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OSCAR,撞車撞斷了斷背山,題材撞倒了題材,我替李安喊一聲冤,因為題材並不是電影的靈魂,更不可能成為電影的全部。
再敏感的題材,也不可能救一部電影於平庸,當然我說的並不是Crash,而是今天看到的這一部。
眾所周知的,我對同性戀題材的影片,甚至只要有點YY空間的片子,都有異於常人的興趣,也許那是一種我不太了解的生活的狀態,電影的鏡頭,虛構的故事,能夠填補好奇心的空洞。
有些同性戀題材的影片,比如說最近已經成為homosexuelle代名詞的bbm,還有早前很讓我在題材判定上掙扎了一番的boys don't cry等等,確實是電影中的珍品奇葩,僅僅以技術和美感的層面來說它們是珍品,加上題材的特殊和表達的深刻,它們就是奇葩。
但也有這麼些影片,就好像聽一個極蹩腳的說書先生講一本殘書,明明可以很有趣的故事也變得索然無味了。
我不想說戴思杰是這個說書先生,但Les filles du botaniste確實一個題材有趣,內容卻是無聊的故事,讓聽故事的我幾度失去堅持到結局的耐性。
關於戴思杰,還是有必要8兩句的,他是中國人,即使到現在仍然是,雖然在法國拍片,據說卻保留了中國的國籍。
他1984到法國學習電影,執導過的片子中以《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最為有名,也使這個名字進入了我的視線。
從他拍片的眼光來看,可能由於80年代起就定居法國,對於中國的現代社會沒有什麼認知,加上他出生於1954年,難免和張藝謀那一代的人有同樣的趣味。
他们镜头底下的中国,既不是现代的中国,也不是我记忆中的中国,而是某种有代表性的中国。
Les Filles Du Botaniste讲述的正是70年代发生中国昆明一个封闭的植物园里的故事。
一个中俄混血的孤儿李明来到植物园实习,从此开始跟刻板严厉的植物学家陈教授,和他美丽活泼的女儿安一起生活。
朝夕相对下来,李明和安自然相爱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安当兵的哥哥旦从西藏回来省亲,在陈教授的鼓励下追求李明。
为了能和安永远在一起,李明答应了他的求婚,但就在新婚的前一天,两个女孩在大自然的包围下,互相献出了自己的贞操。
蜜月中旦发现李明不是处女,粗暴地将她毒打一顿之后,独自返回西藏。
李明于是如愿以偿和安在植物园里相守。
陈教授发现家里渐渐的不太对劲,进而和李明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安本来想同李明离开植物园远走高飞算了,去没想到发现了她们的恋情之后,本来就有心脏病的陈教授就此辞世,而李明和安则被判以死刑。
听上去很像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我是那种不惧怕中国电影会让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什么“印象”的人,电影就是电影,镜头只是一种语言,导演说他要讲的话,真实的也好,虚幻的也罢,不自欺欺人就可以了,至于人家听了你的话,要怎么想你怎么看你,就是能力之外的事情了。
同性恋曾经甚至现在在中国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不然《断背山》也不会禁映,中国发达了,仍然有落后的地方,这些是事实,被人知道了看到了又怎样?
一部电影如果连事实都要回避,未免也太可怜了。
然而,这样一个很有冲突点的故事却被模糊掉了。
看得出戴思杰有他的象征意相在里面,比如说那只只会说“毛主席万岁”的鹦鹉,比如说教授爱吃的鸭掌,比如说做派很遗老的教授(能喝出每一季的雨水,晚上的茶要比早上少五克,七点半的早饭绝对不在八点钟吃等等),比如说有俄国血统的李明(后来突然提出要梳跟她外国妈妈一样的发型)等等,但是这一切,都因为情节的软弱而牺牲在流光中了,谁也没有站出来,高呼出属于自己的题目,所有人物情节事件都挤挨在一起,看着忙碌,实则无为。
艺术片的节奏一般都慢,这似乎是一种常识,但节奏慢并不代表没有节奏,中国古典音乐的节奏就慢,但仍然有迹可循,而这是一部完全没有节奏的电影。
它在缓缓中开始,在缓缓中行进,缓缓地达到了本应是高潮的地方,缓缓地过去,然后缓缓地结束,不急不徐,不轻不重,没有碰到谁,没有挨到谁,像个陌生人似的,从情节中穿过。
一个本身也不是同志,也不了解同志的男人拍出来的LES片在这一片没有节奏的音节中,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李明和安的相爱,是十分突然的,即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我,看到李明在浴盆里赤裸着上半身迎接安的时候,仍然吓了一跳。
女性间的友谊总是暧昧的,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假如一方没有明确的显示,另一方没有十足的把握,是断断不会这样的做的,但是转回头来看,电影的前半部分,镜头落在风景上的太多,着在人物上的太少,缺少说服力。
后来李明答应安嫁给旦也像旦向她提出求婚一样的突然,几乎没有任何思想挣扎的,就接受了。
做出这样缺少深思熟虑的事情,无论李小冉还是Mylene Jampanoi又似乎都缺少会做这件事的朴实天真的意味。
据说戴思杰最早考虑的两位女主角是张曼玉和周迅,我只能说现在的导演都缺少捧红人的勇气和自信,只等着靠那些星光来拯救自己,这是行不通的啊。
(饰演李明的Mylene是中法混血,个人觉得算是混得不太成功的,漂亮是漂亮,但缺少民族辨识度)再就是李明和安做爱的那场戏,大大的叹气啊,这绝对应该是全剧巨大的一个高潮啊,尽然就这样不痛不痒的过去了,如果说李安在断背山的镜头后隐忍,那戴思杰大概是在镜头后面睡觉吧,近镜,接吻,拉下来……也太浪费我这个观众酝酿得满满的情绪了吧。
而且这两位女主角的关系是很好还是怎样,完全体会不到那种紧张的力度,就在尴尬中完成了整场。
也正是因为这场戏缺少power,使得后面很多剧情显得有些不大自然,说一些场景吧。
安在踩松香的这一场戏还是拍得很有诱惑力的,唯一不对戏的只有Mylene的眼神,不知道是不是戴了隐形眼镜的关系,整部戏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冷峻生硬,丝毫不见柔情,她和安应该是不分吧,虽然从外表上看她应当是T第二场肉戏,是两个人在洗澡,不过这场戏拍得相当矫情,极度不自然,桥段也老,在MK2里引发了笑场。
后来因为哥哥追求李明,安生气地离开,李明寻着追来,向安明确示爱,其实前面对于两个人的个性和感情的铺垫并不够,所以这个桥段来得有点莫名其妙。
三人吃饭时,老爸对鸭掌情有独钟,但是刚刚ML的两个人眼里只有对方,笑得甜蜜。
老爸察觉家里情形不对,拒绝和她们同桌吃饭,两个女人喝起了交杯酒,这一场戏拍得还是很美的,美却不矫情,有种直入人心的感觉。
除了有一些极像情色电影的激情镜头外,实在看不出安和李明的爱情有多么美好难忘,因此我以我极度的YY功力把这部电影的主题YY了一下,老爸大概代表着刻板保守的力量,植物园就是这种力量统治下封闭的环境,安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无法离开植物园,但是外来的李明,和她联手除掉了这种力量——大出一口气,所以这部电影叫做“les filles du botaniste”,植勉学家的女孩们,明明陈教授只有一个女儿,标题里用的却是复数,也只有这样勉强可以讲通吧。
于是乎,可以心安理得的来说演员的表演了。
李小冉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倒不是说演技有多好,而是她身上有一种硬度,让人觉得舒服。
可惜她演戏总给人一种放不开的感觉,似乎总有一个保护壁坚在她面前,保护着里面脆弱的公主,无论哭也好,笑也好,表情是十足的,情绪是充分的,但那个不是全部的她,不能够交出自己给角色,多少有些可惜了她独特的气质,尤其是这样一部题材敏感的片子里,她本来是很有希望破茧而出的,但结果还是成了一碗温吞水。
有趣的是,李小冉如晶石般的质地使得瘦弱的安在和李明相处时常常占据了强势的气场。
Mylene生得很美,诚实地说,比Maggie Q美,却没有Maggie Q那样鲜明的辨识度,因此可以去冒充中俄混血。
也许是语言问题,这位充满了西方韵味的美女显然无法融入到她的角色中去——一个孤儿院里长大的中国女孩。
她给我最多的感觉是“游离”,仿佛是脱离了角色而存在的。
她对安的爱也好,跟陈教授的冲突也好,跟旦的争斗也好,因此而变成鸡肋。
国际化,什么时候才不会成为电影的心魔呢?
扮演陈教授的这位,名字我叫不上来,相信中国观众都觉得有那么一点眼熟。
这位老哥大约是做话剧出身的,所以身上总带着那么一股子劲,并不是十分自然,但相比于其他几位来,倒算比较出色的了。
最后小抱怨一下剧本,应该是戴思杰写的吧,那么多少也应该交给别人去润色一下吧。
聪明的电影把千言万语隐藏在镜头里,多少“我爱你”化在了音乐画面中,不需要说出来,也让人泪流满面。
把观众当成白痴,有三分情绪恨不能用十三分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才是笨电影,过犹不及,这句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箴言啊。
更不用说台词里许多根本不是口语的对话了……着实让人寒冷……正常人会这样讲话吗?
总之一句话,敏感的题材并不能成为救生圈,我也不会因为这是一部中国导演拍的LES片就对它格外宽容,电影就是电影,它不能也不应该承载太多。
海报和李小冉是我想看这片子的原因。
开头便制造了一种大气 配乐、自然环境以及大的历史背景。
看到安安悉心为李明准备房间的时候 我便猜出了这两个女人将要发生的暧昧 于是难免充满了期待 这将又是一次对于国内导演如何把握同性恋题材影片的考证。
结果是矛盾的。
片子有诗意的美景与理想中完美爱情的辉映 但同时在情节与细节上破绽百出 感觉出了导演处理的粗糙 或者力不从心。
甚至对于导演是否真正了解同性恋产生质疑。
倘若只是一句浅显的承诺就可以理解为同性爱情的坚贞表现未免也太可笑了 真实地表达需要的更是一种尊重。
戴导演对于自己的要求显然操之过急 不如再老实拍一些他了解的东西去表达情怀 也许效果会更好
“你来之前,我很孤独,孤独得可怕”。
电影里的安安倚柱低语,在玻璃屋袅绕的蒸汽里伸出她的手,向着前方的女人发出邀请,那个女人有灰蓝色的眼睛,像笼罩着一层轻烟。
她们在翠绿色桑叶铺就的花床上拥吻,雾气将她们围绕,细密的汗水,柔和的曲线,原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这么美。
这部戴思杰导演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其实按照它的法文原名《Les filles du botaniste》,应该译成《植物学家的女儿们》,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特地搞了这么一个有点暧昧又带着异国风情的片名。
戴思杰导演住在法国,似乎已经成了法国公民,难怪这部片子里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古老雅致,但隐隐透着怪味豆似的不协调,也许因为道具和服装中和了中国几个年代的典型特征,因此让人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混乱,但总体说来,片子拍得很美,配乐尤其出色,贯穿全片的二胡伴奏带我进入那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小岛,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悄然上演。
且让我们放下偏见和芥蒂,忘却错乱和瑕疵,静静欣赏她们的故事吧。
植物学家(林栋甫饰)的女儿安安(李小冉饰)爱上了来实习的混血女孩李明( 米兰妮·让帕诺米饰), 为了能永远在一起,李明嫁给安安的大哥,却被那个男人发现已不是处女,她被毒打以后逃回植物园。
安安的父亲发现了她们的行为,勃然大怒,安安为了保护李明,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最后两个人被判处死刑,骨灰洒在曾经许过愿的那条江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两个女人,朝夕相对,彼此相爱,她们一起上山采草药,一起沐浴清泉,一起处理家常琐事。
深夜无人的时候,她们在林中的玻璃小屋里做一切她们在白天不能也不敢做的事。
李小冉演的安安瘦弱、清秀,表面温顺内心坚定,她的美丽在沾染汗水或糊满泥巴后更显得光彩夺目,她是一个那么适合靠近并随时被注视的女人,每一时刻,她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面孔,教人如同吸食鸦片般上了瘾,一刻都不忍移开视线。
她在小岛的植物园上孤单得成长,陪伴着脾气乖戾的父亲,这个男人关注他的植物胜于关注他的女儿,他可以疼惜娇弱纤细的花草,却不了解他女儿敏感动荡的心思。。。
直到李明的出现,她对安安来说,先是个同龄玩伴,然后是个闺中密友,最后成为亲密爱人。
在安安的世界里,小岛构成了她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她的根在那里,注定她的爱也只能在那里发芽,她不能接受太狂暴的,也不能理解太隐晦的,如植物一般绿色、天然的爱,才能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不管旁人怎么看待女同性恋者,这部电影里,我只喜欢她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插入任何一个男人都让人觉得突兀奇怪。
她们总是额头抵着额头,闭目微笑,她们同样纤细的臂膀相拥,似乎只是为了给彼此一点支撑和依靠。
在这个充满恶毒和不信任目光的世界,两个纯净的女孩子静悄悄的相爱,如同一只清水瓶里的并蒂莲,洁白也苍白,无奈得在干涸后枯萎。
结局似乎早就写好,在她们许愿一生一世不分离得笑声中,随着鸽群飞过远山,飞向不可测的天边;但其实这样也好,因为我们彼此都无法想象将来的命运,与其满目凄凉得分手,不如像这样,爱一次就是永远,天堂或者地狱,都有你常伴左右,不离不弃。
戴导演的镜头真的很美,虽然他的思想似乎还停留在5、60年代,拍这样一部片给外国人看,也许会引起误导。
因为中国并不会因为同性恋就判人死刑,也不会在90年代还满街放着革命歌曲。
让我往善意的方面想,也许他想借着环境的反差突出这段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所有的美都给予爱,所有的丑都推给爱的对立者。。。
“把我们的骨灰一起洒在江里吧,这样我们就能一生一世永远不分开了。。。
”
微博上无意中看到的推荐,于是就在这个凄风冷雨的阴郁冬日,让这部电影占据了我本来的午睡时间。
看完证明,只要有可以感动我的东西,这个时间就不是浪费。
按我的影评习惯,先吐槽,再抒情,省得抒情抒的大发了,就没原则了。
细分析起来,片子的BUG挺多的。
首先,时代背景。
按照片头介绍李明出生于1973年,按照她可以实习,可以结婚来推算年龄,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在90年代初,而非很多影片简介中说的80年代。
90年代初的中国和片子里真的不太一样,片子里人们的装束和状态更像60年代,会说文革时代语言的八哥能活到那会儿也算“鸟瑞”了。
其次,地点。
片子很明显不是在中国拍的,后来知道果然是在越南取景。
这些我之前不知道,就是直觉。
那种潮湿,水汽蒸腾的氛围,总是会让我想到《情人》(杜拉斯原著,梁家辉主演)。
虽然出场的人物不多,场景也简单,可我就会觉得,里面每一个人都怪怪的,那种奇怪,倒让我觉得那个混血儿没那么突兀了。
再次,人物和情节。
很多人质疑两个女主角的爱情来得突然,没有铺垫,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理解不了的是那个奇奇怪怪的父亲。
一个国内知名的植物学家(以致伤害他都能枪毙),这样一个人居然有各种讲究和怪癖,女儿给他剪脚趾甲,一定的时间做一定的事,喝茶得雨水泡,对女儿像对佣人。
我极度怀疑,这个女儿在和父亲十几年的独处中受过侵犯,要不也得和《hide&seek》一样整成人格分裂。
可以理解导演要制造一种沉闷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也可以理解要表达对男权的对抗,不过同样是对抗男权社会,《末路狂花》就畅快多了,解气多了,起码是合理多了吧。
还有片尾法官义正辞严的判决,真觉得可笑得很,也许是为了煽情吧,为了制造一种不为世俗理解和接纳的压抑氛围,可是很多东西太刻意了,倒显得不真实。
——————————————————————————————————————好了,吐槽完毕,该抒情了。
我对同性恋题材从来都是不排斥的,能有更多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这一题材,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对于同性恋,我的一贯态度就是尊重,这是一个人的权利,不是病,更不是变态!
关于大尺度的问题,我觉得基本可以接受。
很多人都拿里面的所谓全裸和情欲戏做噱头,其实没必要。
很多人质疑两个女主角的爱情来得突然,没有铺垫,其实不然。
我想起了大学时看过的一本有关文艺理论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唯有两个观点印象颇深。
一个是,人类最初的性欲都是对同性而非异性;另外一个就是女巫的形象大多是骑个扫帚,这个姿势大抵和女同性爱的姿势有关。
所以当李明看到安安的身体而情不自禁赞美的时候,就是一种情欲的触发,在两人的相处中,她觉得快乐,觉得有意思,自然产生爱情,没什么突然的。
虽然前面说了不少缺点,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导演营造的这种氛围。
植物园,草木葱茏,蓊蓊郁郁,这种生机盎然和女主角被压抑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片子的色彩主要是灰色和绿色,基本没有鲜亮的颜色,最大的亮色是李明和安安的哥哥结婚穿了大红的旗袍,可就是这样的大红在一片灰绿之中才显得那么光怪陆离。
那个暧昧的暖房我也很喜欢,还有二胡音乐,我每次听到二胡的声音都会想到张爱玲的句子:“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说也罢!
”似乎二胡声一起就可道尽世间苍凉似的。
最动人的地方是结尾,寺庙里的僧人和孤儿院的院长(我觉得这两个人可能就是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慈悲)把安安和李明的骨灰撒入江水中,这样她们就真的可以永远都不分开了。
她们在寺院中放生108只鸽子时所许的愿望真正的实现了。
其实她们的死是很没有道理,可是似乎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显得更有力量。
片子结束的一瞬间,突然想说句“我佛慈悲”,当整个世界都难以包容的时候,恐怕唯有我佛慈悲愿意给她们更多的同情和悲悯。
【几句废话】后来我仔细想想,这种les片也算看过不少了,至今觉得最舒服的是《蝴蝶》(麦婉欣导演,何超仪主演),可能是因为结局好吧。
特虐特纠结的是《心动》(张艾嘉导演,梁咏琪,莫文蔚主演,还有金城武,还有金城武!
);因太费脑力而没空伤感情的是《穆赫兰道》,最唯美,美到不行的是《游园惊梦》(杨凡导演,王祖贤、宫泽理惠主演,还有吴彦祖,还有吴彦祖);《雪花秘扇》段位太低,谈不上les片。
与牛棚一样,这个植物园又成了les片中的超级滥片。
矫情的场景设置就不用再谈了,完全莫明其妙的les情欲也不用再谈了,只说说那个可怕的可笑的寺庙的设置,就足够喷饭了。
这样的滥电影真是无聊啊,为了les而les,连les是什么估计戴老师都没有搞清楚吧。
那天看电影,老公问李小苒不是挺好看吗?
怎么从来不红?
回答是:只拍这样的滥电影,红了真的就是一脱成名了!
三点:第一:剧情转折太突兀,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陈教授让儿子娶李明。
二是李明已经拒婚,但陈安安又让其接受李明不想要的婚姻,而达到在一起的目的。
第二:矛盾制造太刻意,导演和剧本用那个时期明显是想体现我们思想的陈旧和同性恋所谓的“真爱”的先进爱情观的对比,包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陈教授,还有他封建家长制的教育(这里我强调一下,评论里动不动扯男权父权压迫的真的很蠢,这是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我们一直以来的敌人也是封建帝国主义阶级和资本阶级,是他们在制造人民内部矛盾和对立,不要再掉进他们制造的陷阱了,多看看书吧)造成的压抑感,和这两个女生爱情的自由感。
这里军人二蛋仿佛只能是军人,而且还必须是解放军,还是在那个时代入伍多年没有净化心态,没有大义格局,没有七情六欲,唯一知道怎么处理矛盾的方式就是体罚和虐待,这也是其过早失去母亲的家庭教育导致的病态心理,但似乎导演要表达的就是把当时的整个社会、家庭、家人当做反派来衬托她俩的爱,这样反而让人反感,因为她俩唯一反抗的方式,就是忘乎所以,因为自己的情爱而疏忽自己的立身之本,即自己的工作。
既然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自己,那就早就可以选择离开,可惜影片并没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一方面是家人和自己唯一懂的中草药学立身之本,一方面是同性,不会有孩子,也不被当时社会认同的爱。
结果犹犹豫豫不能脱离生存环境,显得这段爱情也是那么的不坚定。
第三:夹带私货。
文革时期,鸟叫毛主席等元素完全没有必要屡次刻意强调,仿佛导演和剧本要把这些压抑压迫的环境归结到这些元素上去,来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我们会直面历史错误,但不需要以这种阴阳怪气和片面狭隘的表现方式用一时的错去弱化一个人,一件事带来的更大的积极影响,我看还挂了一个中国导演的名,未免太白眼狼了。
最后,植物学家种植和研究的药材药方,怎么着也造福了一方的人吧?
更别提可能全国被疾病困扰着的人都会受益,然后以他的角度看,就这么撞破媳妇和自己女儿的私情就这么死了,死后的待遇还不如一个什么社会价值都创造的外来人。
导演还利用庭审定罪阶段,把罪名归结到同性恋的问题上,那是同性恋的问题么?
自己的女儿知道自己爹心脏不好故意在他眼皮底下搞偷情啊?
被撞破的时候还亲手给了一棍子啊?
还有你搞同性恋可以,但那是你疏忽工作疏忽责任的理由么?
你想自由,我见你爹也没拦着你吧,全篇也没见道德绑架啊,想走不还是随时去庙里搞去打野了么?
再有,你知道自己哥哥是个什么德行,还让你心爱的人和他结婚啊?
这样就可以趁你哥戍守边疆的时候和已经完成婚姻的你嫂子偷情啊?
我的天,我说出来才发现这么逆天,这个李明也是一点儿主意没有,又想得到同性的真爱,又不想接受现实的束缚,自己喜欢的人说啥就是啥,没有对两个人未来的打算和主见,这是爱情么?
这不就小孩子过家家么?
我不知说什么。
承认这片子情节上桥接得不太流畅。
可画面的唯美实在太棒了,简直忘却人间。
可惜最后,要以她们的生命枪毙来结束,让我很揪心。
怎么会有这样的爸爸!
想起最后的那片湖,还是她们在那帮她爸爸挑最喜欢的泥...愿108只鸽子,是真有其事。
还有就是很反感某些男人的影评,再次印证脑子里还自以为是的垃圾思维。
很不错的一个电影,06年的。
11年看依然感觉不落俗套,之所以喜欢戴思杰就是因为他的电影不管你隔了多少年看都好。
会想一直看下去。
虽然节奏也很缓慢。
这部电影如果今天上映,评分会高得多吧。
华语电影里以女同性恋为表现对象的不多,而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声讨一件事,那就是父权的压抑和桎梏。
影片讲述了80年代两个女人的相爱。
孤儿李明将要去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向陈教授学习中草药知识。
李明初次登岛时提着见师礼——笼中鸟,此时在岛上替父亲剪脚指甲的陈安正是那只被困在笼中的鸟,她代替母亲做着父亲的佣人、奴仆。
实习一开始,李明便因拿错药被陈教授怒吼斥责,她想离开,安安赶去火车站,告诉对方自己也自幼丧母,从这一刻开始,面对父亲(父权)两人结成同盟。
而当听到哥哥写给李明的情书后,安安离家出走,这一次是李明前去找到了她,两人在饭馆亲昵,这一段落起于男人们的侧目和窃窃私语,镜头从一群男人摇到李明和安安,她们被男权围拢,却无所顾忌,这种无所顾忌震慑到周围男人,让他们感到慌乱,而李明与安安因相爱而生出勇气,勇敢地在公共场合亲昵,要知道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何等的勇敢无畏。
出走的女人回来后,两人一起去放飞了鸽子并祈祷永远在一起,鸽子象征自由、欲望,暗喻两人此后放飞自我、不再压抑自我,学舌的笼中鹩哥和放飞的鸽子是一组对比符号。
这样的放飞成了父亲口中“这个家乱套了”,所谓乱套其实不过是安安不再将他的需求放在首位,家以父为主,传统儒家文化大家长为中心,但陷入爱情的安安显然以李明为首位,李明不爱吃鸭掌安安便不做了,这对父亲来说是地位的挑战、权力的挑衅,所以他骂李明“祸害”。
对父亲来说,李明的存在,如同脚指甲剪出血时的刺痛,张开大口却无从训斥。
发现女儿与李明的关系后,父亲倒地死亡,两人被抓。
至片尾,哥哥回到家中,当起了“父亲”,父权从父亲流到哥哥,而更大范围的讨伐正在进行。
审判结果为死亡,实质是要维护那套男权体系,它怎能容你公然挑衅。
见有网友评这结局是在诬蔑,其实他大可查一查同性恋什么时候从精神病里除名的,人类进步实际非常迟缓。
放生台的两场戏,第一场是放飞鸽子,意喻精神上的解放;第二场是抛洒两人的骨灰,天地间荡漾着两人的嬉笑声,有形之身已死,无形之念永存。
死亡,是消失,也是走向一种永恒。
只可惜这部电影里的死亡是被动剥夺,而不是主动抗争,便少了批判力量。
想想玉娇龙那纵身一跃带来的震撼吧。
戴思杰一向关注女性情感体悟,这一部看下来更觉他超前于时代。
剧情简述:李明同学其人我认为李明同学在影片中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李明原本是一个正派而善良的女青年,由孤儿院抚养长大,被孤儿院公派往外地留学的(肩负把中医植物学知识带回孤儿院的重要使命)然而力同学经不起诱惑,深深陷入了一段难以启齿的隐秘恋情之中,沉迷于肉欲儿难以自拔,渐渐荒废了学业而后为了获得植物园的永久居住权,竟然还假意与植物园领导的长子最后在其隐秘恋情事发后,李同学与其恋人还残忍地将植物园领导杀害教授与实习生:包吃包住,没工钱,主要做家务,顺便学点谋生手段李明同学的身份究竟是实习生?
是留学生?
是学徒?
抑或是童养媳?
总之“教授与实习生”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多半只是为了给影片注入些洋气息,就好像李明同学的混血身份一样女同与破处:也许是我没文化,在我的印象中,处女膜破裂对于女同来说似乎不是必要条件同时我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李明同学的第一次呢?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玩具似乎是不太可能思索良久,终于得出结论 —— 有灵魂的人参^^洞房与蜜月:老教授召集一帮乡里乡亲又堆被子又跳祈子舞地布置新房,中国得一塌糊涂结果结完婚,小两口竟然立马去外地度蜜月了在那个年代,新婚夫妇不在“精心布置”的洞房里OOXX,偏偏要跑到外地去找旅馆开房那种感觉,就好像:吃粒巧克力,却发现是咸的结婚与地位:婚前老教授的刁蛮与权威是非常明显的,女儿学徒,全得听他的,泡杯茶都必须用雨水婚后地位变化明显,女儿儿媳都开始明着顶撞老头,分分钟给他脸色看老头凄惨地跑到外边去吃鸭掌,只因为儿媳讨厌鸭掌佛门的生意经:许愿放生,许一个愿就要放生64-108只鸽子,这个生意也实在太好做了红色的执着: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执着,比在“战死前请战友转交最后一笔党费”更诙谐的那一定是“在被枪毙前请人转交枪毙的弹药费”小结:植物园里到处是大红大绿,只要色彩丰富,不管协不协调植物园里永远是烟雾缭绕,超越时间空间,一派醉生梦死植物园里,导演带着神仙般的笑容,一边照镜子一边随意地将文化嫁接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从容地意淫着,意淫着...Permalink:http://draco-standalone.spaces.live.com/blog/cns!DFC124FAFF2221AE!1516.entry
整部片很美。。。
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至少拍的很美。至少两个女子也很美。让大多数人不能认同应该是导演对中国国情以及那个年代认知的不足,让这个片子如此不伦不类。
最后竟然把同性恋归结到一种病?好狗血啊!!!!!导演脑残啊!其实整个开始的都那么突然。有这样的爹真折磨!那个混血妹子第一眼看到觉得眼睛好像米拉姐姐。李小冉是全片的亮点!!!美!!!死!!!了!!!
有点莫名其妙
俩女的换成俩男的这片子估计就会火了
我给不了你未来,但我想做自己,一辈子就这么一次!
李小冉太美了!
奇怪 就这样 爱上了 祸害了自己
其实我不敢看下去...相信你也是
剧情还可以吧,但二个人明显不入戏呐
真是美,随时是一幅油画的感觉。剧情还好,有些牵强之处。混血美女典型膀大腰圆波霸特色,还是李小冉美。
一般般地,有些个作
太令人崩潰了!!!這個劇本實在太蛋疼了!!!一星給場景美
法国还拍过这种以中国为背景的同性电影?蛮出乎我意料的。
景色还不错其他的都不好
什么叫直转急下的剧情...
法庭上其他人的证词审判,对于我来说都等于零。只有一个人可以审判我,那就是陈安安,或者,是我们的爱情
景儿不错。
同性恋被判死刑。
拉拉片,李小冉全裸出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