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Jonathan A. Rosenbaum
主演:拉尔夫·马基奥,艾丽·伯特伦,加勒特·克莱顿 Garrett Clayton,Karen Olivo,本吉·休默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2
简介:详细 >
#20250308 意大利电影展 美丽的音乐电影。女主对抗牧师那段蛮燃的,“跪下”“求我救你”。剩下的关于天才的部分,就兴趣缺缺了,天才没那么大的意义。
烂
19世纪初出现爵士钢琴演奏和afro beat合唱有点穿越,但结合拿破仑大闹欧洲的时代背景,被解散的修道院孤女音乐家,无人问津的花朵🌺被禁锢的、被侮辱的、被抛弃的🌼声音响起,神父被反禁锢,总督被气死,教皇惊慌失措,一切又合理了
Italian Film Festival
电影语言上还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近年来看到许多女性作品对“通俗音乐”意象的运用,意味着文艺界对“旧权”迫不及待地颠覆来临。
不难看,适合上院线。
@Belinale2024 一篇girls help girls的爽文,一路平坦到底,剧情确实有些草率。但确实在疲惫的电影节后半程庆幸看到这样一部轻松愉快的影片。开场的编排惊艳,后面的每场音乐段落都赏心悦目。贯穿全片的电子音乐时时提醒本片的当代视角。最后一场在教皇面前的表演是姐妹们的无政府主义狂欢,女孩们用流行歌舞尽情释放快乐的能量,而一旁的各路精英权贵们乱作一团,在电影宫这个空间里展映也似乎影射了骚动的影评人们。《芭比》之后又一部女性和大众文化的携手之作。
意大利人的编曲功底还真强 随意就把圣咏和流行音乐结合 还真莫名得好听
与《还有明天》形成了有趣的互文:音乐展现女性态度,女性也有向压迫她的人说不的权利。结尾高潮段落,女孩向老师、教会以及那些死板的音乐模式反抗,完成了属于她们自己的音乐会。总督看到这不受控的一切竟然一命呜呼,可笑又脆弱的男人们。喜欢她们在地下室共用钢琴作曲歌唱的部分,奇特的旋律,饱含真实情感的歌词,后面女孩们也用这个方式鼓励自杀未遂的露西亚,音乐是有救赎力量的。特蕾莎并非哑巴,开口说话代表她主动为自己争取利益以及行使拒绝的权利。从失声到发声,女性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身份转变,类似《钢琴课》。一代有一代的个性、想法和讲述方式,正是每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叛与创新,才构成了一个又一个艺术新浪潮,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不要遗忘高墙里女性音乐家们,需要更多这类打捞历史尘埃里的女性的作品。
【74thBerlinale】请看请看请看。全程哭得我稀里哗啦的,谢谢伟大的女导演拯救看完another end和l’empire的我。献给被历史埋没而隐身的女性作曲家,我们被父权限制被宗教限制,但我们依然坚持旁若无人般唱歌、舞蹈、演奏、作曲。女性凝视真的太舒适,没有姐妹不能活。
好可爱的巴洛克摇滚音乐片!开头宛如《好东西》,映后也有个女孩提了。虽然对女主上手就会弹钢琴和识文字的教育背景有些怀疑,但是音符真的会说话。暗线是铺得很浅的,被侵犯生下的儿子啦,阉伶啦。好在被男权神权打压的环境中,女孩子们的天赋和互助闪闪发光。大闹教皇迎接会那场,总督气死了大师被抓了而不同阶层的女子都笑了,真是好蒙太奇。也喜欢最后,特蕾莎被总督夫人接纳,一家三口过上了快乐的日子;露西娅和管乐团开启了巡演,瑞士的雪山天地宽广。
[6]影片各个层面都是肉眼可见的平庸,不过女性互助的情谊着实动人。
我觉得信徒都看不下去…
在结局的表演前我能挑出很多毛病,人物塑造缺少细节铺垫,剧情设计薄弱降智,音乐浅尝辄止,但是在女孩们用自己的音乐,犹如盛大狂欢般地对权利阶层男性反抗并且获得童话一样的结局面前,这些缺点都不算什么了,爽文又如何,我只想看到女孩子们获得幸福
3-8节看到的第二部女性主义作品,同样是女导演描绘了15世纪的女性对音乐的执着和表达。马克穆勒主席和导演在映后进行了交流,导演不仅是专业演员、导演、歌手、配乐,同时也是个作曲家,影片中的音乐和歌曲都是她本人创作的
3.8上海导演映后非常喜欢!和《还有明天》正好是女性电影的两个不同的创作方向,一个更现实主义,反应了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苦难,而这部电影则更乌托邦更个人化,着眼点很小很具体,集中在了五个女孩之间的女性友谊和音乐梦想上。但是在当时,她们真的能有这么好的结局吗?我不愿意去想,但我希望她们都可以像电影中一样奔向童话般自由的未来。
虽然爽文剧情很潦草 女孩间的情意还是很感人
在今时「精神病院排满了失眠中老年女性」和今日「高中生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语境下,二十一世纪朝简「练静」乐会不失为一套指导天选牛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护理方法,而十八世纪意大利《荣归主颂》歌剧亦不失为一座引领迷途羔羊「按时上课,按时做操」的精神灯塔。意大利(社会底层劳动妇女们)举办的《我的天才女友》音乐会看似是「姐妹们」另起炉灶,实则依然是老牌帝国主义建制和新兴纳粹主义政体的《亲密》盟友:一边「明火」执仗,一边「拱火」援乌——这首用人类苦难谱写而成的「主旋律」颂歌不仅被「主教」献给了又脏又蠢的盟主,而且《幸福的拉扎罗》还要为继承了「新法西斯主义」基因的意大利极右翼「兄弟党」谋幸福。古老的《奇美拉》神话虽给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难民提供了短暂的精神庇护,但细究起来也是「玩火自焚」相当不靠谱。
好看,虽然我是五音不全。但是我喜欢快乐
20241019--289;女性电影。差点被片名误导放弃。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20250308 意大利电影展 美丽的音乐电影。女主对抗牧师那段蛮燃的,“跪下”“求我救你”。剩下的关于天才的部分,就兴趣缺缺了,天才没那么大的意义。
烂
19世纪初出现爵士钢琴演奏和afro beat合唱有点穿越,但结合拿破仑大闹欧洲的时代背景,被解散的修道院孤女音乐家,无人问津的花朵🌺被禁锢的、被侮辱的、被抛弃的🌼声音响起,神父被反禁锢,总督被气死,教皇惊慌失措,一切又合理了
Italian Film Festival
电影语言上还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不过近年来看到许多女性作品对“通俗音乐”意象的运用,意味着文艺界对“旧权”迫不及待地颠覆来临。
不难看,适合上院线。
@Belinale2024 一篇girls help girls的爽文,一路平坦到底,剧情确实有些草率。但确实在疲惫的电影节后半程庆幸看到这样一部轻松愉快的影片。开场的编排惊艳,后面的每场音乐段落都赏心悦目。贯穿全片的电子音乐时时提醒本片的当代视角。最后一场在教皇面前的表演是姐妹们的无政府主义狂欢,女孩们用流行歌舞尽情释放快乐的能量,而一旁的各路精英权贵们乱作一团,在电影宫这个空间里展映也似乎影射了骚动的影评人们。《芭比》之后又一部女性和大众文化的携手之作。
意大利人的编曲功底还真强 随意就把圣咏和流行音乐结合 还真莫名得好听
与《还有明天》形成了有趣的互文:音乐展现女性态度,女性也有向压迫她的人说不的权利。结尾高潮段落,女孩向老师、教会以及那些死板的音乐模式反抗,完成了属于她们自己的音乐会。总督看到这不受控的一切竟然一命呜呼,可笑又脆弱的男人们。喜欢她们在地下室共用钢琴作曲歌唱的部分,奇特的旋律,饱含真实情感的歌词,后面女孩们也用这个方式鼓励自杀未遂的露西亚,音乐是有救赎力量的。特蕾莎并非哑巴,开口说话代表她主动为自己争取利益以及行使拒绝的权利。从失声到发声,女性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身份转变,类似《钢琴课》。一代有一代的个性、想法和讲述方式,正是每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叛与创新,才构成了一个又一个艺术新浪潮,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不要遗忘高墙里女性音乐家们,需要更多这类打捞历史尘埃里的女性的作品。
【74thBerlinale】请看请看请看。全程哭得我稀里哗啦的,谢谢伟大的女导演拯救看完another end和l’empire的我。献给被历史埋没而隐身的女性作曲家,我们被父权限制被宗教限制,但我们依然坚持旁若无人般唱歌、舞蹈、演奏、作曲。女性凝视真的太舒适,没有姐妹不能活。
好可爱的巴洛克摇滚音乐片!开头宛如《好东西》,映后也有个女孩提了。虽然对女主上手就会弹钢琴和识文字的教育背景有些怀疑,但是音符真的会说话。暗线是铺得很浅的,被侵犯生下的儿子啦,阉伶啦。好在被男权神权打压的环境中,女孩子们的天赋和互助闪闪发光。大闹教皇迎接会那场,总督气死了大师被抓了而不同阶层的女子都笑了,真是好蒙太奇。也喜欢最后,特蕾莎被总督夫人接纳,一家三口过上了快乐的日子;露西娅和管乐团开启了巡演,瑞士的雪山天地宽广。
[6]影片各个层面都是肉眼可见的平庸,不过女性互助的情谊着实动人。
我觉得信徒都看不下去…
在结局的表演前我能挑出很多毛病,人物塑造缺少细节铺垫,剧情设计薄弱降智,音乐浅尝辄止,但是在女孩们用自己的音乐,犹如盛大狂欢般地对权利阶层男性反抗并且获得童话一样的结局面前,这些缺点都不算什么了,爽文又如何,我只想看到女孩子们获得幸福
3-8节看到的第二部女性主义作品,同样是女导演描绘了15世纪的女性对音乐的执着和表达。马克穆勒主席和导演在映后进行了交流,导演不仅是专业演员、导演、歌手、配乐,同时也是个作曲家,影片中的音乐和歌曲都是她本人创作的
3.8上海导演映后非常喜欢!和《还有明天》正好是女性电影的两个不同的创作方向,一个更现实主义,反应了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苦难,而这部电影则更乌托邦更个人化,着眼点很小很具体,集中在了五个女孩之间的女性友谊和音乐梦想上。但是在当时,她们真的能有这么好的结局吗?我不愿意去想,但我希望她们都可以像电影中一样奔向童话般自由的未来。
虽然爽文剧情很潦草 女孩间的情意还是很感人
在今时「精神病院排满了失眠中老年女性」和今日「高中生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语境下,二十一世纪朝简「练静」乐会不失为一套指导天选牛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护理方法,而十八世纪意大利《荣归主颂》歌剧亦不失为一座引领迷途羔羊「按时上课,按时做操」的精神灯塔。意大利(社会底层劳动妇女们)举办的《我的天才女友》音乐会看似是「姐妹们」另起炉灶,实则依然是老牌帝国主义建制和新兴纳粹主义政体的《亲密》盟友:一边「明火」执仗,一边「拱火」援乌——这首用人类苦难谱写而成的「主旋律」颂歌不仅被「主教」献给了又脏又蠢的盟主,而且《幸福的拉扎罗》还要为继承了「新法西斯主义」基因的意大利极右翼「兄弟党」谋幸福。古老的《奇美拉》神话虽给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难民提供了短暂的精神庇护,但细究起来也是「玩火自焚」相当不靠谱。
好看,虽然我是五音不全。但是我喜欢快乐
20241019--289;女性电影。差点被片名误导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