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意外的在5Q上下到的这部片子,已经记不清后面的说明,印象中大概是有些惊悸的感觉之类。
很久以前,还在迷科幻世界的时候,看过一个植物学女博士生命中所发生的故事,人性与植物的灵魂交融在一起,叫人无法忘怀。
于是,想下下来看一看,没有指望能下完整,更没有指望会让自己有什么触动。
没有想到,这部不起眼的小片子,竟然能走得那么远,那么深。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陈安安和李明的成长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那个中俄的混血孩子,本来应该有着幸福的童年,快乐、天真,却被一场大地震夺走了一切,不知道自己本来的名字,记忆里没有父亲,母亲的样子,仿佛没有根的植物,游走和飘荡……安安呢,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父亲,倾尽一生研究植物学,对待植物犹如圣明,而对自己的女儿,却从来没有温情和真正的理解,在他的眼里,或许只是一个助手和照顾者吧。。。
压抑,在这个本来充满生机的植物园里……充斥着人性压抑。
很多东西,如果已经成为定时,或许就会这样继续下去,然而,如果偶然加入一些新的东西,那么可能会爆发的东西,便是任何人或者事都无法控制与阻挡的了,就像安安和李明的相逢。
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些镜头和画面要表达的暧昧的意味时,我还是惊愕的,原本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果这是两个女孩天真无瑕的友谊的话,那便是纯洁美好的,但是如果要上升到爱情,上升到要挑战人类史中占据牢不可破的两性爱情的地位的话,那真是“天理难容”,是罪恶与恐怖的化身,是要坚决从人们的视线和脑海中驱逐的东西。
可是,看到她们放飞的那象征着“永不分离”的108只鸽子时的眼神,看到方丈与院长将她们的骨灰撒入湖水中时那天地之间的宁静,此刻,我相信人性与情感的真实,相信那超越一切的自然力量。
在这之下,道德法律审判都变得渺小和苍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陈教授吧,沉浸在自己伟大的“事业”中,与那么多灵性的植物在一起,却无法去感受自己女儿纤细柔弱的心,将自己的女儿留在身边,却不去关心她的快乐与悲伤,或许他弥留之际留下的证词,也是为了要让女儿和自己继续在一起吧……一个研究植物学者,竟然将同性恋视为妖魔,有的时候,真的让人怀疑科学到底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了什么…… 很意外的发现这部片子,谢谢它给我带来的触动。
其实,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单纯的背景和人物,李小冉在里面演的安安也并没有多少演技上的勾勒,可整个片子浑然一体,自然而且真实。
因为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我还不曾在身边真正遭遇有着同性感情的人,对于他们的感情,他们所遭遇的痛苦与煎熬,以及他们对于感情的真实和纯粹,我都不曾有机会感触,可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是超越语言,超越国度,超越历史,甚至超越性别的。
我想,只要是美的,就该值得我们去珍惜吧。。。
也许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因此喜爱这部唯美的拉拉电影。
一切都美得令人心碎,除了大兵的暴力和肌肉,也许导演原本就打算让这男性暴虐带来的冲击映衬女性的柔情。
两个女孩子的声音清澈透明,恬淡的爱意正像影片中平静的河水缓缓流淌,爱不需要展示得很热烈,而是沉在心底,只有最纤细最柔软的手指可以触摸得到。
相望的眼睛充满浓浓的爱意,没有贪婪,没有占有,有的只是柔情、信赖和欣赏,而这也许只存在于两个温柔的女子之间。
前几天,我与女朋友看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植物园)》。
之所以引起她的兴趣,主要是我对她说这部电影号称是女版《断背山》,而且监制是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
虽然难得她陪我一次,不过,我却被这个矫情的电影败了兴致,本来可以很美的故事,却被导演的不怀好意所毁掉了。
之前我看过戴思杰的《牛棚》,我很奇怪他竟然是历史系出身。
《牛棚》讲述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一段历史,显得无比的不真实与儿戏化,让人只看到批判,却看不到现实。
当时候,我猜测,也许是他生活在法国,所拍的电影只为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的窥视欲吧。
而看了《植物园》之后,我发现这个“不怀好意”的猜想竟是事实。
我真是搞不懂,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旅居海外的人回看中国的眼光还是如此短浅与窄小,甚至恶毒。
《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片名很直白地强调了故事的发生地点——中国。
无错,在电影中,一个风光秀美,但却是充满了无理由的压制与不讲理的粗暴的地方。
生活在那里的人物,剔除了两位主角,其他要不是封建专制、要不是无知粗野、就是苍白无情,当中有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植物学家与他当兵的儿子。
我得首先分析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李明三岁在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成为孤儿,她毕业到植物园实习、可以与李小冉(陈安)恋爱,可以与别人结婚(不管有没有按法律程序领结婚证)的时候,最低的限度也应该有十六七岁,更大可能是更老。
据此我可以肯定,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言归正传,我觉得植物家之所以成为植物家,只是因为导演想将电影的背景设在相对封闭、景色优美的植物园,或者让他的批判意义更加有代表性一点而已,除此他的存在意义与植物学家一点干系都没有,没有教授的气质,没有教授的学识(作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家教授,竟然宣扬植物是有灵魂的,情节看安安挖人参时先要用红丝带拴着人参的灵魂;还有一个情节是他用让植物呼吸檀香,口中念念有词:“叔父们,来……”;还特封建迷信,要让生孩子最多的妇女跳儿子的新床),只有无礼而蛮横、养尊处优,活像一个封建地主。
他不断地说什么“晚上九点以后不要打电话骚扰一个教授,现在已经九点零八分了”、“晚上的茶叶要比早上的少五颗,一定要用雨水泡。
哪个季节的雨水我都能喝得出来”、又整天躺着竹椅上边看报纸边让人帮他剪脚甲。
不是演员不好,分明是编剧为了突出丑化而丑化。
我怀疑,导演小时候是不是被乡村教师虐待过,至今给他造成了心理与生理的恶劣影响!
当兵的大哥更是让人不可理喻,一见到女人就如春夜情猫,狂呼大叫的。
第一次抱错李明了尚可原谅;第二次见面强迫别人摸摸他就让人觉得恐怖;更荒唐的是,当晚他就写好了求婚信。
他发现李明不是处女,拳头、吊打、恐怕、饿人,什么手段都出动。
所有这些举动,都投影在他身上红色的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背心之上,就连他打人后一个潇洒的转身出门,还不忘给自己戴上军帽。
我得借用一句话套在他身上: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你这样胡蹦乱跳的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电影最大的硬伤是为了“断背”而“断背”。
我不知道导演真正了解过同性恋的生活没有。
他单纯是以男人的视角看待与女人爱情的来临,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女人之间十分强烈的肉欲吸引。
李明看着陈安赤脚时情愫暗生,看到陈安的裸体就心不自禁,然后她们第一次互相确立恋爱关系,也是陈安当李明洗澡的时候走进去然后互相抚摸赤裸拥抱。
在这里送导演一句作家沈宏非的话:“如何赢得女人心?
赞美她,爱护她,亲吻她,挑逗她,安慰她,买东西给她,陪着她直到世界的尽头……如何赢得男人心?
把衣服脱光,基本上就拿下了。
”以后切勿将自己对女人的欲望,代替了别人的爱情!
顺便一句,两位性感的美女演员也十分不敬业,凝望、对话、拥抱、接吻、初夜,都演得蜻蜓点水,带有一丝拘谨尴尬,根本没有让人看到所谓死去活来的爱情!
最后,两个主角都被判了死刑,罪名是“一桩畸形的同性的爱情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
这是哪门子的法律?
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即使她们两个真的误杀了植物学家,她们会双双被枪毙吗?
如果导演仅仅是想让主角走上被迫殉情结局的话,大可构思得合情合理一点,智力再不济,大不了大胆借鉴《孔雀东南飞》、《梁祝》。
无必要搞到九十年代的中国还生活在原始社会一样!
女朋友看完后,问我感想如何,我也不怀好意的回答:两个主角的激情戏稍为少了点!
我不是专业人士爱国情感有 但不想再此表现我只是觉得两个人单纯的情感已经足够感人了当两个女孩跪在鸽笼前许愿的时候当两个人一起跳舞的那一刻我觉得对此已经很够了我觉的电影还不错
思想非常超前的一部电影。
题材是女同。
看得一直在掉眼泪。
看见了几个点,一是男性掌握权力。
在植物园里的父亲理所应当享有女儿的服侍,茶晚上比早上要少五颗并且要用雨水泡/要给他洗衣做饭洗脚拿报纸/打理植物园上山采紫藤下水挖他喜欢的泥。
军人也在享受性别福利,最后植物园的权力交接到他的手上。
影片还在影射一些议题和创伤,80年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唐山大地震,笼中鹦鹉说的话,要在场生的孩子最多的女性在床上跳舞以求早生孩子。
很明显的男女对爱情的差异。
男方对李明的态度“我需要一个妻子”“摸摸我的弘二头肌”“不喜欢浪费时间,我们结婚吧。
”后期的处女情结和暴力就不多说了……李明和安安对互相是这样:“你哭了”“没事,你一来我就雨过天晴了”一直是为对方着想,并且能做到旁若无人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在饭馆吃饭的时候大胆亲昵)(最后李明被审判的时候说能审判她的只有安安)哎,佛前许下的愿和放飞的108只鸽子都无法拉回她们在人间这一世的爱情。
06年拍的片子了,这影片现在放不可能是现在的豆瓣分,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豆瓣里面的低分长评短评都是男的,签名写着“每个男人都应该是提着霰弹枪的堂吉诃德。
”
我想说,最后的判决完全是对我们公安机关及法院的轻视。
如果公安机关将她们毒打致死,这个符合国情;如果法院营造蓄意谋杀,两人作为同案犯处死,这个合乎清理;哪怕她俩被“愤怒的群众”拉出去浸了猪笼,都还算曾经发生过的事情。
但是法院仅仅因为两人是同性恋而判她们死刑,这种判词是连中国的法官都念不出来的,我坚信。
根据回复更新-确实是判死刑的....http://shsshs612912.bokee.com/viewdiary.17825275.html这片神奇的土地...
与牛棚一样,这个植物园又成了les片中的超级滥片。
矫情的场景设置就不用再谈了,完全莫明其妙的les情欲也不用再谈了,只说说那个可怕的可笑的寺庙的设置,就足够喷饭了。
这样的滥电影真是无聊啊,为了les而les,连les是什么估计戴老师都没有搞清楚吧。
那天看电影,老公问李小苒不是挺好看吗?
怎么从来不红?
回答是:只拍这样的滥电影,红了真的就是一脱成名了!
据说西方的许多汉学家大多极其混账,有人不知道中国人到底说的是普通话的多还是广东话的多,有人还称“河南是中国沿海的一个省”,唐德刚先生更讲有不懂“谨请光临寒舍便饭”,却在大学里教古汉语的汉学家。
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可能一部分出自中国的电影,更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他们的汉学家们和受之影响的媒体的宣传。
可汉学家们大多就是如此的水平,对中国问题并不是真正的懂,但却处之高位,通过一些自己文化背景的想象和推测,大放厥词,能像马悦然、李约瑟那样的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有到上海的美国人惊叹,这是中国吗?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又是一次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上一次比较美好的想象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故事是以八十年代的初的中国为背景的,植物学家的女儿安安和来实习的李明发生了同性恋(这样的用法不合语法规范,但只能这样说),她们为了长久的在一起,李明嫁给了植物学的儿子。
当然李明和植物学家的儿子不合,而和安安的恋情却在火一般的燃烧,而这样也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最后植物学家发现她们的关系,在厮打过程中,安安误伤了父亲,不久父亲死了,最后她们被判处了死刑。
电影里的中国总让人觉得怪怪的,物质条件都不错,人们都穿着朴素而行为文雅,唯一的就是植物学家有点刁蛮的怪癖,极度的守时,特别的挑剔,对女儿近乎苛刻的严厉,这是否可以看作汉学家们所说的东方专制主义者的象征。
李明和安安的婚礼就像电影里美国乡间的聚会,人们围坐在一起,旁边是萨克斯、手风琴在演奏,中间有唱歌有舞蹈。
植物学家一家和李明出去游玩,坐船在江中缓行,边上正在举行婚礼,彩色的纸屑洒的漫天都是,他们的船从中间滑过,两为美丽的女子抬头绚烂的天,浪漫的非常。
我估计,编剧一定没有查过中国历史,中国的八十年代初期是怎样的一个经济状况?
这些浪漫和温文尔雅哪里找得到啊!
把故事的背景安排在中国而讲同性恋的一个原因,大约是只有中国才会对同性恋判处死刑。
这是在当代西方不可能的。
一直以来,同性恋一直是社会学家、法学家、医学家关注、争议的一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定论,但是经过近一百年的争取,同性恋已经在西方社会有了一定的地位,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包容。
而把这个他们自己文化下的敏感问题,放在一个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叙述,他们认为也许会更有趣味。
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凄美,如果两个同性恋者不死,整个故事其实是很乏味的。
她们要死,只有把他们放在中国。
作为一个没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我是不能理解同性恋的。
原来准备找到福科、李银河的书先看看,但总是抽不出时间来。
作为一个信仰自由主义的人,对于同性恋,我认为是一个人自己的权利,别人干涉不得,但总觉得两个男人在一起有一种脏兮兮的感觉,《断被山》我实在看不下去。
不过两个女子在一起到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厌恶,这个片子里,李小冉和那个外国女孩朴素的穿着有一种素净之美,这的确是现在稍有的,比那些把脸涂满花完的人好看多了。
影片整个的节奏就像一片平淡却不是淡雅的散文,选取的景色也都很有味道。
人物之间的冲突很简单,服装设计都是以素色为主。
我们天天看惯了各种花哨的服饰,这样的倒觉得有别样的美。
许多演员都长得的西化,比如安安的哥哥简直就像一个有外国血统的人。
这些大约也是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口味吧!
上次OSCAR,撞車撞斷了斷背山,題材撞倒了題材,我替李安喊一聲冤,因為題材並不是電影的靈魂,更不可能成為電影的全部。
再敏感的題材,也不可能救一部電影於平庸,當然我說的並不是Crash,而是今天看到的這一部。
眾所周知的,我對同性戀題材的影片,甚至只要有點YY空間的片子,都有異於常人的興趣,也許那是一種我不太了解的生活的狀態,電影的鏡頭,虛構的故事,能夠填補好奇心的空洞。
有些同性戀題材的影片,比如說最近已經成為homosexuelle代名詞的bbm,還有早前很讓我在題材判定上掙扎了一番的boys don't cry等等,確實是電影中的珍品奇葩,僅僅以技術和美感的層面來說它們是珍品,加上題材的特殊和表達的深刻,它們就是奇葩。
但也有這麼些影片,就好像聽一個極蹩腳的說書先生講一本殘書,明明可以很有趣的故事也變得索然無味了。
我不想說戴思杰是這個說書先生,但Les filles du botaniste確實一個題材有趣,內容卻是無聊的故事,讓聽故事的我幾度失去堅持到結局的耐性。
關於戴思杰,還是有必要8兩句的,他是中國人,即使到現在仍然是,雖然在法國拍片,據說卻保留了中國的國籍。
他1984到法國學習電影,執導過的片子中以《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最為有名,也使這個名字進入了我的視線。
從他拍片的眼光來看,可能由於80年代起就定居法國,對於中國的現代社會沒有什麼認知,加上他出生於1954年,難免和張藝謀那一代的人有同樣的趣味。
他们镜头底下的中国,既不是现代的中国,也不是我记忆中的中国,而是某种有代表性的中国。
Les Filles Du Botaniste讲述的正是70年代发生中国昆明一个封闭的植物园里的故事。
一个中俄混血的孤儿李明来到植物园实习,从此开始跟刻板严厉的植物学家陈教授,和他美丽活泼的女儿安一起生活。
朝夕相对下来,李明和安自然相爱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安当兵的哥哥旦从西藏回来省亲,在陈教授的鼓励下追求李明。
为了能和安永远在一起,李明答应了他的求婚,但就在新婚的前一天,两个女孩在大自然的包围下,互相献出了自己的贞操。
蜜月中旦发现李明不是处女,粗暴地将她毒打一顿之后,独自返回西藏。
李明于是如愿以偿和安在植物园里相守。
陈教授发现家里渐渐的不太对劲,进而和李明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安本来想同李明离开植物园远走高飞算了,去没想到发现了她们的恋情之后,本来就有心脏病的陈教授就此辞世,而李明和安则被判以死刑。
听上去很像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我是那种不惧怕中国电影会让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什么“印象”的人,电影就是电影,镜头只是一种语言,导演说他要讲的话,真实的也好,虚幻的也罢,不自欺欺人就可以了,至于人家听了你的话,要怎么想你怎么看你,就是能力之外的事情了。
同性恋曾经甚至现在在中国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不然《断背山》也不会禁映,中国发达了,仍然有落后的地方,这些是事实,被人知道了看到了又怎样?
一部电影如果连事实都要回避,未免也太可怜了。
然而,这样一个很有冲突点的故事却被模糊掉了。
看得出戴思杰有他的象征意相在里面,比如说那只只会说“毛主席万岁”的鹦鹉,比如说教授爱吃的鸭掌,比如说做派很遗老的教授(能喝出每一季的雨水,晚上的茶要比早上少五克,七点半的早饭绝对不在八点钟吃等等),比如说有俄国血统的李明(后来突然提出要梳跟她外国妈妈一样的发型)等等,但是这一切,都因为情节的软弱而牺牲在流光中了,谁也没有站出来,高呼出属于自己的题目,所有人物情节事件都挤挨在一起,看着忙碌,实则无为。
艺术片的节奏一般都慢,这似乎是一种常识,但节奏慢并不代表没有节奏,中国古典音乐的节奏就慢,但仍然有迹可循,而这是一部完全没有节奏的电影。
它在缓缓中开始,在缓缓中行进,缓缓地达到了本应是高潮的地方,缓缓地过去,然后缓缓地结束,不急不徐,不轻不重,没有碰到谁,没有挨到谁,像个陌生人似的,从情节中穿过。
一个本身也不是同志,也不了解同志的男人拍出来的LES片在这一片没有节奏的音节中,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李明和安的相爱,是十分突然的,即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我,看到李明在浴盆里赤裸着上半身迎接安的时候,仍然吓了一跳。
女性间的友谊总是暧昧的,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假如一方没有明确的显示,另一方没有十足的把握,是断断不会这样的做的,但是转回头来看,电影的前半部分,镜头落在风景上的太多,着在人物上的太少,缺少说服力。
后来李明答应安嫁给旦也像旦向她提出求婚一样的突然,几乎没有任何思想挣扎的,就接受了。
做出这样缺少深思熟虑的事情,无论李小冉还是Mylene Jampanoi又似乎都缺少会做这件事的朴实天真的意味。
据说戴思杰最早考虑的两位女主角是张曼玉和周迅,我只能说现在的导演都缺少捧红人的勇气和自信,只等着靠那些星光来拯救自己,这是行不通的啊。
(饰演李明的Mylene是中法混血,个人觉得算是混得不太成功的,漂亮是漂亮,但缺少民族辨识度)再就是李明和安做爱的那场戏,大大的叹气啊,这绝对应该是全剧巨大的一个高潮啊,尽然就这样不痛不痒的过去了,如果说李安在断背山的镜头后隐忍,那戴思杰大概是在镜头后面睡觉吧,近镜,接吻,拉下来……也太浪费我这个观众酝酿得满满的情绪了吧。
而且这两位女主角的关系是很好还是怎样,完全体会不到那种紧张的力度,就在尴尬中完成了整场。
也正是因为这场戏缺少power,使得后面很多剧情显得有些不大自然,说一些场景吧。
安在踩松香的这一场戏还是拍得很有诱惑力的,唯一不对戏的只有Mylene的眼神,不知道是不是戴了隐形眼镜的关系,整部戏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冷峻生硬,丝毫不见柔情,她和安应该是不分吧,虽然从外表上看她应当是T第二场肉戏,是两个人在洗澡,不过这场戏拍得相当矫情,极度不自然,桥段也老,在MK2里引发了笑场。
后来因为哥哥追求李明,安生气地离开,李明寻着追来,向安明确示爱,其实前面对于两个人的个性和感情的铺垫并不够,所以这个桥段来得有点莫名其妙。
三人吃饭时,老爸对鸭掌情有独钟,但是刚刚ML的两个人眼里只有对方,笑得甜蜜。
老爸察觉家里情形不对,拒绝和她们同桌吃饭,两个女人喝起了交杯酒,这一场戏拍得还是很美的,美却不矫情,有种直入人心的感觉。
除了有一些极像情色电影的激情镜头外,实在看不出安和李明的爱情有多么美好难忘,因此我以我极度的YY功力把这部电影的主题YY了一下,老爸大概代表着刻板保守的力量,植物园就是这种力量统治下封闭的环境,安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无法离开植物园,但是外来的李明,和她联手除掉了这种力量——大出一口气,所以这部电影叫做“les filles du botaniste”,植勉学家的女孩们,明明陈教授只有一个女儿,标题里用的却是复数,也只有这样勉强可以讲通吧。
于是乎,可以心安理得的来说演员的表演了。
李小冉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倒不是说演技有多好,而是她身上有一种硬度,让人觉得舒服。
可惜她演戏总给人一种放不开的感觉,似乎总有一个保护壁坚在她面前,保护着里面脆弱的公主,无论哭也好,笑也好,表情是十足的,情绪是充分的,但那个不是全部的她,不能够交出自己给角色,多少有些可惜了她独特的气质,尤其是这样一部题材敏感的片子里,她本来是很有希望破茧而出的,但结果还是成了一碗温吞水。
有趣的是,李小冉如晶石般的质地使得瘦弱的安在和李明相处时常常占据了强势的气场。
Mylene生得很美,诚实地说,比Maggie Q美,却没有Maggie Q那样鲜明的辨识度,因此可以去冒充中俄混血。
也许是语言问题,这位充满了西方韵味的美女显然无法融入到她的角色中去——一个孤儿院里长大的中国女孩。
她给我最多的感觉是“游离”,仿佛是脱离了角色而存在的。
她对安的爱也好,跟陈教授的冲突也好,跟旦的争斗也好,因此而变成鸡肋。
国际化,什么时候才不会成为电影的心魔呢?
扮演陈教授的这位,名字我叫不上来,相信中国观众都觉得有那么一点眼熟。
这位老哥大约是做话剧出身的,所以身上总带着那么一股子劲,并不是十分自然,但相比于其他几位来,倒算比较出色的了。
最后小抱怨一下剧本,应该是戴思杰写的吧,那么多少也应该交给别人去润色一下吧。
聪明的电影把千言万语隐藏在镜头里,多少“我爱你”化在了音乐画面中,不需要说出来,也让人泪流满面。
把观众当成白痴,有三分情绪恨不能用十三分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才是笨电影,过犹不及,这句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箴言啊。
更不用说台词里许多根本不是口语的对话了……着实让人寒冷……正常人会这样讲话吗?
总之一句话,敏感的题材并不能成为救生圈,我也不会因为这是一部中国导演拍的LES片就对它格外宽容,电影就是电影,它不能也不应该承载太多。
一个遗世神秘的植物园,两个在禁忌中缠绵的少女,只是平淡生活出现的一名闯入者,沉静的心开始动摇,充斥着反叛,自由,独立和欲望气息的炎夏,让南国的天空从死气沉沉的灰色向彩色渐变。
当爱情占据了生活的因为,它才成为了一种行为的动机。
在两位女主角建立关系,相互吸引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缘由是截然不同的,长期独处的安安,被寂寞和空虚压迫到了麻木乏力的地步,李明的出现对她而言是她心灵枯地的久旱逢甘露,让她的生活再现了生机与转机,是新鲜与好奇诱使她逐步接近,还有一种反压迫的抗争潜意识在向她深入,而李明却开始几次三番的被安安的身体曲线和女性魅力诱惑着,这里结合前面的背景,会感觉选择的视点很有意思,在孤儿院长大,长期过着集体生活的李明为何会对同性肉体有着如此着迷的渴望,完全是个人的生理本性的反应,安安对李明是精神爱恋,李明对安安更多的是肉体渴望。
导演想要她们之间的交往结合显得纯粹自然,却忽略的爱情中最重要的情感融合,对这种细腻情感,缺乏敏感的细节临摹,东方的审美语境变成笔墨山水画的形式风景,风光再怎么悠远静谧,观众也很难体会到中式风情。
片中的另一主要角色,男主角---植物学家“父亲”,导演耗费了大量精力去刻画,从细节,从文本上塑造出一个矫情,刻板,霸道,自私的封建社会大家长形象,这个角色十分重要,因为他是联系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从他的行为习惯,处事个性都可以分析出安安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状态,以及预见她后来的叛逆行为,植物园作为相对独立真空的社会环境,而“父亲”是整个“环境”的主导因素,他与安安,李明形成了统治者,臣民和入侵者的新三角关系,从吃鸭掌这事件的变化发展中可以看出李明是已经在破坏原有家庭平衡关系了,无声的革命,让统治者不安。
在几乎刻意忽略社会舆论压力和歧视的外在势力情况下,而把植物园中的两位男性作为片中的“反派人物”,儿子的归来是强化了植物园中的统治地位和阶级体系,特别在这个父权社会里,李明和安安作为第二性别的女性,应该是被压迫被领导的她们,居然发生一种反人类,反社会的“羞耻”关系,“上层”阶级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同性恋爱于两人情感关系而言是常态,放在社会伦理背景下是异态,再放在特殊时代的地域环境中是变态。
这部电影有精致的肉体,精神上却千疮百孔,到处是败笔,多如羊驼毛的吐槽,不仅在于它对于情感梳理上的干涩表达,更是那些做作矫情生硬的台词,实在逼人出戏,让这部画风清新的文艺片,顿时开启了偶像剧模式,言情戏模式,话剧腔模式,成为不伦不类的文本杂交体。
比如“不要在21点之后打扰一个教授”--这是恐怖小说的标题预警么;“来吧,我的贞操属于你”-女孩纸,你能再不矜持点吗?!
“你担心我变心了么,除了你我永远不会爱别人”琼瑶阿姨剧本是你写的吧。。。
并不是说这些台词电影中就不能用,是与整部电影的表达格调很不协调,那样一个敏感保守的特殊时代,这样一段禁忌之恋,这样一种含蓄的爱慕,处理的如此张扬,后现代真的好么。
Ps:还有她哥叫蛋蛋—_—这是方便外国人名字记忆么,那植物园一共才四个人有啥分不清的,有考虑过中国观众的感受么!!!
最后还有一点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到不适的是一些演员的表演,特别是“父亲”的扮演者,念白极其做作,总有一种装腔作势的语态,并带着浮夸的肢体语言,和这部整体表现生硬,讲究造型摆拍的电影风格上还确实统一。
美,而且还居然有点现实意义。和《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完全一个调调。
景儿不错。
台词扯淡,剧情扯淡,还有一个蛋蛋哥你他妈的最扯蛋!
是我看的较早的Les,演员的表演是很大胆滴,少了点感觉,小冉在里面老像嗑了药样的
“杀死他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更可怕的疾病,他的女儿和媳妇患上了同样的病。这个病的名字就叫同性恋。”这么搞笑?
配乐很厉害啊,特别丰富,那盛大的植物园,是个象征和隐喻,桂林山水甲天下,真不是吹的。山美水美,都没有李小冉美。那胴体,美得冒泡。尺度好大,结尾好惨。她们消失在山水间,却永远在一起。四星
一星给画面,一星给安安未遇到李明之前的的命运,一星给李小冉的身材。最后说一句,你特么才有病呢,你们全家都有病!
戴思杰在中國生活過嗎?
李小冉太美了!
画面很美,男权的感觉让人压抑,法国小美女演得有些生硬。。。
为毛又臭又长.....==
不好看!
风光片
很闷...李小冉身材不错...可惜没正面...
我被剧透了,我没看完
李小冉不错..
真是美,随时是一幅油画的感觉。剧情还好,有些牵强之处。混血美女典型膀大腰圆波霸特色,还是李小冉美。
景色还不错其他的都不好
都是什么朋友啊,推荐这种片。。
这部戏竟然是吕克贝松编的。。实在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