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影片本身没有悬念,一步一步都在情理之中。
节奏感如此强烈,但是淹没不了其间父爱深情。
同样是主旋律,我自然不禁和国内的主旋律影片进行对照,比较的结果使我只能摇摇头叹口气:一个是商业片,一个是宣传片。
定位不一样,压力不一样,自然思路不一样,又自然最终的成果也是不一样的。
某北伐时的老共党于苏区肃反时脱队回家。
后抗战爆发,国军转进千里,鬼子进村挡荡。
痛失爱子后毅然投身抗日,找到当年北伐军的同僚要求发展游击队。
后在党的基层组织的帮助下召集民兵,在敌后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游击战,打得鬼子闻风丧胆。
某鬼子恼羞成怒对其家乡实施了残忍的“三光”政策,虽然百姓们通过地道战等方式避免了一定的损失,但游击依然元气大伤。
老革命另外一个儿子更是在向鬼子复仇时不幸牺牲。
愤怒的游击队员们在老革命的领导下,与国军合力,痛击了鬼子。
苦战多年,终于等来了外国援兵,于是抗战胜利结束。
妻子过世,有着7个孩子的Benjamin Martin,曾经的战斗英雄因此而反对战争,然而大儿子佳百列正如朋友所说“很像年轻时的你”,坚持要去参军。
他说:“等你成家以后,你就明白了。
”可是年少气盛的儿子怎么可能明白。
终究是父亲哪,在二儿子被英国人无辜杀害后,他开始与佳百列组织民兵,并肩作战。
在佳百列结婚的那天,他与暧昧许久善良美丽的小姨子拥抱亲吻了。
呵呵,其实我当时在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好像小姨子总是很容易喜欢上自己姐夫的样子呢,很多电视里似乎都有这样的情节呢。
其中的战争情节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勇敢的心》里的William,梅尔吉布森还是很帅气的呢。
尤其是这里面他做摇椅的那段,好可爱的男人啊,后来在英国将军那里见到一把很好的摇椅也很认真地观察一番甚至坐上去试试感觉,像个孩子一样,呵呵。
很喜欢里头的那个黑人民兵,淳朴善良,刚开始还有些同情他毕竟是作为奴隶而不得不参加的。
慢慢地倒对他越发尊敬与喜爱起来,就像后来同列的人所说“现在已经12个月了,你自由了。
你愿留下来我很荣幸,真的很荣幸。
” 整部片子让我最感动的地方倒不在最后虽然它也非常壮怀激烈,而是前面佳百列在教堂征集民兵的那段。
男人们拍拍自家女人的手,一个个站了起来,父子,兄弟,从此便相扶战场以性命直面,那样的辰光与家中的嬉笑怒骂,该是天壤之别吧。
当牧师也拿起枪,说道:“牧羊人要保护他的单群,有时要赶走野狼”,那种为了守护的不顾一切,勇敢的让我也兴奋起来。
《爱国者》让我们领教了什么是美国式的主旋律电影。
Mel Gibson 在片中塑造了一个Forward的英雄形象。
影片很巧妙地把爱国和爱家的关系做了诠释,这个诠释有个前提,就是主人公马丁原先不愿意为国(殖民地)打仗,一心想和孩子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他的大儿子佳百列却想为自由而战,一系列事件,让这个勇猛的父亲不得不加入保卫国家的战争中,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就必须有个残暴的敌人做为催化剂,这个敌人是英军上校Tavington,是他杀死了马丁的二儿子,放火烧了他们房子。
应该说剧本设计得不错,电影的背景是北美独立战争,美国的历史很短,很提供的战争背景并不多,Mel Gibson 的表演也不错,外表刚毅,内心深沉,既有勇猛机智的一面,也有爱心的展示。
这样的男人,是个能遮挡风雨的完美男人。
影片的场面宏大,制作精细,让我们见识了燧发枪时代的步兵战术,见识了英国全盛时期的殖民地移民的起居生活。
对照《爱国者》,我们发现,国产的主旋律电影存在很多欠缺,比如,佳百列被英军抓走,马丁带着两个幼子,追上并伏击了英军小分队,救出儿子。
这段情节像大陆的抗日剧一样狗血。
但美国人拍得认真,富有张力,之前的二儿子被杀为主人公的爆发做了铺垫,伏击那段让观众看得紧张,解恨。
而不是大陆抗日神剧那样,杀日本兵如儿戏。
我想,这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人的主旋律除了爱国之外,更重要的是自由价值观。
而大陆戏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任务,拍得太多太滥了。
《爱国者》可做为极佳的参考。
苏珊娜的那句爸爸着实让我感动。
但本座真正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本杰明的那句:这一次,战争将在我们身边打响,就在你我的家门。
我们今天的决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是战争还是来了.....
这英国军官倒霉,碰到了厉害的杀人机器本杰明,竟然抓走他大儿子要吊死,还打死他二儿子 ,然后下属二十个英国兵被本杰明带着两个小儿子用枪都打死了,还用斧头劈死的那叫一个惨,当年打战真是叫人肉枪靶子,列队瞄准互射,武器射的远就容易射死对方。
本杰明跟着大儿子加入美国军队并招兵买马组成民兵,大儿子也被杀小儿子的军官杀死了,他打败了英军,把那军官刺死报了仇。
美法联军终于打败了英军
看罢电影在想,如果是有部中国版的《爱国者》,可能会被这样设计:1 为表现日本人的残暴,不会用枪杀战俘这种小儿科的方式,应该是直接针对手无寸铁的平民的屠杀;如果是虐杀,效果更好。
2 日本人造的椅子比中国的好?
不可能,删掉。
替换之日本人的拳脚比不上中国大侠们的功夫。
3 汉奸在火烧祠堂、火烧会馆等公共场所时,决不能表现出半点不忍心,否则汉奸的丑恶形象会被破坏掉;必须一奸到底没商量,最好是边烧边叫嚣:这就是私通共匪的下场!
……4 出现在议事会议中的将军被人质询和责难——有病吧,在中国有关杀人的事业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
将军应该下命令:你们被征调了。
5 身为上校的男猪脚很轻松地就加入了将军们的军事会议中?
这简直是疯了——太无视军队大佬们的存在了吧?
应该递报告。
(属无意义情结,删掉)6 革命胜利后解甲归田?
——有没有搞错?
仗不都白打了?
所以胜利后男猪脚必须而且只能有两个去处:要么出现在党政机关里,要么出现在人民军队里继续为人民服务……7 由第6推出,革命胜利后男猪脚自驾马车回家也是不能接受的——应该胸前戴着大红花,在列队欢迎的群众的山呼声中衣锦还乡。
事实上我觉得这部片子译作“决战时刻”或者“孤军雄心”都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直译的名字只是土了点,却恰好符合影片的本意:一个美国农民对国家的爱,于是这个译法确乎不错。
这部片子其实没什么说道,典型的美国式的“古装大片”,特效好,战斗场面多,道理浅显,符合喜欢《勇敢的心》、《最后的武士》之类影片的观众的审美趣味。
有趣之处在于两点,其一就是导演实际上是个甚牛的德国人,他的毕业作品还曾在1983年获选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
然而此君最擅长拍得都是《独立日》、《后天》之类典型的美国大片。
在“大片无国界”之外,我们多少也嗅到了商业利益之后的无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本质,正如第二点有趣之处,一个德国人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的,对美国建国历史的“主流叙述”。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做本杰明·马丁的美国农民一家在独立战争中的风风雨雨,主要表现的也是美国民兵在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讽刺了英国人的残暴和法国人的不靠谱。
甚有味道的是英音和美音的交织以及对抗,天晓得那个年代有没有这种语音上的分化……切入角度是大家熟悉的从不愿战争到被逼参战,再到领导军队大获全胜这样一个典型的英雄叙述,有意思的是,马丁大叔不愿参战的原因是“要保护自己的家人”,终于,当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房子也被英军烧了的时候,他发飚了……于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儿子)收拾掉了20多个英军,从此踏上了民兵的不归路。
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是他妻子的项链,北极星——他恰好有7个儿女。
这个家的符号一直被强化着。
于是我们看到影片提供的主流叙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英勇的美利坚人民站起来了,把英国人赶出了美国的土地。
而事实上,所有的经济政治复杂因素都已经被抛开,而最有意思的,关于美国那个“民族”的如何想象和建构的过程丝毫也没有表现出来。
那种对家的爱,怎么看都苍白无力——对待这么大的历史命题,用这种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我们不能要求太多,《阿甘正传》那是极品,可遇不可求。
从这个视角,我们只能看到“家”,而“国”也仅限于利益不同的英美之争。
战争的理由却真的跟历史书,尤其是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一样。
看到影片还煞费苦心地安排一群“自由的黑奴”主动参战的时候,我不由得笑了;而当梅尔·吉布森饰演的马丁大叔扛着星条旗,一如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领导人民》一般冲了出来的时候,我不由得哈哈大笑,终于还是不忘掉战争中的个人英雄啊。
独立战争之后,重建家园的人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些都不算什么,可怕的是,这一切竟然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一如我们自己的故事。
无论是德国导演还是中国观众,我们都是如此地熟悉和热爱美国历史,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热爱,正如若干世纪之前我们被人热爱一样。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89196/
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多说了,但对这部电影特殊的感情却是因为mel饰演的Benjamin Martin的小女儿susan!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一定不会忘记那一段:benjamin离开家的时候小女儿susan还不会讲话,等他回来susan的阿姨说susan已经会说很多话了,但每次benjiamin陪着susuan她都默默不语,ben希望susan给他说一个字的愿望都未能如愿,心里很难受!
当ben又一次要离开家踏上战场上的时候,镜头对准了susan,小susan的表情开始变化,慢慢的开始要哭泣,然后几乎崩溃的跑过去说“Papa, don't go! I'll say anything.I'll say anything you want.Tell me what you want me to say.I'll say anything.I promise, Papa. Please don't go.”每次看到这个时候,我都会不可思议的流泪!
也因此让我永远的记住了这短短几秒钟的画面!
英国人表面绅士实际上就是虚伪骄傲贪婪的一个代表,烧房子,枪杀战俘,连孩子,妇女都不放过,看的我手都握紧拳头,可想而知,本杰明承受多大的悲痛,当然国家的利益始终大于个人利益,没有牺牲没有回报更没有自由那个时候的人打仗真他妈土,一排一排开枪,看的我都急整体说片子虽然很长,但是很震撼视觉,直接间接的抒发了建国不易的感情,伟大啊。。。
还不错啊
叙述创世界,无真幻,意识层
其实这部片子是严重被低估的。有点模仿<那个男人来自地球>片子里所有的细节会提供线索最终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前后逻辑自洽,讲述了一个荒诞的复仇故事。
我想找到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来找我
纸上谋杀2017,优酷电影名是《生死游戏》,几个人的谈话拼凑成一个故事,慢慢给出线索恍然大悟,故弄玄虚全靠叙述,没什么精彩部分,简单概括就是阿勒弗利用塔斯科约来琴妮和科德,引出他的创造者达玛……车站讲故事的人就是阿勒弗,听故事的纳丝是阿勒弗爱的女孩,琴妮医生设计出了完美的婴儿,电脑工程师科德经常改造阿勒弗的大脑,塔斯科是抄袭作家,达玛是基因设计师~阿勒弗的创造者,故事里的有些一笔带过的想法还算脑洞大开,买DNA,改造基因婴儿
创意不错,但是好闷,制作成本好低。
宝宝已经尽全力了……这部三哥悬疑片看的老费劲!文艺不文艺,悬疑不悬疑的!卖弄各种手段当观众傻子!
不敢相信评分这么低。开头好吸引我,节奏也适中,整个故事说的够隐晦也够明了!最近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宝莱坞还是有很多好片的,比如哭得像个两百斤的胖子。但科幻悬疑,就还是……
不论怎么说也是种尝试,至少说明印度电影有那份勇气。但制作的缺乏场内场外的联系,人物之间的冲突,变成一场茶话会电影了,整个电影通过对话推动,但有质量的对话太多了,力量不足。
现实还是梦境,故事还是真实,多线叙事,但整个故事居然可以这么老套。资源错误误看此片,印度英语很难受
纯粹靠蹩脚的英语对话撑起的印度悬疑片,80分钟都显漫长。印度的类型片水准依然飘忽不定。
套了多少层?谁在讲谁的故事?这是梦还是真实?没有半点科幻场景的伪科幻电影。悬疑味还是够的,感觉还不错。
海报和名字挺吸引人,内容我很无奈。。有点失望,剧情拖对话奇怪
大概猜到,但是还是没看懂
太慢
什么玩意
其实故事本身还是挺好的,节奏和叙事没把握好,演技也有些差强人意。中间女孩感叹现代教育是生产机器真的是莫名其妙,也不是她说的不对,就是和整个电影的主题和氛围太不搭了
为编剧的构思点赞,细节上其实还可以处理的更好点。分割线——你没耐心看完却有勇气去打分?打完分居然还有勇气叨逼叨?谁给你的勇气?
这电影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