,所以望月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相告诉她。

奈绪带走怜南也是同样的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她把怜南从垃圾袋里救出来就好了,没必要带走她。

但如果她不带走怜南,也许仁美会再次将怜南装进垃圾袋,或者用其它方式杀死她。

奈绪只有带走怜南才能真正拯救她。

为了孩子,奈绪和望月可以放弃一切,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奈绪的二妹芽衣虽然戏份不多,但也是一个形象丰满的角色。

有一天,她对男友加山圭吾说:我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你的。

本以为她出轨了,但事实上她的意思是:孩子是她自己的,不是其它任何人的。

当初她想把孩子打掉,现在她改变了想法,她要把孩子生下来,因为她渐渐产生了身为母亲的责任感。

圭吾说没有必要把孩子生下来,她就把戒指还给圭吾,决定独自把孩子养大。

最后导演还是给了一个happy ending,圭吾和芽衣复合了,一起抚养孩子。

安排圭吾和芽衣复合也是合乎情理的,毕竟单亲妈妈固然伟大,但是双亲肯定更好。

单亲妈妈压力太大了,像籐子这样的事业家庭双丰收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情况是很难兼顾事业和家庭,也许其中一部分就会像仁美那样,渐渐觉得孩子是累赘,甚至想要Ta死。

《母亲》中有多位母亲,有望月这样的无私奉献的母亲,有芽衣这样的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坚持把孩子生下来的母亲,有籐子、奈绪这样的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毫无保留的母亲,也有仁美这样的因为压力大而失职、甚至伤害孩子的母亲。

现在干什么都需要考试,唯独当父母不需要考试。

任何人都可以做父母,做父母的门槛太低,也就导致什么样的父母都有。

有的父母非常伟大,也有的父母非常卑鄙。

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幸福,当初就不应该把他们生下来。

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就不配拥有孩子,也不配做父母。

并不是生了孩子就是合格的父母。

反过来说,也并不是没有血缘关系就一定不能成为家人。

比如籐子做了奈绪的母亲,奈绪又做了怜南的母亲。

奈绪可以为了母亲烧死父亲,母亲也可以为了她坐13年牢。

怜南可以为了奈绪苦苦等待12年,奈绪也可以为了怜南而12年都不和她见面。

奈绪不是不爱怜南,而是太爱她。

奈绪不和怜南见面,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天天和她见面。

反之亦然,怜南太爱奈绪了,她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永远和她一起生活。

自从望月答应籐子再也不和奈绪见面后,奈绪从来都不知道她的亲生母亲是谁。

原本这个情况会一直持续到望月去世,然而怜南的存在却间接促使了奈绪和望月母女相认。

如果奈绪没有想过要做怜南的母亲,就不会和她的母亲相遇。

正是因为做了怜南的母亲,她才会在最后重新爱上她的母亲,这就是命运的不可思议。

奈绪不是望月养大的,最终还是走了和望月相同的路,愿意为了女儿而犯罪。

为什么望月愿意为了奈绪坐13年牢?

为什么奈绪愿意为了怜南犯罪?

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另外一种人,那就是母亲。

只有母亲才懂母亲,其它人是不会明白的。

 7 ) 流水账

1 仁美抱着还是婴儿的怜南,电视里正在播一出虐童案的报道,仁美看了很生气,说这样的人不配做父母。

几年过去,电视里又在播一出虐童案。

仁美坐在地上冷笑着看,破罐子破摔,很轻蔑也有苦涩。

2 被爱的孩子才会任性,才会不允许妈妈忽略她一时半刻。

怜南也任性过,也是压倒仁美的一根稻草。

仁美的爱渐渐消退的,怜南的“懂事”渐渐增长。

我反复地想怜南在这个过程里是怎样的心情,失去母爱的恐惧,为了生存去察言观色,去讨好, 还有作为孩子的保护妈妈的本能。

她被虐待之后,反而要露出笑容讨好虐待者。

她在半夜向仁美说出“救救我”。

在天台上她看了一眼栏杆下就默默地把头埋进妈妈怀里。

她知道妈妈要做什么吗?

她知道吧,这个时候还爱着妈妈吧,和妈妈一起死也没关系吧。

是被装进垃圾袋放在零下四度的垃圾堆之后,才明白怜南已经永远地,永远地失去妈妈了吧。

3 仁美曾经的坚强是表象,她不是一个内心坚定的人,她需要感召,需要鼓励,需要陪伴。

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她就开始严苛地对待怜南。

渣男把自己虐待怜南的事理所应当地说出口,她就开始对自己的气愤心虚。

如果仁美有一个正常的家庭,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事情会完全不一样。

但没有如果。

4 因为自己笑了妈妈才放心离开,所以往后三十年,奈绪不会笑了。

但不会笑的奈绪和不知道怎么办就先笑起来的怜南,是同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啊。

奈绪冷冰冰的盔甲,怜南软绵绵的面具,都是同一种东西。

怜南接近奈绪,是因为比奈绪更早地看到了她们之间的相似吧。

5 看上去什么都能不在乎地应对的次女,其实心里软弱又无法求助,妈妈爱奈绪胜过自己,既然没有那么爱自己,又怎么能向她求助呢。

6 妈妈要保护所有家人——放弃一个家人就放弃了这个家7 田中裕子老师是神仙。

有田中裕子老师的每一场都超神。

8 即便是变成了继美,怜南看见仁美也会心软,也会本能地叫她妈妈。

但怜南被装进垃圾袋抛弃了,已经被抛弃了。

继美的妈妈是奈绪,是从垃圾袋里把她抱出来的人,是带她去看候鸟的人,是对她说我诱拐了继美的人。

继美不知道奈绪会不会一直这样爱自己,但已经准备好一辈子都要爱她了。

9 如果时光停留在第八集结束。

从“带我走吧!

”到“来我这里。

”10 “妈妈,再诱拐我一次吧。

”花一个周末看完了,看一集哭一集。

 8 ) 与母亲的爱与恨

这世上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母亲。

——题记欧文·亚隆在他68岁的时候出版了他的自传式小说集《妈妈及生命的意义》,书里细腻深入地抒发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悼念和矛盾情感。

我们得以看到,即便是一位如此资深的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在他的年迈之年依然保留着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他写道:“……妈妈已经入土六尺,葬在华盛顿郊区安纳柯斯夏墓地的松木棺中已经十年了,尸骨已寒……已经十年了,她已经驾鹤西归,肉身也都腐化了。

只剩下头发、软骨、骨骸和一枚银婚戒。

然而她的音容依然埋葬在我的回忆和梦里。

” 这让我有一种感觉,无论我们走多远,经历过多少事,是十岁还是八十岁,对母亲的渴望永远都不会逝去。

母亲是一个角色,一个身份,一个议题,是孕育我们生命的起点。

母亲的子宫、心跳、乳房、气味、音容,母亲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无法忘怀的东西。

因此,“人都是人他妈生的”,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母子/母女之间浓浓的链接,要说这世上什么感情是至死不渝的,大概也只存在于人类及其母亲之间了。

《母亲》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种至死不渝的情感,故事从一个被生母及其男友虐待的小女孩(道木怜南)讲起,小女孩遇到了一个曾被生母抛弃后被养母善待的女老师(铃原奈绪),女老师决定成为小女孩的母亲,从此两人开始逃亡的生活,自此揭开了三代女性的爱恨情仇。

在这部仅有十一集的电视剧里有四位母亲:铃原奈绪、道木仁美、铃原藤子、望月叶菜,以及一位准妈妈铃原芽衣。

奈绪、怜南以及藤子奈绪在五岁时被亲生母亲望月叶菜于旷野中抛弃,在孤儿院生活了一年之后由铃原藤子收养。

由于这段被抛弃的经历,奈绪心里一直有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这块石头长满了藤蔓并纠结在一起,变成了她的情结和恐惧——被抛弃的恐惧。

她一直认为自己很讨厌小孩子,直到遇上了被严重虐待面临生命威胁的七岁小女孩道木仁美。

在某种程度上,被抛弃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虐待,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她根本还不足以依靠自己生存,因此她面临的是最基本的生存,或者说作为一个个体人存在的问题,即我能不能活下去,因此仁美的遭遇勾起了奈绪过去那种无助感和被抛弃感,她开始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仁美的妈妈,拯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就好像拯救当年被那个妈妈抛弃后不断寻找妈妈的无助的自己。

在找到自己的生母之前,奈绪一直在以一种隔离的方式对待一切接近她的人,她不接养母的电话、不亲近小孩子、不愿建立亲密关系,她唯一的爱好是研究鸟类。

奈绪的隔离很显然地,是为了避免在重要关系中再次被抛弃——如果从来就没有过关系,也就谈不上分离与抛弃。

奈绪内在对母亲深深的渴望与恐惧,是她一生情感的主题,我们把这个称为“分离焦虑”。

奈绪为了避免再次体验分离的焦虑和恐惧,选择了逃避,她几乎拒绝了一切爱她的人。

在剧中,迁徙的鸟作为隐喻常常出现在分离或相聚的时刻,意味着人物命运和内心的重大变化。

比如,奈绪决定成为怜南的妈妈时……迁徙的鸟令我想起《阿飞正传》里的无脚鸟,只能一直飞啊飞啊,无法落地。

无脚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隐喻,象征着无法找到家、四处漂泊的人。

母亲则是内在的家,和奈绪一样,阿飞也是一个被母亲抛弃由养母带大的孩子,他与奈绪不同的是,他有多位性伴侣,但从来不曾有过稳定的亲密关系,就好像一只无脚鸟,终其一生落不了地。

一个被生母抛弃的孩子,可能要比那些能在亲生母亲的稳定照料下成长的孩子更难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的内在是漂泊的、流浪的,弥漫着深深的孤独感。

我敬佩奈绪的养母藤子,她坚定地从孤儿院将少言寡语难以建立情感链接的奈绪带回家。

奈绪几番离家出走,她竟能搁置心中的挫败和悲伤,陪伴奈绪在塔顶寻找奈绪的生母。

她的陪伴渐渐地使奈绪开始建立与她之间的母女链接。

我甚至认为,奈绪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成为怜南的妈妈,除了受她内在补偿受伤小女孩的愿望的驱使之外,更是因为藤子无条件的爱和陪伴,因为这种爱和陪伴使她具备了爱他人的能力。

怜南、仁美和奈绪怜南是一个受虐待的孩子,她像很多被虐待的孩子一样,有自罪的倾向。

她愿意为了母亲的幸福快乐让母亲去旅游而自己独自待在家中,即便面临来自成人的生命威胁也双唇紧闭绝不说不利于母亲的言论。

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一个没有回应的环境比一个有坏回应的环境还要可怕——也许怜南恐惧的是完全失去来自母亲的回应。

怜南的母亲仁美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虐待孩子的母亲,当怜南还在襁褓中时,她是充满爱意地望向怜南的,她认为电视中虐待孩子的父母都是变态,即便怜南的行为再让她感到愤怒,她都只是包容忍耐。

几年过去后,当她因为丈夫的离开,不得不独自撑起整个家,为了陪伴怜南不得不放弃个人生活,陷入愤怒与抑郁中后,她对怜南的爱意突变成了恨意。

比如友人告诉她怜南太缺乏管教,需要有一些肢体惩罚,当怜南违背她的意愿时,她便开始弹怜南的额头。

仁美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看起来几乎是一个有些笨拙的妈妈。

这里的笨拙指的是,缺乏灵活性,她对于怜南的管教是两个极端,要么是全部满足,要么是全盘否定。

在怜南小时,她完全否认自己对于怜南的恨,后来,她几乎完全忘却了对怜南的爱。

温尼科特曾在一篇重要文章里列举了母亲恨孩子的十七个理由,并认为只有当母亲能够表达对孩子的恨意时,母亲的爱的质量会更高。

也许,如果仁美可以意识到自己对怜南的恨,并能够接纳这种恨,也就不至于会发展到虐待怜南的程度。

缺乏足够社会支持的仁美黏上了一个酒吧老板,两人同居了,这是怜南的噩梦的开始。

仁美为了取悦并留住酒吧老板,无论后者对怜南做如何过分的事情,她都应允。

有一夜,怜南哭着对母亲说,妈妈,救救我。

这一幕令人肝肠寸断。

仁美没能救下她的孩子,想选择母女共同自杀,却又在死亡面前退缩了。

即便是面临死亡,怜南依然紧紧地偎依在母亲的胸口,就好像剧中说的,孩子给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的,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母亲的一切都带有爱的味道,即便这份爱意味着死亡。

仁美没能拯救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转向了奈绪。

这难道是一种心灵感应吗?

怜南和奈绪的相似遭遇塑造了一个 “场”,让她们惺惺相惜。

奈绪与望月叶菜望月叶菜是奈绪的生母,奈绪五岁的时候,她带着奈绪四处逃亡,最后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女儿,被关进了监狱中。

奈绪与她相认后说,尽管我不知道你的经历,但我却走上了与你同样的道路。

精神分析中把这个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母女两人皆因对孩子的爱而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望月离开后,奈绪已经忘记母亲的音容笑貌,却依然记得母亲手的样子和触感,换句话说,奈绪的身体记住了母亲。

奈绪一直以为自从母亲离开她那一刻起,母亲的目光就彻底地从她的身上抽离了。

后来她才知道,母亲一出狱就找到了她,母亲一直默默地关注着她的一切。

在奈绪与怜南的逃亡中,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望月为女儿倾尽了所有。

而她也得以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与女儿相伴,与女儿告别。

后来,当奈绪不得不把怜南送回百鸟园时,她看着怜南的背影,就好像是她的母亲看着她的背影,母亲的凝视就这样延续了下去,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永恒的母亲的凝视。

铃原芽衣我自私地喜欢芽衣这个角色。

她是三姐妹中的老二,一个准妈妈,未婚先孕,20周时发现孩子心脏可能先天发育不良,她决定要放弃孩子,但在手术室里泣不成声,无法直立,她抱着头蹲在地上,对陪同来手术的母亲藤子说,我怎么会这么害怕。

也许就是那时起,芽衣知道,腹中的孩子早已与她血脉相连,建立了难以割舍的纽带。

她决定留下孩子,我当时真想为她鼓掌,这个总是表现得强硬、固执的姑娘,内在其实如此柔软和温暖,带着一丝让人敬重的坚毅。

当妈妈是需要勇气的,不是吗?

铃原藤子藤子几乎是以一个完美的独立女性形象出现的,她是一家公司的社长,独自将三个女儿抚养成人,她耐心、果敢,总能给女儿们提供她们需要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剧中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或多或少抛弃过或想过要抛弃自己的孩子,只有藤子例外。

尽管她在得知奈绪与怜南是诱拐关系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两个女儿,要将奈绪的户口迁出,但她迟迟无法做出这样的决定,最后她就像过去领养奈绪一样,坚定地维系着她与奈绪的母女关系。

我想,芽衣最后决定留下宝宝,可能也是受到藤子和奈绪对孩子百般爱护的影响:即便再艰难,都不能放弃孩子。

也许,《母亲》想要说的,是这世上没有绝对的爱,也没有绝对的恨,没有必然对孩子好的生母,也没有必然对孩子坏的养母。

无论是母亲对孩子,还是孩子对母亲,都是爱恨交加,相爱相杀。

关键是,爱与恨要如何整合?

 9 ) 关于道木仁美——“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这个角色事实上比其他主要角色更让我在意,关于这个人物,有很多我想要探讨的东西。

她曾经将女儿视为自己最珍视的,就算再困难也不让她感到哪怕一丁点的不开心不顺利,可是逐渐的,到后来,邻南甚至成了她打算撇下的包袱。

这前后的落差太大,到底要怎样的经历,怎样的理由,才能让一个人把自己曾经珍视的,视作绊脚石;又要有多大的困难,会让一个人愿意去毁掉一个生命?

仁美也代表了某一类母亲:她们逞强,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战胜,什么都能解决,拒绝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强势地把世界扛在自己的肩上——在丈夫去世后,仁美一开始对邻南展现的,还是一如既往的笑脸,连寄出的照片上,都是各种强颜欢笑的字句。

即使到后来,她真觉得过不下去,也写不出一封信,告诉曾经熟识的人,自己的生活,如深陷泥沼。

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也许是太多的困难摆在她面前,于是她连尝试的勇气都丧失了。

邻南哭着对她说“妈妈,救救我。

”她抱着她冲出了家门,却不是去过另一种生活,而是想要跳下天桥,去死。

但是事实上她的内心是不想死的,于是我们看到在天桥上,她跌落在地,对着夜空嚎哭。

第二天她便带着女儿回到住所,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她从一个母亲,变成了帮凶。

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很多的意想不到,或许一不小心,我们就会放弃我们的坚持,我们就会失去勇气,拐向我们自己曾经唾弃的道路,放声大笑嘲讽自己。

仁美曾经怀抱邻南,听着电视中报道虐童新闻,她一脸不可思议惊呼怎可能有人这样对自己的小孩,可过了几年,再看到相同的新闻,她浓妆艳抹颓废忧伤,她放声大笑。

我相信她曾经是很爱邻南的,只是那个爱女儿的好母亲,随着她的嚎哭声,死在了天桥上。

她输给了她自己,是她自己选择了放弃。

我想起一句话“等你有了小孩你就知道了。

”这一句很适合做仁美式的母亲们的内心独白。

似乎她们最困苦,似乎养小孩真的很困难,似乎小孩真的很难搞。

现实的困境被她们放得太大,自己就先把自己吓到,然后又回过头来拒绝改变拒绝帮忙拒绝示弱,最后只能是是活生生把自己作死。

这世间最重要的东西,是相信和勇气。

你可以不相信别人,但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犯错,但要有勇气面对困境,因为只要你面对了,你就会发现,它们总会过去的。

另外,痛了就哭出来,累了就找人帮忙——你不是超人,就不要揽拯救全世界的任务。

ps:经大家提醒···我发现我在第八集的时候因为脸盲 没有看出在母女两奔逃的路上 遇到的一家人中的那个男人是道木仁美的丈夫= =所以道木仁美是在最脆弱的时候发现深爱的“亡夫”欺骗了自己抛弃了自己和女儿。

确实好惨烈好悲情···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太容易放弃了,尤其对于一贯逞强的人来说。

但生活给我们什么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如果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一直以受害者的心态等待救援,也许会内心不那么辛苦,但那样的生活,我相信不是我们想要的。

所以还是哭一哭,再坚强起来吧。

 10 ) 为什么受虐的孩子依然爱母亲?

周迅饰演的《不完美的她》,翻拍自日剧《母亲》,凡是看过此剧的人,很难不为剧中小女孩的受虐经历而动容。

为什么小女孩一直不愿意承认母亲虐待她?

哪怕这位母亲把她像垃圾一样,装进垃圾袋里,扔到人行道上。

我能想到的理由便是小女孩产生了认知失调,因为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得改变自己的态度,虚构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

可是,她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

直到今天,当我看过哈洛教授的恒河猿实验后,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人内心有更重要的需求,它甚至超过生存的本能。

恒河猿的实验十分残忍。

当时的恒河猿基本都是人工喂养,人工喂养的猴子比母猴喂养的猴子更健康,这是实验的前提。

所以哈洛教授很容易得到了这些猴子,小猴子分为两组,一组由铁艺母猴喂养长大(用铁丝做的猴子,胸上挂有奶瓶),一组由木头母猴喂养长大(抛光的木头猴子,用绒布包裹起来,胸前也挂有奶瓶)。

实验发现,无论是谁喂养的猴子,都愿意和绒布猴子待在一起。

特别是,当它们经历“旷野实验(将猴子放置一个陌生的,刺激多的环境”时,害怕的小猴子会跑到绒布猴子处紧紧抱着它。

实验证明,只有喂养关系,这不足以让猴子与母亲形成依恋关系。

换言之,只提供生存基本所需,孩子是不会爱你的。

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毕竟当时的行为主义认为,不要太接近孩子,要及早断奶防止溺爱,要严格教育,这样才能塑造优秀的孩子。

更为残忍的部分是,哈洛教授将绒布母猴与小猴分离开30天,在行为学上,这就是消退实验,看看小猴会不会消退对绒布母猴的爱。

当小猴发现绒布母猴不见之后,每天来回到绒布母猴处寻找。

在旷野实验中,小猴开始疯狂撕咬对方,显得非常烦躁。

就算铁艺母猴在场,它们的行为也未改变。

当绒布母猴出现后,所有小猴涌向母猴,拥抱、抚摸…它们再也不愿意探索新环境,每天和母猴黏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久。

爱没有消退,是不是因为分开的时间不够长?

哈洛教授将母猴与小猴分开的时间更长,结果,当绒布母猴出现时,小猴依然爱绒它,爱得更加浓烈。

比起食物,以及探索环境的天性,成长还需要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

所以,当孩子受到虐待,他可能会撒谎,因为他需要父母的爱,只得欺骗自己和他人。

你试着观察身边的孩子,很容易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当母亲非常严厉体罚孩子时,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起身拥抱惩罚他的母亲。

今天我也在游乐园观察到:一个3岁多小女孩爬斜坡,总也爬不上去,她妈妈让她把袜子脱掉,她不同意,于是妈妈就强制帮她把袜子脱掉,小女孩于是崩溃大哭。

妈妈受不了哭声,开始责骂小女孩,女孩的哭声就更大了,可能最后妈妈也崩溃了,打了小女孩两巴掌,打完后小女孩起身抱妈妈,妈妈把她推到一边去,女孩依然站起来走向他……想知道怎样伤透孩子的心吗?

那就是对他说,滚开,我不爱你,你让我厌烦,永远别靠近我。

《盲琴师》短评

看不懂,

7分钟前
  • 带带小青蛙弗兰
  • 很差

多想自己喜欢的东西,心情就会变好了。那我就想你好了,爱菜酱。

11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极其狗血,很离谱的剧情推动方式

13分钟前
  • whoopee
  • 很差

的确够虐的,但每一个人都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纠结…温柔坚强的女性。

14分钟前
  • levitating
  • 推荐

怪怪的

15分钟前
  • koka
  • 还行

恶心

18分钟前
  • momo
  • 很差

唉怎么说小女孩挺可爱懂事的但是女主真的不太喜欢,老是同一个表情演技着实是看的有点难受。剧情也一般般ままです。

19分钟前
  • Hirate
  • 较差

日系催泪亲情之作~细节、煽情,却动人~母爱伟大,Loli太萌~

22分钟前
  • Bye-bye Disco
  • 力荐

看过,感动

26分钟前
  • 我的小朋友
  • 很差

冲小女孩的演技去看的,但八点档剧情实在又拖沓又煽情,基本就是对话和对哭,有一集小孩甚至哭了五次。。。

28分钟前
  • 368
  • 还行

最感动的 影响最深的剧 与你与我 若擦肩而过 便是过错

30分钟前
  • 力荐

虽然是这样的结局,人生有这样的苦难与无奈,也不算是白走一遭。

32分钟前
  • 隐没。
  • 还行

一般么

37分钟前
  • 牛逼孩子
  • 较差

催泪,两个妈妈的情景,鸟的迁徙,坂元裕二怎么那么了解女性,以至母亲

42分钟前
  • 叶呀小白
  • 力荐

真的报看,不知道哪里能哭,女主全程一个表情,报看,很难理解日本的这种伦理观,死活都要生孩子当妈,不理解……

45分钟前
  • 卷心菜
  • 较差

看完差评国产改编的,回想当时看日版那个揪心的心情,希望女主两人过上相依为命的幸福生活……唉,国产改编那副模样,好揪心呀

46分钟前
  • 小蜜蜂嗡嗡嗡
  • 力荐

不喜欢

47分钟前
  • suuuushhhi🐑
  • 很差

我真心喜欢芦田爱菜小妹妹 但是..一般啊

49分钟前
  • dewey44
  • 还行

所有女性都在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中不断得到 失去和成长。(连肝十一集…哭的脑瓜子嗡嗡疼)

54分钟前
  • narcissism
  • 力荐

孩子要经历多大的折磨,才会这么懂事?撒娇,闹脾气,都是因为她知道这个人是真正爱她的

59分钟前
  • 安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