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觉得交朋友是件好事,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偶尔也会出来聚聚,聊聊天,平常工作忙,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从不敢放肆,雷池半步,小心翼翼的维护着我们若有若无的圈子,生怕一脚踏的太近,破坏了现在的美好。
这种感情像是一种投资,风险系数伴随着下的本钱而增高,彼此心知肚明,却又熟视无睹。
还有一种朋友,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高中时她去了天津,大学去了广州,研究生去了美国,我们很少联系,不怎么打电话,偶尔写信或者发mail。
很少扯闲天,我们只说感情,只说心里,只说彼此。
我们为彼此隐瞒过背着父母偷偷跑出去约会,和男朋友吵架我们一起大声骂,有一方伤心都会默默掉眼泪。
这种朋友我称之为闺蜜。
如果有一天,我要结婚了,我想我不会有什么party,不会喝道不省人事,但是我庆幸我身边也有这么样的朋友,可以让我无所顾忌,不去计较,尽心欢乐,不用伪装。
如今,我身边的闺蜜渐渐离我远去嫁为人妇,我们再谈的话题很少与自己有关,也不再能疯狂。
超群,我很想念你,我一直想当你的伴娘,不知道你同不同意;琦子,我们都对自己的生活抱有不满,我们都在挣扎着,但是一切都会好的,不是吗;老婆,我很想你,在美国的你,还好吗?
《宿醉2》,这次的婚礼从拉斯维加斯搬到了泰国。
但是剧情走向几乎没有变化,婚礼前两天新郎和伴郎们疯狂一夜,醒来却什么都不记得了。
这一次不是丢了新郎,而是丢了新娘的弟弟。
也是山穷水尽后,找到弟弟,开着快艇赶回婚礼现场。
不合逻辑的地方很多,新娘爸爸百般看不上女婿,而这个女婿捅了这么大篓子之后,新娘爸爸倒不说什么了。
新娘弟弟丢了根手指,却也只是笑笑。
虽然是无脑喜剧,不过编剧也有些乱来了。
本片的结构为电影的基本结构:三幕两点式,即开头——情节点1——情节发展——情节点2——结尾构成。
电影从司图的婚礼开始,故事的主人公们在一个海滩上醉酒后醒来突然发现他们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且他们还发生了样貌的变化。
这是本片的第一个情节点,故事情节在这个地方发生了转变,之后在故事的发展中,主人公在曼谷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他们找到了给斯图纹身的纹身师、找到了赵、在大街上发生冲突、直至他们发现艾伦身上的提示,前往莲花酒店、这是影片的情节点2,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坐着一艘船回到了斯图的婚礼现场,并完成了婚礼。
我看完第一部《宿醉》就很喜欢导演的剪辑技巧和故事梗概的叙述,一直期待着第二部。
结果第二部除了叙述机灵的猴子、泰国式美景,泰国人妖以及曼谷街头,似乎在梗概上并没有第一部带来的冲击力。
当然最后出场的泰森先生让我的表情不亚于电影中的Bradley Cooper。
一般
Same cast and very similar storyline, the legacy of the Wolfpack lives on. The Hangover 2 is still a great comedy, and like the first one, it is not hindranced by the forceful insert of a sappy lesson, it is what it is, and it is a vulgar comedy. Although it is a comedy, I find Bradley Cooper's acting in the Hangover 2 as superior than his performance in Silver-Lining Playbook, he just seems to be more natural as characters like Phil, perhaps sentiment to how good of an actor he is.
曼谷之旅,新郎却成为主角,同样一场宿醉,同一个冲突,却不是同一个内核。
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和碌碌无为的自己,一场宿醉是最快的解脱,但是,清醒的时候能改变什么?
在一场宿醉之后,疯狂的寻找丢失的伙伴,也是在找寻自己被生活消磨掉的勇气。
延续第一部的风格,难能可贵的是并没有炒冷饭,相同内核的笑点却被新的桥段包装的相当精致。
喜剧的壁垒是文化,但是如艾伦所说,黄段子不分国界,这也许其全球卖座的原因吧。
一段猎艳之旅,在全球各个角落都上演着《心花路放》。
我看一的时候,二已经上映了。
我一直忍着没看枪碟,终于在昨天下载到了普清版,迫不及待的看了,还怕打扰到已经睡觉的老婆。
(看一的时候我的笑声响彻云宵)结果看完后,非常的失望。
以能不能逗我发笑为判断标准当然并不公正。
虽然我失望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我不是个要求任何电影都有严格逻辑,严肃态度的“法西斯”、“老学究”。
但是,在一的原班人马的创作出,出来个这样的典型的粗制滥造的一代的模仿品,只能证明这班人马毫无诚意。
我认为最无诚意就是交待不清。
一的起床背景就很有喜感,然后看到最后,几乎每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事物都有了完整的交待。
虽然有的篇幅长,有的只有一句话。
像为啥拨了颗牙,为啥有只老虎。
而且合情合理。
牙医喝醉了,被人一激,说能拨自己的牙的牙医才能算牙医。
这个醉过酒的人只怕都心领神会。
醉后啥疯狂的事都做得出来。
泰森家里养只老虎,也合情合理。
二呢?
猴子怎么来的?
大概是俄罗斯黑帮手里抢的。
勉勉强强算是说得过去吧,那砍手指呢?
为啥一个前途无限光明的少年砍了手指最后还一笑而过?
不是说不可以,电影里啥都可以发生,但一句话没交待,最后就来一句:我觉得挺开心。
解释不通啊。
就算天才少年偶尔放纵一下,但放纵到手指都不见了,绝对不可能一笑而过吧?
岳父能接受最爱的完美儿子被讨厌的女婿这么给搅和了?
还有很多,像为啥在酒吧喝酒最后能喝到警察出动?
之后这几个醉汉回到案发地,深受其害的居民居然就扔几个酒瓶就揭过这梁子了?
总之,看过二后,再回味一,更能体会到一的每个细节,每个包袱都处理的很细致,充满诚意。
对比之下,二的编剧的太草率,不知是懒得编呢,还是编不出来了呢?
或者可能是其实编出来了,但导演嫌太啰嗦,给剪掉了。
许多要靠自己去猜。
无论如何,我估计还是会有三啊,四啊。
毕竟这么好的创意,肯定要被榨到所有利润都干干净净为止。
自从09年看过《the hangover》后我便对此类喜剧的追逐一发不可收拾,乃至于去年的《Due Date》都让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the hangover2》不能够单纯的以喜剧片为其归类,它融合的许多元素都是本片的亮点,首当其冲的就是该片很好的运用了悬疑的手法去拍摄,从片头开始便是倒叙,多重线索并进,并且全片贯穿无数的笑点,仅仅是在欣赏的过程中都会让你感觉无心思考,便深深的被拉进故事中。
强大的剧本创作是本片最有力的定心针,跟第一集一样,甚至剧情的路数都截然相同,但是不会让第二部看起来有任何的枯燥或者泡制的感觉。
由于剧情中有无数的变数,所以使影片整体看起来节奏明快,最讨巧的是《the hangover2》运用到了许多动作戏场面,不仅可以看到枪战,甚至还有飞车,一连串的追逐格斗应接不暇,最最重要的是片中有许多让人hold不住的惊喜镜头,比方说片子刚开始老周的XX,配合着艾伦的台词“香菇”,差点让我当场喷血,还有后面飞车被撞烂的猪头,都很巧妙的运用在剧情之中,而且处处惊人。
整部影片一个半小时,由于故事剧本的强大会让你身临其境的同样感觉到宿醉后的神奇,《the hangover》系列的强大不仅局限于强大的故事和题材的新颖,还有片尾的照片墙,不但重口味限制级,而且可以很明了的从照片中领略到整个故事的前后顺序。
不能不提的是,影片最大的看点,不是艾伦剃了光头,也不是李安次子的友情出演,而是那只猴子,没错,那只会抽烟,不仅会抽烟,还会鼻吸的猴子。
我想说,在第一部中导演可以请到一头老虎和泰森客串已经让我乍舌了,但是这次这只猴子彻底击穿了我的心里防线。
事实证明,一部好的电影,绝对离不开一个精心的团队。
the hangover在我看过所有的电影中是最喜欢的,并且没有之一,据说《the hangover3》已经被华纳提上了日程,这一等又要两年了,现在只好期待了。
和第一部故事发展几乎一模一样,这个笑料看一次有点新意,看多了也就那样,并不觉得很好笑,扎克·加利费安纳基斯有些不在状态,其出名的“神经质”喜剧表演方式不注意就落入到了莫名其妙中,本片的他的水准就是在两者之间徘徊,艾德·赫尔姆斯表演太夸张,几次情绪来得过于突兀了些,故事结局能不这样大团圆就会好点的。。。
和影片故事相比,更有趣的是演员阵容:导演李安的儿子李淳在片中出演新娘的弟弟;原本片中的纹身艺术家是由梅尔·吉布森出演,但最后他放弃了这个角色,接替他的是连姆·尼森。
但当连姆·尼森拍完了自己的戏份之后,进入后期剪辑时,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希望连姆·尼森能够重拍,然而当时连姆·尼森已经进入到《诸神之战2》的拍摄当中,无法抽身,只能删除他的全部镜头,最终由尼克·卡索维茨补拍了这些戏份。。。
写于 2013年3月24日 男人怎会在“出轨”一次后就不再“出墙”呢,那还怎么是正常男人。
继2009年第一部后,2011年原班人马再次集结出演,而国际大导演李安次子李淳也参演其中,不过演技憨憨的。
自从在拉斯维加斯经历了那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单身派对之后,兄弟四人组的友情更加亲密无间,第一部道格顺利大婚之后,这次史都的婚礼也提上了议程,他将婚礼安排在具有异国情调的泰国,而哥儿几个也就义无反顾地一齐来到了泰国。
泰国,这个近期因为《泰囧》而几乎成为全球最热门的国度,不过影片中并没有让我觉得泰国是一个可爱的地方,相反的,恶心极致的人妖、接二连三的枪战暴乱、杂乱无序的街道住宅,同一片地,却有着天差地别。
影片整体和第一部非常相似,桥段变化也不大,都是差不多的梗,比较失望的就是国内的翻译问题,翻译不好,根本无法传达一部影片的精彩对话,有的没让人看懂,有的完全就是把人带到其它道上去了。
只能说,要是自个儿英语过8级了,也就不需要这群人了。
学法语
Antoine ❤️
探究导致男孩变化的各种原因,但剖析得不够深刻,一切显得过于平淡,甚至有突兀的地方。三星。
法国人真是擅长拍这种小而精的关注个体的题材,小男孩真的很灵。最后拨云见雾的转折略顺拐。
美 结尾大败笔
多少还是生涩了一些,只有几个片段比较抓眼球,其余部分过分清淡松散,最后也没有有力的收尾,“爱而不得那就放首歌跳跳舞”的处理方式多少有些潦草。
看不下去
有清澈而泛光的瞬间~(小男孩总让我想起亢奋里的Jules
“没有能力就不要生”法国版
1053|70/100家庭的缺位、爱恋的错位。少有电影关注的题材,但这部略显平庸。印象最深的其实是欧洲教育体系下的那些细腻的老师,有时甚至在思考这样的教育带来的“副作用”是否真如片中描述的一样存在于欧洲的社会体系里。
挺棒的,关键是我共情了。格局有点小,缺点东西一时说不清楚。
UGC Danton. 美中不足的是实在不喜欢老师对Johnny感情的粗暴处理态度,导演也许是想站在老师的角度表达出完全的错愕与愤怒,以此带出男孩的内心的剧烈变动,作为戏剧的高潮与爆发点。可是到具体场景拍摄的时候,一切转折都变得过于突然、暴烈,氛围的塑造也令人窒息,和之前的细腻风格截然不同,让人一时无法适应。对小男孩此后心理变化的交代也显得过于潦草,而且缺少呼应,就像开了个好头却不知如何收场,最后只好草草了之。但这个剧本的构思我还是非常喜欢,前半部分也有很多细节让人产生共鸣,还有小演员天才般的演技加持,效果超出预期。喜欢电影里Blaise Cendras的诗,以及那段暗示般的诗的告白。
他真的好勇,搭话,念诗,去他家,多次去他家,直接向他表明,跳窗,自己做决定想去寄宿学校,最后跳舞没明白
好喜欢!宝宝脱衣服的时候我:啊啊啊不要不要啊!心碎💔小男孩太漂亮了!老师也很好!只不过在爱情错位发生的时候成年人不应该惊慌失措啊,你得起一个引导少年的作用啊,而不是就那么凶巴巴的推开🥹
论讲故事还得是法国电影
Johnny非常孤独好不容易有一个人可以爱可以仰望却又因为自己太confused而失去他,想重回一个人破罐子破摔也再也做不到的样子好可怜,最后的结局过于美好了,10岁能突然self-enlightened, self-emancipated的可能性有多大?生长在project最后成功逃离的又有多少人呢?
我本以为是为妈妈寻觅男友,没想到是真爱上老师了,不过他可能爱上的不是老师,而且老师的人生吧
2023年4月4日观看。小演员演的真好。
好难受,大半夜看完给我心里堵得睡不着了。我还是那个疑惑,这些以窥探未成年内心为题材的电影真的不会对小演员产生什么影响吗?以前常听连成年演员有时都很难出戏,而小演员若不投入不敏感则演不好角色,反之那么谁能对那些影响负起责任呢?我看到强尼在沙发上勾引老师的一幕都快吐了。我是说,从强尼角度看,他从小就被剥夺了做小孩的权利,我能理解他想靠近散发温暖的人甚至能理解在心智还未成熟时爱上成年人,但我受不了这一幕是在成年人导演的指导下完成的。打两星不是因为演员,就有种导演非常功利、小男主完全是工具人的感觉
有的澄澈,有的难论压路机与小提琴,军官与男孩,神秘肌肤,喷气机男孩,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