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资料馆的果然吊打任何的电影厅 大家都是热爱电影的人 感觉北影节的这次来看像回家了一样专门过来看 感觉不想错过这场弟弟和春闺梦优秀的一部电影最普通家庭Asian身份认同 中国式的家庭关系 孤独 朋友 自卑 中国人的内敛腼腆 忍无可忍 青春 躁动 各种种族 文化差异 暗流涌动的欺凌和歧视 美国青少年 美国生活 中国人的代沟 婆媳关系 整体是常见美式青春电影的基调 观看起来很容易上手 前半段轻松 所有人哄堂大笑或隐隐发笑 后半段大家每个人隐隐叹息暗自落泪镜头用得很好 各种镜头语言也很符合影片风格有时也庆幸自己没有出国 不然以自己的内心承受力敏感度&和家庭经济实力 很有可能变成连基本生活都要咬紧牙关的黄种人家庭了适合中国人看 外国人会看不懂其中很多中国的黑色幽默优秀的片 但是感觉差口气 都挺好的 但是没办法给出5星(边看到时候 边恍惚了 因为太沉浸于电影 突然在想 天呐 我的北京四年 会最终像我人生的一场梦一样吗?
我最好的青春都在这了 我对社会最初的探索都在这了 我以后会不会想念我在资料馆的日日夜夜呢 于是我暗自伤神罢 也许这一辈子不敢追梦的我 最终会像片中的妈妈一样 最后存在于家庭和子女中 而后悔一辈子没有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美人吧(我爱你 北京 谢谢你愿意接纳我 也算是个小镇男孩吧 再出色我也只是京爷沪爷眼里的小镇男孩吧 时装周跟在沪爷京爷后边一起走去买东西的我何尝不是和弟弟一样跟在fahad和soup后边插不上嘴不受重视一样孤独而自卑呢看完一片确实肯定也有点累了 确实得睡一会 这样下一片春闺梦才看的进去今天好在待了喝的进去边喝边看 以及今天中午小睡了一会 而且我对这片很感兴趣 导致看得进去 继续加油!
尼玛 妈妈竟然是陈冲演的 难怪这么这么这么眼熟
“Have you eaten?” 每次陈冲这样柔声一问,我的心就化了,眼泪不自主地往下掉。
妈妈可以不像其他亚洲家长一样只关心你成绩单上的数字或者以后想要申请的学校,但一定要确保你今天填饱了肚子,吃了蔬菜和水果。
青少年是周围环境的镜子,说话行事往往是混乱无序不加过滤的直接反射。
Chris的每一次吹牛、撒谎、说脏话、发脾气,甚至自卑、郁闷,沮丧和开心,一半是因为社会作用在这些男孩身上的有毒男性气质,一半是因为来自亚洲家庭内部的压力和社会对亚洲社群的低包容度。
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你就可以清楚认识到一个社会如何造就同时也毁掉一个男孩。
陈冲最后的那段话,大概说出了很多母亲的心声吧?
妈妈也可以自私,但回过头来她们还是支撑住整个家的那根顶梁柱。
这部电影不仅是献给每一位为了家庭牺牲梦想的母亲,也献给每一位在孤独、压力、质疑与偏见中努力成长生活的亚洲移民。
很大一个不足是编剧上稍显俗套。
一定要以删掉和老友的YouTube视频作为里程碑来暗示Chris的交友变化,又要以新朋友不欢而散Chris重回老友怀抱作为happy ending。
有时候剧情可以不用那么圆满的,因为生活并不是。
#PicturHouse 看完最直观的感觉是真诚,影片的私密性很强,应该也是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电影中不光展现了文化差异下的自我认同,也用了极大篇幅展现了母亲这位一代移民的困境,感觉抛开美国的文化环境,就光看家庭的状态的塑造已经非常鲜活了,影片中大量的场景和台词似乎都发生在过我的生活中,所以很多时候感觉还是挺触动的。
电影的结尾没有像《契克》那样以一个极大程度的成长作为收尾,更多的展现的是一个平淡的现实,一切没有变好,生活还要继续。
电影中由几个主要角色所营造的环境实在太棒了,少数群体小孩构成最开始的小团体,脱离小团体后因为滑板摄像而加入的另一个小团体和家庭成员构成的团体,男主在之间呈现的变化非常的“真实”,印象最深的是前两个团体对于家庭这部分的态度,男主也多次迷失在自我认同的困境中。
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奶奶的老一代的劝诫与责怪,父亲的缺失,母亲这一代的关爱和教育方式,姐姐则可作为前行的叛逆者,而以弟弟箍眼作为一个时段的展现出了一个假期的成长。
陈冲的表演真的是好,感觉这已经算一个非常理想的母亲形象了,而且以弟弟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能明显感觉出导演对于母亲的困境的呈现。
电影的说教其实并不多,只是结尾那段略带一些,这个也是电影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评级为15…跟死侍是一个评级。
视觉上,整体效果非常棒,镜头和剪辑都中规中矩,但构图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都是因为构图比较吸引人。
有一幕走在夜间的俯拍的构图像一张效果极佳的黑白摄影作品。
有几幕男主摄像机的视角有些奇怪,尤其是松鼠那段,不咋喜欢。
氪药后那部分的呈现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光环松鼠。
听觉上,收音效果很好,而且配乐的使用也不错,尤其是几处比较关键的情节的配乐使用,非常符合一部温情的青春电影的内容。
其实影片中出现的电影还是蛮多的,不算提的《ET》《星球大战》《初恋的回忆》,还有标记的《恋恋笔记本》,还有看那一幕炸信箱就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
A2024182P081,《DIDI弟弟》,20241027日,1000-1136,96mins,HK,BC。
没有台裔,只有台籍华裔。
弟弟自我身份不认同,Asian在外装自己自己是half Asian,被揭穿后陷入更大的迷茫。
对挑衅自己的人发飙,也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典型的东亚奶奶确实让人反感,觉得是自己的儿子撑起了一切,儿媳只是家的附属品。
奶奶始终关心的是自己的孙子,关心他上高中大学,关心他传宗接代。
除了孙女要去上大学那个桥段,其他时候对孙女几乎没有任何交流,仿佛是空气。
奶奶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重男轻女”,只不过是东亚社会的习以为常。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男孩,普遍在家称王称霸,在外唯唯诺诺。
这只是一个发生在米国的“老中”故事。
最让我伤感的还是陈冲演的母亲的角色。
丈夫永远隐身。
母亲对视儿子孙子为宝的婆婆的愤怒:“不要对我指指点点,你的儿子什么都不是,是我撑起了这个家”。
母亲对梦想不甘,对儿子说:“没有你们,我可以去实现我的梦想。
” 如果母亲生活在2024年,她还会选择成家结婚吗?
无法假设,看到儿子的朋友夸她画得好,她的眼睛有了光。
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内心觉得很烦躁和愤怒,看完之后这股情绪也一直在心里。
这个小男孩的确不可爱,不聪明,做蠢事,骂脏话,但是好像也不足以让我这么愤怒,因为电影也细腻地刻画了他身为亚裔的敏感自卑和纠结,对那个时代的描写也很准确。
那我的愤怒来自哪里呢?
想了好几天,终于想明白了:我真的看够够够了顺直男群体(无论什么裔)的故事了!!!!
这么刻板印象的ABC顺直男故事被讲的还不够多吗????
还需要到了2024年再拍一部吗???
是谁还不知道ABC顺直男们成长的苦闷吗还???
是谁还想再了解更多一个家里被三个女性围着转的唯一的”香火”内心波澜???
谁还想再看姐姐主动和解,妈妈含泪说我放弃了我的梦想但是做你的妈妈我很骄傲,而这个儿子还在因为青春期叛逆一无是处的故事?????
看到了影评说是导演的半自传电影,oh my,拍的时候一定特别感动,一定觉得太先锋太主义了太细腻了吧真的不想再看这种男人视角的自我侧写自我感动了,天天把摄影机和聚光灯对着自己累不累啊,拍拍你妈妈你姐姐吧,no one cares about you, please
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但还是很喜欢。
与伍思薇很像,所要表达 映射的现象也很类似,但我还是会更偏爱面子和真心半解。
你们亚裔导演对Joan也同样有偏爱面子里一闪而过的末代皇帝dv
真心半解里照片出境的Joan和Audrey以及酷似尊龙的父亲
弟弟里家里墙上挂满了Joan和Peter的结婚照和一家人的生活照
而且在这部里Joan又担任了制片人之一,Audrey也参与了制作
我好感谢你们如此爱她❤️弟弟和妈妈最后谈心那段最触动我,很想流泪,我甚至觉得Joan在这部片子里都没有去演,这就是她本人,她爱文婷文姗胜过一切,they are her dream,对弟弟说的那段话似乎是通过摄像机来说给文婷文姗的,尽管这部片子没有像面子和真心半解那样打动我,但这些与我而言都不重要了,已经足够了,我爱你们,我爱你,Joan❤️
时隔快一年了吧再次踏入amc,有时候真的觉得,造化很有意思,这个片子虽然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但却给了我跟去年在电影院看shortcomings时候如出一辙无比类似的感觉,完完全全同样的感觉,即使是完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故事,但我怎么感觉内核就tm是几乎一样的呢?
翻了一下去年写的那篇影评,居然是exactly去年的这个时候,literally只差了一天。。。。。。
一切都像一个轮回一样的奇妙的缘,令人感叹不已。
但我这次不想长篇大论的写影评了,我受够了,也被恶心够了。
我为美国长大的asian male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我不想看到也不需要这样的故事和形象继续出现在大荧幕上了,即使它很真实。
但我不想再受这些窝囊气,还没怎么就先自我阉割了。
我不要再fk everything up了,我要fk them all,fk them all。
representation matters,多的不说了。
我要打破冲破那一切,一切。
13岁,亚裔的美国男孩,与奶奶妈妈和姐姐的共同生活,青春期和升学的假期。
这些关键词一出现几乎就可以想到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毫不意外这是导演个人的半自传的成长史,囊括着一个假期里的诸多细碎和冲突又矛盾的生活,中规中矩,却也不乏真诚。
属于这个年纪的躁动,属于这个身份的矛盾,缺少父职所带来的胆怯与不自信,为了融入说下得谎言最后又自食恶果,数次尝试又以失败告终的男孩最后好像隐隐约约学习了来自成长的第一课:友情分分合合,情感莫要强求,真诚或许是必杀技,但坚定自己的喜欢和接纳自己的身份或许会获得更多快乐。
不管是面对家里来自母亲的理解,及时的救了奶奶,认真的和姐姐说再见,还是面对外界勇敢的和旧朋友说再见,挥出拳头对抗嘲讽,还是找到摄影与滑板的乐趣。
影片细碎的讲了很多小事,但都关注在他本人自己的身上,这是我认为最有趣的。
他不断地抱怨环境抱怨身份,抱怨母亲与他人和自己的不兼容,但却一直被告诉,那不是他们的问题,这让我感受到接纳的力量,而非抱怨。
影片在各个方面都不算出彩,只是中规中矩的完成了一段对自己成长的自述与反思,但在结尾的眼神里,我还是隐隐约约的有被感动到。
可能我就是很容易被真诚打动,我想导演是完成了对自己和对经历的坦诚的,不是讲述那些别人口中的banana男孩的遭遇和经历,而是很自我的一些心事与沉默的感受。
诚然,这些感受在成年人看来无足轻重,但对他来说,那就是世界震动的开始吧。
也许长大后你也依然觉得那点痛并不算什么,但第一次感受到成长疼痛或许永远让人印象深刻。
这种真诚是我认为创作者珍贵的品质之一,即使他反复拍摄老生常谈的故事,即使可能多年后他自己也不满意这部作品,但这一刻的真诚,作为观众,我认为是珍贵的。
导演以后可能会拍摄各种各样题材的故事,但是关于自己,不管在哪个时刻,似乎大家都会选择留下这样一部回忆自己与影像结缘的时刻或者是青春的某个转折,这也许是一个自我表达的记号,也是坦诚的开始吧。
作为观众,题材是老生常谈,但对于作者,常拍常新吧。
在美东的小城看了这部电影,震惊于场子里竟然只有我是亚裔。
老外的笑点全在wangwang的智障青春期行为,聊天记录,果然get不到餐桌上阴阳怪气攀比的家长,和送姐姐去上学时奶奶塞给她的红包。
和伯德小姐一样,这个在加州拍摄的青春家庭电影,演绎了一个拧巴的,迷茫的,目中无人的,自以为是的青春期小孩。
但是伯德小姐进入大学后最终与母亲和解,让人落泪,wangwang才13岁,还有很长的(与父母斗争的)路要走。
其实我看完电影对亲子关系更灰心了。
Every child is going to hate their parents: some only during their teenage years, others for their whole life. 看到朋友圈晒娃的图片又心生悲伤,这些儿童天真的笑脸,喜欢与母亲黏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时旺盛的表达欲,这一切都会慢慢消失。
娃5岁之后晒娃的人就会逐渐减少。
到了青春期,基本就是剑拔弩张,无法沟通。
小孩变得叛逆,暴躁,有时候甚至辱骂家长。
如果关系维系的好,大学毕业后一家人还可以好好沟通,否则往后的有效交流就只剩“你吃饭了吗”。
长大后,小孩又要讨论“童年创伤”,讨论如何与父母和解。
我觉得当父母真的很难。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放手,学会放下自己的掌控欲。
小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一定谨记尊重他人命运。
你让13岁的小孩体谅父母基本不可能。
当然父母不是完美的,but as long as they give you money…wangwang其实是一个没有规矩的小孩,在餐桌上说脏话骂姐姐,在车里辱骂母亲。
我觉得母亲的温柔和拘谨助长了这种气焰。
可能在东亚家庭里作为唯一的孙子,母亲想要建立规矩和惩罚制度有些难,毕竟有一位爱孙子的奶奶。
而且孙子犯任何错误,奶奶只会批评母亲。
但是这些脱口而出的脏话就像一根根刺一样扎中我,让我很不舒服。
对待家人是如此态度,他需要道歉。
荷尔蒙不是treat others like shit的借口!
湾区已经有很多亚裔了,在这种环境里还觉得自己融不进去,为美东的小孩捏一把汗。
但这和个人性格也有关系。
我觉得青春期的小孩很想要“合群”,需要“合群”,其实长大了就知道,这并不重要。
但是最后中印一家亲,又成为了好朋友,让我笑了出来。
看完电影有点怀疑Fremont是不是学区不行….有没有来自宇宙中心Palo alto或者Cupertino的导演讲述一下自己的青春啊…
关于ABC身份认同的讨论深度,几乎可以忽略;更多时候只是利用该议题中,青少年对族群固有印象的基础耻感,为其成长主题服务。
只是二者的融合水平呢,也就勉强及格啦。
比较显而易见的是,本片围绕核心矛盾——血亲社群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善于情感表达的文化,致使少年主角在成长过程中,屡屡融入或建立不了能够发展自己价值的群体;以此分段处理友情、暗恋、爱好,当然,走过挫折的稳定剂,还是和姐姐、和老妈沟通。
至于姐姐和老妈找上门,还是少年找上去,往往得互相迎面撞个鼻青脸肿的(虽然这里面的矛盾基本也就止于肿了)。
不过她们具体怎么变化的……fine 缓完一两天我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就到这种程度。
不过她们必须变得能且要沟通,这就像命题作文一样。
人不固执,阖家欢乐?
如此步调也自然不及议题横向比较下的《瞬息全宇宙》、《兜风》深广,抑或只是《过往人生》级别的坚定。
这么一番总结,真是一部无聊的片子。
竟也没有,你要再让我看一遍也情愿,而做到看上去有趣又自然的观感,并不容易——一方面,我想有赖于主创对表演状态的捕捉能力,以及对于由静至动之间,抑或反向过程的放大呈现。
最明显的情况还是在[紧张游戏],这也让整部影片在观众和讲述对象的关系层面接近了紧张游戏式的越轨与回位,而主角及一众青少年演员们为「小心翼翼地一路做出荒诞选择」这一青春感做出了主要的贡献;在陈冲这里,疲惫而无奈的状态,伊始畏缩和逃避、而后付出勇敢与温柔的变化过程被表演得很美妙,像是在青少年演员们的反面,一根定海神针。
不过饰演外婆的演员,说实话有点撑不起来戏。
另一方面,桌面电影形式的运用,的确拓展出了一层新的文本空间。
主创聪明地利用光标的移动速度,通过调节点击-选择这一动作的频率,实现人物的心理描写,譬如秒删油管账号内容以求融入年长群体,拉黑暗恋对象以求处理对自己的失落与尴尬。
DV录像则由于其强烈的梦核和私人属性,显得有些挣脱于这个形式;当然了,重要的是这种情绪,即便是油管上公共浏览的How To Kiss Like A Pro教学视频,只要可以调动这种情绪,也具备与DV录像同样的文本功能。
可惜情节设计不似这些优点,相对简单很多,也导致了一开始说的那些问题;反过来说,也就因此令它上述两种鲜活的表达方式,失落在这部美式黄油青春片里。
现在,仍旧
局势紧张,阿富汗真人间地狱,愿世界和平。男主演技一般,女主清秀过人
真实故事很感人,但电影后半部分拍的相当拉垮。很讽刺的一幕是在美军机场前,面对成千上万的绝望的阿富汗难民,只给最后一辆bus上的人挤出一道放行通道——导演想体现人道主义,观众只看到了选择性的怜悯和巨大的冷漠。
看一半撤了,受不了了,男主强行把女主拉出去做翻译这么危险他竟然一意孤行离开了射击距离,女主妈发现戒指不见了非要回家拿然后意识到家回不去了整这么一出温情,偏偏最后一辆bus无法通过限高杆脱离大部队偏偏女主妈还在上面,没有证件的艺术家因为记者一同交涉就进入了撤离名单,男主没得到最终同意就谎称拿到了feu vert,等等。归根到底,男主太自大,有点讨人厌,还道德绑架同事。其实我没有明白的是,为什么是撤侨,只撤法国国籍,其他那么多在栅栏外挥舞着证件的人就是不搭理是为什么。
这么悲惨的一个事件,终于有一部电影出来纪念了
特別特別好的題材,然而碰到無法具體操控的主創,太遺憾了,法國不是沒人會拍。
片尾的文字显示:这是法国史上组织的最复杂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可我看完觉得“就这”?全片男主人公就没动过手,特战队的枪就是摆设,没射出一颗子弹,紧张场面倒是有,可总有一种干打雷不下雨的疲软感。题材很好,演员也很棒,但故事讲的一般,最后甚至还带有一些说教的味道。
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想逃出去,这个国家就有问题了。
一般
法国爱国宣传片,能拍得这么生气全无,我不李姐!主演全员圣母,男圣母女圣母,做作得要死!群演全员道具人,毫无灵魂。不过他们也可能真的没有灵魂,有一瞬间甚至觉得这些人民配得上他们的苦难😵💫。导演我谢谢你,不要再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