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园》: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瑰丽如歌 ■ 文/火神纪 我爱你。
而你爱我。
于是。
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火神纪。
题记。
女同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女同当成了电影噱头。
女同的爱情也并不可耻,甚至也许应该得到跟男女之情一样平等的看待;可耻的是在电影里,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要发生得如此悲切呢。
无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拍得挺美的电影。
只是,同样的情感如果发生在一男一女身上,这样的故事显得并不动人,而且庸俗。
因为披上了一个女同的外套,这个故事就成了一个看似不错的题材。
并不瑰丽的爱情;瑰丽如歌的女同噱头。
这是这部电影企图伟大的基石,也是这部电影不可能伟大的原因。
女同,也许多少会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一定的关注和点击;可是看似最不庸俗的题材其实最容易沦为庸俗。
这层华丽的外衣,其实并不可能把这部电影变成经典。
虚妄的渴望让这部电影只能停留在最恶俗的追求里,不可能改变的是,在这部电影里,女同仅仅只是一个可耻的噱头;这就是这部电影那最恶俗的欲望了。
电影中的结局,那个所谓的死刑,不就是那种最可耻的扼杀式的宣判吗。
在电影的场景上看,那场对恃也许更像是自卫还击或者误杀,而不可能成都市为谋杀。
如果陈安不把陈教授打倒的话,看陈教授那大刀挥起,李明应该难逃身首异处的命运。
对误杀的以及防卫的量罪,看起来多少更像是一种赤裸的扼杀。
如果不是陈教授冠心病发作而死的话,那么,李明在那之前已经死于陈教授的刀下了。
我在想,陈教授会受到什么样的严惩呢。
或者如果她们并非女同的话,是不是,结局不会变得那么肃穆。
同性恋到底是否是一种病呢,在这部电影里的这个问题似乎毫无疑问。
陈教授,一个所谓的植物学大师,说他被杀害的并非他的冠心病发作,而是因为他的女儿和媳妇都患上的同一种病:同性恋。
电影就是用这种说教的方式传播着他那卫道士式的保守思想,所谓的人们如此愤怒、政府如此重视等等,都在不停地把同性恋这个字眼当成了一种可怕的疾病而且不停地策动着人们一起群策群防。
审判长的话显得更无知而且更卫道:一桩畸型的同性爱情的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陈安、李明罪责难逃;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必须受到严惩。
所谓的量刑,而且还在宣判这段台词的时候,镜头切换到一个摇摇晃晃的天平,似乎想让这个宣判带有更浓烈的公平味道。
然而,是不是这样呢。
必须受到严惩的首要条件是:“畸型的同性爱情的发生”;而次要条件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
这两句看似堂皇的话里所包含的是那种狭隘的传统卫道的观点:把同性爱情定义为“畸型”,这只能说明审判长对于异性爱情以外的排斥,而且对同性恋充满了歧视和异样的目光。
而“著名植物学家”在他的眼里又成了权威式的代表。
于是他的论点似乎很正确而且非常有力地成立了:畸型的爱情让权威致死,罪恶责难逃。
后面的四个“于……不容”就自然而然地成立并且足于让这两个相爱的女子判处极刑了。
陈教授说李明是妖魔,审判长说她们是畸型。
在卫道的眼里,她们并不可能得到一种与他人平等的对待;而陈安的哥哥蛋蛋那疯狂的处女情节却似乎合乎常理,拳打脚踢和吊打之类的私家刑法在电影里并不曾得到半点谴责,除了陈安对李明的那丝怜悯之外似乎并不能引起任何波澜。
同性恋并不是罪,至少不能因此被定罪,而滥用私刑必须被谴责;这些在电影里都看不到。
而对于谋杀、自当防卫、误杀的判断以及量刑都因为同性恋而改变了标准,权威式的说教,处女情结的紧缚;如此这般的卫道思想却如此显而易见。
还可能对这部电影抱有什么样的观望态度呢。
除了那腐朽的卫道思想之外,这部电影什么都没有了。
或者说,这部电影在结局的最后处理上给予了同性恋人群的一个笑脸,也给了陈安李明一个很苍白的同情。
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把她们的骨灰一起撒进了那条大河,然后汇入大海,于是,她们就会永远在一起了。
可是这样的同情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之后的严惩之后那可耻的脸上最疲软无力的同情。
这样的处理也许只是想让电影显得不那么腐朽,让女同看起来不那么直白地表现为噱头而又不影响电影对女同的宣判,起到一点小小的缓冲作用罢了。
我从来不曾在任何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里看到对同性恋一种如此坚决而果断的宣判。
四个“于……不容”似乎已经可以表明了作者对同性恋坚定不移的态度了,结局上的处理那种无力的同情只能更表露出主创方那卫道的可憎面目了。
戴思杰旅法三年之后历尽多少考验才最终把这部电影给拍出来。
可是我没想到的是,旅法三年之后居然是弄出这么个东西来。
说是同性恋题材,不如说是一部对同性恋穷凶极恶的拍砖之作。
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能看到的是,对女同性恋的无尽意淫以及玩尽了暧昧之后无情的扼杀,披着一个道貌岸然的木讷面具站在远处冷冷地阴笑,在他已经玩够了暧昧和意淫之后。
其实,这跟那个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并无两样,而且显得更可耻。
我必须承认导演对于镜头的敏锐力以及驾驭力,我也必须承认的是,这部电影拍得真的挺美。
然而,我无法认同的是电影对女同的态度以及道貌岸然的虚伪。
同性恋是个敏感的题材。
在《东宫西宫》里我们至少还能看到那种肉欲和挣扎,以及对欲望的解读;在《蓝宇》里至少我们也可以看到那种压抑着的呼吼。
在所有的表象下面,其实都是那种近乎同情的,以及理解的底蕴;可是在这部电影里,这种东西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不仁的鞭打和扼杀。
拿着同性恋的幌子扼杀同性恋,这部电影做得并不高明。
瑰丽如歌的是爱情,是唯美的写景;可是真正流露出来的是那种腐烂的卫道思想。
如果说,不认同的所有观点都是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的话;那只能说明的是,那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以及那种虚妄的王者之道。
正如同性恋者没有办法也无力要求所有的人都认同他们,是不是其他的人们能够不要求他们改变自我呢。
我记得某个人道主义的社会学家说过:如果说同性恋是一种不合常理的情感的话,那么,我们如果去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性取向而去喜欢异性,是不是也显得不太合常理呢。
所有的一切,存在,应该就是合理的。
我们不是同性恋,我们也不会去选择做一个同性恋;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去要求同性恋者们都变成异性恋或者双性恋呢。
对于同性恋者,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人们会为他们的权益去争取什么,可是如果你不认同,对于他们的弱势处境亦不同情的话,那么,是不是不要再雪上加霜地宣判呢。
至少不要拿着他们的幌子做着道貌岸然的卫道之事。
如些腐朽的卫道思想上层所表现出来的唯美,就有点让人感觉恶心了。
瑰丽如歌又如何。
拍得越美的镜头越让人郁闷,拍得越暧昧的镜头只能说明的是那种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更无情地扼杀。
题材不错,镜头不错,故事也许也不错,可是这部电影依旧错了。
用一个道貌岸然的保守排外思想所支撑起来的一切,都是苍白无力而且面目可憎的。
2007-03-25;丁亥年癸卯月戊午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植物园》 ■译名:《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导演:戴思杰/Sijie Dai ■主演:陈女燕溪(Nhu Quynh Nguyen)/李小冉(Xiao Ran Li)/米兰妮·詹姆帕诺米(Mylène Jampanoï) ■类型:剧情 ■片长:105 分钟 ■国家:中国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发行:A-Film Distribution ■上映:2006年4月26日
据说西方的许多汉学家大多极其混账,有人不知道中国人到底说的是普通话的多还是广东话的多,有人还称“河南是中国沿海的一个省”,唐德刚先生更讲有不懂“谨请光临寒舍便饭”,却在大学里教古汉语的汉学家。
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可能一部分出自中国的电影,更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他们的汉学家们和受之影响的媒体的宣传。
可汉学家们大多就是如此的水平,对中国问题并不是真正的懂,但却处之高位,通过一些自己文化背景的想象和推测,大放厥词,能像马悦然、李约瑟那样的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有到上海的美国人惊叹,这是中国吗?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又是一次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上一次比较美好的想象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故事是以八十年代的初的中国为背景的,植物学家的女儿安安和来实习的李明发生了同性恋(这样的用法不合语法规范,但只能这样说),她们为了长久的在一起,李明嫁给了植物学的儿子。
当然李明和植物学家的儿子不合,而和安安的恋情却在火一般的燃烧,而这样也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最后植物学家发现她们的关系,在厮打过程中,安安误伤了父亲,不久父亲死了,最后她们被判处了死刑。
电影里的中国总让人觉得怪怪的,物质条件都不错,人们都穿着朴素而行为文雅,唯一的就是植物学家有点刁蛮的怪癖,极度的守时,特别的挑剔,对女儿近乎苛刻的严厉,这是否可以看作汉学家们所说的东方专制主义者的象征。
李明和安安的婚礼就像电影里美国乡间的聚会,人们围坐在一起,旁边是萨克斯、手风琴在演奏,中间有唱歌有舞蹈。
植物学家一家和李明出去游玩,坐船在江中缓行,边上正在举行婚礼,彩色的纸屑洒的漫天都是,他们的船从中间滑过,两为美丽的女子抬头绚烂的天,浪漫的非常。
我估计,编剧一定没有查过中国历史,中国的八十年代初期是怎样的一个经济状况?
这些浪漫和温文尔雅哪里找得到啊!
把故事的背景安排在中国而讲同性恋的一个原因,大约是只有中国才会对同性恋判处死刑。
这是在当代西方不可能的。
一直以来,同性恋一直是社会学家、法学家、医学家关注、争议的一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定论,但是经过近一百年的争取,同性恋已经在西方社会有了一定的地位,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包容。
而把这个他们自己文化下的敏感问题,放在一个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叙述,他们认为也许会更有趣味。
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凄美,如果两个同性恋者不死,整个故事其实是很乏味的。
她们要死,只有把他们放在中国。
作为一个没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我是不能理解同性恋的。
原来准备找到福科、李银河的书先看看,但总是抽不出时间来。
作为一个信仰自由主义的人,对于同性恋,我认为是一个人自己的权利,别人干涉不得,但总觉得两个男人在一起有一种脏兮兮的感觉,《断被山》我实在看不下去。
不过两个女子在一起到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厌恶,这个片子里,李小冉和那个外国女孩朴素的穿着有一种素净之美,这的确是现在稍有的,比那些把脸涂满花完的人好看多了。
影片整个的节奏就像一片平淡却不是淡雅的散文,选取的景色也都很有味道。
人物之间的冲突很简单,服装设计都是以素色为主。
我们天天看惯了各种花哨的服饰,这样的倒觉得有别样的美。
许多演员都长得的西化,比如安安的哥哥简直就像一个有外国血统的人。
这些大约也是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口味吧!
我不是专业人士爱国情感有 但不想再此表现我只是觉得两个人单纯的情感已经足够感人了当两个女孩跪在鸽笼前许愿的时候当两个人一起跳舞的那一刻我觉得对此已经很够了我觉的电影还不错
三点:第一:剧情转折太突兀,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陈教授让儿子娶李明。
二是李明已经拒婚,但陈安安又让其接受李明不想要的婚姻,而达到在一起的目的。
第二:矛盾制造太刻意,导演和剧本用那个时期明显是想体现我们思想的陈旧和同性恋所谓的“真爱”的先进爱情观的对比,包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陈教授,还有他封建家长制的教育(这里我强调一下,评论里动不动扯男权父权压迫的真的很蠢,这是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我们一直以来的敌人也是封建帝国主义阶级和资本阶级,是他们在制造人民内部矛盾和对立,不要再掉进他们制造的陷阱了,多看看书吧)造成的压抑感,和这两个女生爱情的自由感。
这里军人二蛋仿佛只能是军人,而且还必须是解放军,还是在那个时代入伍多年没有净化心态,没有大义格局,没有七情六欲,唯一知道怎么处理矛盾的方式就是体罚和虐待,这也是其过早失去母亲的家庭教育导致的病态心理,但似乎导演要表达的就是把当时的整个社会、家庭、家人当做反派来衬托她俩的爱,这样反而让人反感,因为她俩唯一反抗的方式,就是忘乎所以,因为自己的情爱而疏忽自己的立身之本,即自己的工作。
既然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自己,那就早就可以选择离开,可惜影片并没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一方面是家人和自己唯一懂的中草药学立身之本,一方面是同性,不会有孩子,也不被当时社会认同的爱。
结果犹犹豫豫不能脱离生存环境,显得这段爱情也是那么的不坚定。
第三:夹带私货。
文革时期,鸟叫毛主席等元素完全没有必要屡次刻意强调,仿佛导演和剧本要把这些压抑压迫的环境归结到这些元素上去,来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我们会直面历史错误,但不需要以这种阴阳怪气和片面狭隘的表现方式用一时的错去弱化一个人,一件事带来的更大的积极影响,我看还挂了一个中国导演的名,未免太白眼狼了。
最后,植物学家种植和研究的药材药方,怎么着也造福了一方的人吧?
更别提可能全国被疾病困扰着的人都会受益,然后以他的角度看,就这么撞破媳妇和自己女儿的私情就这么死了,死后的待遇还不如一个什么社会价值都创造的外来人。
导演还利用庭审定罪阶段,把罪名归结到同性恋的问题上,那是同性恋的问题么?
自己的女儿知道自己爹心脏不好故意在他眼皮底下搞偷情啊?
被撞破的时候还亲手给了一棍子啊?
还有你搞同性恋可以,但那是你疏忽工作疏忽责任的理由么?
你想自由,我见你爹也没拦着你吧,全篇也没见道德绑架啊,想走不还是随时去庙里搞去打野了么?
再有,你知道自己哥哥是个什么德行,还让你心爱的人和他结婚啊?
这样就可以趁你哥戍守边疆的时候和已经完成婚姻的你嫂子偷情啊?
我的天,我说出来才发现这么逆天,这个李明也是一点儿主意没有,又想得到同性的真爱,又不想接受现实的束缚,自己喜欢的人说啥就是啥,没有对两个人未来的打算和主见,这是爱情么?
这不就小孩子过家家么?
听说《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这部电影一段时间了,昨天终于找来一看。
怎么说呢?
画面的确唯美,如果说这是它的卖点,那么成功应该可以保证了。
问题它的招牌不在画面而在内容,据说连吕克·贝松这位幕后老板也称其为“女版断臂山”。
情况于是变得复杂。
整个观影过程迷雾叠障,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基本三要素全都晦昧不明。
一个中国人看一个号称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始终融不进去,什么地方出错了?
我可以接受一个背景模糊的故事,却不能接受一个背景暧昧的故事。
而《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恰恰有着明确的背景,这背景又被拍得似是而非,荒谬由此产生了。
李明三岁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那么等她长到影片中那么大,时间怎么也该推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片中出现的唐山孤儿院,破败得象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李明去道别的时候,堂堂院长竟跟个被打倒的“右派份子”一样,穿着蓝大褂在扫地。
街上播放的仍是革命歌曲,李明和安安穿着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那样的背带裤和黑布鞋。
故事的发生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切家什用具皆有古意,简直要倒退回二三十年代。
可安安和李明去山上采药,手中分明又拎着个代表时髦的录音机。
最明显的时代特征莫过于安安在部队当兵的哥哥那一身装束了,解放军哪年换装一查就清楚,新版军装和一次性饭盒这样的事物反倒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基本可以宣告构建世外桃源的企图失败。
为了表现同性之爱如何迸发这个兼具禁忌和诱惑、颇为棘手的题材,导演精心预设各种“客观条件”:李明作为孤儿,而且是一混血孤儿,从小被视为异类的处境不言而喻,她的内心渴望关爱;专制乖僻父亲的羽翼下,安安战战兢兢长大,与其说是女儿,不如说是奴隶,因此她本能厌恶男性代表的强势,向往女性代表的温婉;哥哥只知道简单炫耀肌肉,其处女情节催生的暴力何其低俗;父亲对哥哥的暴力不闻不问,进一步瓦解了男性权威的合法性和威慑力。。。。。。
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孩,从相似的伤中认出彼此,岂不顺理成章?
逻辑看上去很完备,可建造的方式太简单太粗鄙。
歌颂女性之爱何必一味妖魔化男性,好象李明和安安的爱是被男权社会给逼的,这本身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误读和歧视。
我不否认环境是催生情感的必要条件,尤其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禁忌之爱,如何突破,环境积蓄的爆发点至关重要,否则李安的《断臂山》也不会把两个男主角扔进一望无际的大山和一望无垠的寂寞里去了。
可片面渲染环境的作用便会走入歧途,好象任何两个同性,只要他们面临着严酷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就会彼此靠拢彼此取暖,进而彼此热爱彼此相属。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下去,那么同性恋的分布情况将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众所周知,事实不是这样。
无论哪一种爱情,都是心灵的发现和唤醒,内心微妙的变化促使环境加诸的压力被敏锐地捕捉。
对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而言,开始的吸引一定无关肉欲,灵魂拥抱的迫切导致身体的试探抚摸,这一过程,甚或是圣洁的。
导演却三言两语草草交代了她们的心情,就直奔丰腴的肉体诱惑而去:安安那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只有一双成熟的眼睛才能“发现”的性感,被纯洁无瑕的少女李明贪婪地注视着;夜晚的花房,水汽氤氲,美人春睡,裸露的肌肤晶莹剔透,垂下的枝叶青翠欲滴;洗浴,不断的洗浴镜头,在室外,在室内,镜头一寸寸划过少女们白皙透明的皮肤;终于,这对在目光中“垂涎”彼此身体已久的少女,赤裸裸站在了一个洗澡盆里。
这就是导演处心积虑铺陈了半天的“同性之爱”?
我只感觉到一双异性的眼睛在镜头后面尽情地意淫。
纸始终包不住火,禁忌之爱的别名叫作“找死之爱”。
父权旁落的教授某天晚上醒来,发现女儿不在房里,循声过去,终于目睹了她们的“丑事”,凶神恶煞扑向李明的教授,遭到他女儿背后拦腰一击,倒下了。
他最后的死亡原因是:心脏病发作。
他最后的证词是:女儿和儿媳的“爱”杀死了他。
于是,导演奉献出最让外国人高兴最让中国人困惑的结尾:法官在法庭庄严宣布,同性之爱天理难容、法理不容!
她们的骨灰,撒入江中,永不分离。
恭喜你导演,你成功揭露了中国男权社会灭绝人性的同时,也成功传播了“在中国,同性恋是要判死刑”的这一谣言,而你传播的对象,当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而是给你投资、看你影片的外国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按照外国人喜好,以外国人以为的中国符号为蓝本,制造出来的“中国盒子”。
就象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支配、重构和施加权威的一种风格或方式,是对东方进行矮化、丑化、弱化、妖魔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的一种成规模的霸权话语,其中兼有调侃和悲悯的格调。
”必须声明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揭露中国的弊端、丑陋、顽疾可以,但请起码做到真实,如《小武》里的肮脏城市、卑微人生、淡漠看客;如《盲井》里矿道下面的黑暗寂灭;如《东宫西宫》里波澜不惊的心理对峙和引诱。
遗憾的是,《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我只看到谄媚。
这是一个拍给西方人看的东方,这简直象一部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电影,连起码的时代背景都分不清,光顾着添加所谓“中国意象”的调料。
它的导演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戴思杰,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现居法国。
1971年至1974年在四川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艺术史,1984年去法国深造,成为一名活跃的电影人。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中国,对导演戴思杰而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胎记无法磨灭,一项“原罪”无法抛弃。
可从他导演的作品看,还真有为抱西方大腿而把艺术良心置之度外的勇气。
对他的作品我很熟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算是一部“妥协”之作,难怪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
尽管周迅、陈坤、刘烨卖力演出,结尾仍给人怪怪的感觉:受“巴尔扎克”蛊惑走出大山、小裁缝的命运,叫人担忧。
影片通过陈坤的旁述好象周迅最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但这不符合人情之常。
生活不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往就能左右,它其实包含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循着最为质朴的道理。
简单的僭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物陷入的悖论和困境。
同一类型的故事,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三次偶遇》中赋予鞋匠女儿莉芙基尔出走后的命运就可信多了,因为它符合生活常理。
至于《牛棚》一片,简直瞎扯,和法国人自己拍摄的那部《解放军入侵法兰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荒诞程度可有一比。
不管断臂还是断袖,情感的起点和归宿,有自然的走向。
片面夸张其美好,和主观贬低其龌龊,是同一种判断的软弱、同一种误读、同一种迷信。
戈达尔说的:“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
推而广之,那些打动我们的电影,都具备两个基本特点:真诚和熟悉。
哪怕我们不熟悉它所表现的生活,但我们熟悉它要表达的情感。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也并非一无是处,前面说过,至少它做到了画面唯美。
全程越南取景使影片散发出一股陈英雄“青木瓜”的淡淡香味。
可惜,抽离了主旨的美仑美幻,只是一场影像的恍惚,心旌神摇间,女性胴体若隐若现,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萨福说:最美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爱——/无论那是谁。
我愿意推荐一部真正拍出“无论那是谁”之纯粹的女同影片:《今年夏天》。
我想说,最后的判决完全是对我们公安机关及法院的轻视。
如果公安机关将她们毒打致死,这个符合国情;如果法院营造蓄意谋杀,两人作为同案犯处死,这个合乎清理;哪怕她俩被“愤怒的群众”拉出去浸了猪笼,都还算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但是法院仅仅因为两人是同性恋而判她们死刑,这种判词是连中国的法官都念不出来的,我坚信。
根据回复更新-确实是判死刑的....http://shsshs612912.bokee.com/viewdiary.17825275.html这片神奇的土地...
园中遇害的两朵花——看《植物园》(又名《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记◎片名 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年代 2006 ◎国家 中国/法国/加拿大 ◎类别 剧情 ◎导演 戴思杰 Dai Sijie ◎主演 Mylène Jampano 李小冉 Li Xiaoran 林栋甫 Dongfu Lin竟然没有看过戴思杰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就来看这部《植物园》了,一种跳过境的感觉。
虽说影片导演是法国籍华裔人士,可是在影片中没有法国片的那种轻松、调侃的气息,植物园中蓊郁苍翠的景象却不能替代人物内在生长的情感。
看到最后,还是那样淡淡然,没有情感的爆破口,却就此划上一个沉重的尾巴。
之于植物与人的故事,比比皆是。
近年来崇尚健康的活动,似乎都与植物有关,或是登山,或是探穴,或是天然氧吧等,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导演将两个女孩子的爱情故事放在这样一个清新而充满生机的植物园中,肯定有其独特的用意。
当李小冉饰演的陈安在花房香薰下支肘而卧时,我忽然想起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梭著名的画作:《梦》,在争奇斗艳的繁花异草丛中,一个梳着辫子的裸体女人坦然的微笑着。
正是在那样斑斓的情境中,肉体显出其纯粹和惊艳来。
我忽然明白,导演的这种用意,是想借助于那样一个闭塞的环境,引出一段同性爱来,之所以放诸这样一个看似“与世隔离”的空间里,是为了让这样的感情看起来更质朴,也更纯粹。
也许,他的意思是避除繁尘俗世中的物欲万象、贴近原始生态的状况下,观众才会更清晰的看懂两个女人如何经营一份爱情,她们之于自然,显出那份单纯与落寞来。
但如何认为这是一个隐喻,将植物园喻为中国,这有点牵强,如果将之形容为中国“禁欲”时代对“性”的禁锢与同性之爱的扼杀,这也许更加贴切。
如果除去人物装束及最后审判等场景的表现,导演甚至将繁重的时代背景也一笔带过,这种虚化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之间的“情感”主线,而恰恰是导演过多着墨于气氛和镜头景象,相对缩减了人物情感主线的交融、放慢了情节进展的速度,便每一次情节的突转不够自然,比如父亲突然闯进“裸体浴室”,两个女子在法庭被判处死刑,都有些突兀。
因为之前,导演并没有过多点明那个时代的不开明,而只是用一种“虚”的情境(也即植物园那种闭塞的气氛)烘托出诡异与潜藏的不安来,因此当这种现“实”处境的出现时候,忽然像打在一团软面粉上的拳头,让所有人震惊了一下。
从事件导致人去反思的一拳,打得好,但如果从一部影片的架构上去打这一拳,未免太过突兀。
影片中虽描绘女同性恋的故事,却把男性同胞处理成“暴力”与“古板”的象征,似乎有点刻意,比如那个知道自己妻子不是处女之身时对其实施暴打行为的蛋蛋,一身发达的肌肉;还有那个作为父亲形象存在的陈教授,让人感觉到中国政权下“父权”地位在该片中的一度迷失与最终的回归与权威。
导演有意这样的处理,其实想更放大李明与陈安的爱情,但效果其实是差强人意,反而使异性之间的融合显得异常古怪,这种关系的疏离和分崩离析使得人际环境刻板起来,这恰恰是不符同性爱世界排斥异性的观点,这种刻意只能说是一大失误。
影片中,教授的古怪,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脾性更像是一只养尊处优的古董座钟,每一分每一秒都遵循着自身的“刻度”实行,当他身边的人触犯或违反了他的生活刻度时,便勃然而怒。
他七点半吃早点,女儿八点送到,便拒绝再吃;泡茶要用雨水煮,而且各个季节的雨水他都分辨得清,也许正是这样谨严的作风,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教授,也正是这样容不得瑕玼的胸襟,使他患了心脏病。
在林栋甫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上,很难看到其可爱的一面,但是他爱吃鸭掌那个细节还是教人难以忘怀。
当这个家庭缺少壮丁,也即陈教授的儿子蛋蛋(滑稽的名字)回西藏部队时,两个女人似乎成了当家。
陈教授想吃鸭掌,却因为李明不喜欢吃而没有买,最后陈教授亲自跑去小店大吃一顿。
总之,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得若有若无,这让他日渐困惑的问题,最后终于被他找到症结所在。
原来自己的女儿正和嫂子搞着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情。
一开始,李明就用独白告诉我们,她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幸存的孤儿,三岁开始便在孤儿院长大,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
她在那个时代长得十分独特,而且气质迷人。
当她找到植物园去实习时,与教授的女儿陈安相恋。
这时陈安的哥哥从西藏回家省亲,一眼就喜欢上了李明(这个太怪了,好像当兵的没有见过女人,一见面就要当老婆),从陈教授和儿子的对话中,仿佛只是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没有嫌弃她的出身和地位,这和中国当时的传统观念也是不合的,更多人还是强调“门当户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尤为注重。
当陈教授将一名生育了五个孩子的母亲请上儿子的喜床,却对应了那种“盼孙心切”的大人心思,可见人物刻板中仍不失普通百姓的心态。
但以李明为主视线的情节进展却没有贯穿整部影片,只强调了首尾,中间部分倒是李小冉饰演的陈安跳出来成了主线。
她带李明上寺庙后山挖人参,并传授给她一些植物学的知识,这让观众也仿佛对自然亲近起来,并对那些自然界的精灵们赋予了感情。
导演用十分通彻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这两个女孩子十分可爱,而且有良知,也很感性,但最终却被无情地剥夺了生命,他以一种淡淡的口吻在遣责中国之前对性问题的闭塞。
这种闭塞如同那个死去的陈教授,最终只会咎由自取。
试看我们今天的中国,就因为之前性观念太过闭塞,以致如今网络时代、媒体时代到来,产生了一系列性问题上的负面影响,艾滋病传染迅疾在人群中传播,情色案件此起彼伏,色情网络屡禁不止……难道中国政府不应当自我反省一番吗?
这部影片因为题材敏感,不予在中国内地拍摄,只好转往越南,不正好也说明此一问题吗?
影片没有让人感怀至深,只是揭示了一种现象,因此很难让人步入这样一对特殊情侣的感情世界中。
除了一些裸露的场面及暖昧的举止外,没有看出这两个人的爱情之“深”,这是很遗憾的。
在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中关于同性感情的描写层出不穷,《男孩不哭》、《女魔头》、《蓝宇》、《断臂山》在处理情感深度上都比该片要强。
真希望戴思杰能摒弃一些形态表象上的元素,而真正将人物情感摆放到主要地位来,使影片更加贴近人的内心深处。
11月30日
昨天终于看了这部存在电脑许久的《植物园》,是因为早期曾在网上看到很多评论说它是一部烂片,完全是出于好奇心看它怎么个烂法才去看的,看完后却没有感觉到它有那么糟,反而是我近期看过的一部比较好的中国电影。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导演戴思杰所拍的电影,对他的风格并不熟悉,可是一开始就沉浸在影片中优美的景色和舒缓的音乐之中。
植物园就像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那里似乎完全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为了生活的奔波劳碌,没有为了名利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正常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欢乐与争吵。
陈安安与父亲就生活在这个表面看来完全没有欲望的国度中,直到李明的出现,影片中三人第一次相遇的那一刻,陈安安毫无表情的面容,因为李明的到来而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很不喜欢影片中父亲的这个角色,尽管陈安安说他虽然很难相处但心地却很好,我对他还是没有任何好感。
影片最后他的死并没有换取我的任何同情,反而认为他的死是对陈安安与李明之间真挚爱情的一种解脱。
最遗憾的是他亲手葬送了两个年轻女孩的生命。
在我看来,父亲是一个专制、蛮横和重男轻女的家庭统治者,他企图设立一系列的生活准则来控制自己的女儿,他总是摆着一幅一本正经的架子,用冷漠的态度与命令的语言对待陈安安,可是对待儿子却是一副慈父的面孔。
在对待李明被儿子毒打的这件事情,他看到李明遍身的伤痕却没有丝毫怜悯,只留下:“他始终是我的的儿子。
”这样一句完全不讲道理的无情话,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多么冷酷和具有严重重男轻女思想的人。
有这么样的一个父亲,是李安安人生中的最大悲哀。
李明曾请求与她远走高飞,可是她却说离不开父亲,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换了是别人,应该早就走了,可是她却用了二十多年来适应,可以看出她是爱着父亲的。
为了所谓的道德准则而间接杀死一直爱着自己的女儿,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
影片最后在法庭中由法官念出的一段审判词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杀死他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更加可怕的疾病。
她的女儿和媳妇患上了同样的病,这个病的名字叫同性恋。
一桩畸形同性爱情的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
李安安、李明罪责难逃,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必须受到严惩。
”如此振振有词的判词,一连串的于什么什么不容,所有的人都知道李安安是出与保护李明才错手打伤父亲,她是出于自卫伤人,根本毋须承担杀人的罪名,而李明更加的无辜,如果不是陈安安的及时拯救,也许死的不是父亲而是李明了,我真想知道,如果是李明死了,是否父亲就会无罪释放?
在法庭这样一个严肃和讲求公平公正的地方,审判的不是一宗错手杀人案件,而是一段他们所说的为世不容的同性恋。
他们认为同性恋有罪,这是多么无稽的一件事情,难道所有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事物都有罪吗?
正如李明在写给孤儿院长的信中所说:“只有一个人能够审判我,就是陈安安,或者,是我们的爱情。
”法庭上陈安安与李明在听到判词后望着对方,从她们坚定的眼神中看出她们并没有后悔彼此相爱,她们只求两人永不分离,最后她们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洒到了湖水中,真正做到了永不分离。
为了爱她们付出了所有包括生命,对比于为了找个合适对象结婚的陈安安哥哥,他的行为是多么的渺小和自私。
曾经听到一个女友在和男友吵架后说到道,真想找个女人过一辈子,男人总是让女人落泪,而给女人心灵安慰的往往是另外一个女人。
我看着你的眸,那么那么深深的,如同光影的游戏在这刹那失了阵脚,如同孩童时代的质朴从未褪去颜色,如同前世相约定的密码,如同来生定要实现的梦。
我想要握紧你,哪怕我心里怕着怕着怕的要命,怕我的刻意珍惜会伤了什么。
诚然你是一定知道的。
我却无法走近,就算我们相拥着几乎觉得拥有了整个世界,就算这一秒死去下一秒也不愿重生。
可是雾气氤氲中寻得的梦幻终究如肥皂泡般脆弱。
可是世界转动得太快我们已经晕头转向流血不止。
放生108只鸽子,便真的能够赎回我们前世的罪?
其实你懂的那只是我傻傻的表白,我扬起多么美好的脸看着你,我没有说我喜欢你,我只是看着鸽子划过天空。
于是在那瞬间我们互相完全属于彼此,未来变得如此可笑因为我们自己嘲笑自己。
于是在那瞬间一切都不重要了。
世界变得如此可笑因为它嘲笑我们的爱情。
就让今生化作灰尘共付诸一江深浅,没有来生我们也能永不分离水乳交融。
昨天熄灯以后,捧着电脑看《植物园家的女儿们》,不知道是影片的感觉在梦境里延伸还是所处的空间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反应,梦境里也是药草迷雾缭绕,空气里充满了温暖的水气,也像是一种幻觉在我的身体里发生作用。
醒来的时候感觉很温暖,只是过于陶醉,结果迟到了。
现在已经形成了在睡前看一部电影的习惯,发现这样不仅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还能净化心情,给睡眠一个很好意境。
说说电影,诉说同性之爱的电影,其实一直在不定的时间出现在人们毫不察觉的角落,不过是难得高调推出的几部,才将这类影片推向一种更加外向的影响层面。
《植物园家的女儿们(Les Filles du Botaniste)》是一个中法文化气息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实中法合作的电影一直都有,从91年开始的《情人(L'amante)》。
法国气息的影片选择的都是迷离的景物,低调的,不引人注意的,但是始终是唯美的,暧昧的。
两部电影同样巧合的是选择了有混合血统的女主角,情人里的Jane March,植物园里的Mylene Jampanoi,都给我相同的一种印象,眼神里有着坚定和执着,但又带着那些单纯和渴望。
这样的女子,应该让我捧着她们的脸擦去那些隐含的泪水,她们无怨无悔。
不同血统带来的是一种文化的冲撞,那样的美丽是不言而喻的。
可能是做过电视的关系,看电影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揣摩导演选择的镜头。
《植物园》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幕,她们们坐着小船看到沿岸有人结婚的那一幕。
从洞沿里延伸出的镜头,顺着泛舟把视线带到婚礼的沿岸,画面经过了几秒的移动,一个人向天空打出一个礼炮,前面出现的两个人在向外洒着彩片纸,之后镜头自然地由彩片纸切到李明和陈安的身上。
在水面上的镜头给人的是很开阔的感觉,水天的比例大约是1:2,加上宽频的效果,给人最舒服的视觉。
影片的结尾也是在水面上,平静的水和充满迷雾的山,伴着李明和陈安的笑声,让我们知道她们才是最接近这一片美丽天地的人。
同性之爱常常会让人和一些污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感情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和男女之爱没有什么区别。
你看到了这一生第一个让你心跳的人,你的心不会说谎,无论性别、年龄,其实这和异性之爱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如果说男性之爱的电影略显粗暴,那么女性之爱带来的就是一种温暖的湿气。
让我想起《南茜的情史(Tipping The Velvet)》,也是一样地让人感觉温暖,远离了原来生命里那种麻木的平淡。
精致的装扮和精致的英语,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让我更加认同的是导演的拍摄意愿,我们应该给她们更多的空间。
就像影片结尾的歌词: 有些人喜欢这样有些人喜欢那样女士行屈膝礼,男士摘帽致敬有些人喜欢又大又胖的有些人喜欢温顺小巧的但无论他们怎么说毕竟也只是人类本性 即使我自己本身并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同性之爱,但是其实完全能够理解那种强烈却因为周围人的看法而病态的迷茫。
我想说的是,其实,这个并不是个敏感的话题,它和所有的感情一样,都是十分自然的,不要觉得她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两个人心灵的相互救赎和肉体无关,那么性别又有什么理由成为被人们认为是敏感的要点呢?
如果有一种感情能让你在深夜里感动,如果有一种感情能让你在梦境里触到温暖的空气,请不要否认它,她们应该拥有的,是我们应该给予的空间。
这个电影的结局和配音和对白雷得我风中凌乱~~
为毛又臭又长.....==
一句话,看得我不爽
美麗的景色,無趣的劇情……
爱得莫名其妙,但小冉美得难以置信~
挺美的
不伦不类。
什么叫直转急下的剧情...
造作
拍得还是挺唯美的。
我是冲着李明跟安安的裸体给的。
好幸福啊!!願望果然實現了!!
外国人拍中国电影,都假模假势的。
算早期的les探索,还不错啦
法国还拍过这种以中国为背景的同性电影?蛮出乎我意料的。
不说别的,导演的智商就让我觉得雷。。。《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怎么拍出来的!!这片监制还是吕克贝松。。。
李小冉吐槽无力
原本以为真是女版<断背山>,但其实它很一般
烂尾,最烂的烂尾,不仅烂,烂到恶心。
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