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梦幻岛

Fantasy Island,谜·离岛(港),逃出梦幻岛(台)

主演:露西·海尔,李美琪,波茜娅·道布尔戴,迈克尔·佩纳,帕里莎·菲兹-亨利,瑞恩·汉森,夏洛特·麦金尼,迈克尔·鲁克,金·寇兹,埃文·埃瓦戈拉,奥斯汀·斯托维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梦幻岛》剧照

梦幻岛 剧照 NO.1梦幻岛 剧照 NO.2梦幻岛 剧照 NO.3梦幻岛 剧照 NO.4梦幻岛 剧照 NO.5梦幻岛 剧照 NO.6梦幻岛 剧照 NO.13梦幻岛 剧照 NO.14梦幻岛 剧照 NO.15梦幻岛 剧照 NO.16梦幻岛 剧照 NO.17梦幻岛 剧照 NO.18梦幻岛 剧照 NO.19梦幻岛 剧照 NO.20

《梦幻岛》剧情介绍

梦幻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迈克尔·佩纳将主演电影版[梦幻岛],饰演剧集版中里卡多·蒙特尔班的角色。原剧包含黑暗主题及超自然元素,讲述太平洋上坐落着一个神秘度假岛屿,人们的各种古怪要求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本片由杰夫·瓦德洛([海扁王2])自编自导,故事讲述岛上的监工罗尔克警告客人们,他们的幻想可能无法实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你好现任超人之死而复生前提黑色死刑令逃离丹尼莫拉爱情竞争THEK2我的朋友很少第二季宝可梦:皮卡丘和可可的冒险亲爱的,我不能没有手机熟悉的她天朝国库之谜暗线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一季两个平原,一个幻想鹭语我与梦露的一周无论如何我爱你杨光的快乐生活4黄连·厚朴江浦合流催泪剂让我看看鬼义本同心家和万事成狗剩快跑职场小烈第四季新人记者Torokko我不做谁做!没有季节的城市只有神知道的世界

《梦幻岛》长篇影评

 1 ) 园中遇害的两朵花——看《植物园》记

园中遇害的两朵花——看《植物园》(又名《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记◎片名 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年代 2006 ◎国家 中国/法国/加拿大 ◎类别 剧情 ◎导演 戴思杰 Dai Sijie ◎主演 Mylène Jampano     李小冉 Li Xiaoran     林栋甫 Dongfu Lin竟然没有看过戴思杰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就来看这部《植物园》了,一种跳过境的感觉。

虽说影片导演是法国籍华裔人士,可是在影片中没有法国片的那种轻松、调侃的气息,植物园中蓊郁苍翠的景象却不能替代人物内在生长的情感。

看到最后,还是那样淡淡然,没有情感的爆破口,却就此划上一个沉重的尾巴。

之于植物与人的故事,比比皆是。

近年来崇尚健康的活动,似乎都与植物有关,或是登山,或是探穴,或是天然氧吧等,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导演将两个女孩子的爱情故事放在这样一个清新而充满生机的植物园中,肯定有其独特的用意。

当李小冉饰演的陈安在花房香薰下支肘而卧时,我忽然想起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梭著名的画作:《梦》,在争奇斗艳的繁花异草丛中,一个梳着辫子的裸体女人坦然的微笑着。

正是在那样斑斓的情境中,肉体显出其纯粹和惊艳来。

我忽然明白,导演的这种用意,是想借助于那样一个闭塞的环境,引出一段同性爱来,之所以放诸这样一个看似“与世隔离”的空间里,是为了让这样的感情看起来更质朴,也更纯粹。

也许,他的意思是避除繁尘俗世中的物欲万象、贴近原始生态的状况下,观众才会更清晰的看懂两个女人如何经营一份爱情,她们之于自然,显出那份单纯与落寞来。

但如何认为这是一个隐喻,将植物园喻为中国,这有点牵强,如果将之形容为中国“禁欲”时代对“性”的禁锢与同性之爱的扼杀,这也许更加贴切。

如果除去人物装束及最后审判等场景的表现,导演甚至将繁重的时代背景也一笔带过,这种虚化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之间的“情感”主线,而恰恰是导演过多着墨于气氛和镜头景象,相对缩减了人物情感主线的交融、放慢了情节进展的速度,便每一次情节的突转不够自然,比如父亲突然闯进“裸体浴室”,两个女子在法庭被判处死刑,都有些突兀。

因为之前,导演并没有过多点明那个时代的不开明,而只是用一种“虚”的情境(也即植物园那种闭塞的气氛)烘托出诡异与潜藏的不安来,因此当这种现“实”处境的出现时候,忽然像打在一团软面粉上的拳头,让所有人震惊了一下。

从事件导致人去反思的一拳,打得好,但如果从一部影片的架构上去打这一拳,未免太过突兀。

影片中虽描绘女同性恋的故事,却把男性同胞处理成“暴力”与“古板”的象征,似乎有点刻意,比如那个知道自己妻子不是处女之身时对其实施暴打行为的蛋蛋,一身发达的肌肉;还有那个作为父亲形象存在的陈教授,让人感觉到中国政权下“父权”地位在该片中的一度迷失与最终的回归与权威。

导演有意这样的处理,其实想更放大李明与陈安的爱情,但效果其实是差强人意,反而使异性之间的融合显得异常古怪,这种关系的疏离和分崩离析使得人际环境刻板起来,这恰恰是不符同性爱世界排斥异性的观点,这种刻意只能说是一大失误。

影片中,教授的古怪,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脾性更像是一只养尊处优的古董座钟,每一分每一秒都遵循着自身的“刻度”实行,当他身边的人触犯或违反了他的生活刻度时,便勃然而怒。

他七点半吃早点,女儿八点送到,便拒绝再吃;泡茶要用雨水煮,而且各个季节的雨水他都分辨得清,也许正是这样谨严的作风,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教授,也正是这样容不得瑕玼的胸襟,使他患了心脏病。

在林栋甫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上,很难看到其可爱的一面,但是他爱吃鸭掌那个细节还是教人难以忘怀。

当这个家庭缺少壮丁,也即陈教授的儿子蛋蛋(滑稽的名字)回西藏部队时,两个女人似乎成了当家。

陈教授想吃鸭掌,却因为李明不喜欢吃而没有买,最后陈教授亲自跑去小店大吃一顿。

总之,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得若有若无,这让他日渐困惑的问题,最后终于被他找到症结所在。

原来自己的女儿正和嫂子搞着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情。

一开始,李明就用独白告诉我们,她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幸存的孤儿,三岁开始便在孤儿院长大,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

她在那个时代长得十分独特,而且气质迷人。

当她找到植物园去实习时,与教授的女儿陈安相恋。

这时陈安的哥哥从西藏回家省亲,一眼就喜欢上了李明(这个太怪了,好像当兵的没有见过女人,一见面就要当老婆),从陈教授和儿子的对话中,仿佛只是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没有嫌弃她的出身和地位,这和中国当时的传统观念也是不合的,更多人还是强调“门当户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尤为注重。

当陈教授将一名生育了五个孩子的母亲请上儿子的喜床,却对应了那种“盼孙心切”的大人心思,可见人物刻板中仍不失普通百姓的心态。

但以李明为主视线的情节进展却没有贯穿整部影片,只强调了首尾,中间部分倒是李小冉饰演的陈安跳出来成了主线。

她带李明上寺庙后山挖人参,并传授给她一些植物学的知识,这让观众也仿佛对自然亲近起来,并对那些自然界的精灵们赋予了感情。

导演用十分通彻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这两个女孩子十分可爱,而且有良知,也很感性,但最终却被无情地剥夺了生命,他以一种淡淡的口吻在遣责中国之前对性问题的闭塞。

这种闭塞如同那个死去的陈教授,最终只会咎由自取。

试看我们今天的中国,就因为之前性观念太过闭塞,以致如今网络时代、媒体时代到来,产生了一系列性问题上的负面影响,艾滋病传染迅疾在人群中传播,情色案件此起彼伏,色情网络屡禁不止……难道中国政府不应当自我反省一番吗?

这部影片因为题材敏感,不予在中国内地拍摄,只好转往越南,不正好也说明此一问题吗?

影片没有让人感怀至深,只是揭示了一种现象,因此很难让人步入这样一对特殊情侣的感情世界中。

除了一些裸露的场面及暖昧的举止外,没有看出这两个人的爱情之“深”,这是很遗憾的。

在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中关于同性感情的描写层出不穷,《男孩不哭》、《女魔头》、《蓝宇》、《断臂山》在处理情感深度上都比该片要强。

真希望戴思杰能摒弃一些形态表象上的元素,而真正将人物情感摆放到主要地位来,使影片更加贴近人的内心深处。

11月30日

 2 ) 死了也甘心

很不错的一个电影,06年的。

11年看依然感觉不落俗套,之所以喜欢戴思杰就是因为他的电影不管你隔了多少年看都好。

会想一直看下去。

虽然节奏也很缓慢。

 3 ) ?

三点:第一:剧情转折太突兀,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陈教授让儿子娶李明。

二是李明已经拒婚,但陈安安又让其接受李明不想要的婚姻,而达到在一起的目的。

第二:矛盾制造太刻意,导演和剧本用那个时期明显是想体现我们思想的陈旧和同性恋所谓的“真爱”的先进爱情观的对比,包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陈教授,还有他封建家长制的教育(这里我强调一下,评论里动不动扯男权父权压迫的真的很蠢,这是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我们一直以来的敌人也是封建帝国主义阶级和资本阶级,是他们在制造人民内部矛盾和对立,不要再掉进他们制造的陷阱了,多看看书吧)造成的压抑感,和这两个女生爱情的自由感。

这里军人二蛋仿佛只能是军人,而且还必须是解放军,还是在那个时代入伍多年没有净化心态,没有大义格局,没有七情六欲,唯一知道怎么处理矛盾的方式就是体罚和虐待,这也是其过早失去母亲的家庭教育导致的病态心理,但似乎导演要表达的就是把当时的整个社会、家庭、家人当做反派来衬托她俩的爱,这样反而让人反感,因为她俩唯一反抗的方式,就是忘乎所以,因为自己的情爱而疏忽自己的立身之本,即自己的工作。

既然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自己,那就早就可以选择离开,可惜影片并没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一方面是家人和自己唯一懂的中草药学立身之本,一方面是同性,不会有孩子,也不被当时社会认同的爱。

结果犹犹豫豫不能脱离生存环境,显得这段爱情也是那么的不坚定。

第三:夹带私货。

文革时期,鸟叫毛主席等元素完全没有必要屡次刻意强调,仿佛导演和剧本要把这些压抑压迫的环境归结到这些元素上去,来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我们会直面历史错误,但不需要以这种阴阳怪气和片面狭隘的表现方式用一时的错去弱化一个人,一件事带来的更大的积极影响,我看还挂了一个中国导演的名,未免太白眼狼了。

最后,植物学家种植和研究的药材药方,怎么着也造福了一方的人吧?

更别提可能全国被疾病困扰着的人都会受益,然后以他的角度看,就这么撞破媳妇和自己女儿的私情就这么死了,死后的待遇还不如一个什么社会价值都创造的外来人。

导演还利用庭审定罪阶段,把罪名归结到同性恋的问题上,那是同性恋的问题么?

自己的女儿知道自己爹心脏不好故意在他眼皮底下搞偷情啊?

被撞破的时候还亲手给了一棍子啊?

还有你搞同性恋可以,但那是你疏忽工作疏忽责任的理由么?

你想自由,我见你爹也没拦着你吧,全篇也没见道德绑架啊,想走不还是随时去庙里搞去打野了么?

再有,你知道自己哥哥是个什么德行,还让你心爱的人和他结婚啊?

这样就可以趁你哥戍守边疆的时候和已经完成婚姻的你嫂子偷情啊?

我的天,我说出来才发现这么逆天,这个李明也是一点儿主意没有,又想得到同性的真爱,又不想接受现实的束缚,自己喜欢的人说啥就是啥,没有对两个人未来的打算和主见,这是爱情么?

这不就小孩子过家家么?

 4 )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西方又一次的中国想象

据说西方的许多汉学家大多极其混账,有人不知道中国人到底说的是普通话的多还是广东话的多,有人还称“河南是中国沿海的一个省”,唐德刚先生更讲有不懂“谨请光临寒舍便饭”,却在大学里教古汉语的汉学家。

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可能一部分出自中国的电影,更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他们的汉学家们和受之影响的媒体的宣传。

可汉学家们大多就是如此的水平,对中国问题并不是真正的懂,但却处之高位,通过一些自己文化背景的想象和推测,大放厥词,能像马悦然、李约瑟那样的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有到上海的美国人惊叹,这是中国吗?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又是一次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上一次比较美好的想象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故事是以八十年代的初的中国为背景的,植物学家的女儿安安和来实习的李明发生了同性恋(这样的用法不合语法规范,但只能这样说),她们为了长久的在一起,李明嫁给了植物学的儿子。

当然李明和植物学家的儿子不合,而和安安的恋情却在火一般的燃烧,而这样也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最后植物学家发现她们的关系,在厮打过程中,安安误伤了父亲,不久父亲死了,最后她们被判处了死刑。

电影里的中国总让人觉得怪怪的,物质条件都不错,人们都穿着朴素而行为文雅,唯一的就是植物学家有点刁蛮的怪癖,极度的守时,特别的挑剔,对女儿近乎苛刻的严厉,这是否可以看作汉学家们所说的东方专制主义者的象征。

李明和安安的婚礼就像电影里美国乡间的聚会,人们围坐在一起,旁边是萨克斯、手风琴在演奏,中间有唱歌有舞蹈。

植物学家一家和李明出去游玩,坐船在江中缓行,边上正在举行婚礼,彩色的纸屑洒的漫天都是,他们的船从中间滑过,两为美丽的女子抬头绚烂的天,浪漫的非常。

我估计,编剧一定没有查过中国历史,中国的八十年代初期是怎样的一个经济状况?

这些浪漫和温文尔雅哪里找得到啊!

把故事的背景安排在中国而讲同性恋的一个原因,大约是只有中国才会对同性恋判处死刑。

这是在当代西方不可能的。

一直以来,同性恋一直是社会学家、法学家、医学家关注、争议的一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定论,但是经过近一百年的争取,同性恋已经在西方社会有了一定的地位,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包容。

而把这个他们自己文化下的敏感问题,放在一个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叙述,他们认为也许会更有趣味。

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凄美,如果两个同性恋者不死,整个故事其实是很乏味的。

她们要死,只有把他们放在中国。

作为一个没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我是不能理解同性恋的。

原来准备找到福科、李银河的书先看看,但总是抽不出时间来。

作为一个信仰自由主义的人,对于同性恋,我认为是一个人自己的权利,别人干涉不得,但总觉得两个男人在一起有一种脏兮兮的感觉,《断被山》我实在看不下去。

不过两个女子在一起到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厌恶,这个片子里,李小冉和那个外国女孩朴素的穿着有一种素净之美,这的确是现在稍有的,比那些把脸涂满花完的人好看多了。

影片整个的节奏就像一片平淡却不是淡雅的散文,选取的景色也都很有味道。

人物之间的冲突很简单,服装设计都是以素色为主。

我们天天看惯了各种花哨的服饰,这样的倒觉得有别样的美。

许多演员都长得的西化,比如安安的哥哥简直就像一个有外国血统的人。

这些大约也是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口味吧!

 5 ) 《植物园》: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瑰丽如歌

《植物园》: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瑰丽如歌                 ■ 文/火神纪  我爱你。

而你爱我。

  于是。

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火神纪。

题记。

  女同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女同当成了电影噱头。

女同的爱情也并不可耻,甚至也许应该得到跟男女之情一样平等的看待;可耻的是在电影里,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要发生得如此悲切呢。

  无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拍得挺美的电影。

只是,同样的情感如果发生在一男一女身上,这样的故事显得并不动人,而且庸俗。

因为披上了一个女同的外套,这个故事就成了一个看似不错的题材。

  并不瑰丽的爱情;瑰丽如歌的女同噱头。

这是这部电影企图伟大的基石,也是这部电影不可能伟大的原因。

女同,也许多少会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一定的关注和点击;可是看似最不庸俗的题材其实最容易沦为庸俗。

  这层华丽的外衣,其实并不可能把这部电影变成经典。

虚妄的渴望让这部电影只能停留在最恶俗的追求里,不可能改变的是,在这部电影里,女同仅仅只是一个可耻的噱头;这就是这部电影那最恶俗的欲望了。

  电影中的结局,那个所谓的死刑,不就是那种最可耻的扼杀式的宣判吗。

在电影的场景上看,那场对恃也许更像是自卫还击或者误杀,而不可能成都市为谋杀。

如果陈安不把陈教授打倒的话,看陈教授那大刀挥起,李明应该难逃身首异处的命运。

对误杀的以及防卫的量罪,看起来多少更像是一种赤裸的扼杀。

  如果不是陈教授冠心病发作而死的话,那么,李明在那之前已经死于陈教授的刀下了。

我在想,陈教授会受到什么样的严惩呢。

  或者如果她们并非女同的话,是不是,结局不会变得那么肃穆。

  同性恋到底是否是一种病呢,在这部电影里的这个问题似乎毫无疑问。

陈教授,一个所谓的植物学大师,说他被杀害的并非他的冠心病发作,而是因为他的女儿和媳妇都患上的同一种病:同性恋。

电影就是用这种说教的方式传播着他那卫道士式的保守思想,所谓的人们如此愤怒、政府如此重视等等,都在不停地把同性恋这个字眼当成了一种可怕的疾病而且不停地策动着人们一起群策群防。

  审判长的话显得更无知而且更卫道:一桩畸型的同性爱情的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陈安、李明罪责难逃;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必须受到严惩。

  所谓的量刑,而且还在宣判这段台词的时候,镜头切换到一个摇摇晃晃的天平,似乎想让这个宣判带有更浓烈的公平味道。

然而,是不是这样呢。

必须受到严惩的首要条件是:“畸型的同性爱情的发生”;而次要条件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

  这两句看似堂皇的话里所包含的是那种狭隘的传统卫道的观点:把同性爱情定义为“畸型”,这只能说明审判长对于异性爱情以外的排斥,而且对同性恋充满了歧视和异样的目光。

而“著名植物学家”在他的眼里又成了权威式的代表。

于是他的论点似乎很正确而且非常有力地成立了:畸型的爱情让权威致死,罪恶责难逃。

后面的四个“于……不容”就自然而然地成立并且足于让这两个相爱的女子判处极刑了。

  陈教授说李明是妖魔,审判长说她们是畸型。

在卫道的眼里,她们并不可能得到一种与他人平等的对待;而陈安的哥哥蛋蛋那疯狂的处女情节却似乎合乎常理,拳打脚踢和吊打之类的私家刑法在电影里并不曾得到半点谴责,除了陈安对李明的那丝怜悯之外似乎并不能引起任何波澜。

  同性恋并不是罪,至少不能因此被定罪,而滥用私刑必须被谴责;这些在电影里都看不到。

而对于谋杀、自当防卫、误杀的判断以及量刑都因为同性恋而改变了标准,权威式的说教,处女情结的紧缚;如此这般的卫道思想却如此显而易见。

  还可能对这部电影抱有什么样的观望态度呢。

除了那腐朽的卫道思想之外,这部电影什么都没有了。

  或者说,这部电影在结局的最后处理上给予了同性恋人群的一个笑脸,也给了陈安李明一个很苍白的同情。

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把她们的骨灰一起撒进了那条大河,然后汇入大海,于是,她们就会永远在一起了。

  可是这样的同情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之后的严惩之后那可耻的脸上最疲软无力的同情。

这样的处理也许只是想让电影显得不那么腐朽,让女同看起来不那么直白地表现为噱头而又不影响电影对女同的宣判,起到一点小小的缓冲作用罢了。

  我从来不曾在任何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里看到对同性恋一种如此坚决而果断的宣判。

四个“于……不容”似乎已经可以表明了作者对同性恋坚定不移的态度了,结局上的处理那种无力的同情只能更表露出主创方那卫道的可憎面目了。

  戴思杰旅法三年之后历尽多少考验才最终把这部电影给拍出来。

可是我没想到的是,旅法三年之后居然是弄出这么个东西来。

说是同性恋题材,不如说是一部对同性恋穷凶极恶的拍砖之作。

  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能看到的是,对女同性恋的无尽意淫以及玩尽了暧昧之后无情的扼杀,披着一个道貌岸然的木讷面具站在远处冷冷地阴笑,在他已经玩够了暧昧和意淫之后。

其实,这跟那个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并无两样,而且显得更可耻。

  我必须承认导演对于镜头的敏锐力以及驾驭力,我也必须承认的是,这部电影拍得真的挺美。

然而,我无法认同的是电影对女同的态度以及道貌岸然的虚伪。

  同性恋是个敏感的题材。

在《东宫西宫》里我们至少还能看到那种肉欲和挣扎,以及对欲望的解读;在《蓝宇》里至少我们也可以看到那种压抑着的呼吼。

在所有的表象下面,其实都是那种近乎同情的,以及理解的底蕴;可是在这部电影里,这种东西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不仁的鞭打和扼杀。

  拿着同性恋的幌子扼杀同性恋,这部电影做得并不高明。

瑰丽如歌的是爱情,是唯美的写景;可是真正流露出来的是那种腐烂的卫道思想。

如果说,不认同的所有观点都是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的话;那只能说明的是,那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以及那种虚妄的王者之道。

  正如同性恋者没有办法也无力要求所有的人都认同他们,是不是其他的人们能够不要求他们改变自我呢。

我记得某个人道主义的社会学家说过:如果说同性恋是一种不合常理的情感的话,那么,我们如果去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性取向而去喜欢异性,是不是也显得不太合常理呢。

  所有的一切,存在,应该就是合理的。

我们不是同性恋,我们也不会去选择做一个同性恋;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去要求同性恋者们都变成异性恋或者双性恋呢。

对于同性恋者,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人们会为他们的权益去争取什么,可是如果你不认同,对于他们的弱势处境亦不同情的话,那么,是不是不要再雪上加霜地宣判呢。

至少不要拿着他们的幌子做着道貌岸然的卫道之事。

  如些腐朽的卫道思想上层所表现出来的唯美,就有点让人感觉恶心了。

  瑰丽如歌又如何。

拍得越美的镜头越让人郁闷,拍得越暧昧的镜头只能说明的是那种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更无情地扼杀。

  题材不错,镜头不错,故事也许也不错,可是这部电影依旧错了。

用一个道貌岸然的保守排外思想所支撑起来的一切,都是苍白无力而且面目可憎的。

2007-03-25;丁亥年癸卯月戊午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植物园》  ■译名:《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导演:戴思杰/Sijie Dai  ■主演:陈女燕溪(Nhu Quynh Nguyen)/李小冉(Xiao Ran Li)/米兰妮·詹姆帕诺米(Mylène Jampanoï)  ■类型:剧情  ■片长:105 分钟  ■国家:中国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发行:A-Film Distribution  ■上映:2006年4月26日

 6 ) 《植物园》片名推敲

Les filles du botaniste,在豆友口中评价不高,这是有一些原因的。

愚以为,其片名翻译首先就存有可商榷之处。

法文片名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抛开电影本身,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名字,fille充满了甜美和青春,botaniste富含着绿色与生机。

结合电影来看,fille很准确,对李明和陈安都适用,因为法文里它既可以指女孩,又可以指女儿;les更是千载难遇的巧合,除了担负的冠词使命以外,视作形容词也合乎语法顺乎情理,且一下点明了中心—虽然导演戴思杰未必在这上面作了文章—有时糊涂的解读也是一件乐事。

谈到英文片名,就让人心生疑窦了:为什么横加了一个Chinese在里边?

纵观影片本身,似乎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理解,与中国本身并无本质联系,况且,片中除了陈教授,他的一双儿女,以及一个只露了一次脸的法官,其余中国面孔的演员全是越南人或者越南裔(这是从演员表里推断的,愚钝如我大概也不至于将稀奇古怪的越南字母跟汉语拼音搞混吧),跟Les Chinoise à Paris 如出一辙。

而且,英文达到高中水平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儿媳daughter-in-law后边的两砣是少不了的,少掉了就只能是女儿—影片中李明的角色似乎可以界定为女婿而非儿媳?

在homo行为日益昌盛的今天,怎么称呼这些新生的人群呢?

尤其是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趋势下,恐怕以后汉语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视作具有阴阳性的词汇也将逐渐消亡了,女婿和儿媳将变成中性词。

我在片中大字幕上看到的中文片名是《植物园》,我觉得这就够了,但是流传更广的一个版本是《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这显然是从英文片名转译过来的。

翻译专有名词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从源语直译,最好不要转译,否则“巴黎”就真成“帕里斯”了;推而广之,翻译非专有名词也以译自源语为佳。

这里显然突破了这层规定,但是,我前面已经察觉了英文片名的危险之处,如此就只能以讹传讹了。

中文里,你说某甲是你的女孩,当然是说她是你的女人,只不过就年龄上产生的心理暗示来说,“女孩”比“女人”年轻罢了。

片名容易让人误解为《洛丽塔》的中国版,而不是宣传的那样是女版《断臂山》了。

而且,英文原文是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Chinese是作为Botanist的定语还是Daughters的定语,本身就有些模糊,片中李明虽然也是中国国籍,但毕竟拥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

综合考虑,还是《植物园》比较好,简洁明了,电影大多数取景还是发生在小小的如世外桃源般的植物园里的。

另外扯一句,我觉得这片子在某些情节上与《洛丽塔》相似:一个陌生人闯入,与此地的小主人产生感情,为了与其厮守不得不委身于另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最后或有意或无意导致了一个人的死亡,最后走上了法庭。

有点牵强附会了吧,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当然可以从后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印迹。

吾荐2007-1-25

 7 ) 题材不是救生圈

上次OSCAR,撞車撞斷了斷背山,題材撞倒了題材,我替李安喊一聲冤,因為題材並不是電影的靈魂,更不可能成為電影的全部。

再敏感的題材,也不可能救一部電影於平庸,當然我說的並不是Crash,而是今天看到的這一部。

眾所周知的,我對同性戀題材的影片,甚至只要有點YY空間的片子,都有異於常人的興趣,也許那是一種我不太了解的生活的狀態,電影的鏡頭,虛構的故事,能夠填補好奇心的空洞。

有些同性戀題材的影片,比如說最近已經成為homosexuelle代名詞的bbm,還有早前很讓我在題材判定上掙扎了一番的boys don't cry等等,確實是電影中的珍品奇葩,僅僅以技術和美感的層面來說它們是珍品,加上題材的特殊和表達的深刻,它們就是奇葩。

但也有這麼些影片,就好像聽一個極蹩腳的說書先生講一本殘書,明明可以很有趣的故事也變得索然無味了。

我不想說戴思杰是這個說書先生,但Les filles du botaniste確實一個題材有趣,內容卻是無聊的故事,讓聽故事的我幾度失去堅持到結局的耐性。

關於戴思杰,還是有必要8兩句的,他是中國人,即使到現在仍然是,雖然在法國拍片,據說卻保留了中國的國籍。

他1984到法國學習電影,執導過的片子中以《巴爾扎克與小裁縫》最為有名,也使這個名字進入了我的視線。

從他拍片的眼光來看,可能由於80年代起就定居法國,對於中國的現代社會沒有什麼認知,加上他出生於1954年,難免和張藝謀那一代的人有同樣的趣味。

他们镜头底下的中国,既不是现代的中国,也不是我记忆中的中国,而是某种有代表性的中国。

Les Filles Du Botaniste讲述的正是70年代发生中国昆明一个封闭的植物园里的故事。

一个中俄混血的孤儿李明来到植物园实习,从此开始跟刻板严厉的植物学家陈教授,和他美丽活泼的女儿安一起生活。

朝夕相对下来,李明和安自然相爱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安当兵的哥哥旦从西藏回来省亲,在陈教授的鼓励下追求李明。

为了能和安永远在一起,李明答应了他的求婚,但就在新婚的前一天,两个女孩在大自然的包围下,互相献出了自己的贞操。

蜜月中旦发现李明不是处女,粗暴地将她毒打一顿之后,独自返回西藏。

李明于是如愿以偿和安在植物园里相守。

陈教授发现家里渐渐的不太对劲,进而和李明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安本来想同李明离开植物园远走高飞算了,去没想到发现了她们的恋情之后,本来就有心脏病的陈教授就此辞世,而李明和安则被判以死刑。

听上去很像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我是那种不惧怕中国电影会让外国人对中国产生什么“印象”的人,电影就是电影,镜头只是一种语言,导演说他要讲的话,真实的也好,虚幻的也罢,不自欺欺人就可以了,至于人家听了你的话,要怎么想你怎么看你,就是能力之外的事情了。

同性恋曾经甚至现在在中国都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不然《断背山》也不会禁映,中国发达了,仍然有落后的地方,这些是事实,被人知道了看到了又怎样?

一部电影如果连事实都要回避,未免也太可怜了。

然而,这样一个很有冲突点的故事却被模糊掉了。

看得出戴思杰有他的象征意相在里面,比如说那只只会说“毛主席万岁”的鹦鹉,比如说教授爱吃的鸭掌,比如说做派很遗老的教授(能喝出每一季的雨水,晚上的茶要比早上少五克,七点半的早饭绝对不在八点钟吃等等),比如说有俄国血统的李明(后来突然提出要梳跟她外国妈妈一样的发型)等等,但是这一切,都因为情节的软弱而牺牲在流光中了,谁也没有站出来,高呼出属于自己的题目,所有人物情节事件都挤挨在一起,看着忙碌,实则无为。

艺术片的节奏一般都慢,这似乎是一种常识,但节奏慢并不代表没有节奏,中国古典音乐的节奏就慢,但仍然有迹可循,而这是一部完全没有节奏的电影。

它在缓缓中开始,在缓缓中行进,缓缓地达到了本应是高潮的地方,缓缓地过去,然后缓缓地结束,不急不徐,不轻不重,没有碰到谁,没有挨到谁,像个陌生人似的,从情节中穿过。

一个本身也不是同志,也不了解同志的男人拍出来的LES片在这一片没有节奏的音节中,失去了原有的美感。

李明和安的相爱,是十分突然的,即使是早有心理准备的我,看到李明在浴盆里赤裸着上半身迎接安的时候,仍然吓了一跳。

女性间的友谊总是暧昧的,尤其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假如一方没有明确的显示,另一方没有十足的把握,是断断不会这样的做的,但是转回头来看,电影的前半部分,镜头落在风景上的太多,着在人物上的太少,缺少说服力。

后来李明答应安嫁给旦也像旦向她提出求婚一样的突然,几乎没有任何思想挣扎的,就接受了。

做出这样缺少深思熟虑的事情,无论李小冉还是Mylene Jampanoi又似乎都缺少会做这件事的朴实天真的意味。

据说戴思杰最早考虑的两位女主角是张曼玉和周迅,我只能说现在的导演都缺少捧红人的勇气和自信,只等着靠那些星光来拯救自己,这是行不通的啊。

(饰演李明的Mylene是中法混血,个人觉得算是混得不太成功的,漂亮是漂亮,但缺少民族辨识度)再就是李明和安做爱的那场戏,大大的叹气啊,这绝对应该是全剧巨大的一个高潮啊,尽然就这样不痛不痒的过去了,如果说李安在断背山的镜头后隐忍,那戴思杰大概是在镜头后面睡觉吧,近镜,接吻,拉下来……也太浪费我这个观众酝酿得满满的情绪了吧。

而且这两位女主角的关系是很好还是怎样,完全体会不到那种紧张的力度,就在尴尬中完成了整场。

也正是因为这场戏缺少power,使得后面很多剧情显得有些不大自然,说一些场景吧。

安在踩松香的这一场戏还是拍得很有诱惑力的,唯一不对戏的只有Mylene的眼神,不知道是不是戴了隐形眼镜的关系,整部戏她给人的感觉就是冷峻生硬,丝毫不见柔情,她和安应该是不分吧,虽然从外表上看她应当是T第二场肉戏,是两个人在洗澡,不过这场戏拍得相当矫情,极度不自然,桥段也老,在MK2里引发了笑场。

后来因为哥哥追求李明,安生气地离开,李明寻着追来,向安明确示爱,其实前面对于两个人的个性和感情的铺垫并不够,所以这个桥段来得有点莫名其妙。

三人吃饭时,老爸对鸭掌情有独钟,但是刚刚ML的两个人眼里只有对方,笑得甜蜜。

老爸察觉家里情形不对,拒绝和她们同桌吃饭,两个女人喝起了交杯酒,这一场戏拍得还是很美的,美却不矫情,有种直入人心的感觉。

除了有一些极像情色电影的激情镜头外,实在看不出安和李明的爱情有多么美好难忘,因此我以我极度的YY功力把这部电影的主题YY了一下,老爸大概代表着刻板保守的力量,植物园就是这种力量统治下封闭的环境,安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无法离开植物园,但是外来的李明,和她联手除掉了这种力量——大出一口气,所以这部电影叫做“les filles du botaniste”,植勉学家的女孩们,明明陈教授只有一个女儿,标题里用的却是复数,也只有这样勉强可以讲通吧。

于是乎,可以心安理得的来说演员的表演了。

李小冉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倒不是说演技有多好,而是她身上有一种硬度,让人觉得舒服。

可惜她演戏总给人一种放不开的感觉,似乎总有一个保护壁坚在她面前,保护着里面脆弱的公主,无论哭也好,笑也好,表情是十足的,情绪是充分的,但那个不是全部的她,不能够交出自己给角色,多少有些可惜了她独特的气质,尤其是这样一部题材敏感的片子里,她本来是很有希望破茧而出的,但结果还是成了一碗温吞水。

有趣的是,李小冉如晶石般的质地使得瘦弱的安在和李明相处时常常占据了强势的气场。

Mylene生得很美,诚实地说,比Maggie Q美,却没有Maggie Q那样鲜明的辨识度,因此可以去冒充中俄混血。

也许是语言问题,这位充满了西方韵味的美女显然无法融入到她的角色中去——一个孤儿院里长大的中国女孩。

她给我最多的感觉是“游离”,仿佛是脱离了角色而存在的。

她对安的爱也好,跟陈教授的冲突也好,跟旦的争斗也好,因此而变成鸡肋。

国际化,什么时候才不会成为电影的心魔呢?

扮演陈教授的这位,名字我叫不上来,相信中国观众都觉得有那么一点眼熟。

这位老哥大约是做话剧出身的,所以身上总带着那么一股子劲,并不是十分自然,但相比于其他几位来,倒算比较出色的了。

最后小抱怨一下剧本,应该是戴思杰写的吧,那么多少也应该交给别人去润色一下吧。

聪明的电影把千言万语隐藏在镜头里,多少“我爱你”化在了音乐画面中,不需要说出来,也让人泪流满面。

把观众当成白痴,有三分情绪恨不能用十三分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才是笨电影,过犹不及,这句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箴言啊。

更不用说台词里许多根本不是口语的对话了……着实让人寒冷……正常人会这样讲话吗?

总之一句话,敏感的题材并不能成为救生圈,我也不会因为这是一部中国导演拍的LES片就对它格外宽容,电影就是电影,它不能也不应该承载太多。

 8 ) 她们并肩微笑的样子很好看

很少看到让我如此悸动的影片。

看完后回头却发现满大街都是对这片子的贬斥谩骂。

我几乎要怀疑自己审美趣味是否发生什么问题,怎么这样一部唯美细腻的片子竟然得来如此之多的恶评……编剧大白烂?

感情发展仓促没有交代?

导演不懂女同?

裸露戏太过于刻意而倒人胃口?

我并不觉得片子的叙述有什么问题,开头的切入是迅速而简洁的,没有过多的陈述和冗余的铺垫。

剧情发展也很流畅自然,虽然有些细节处理稍嫌粗糙,比如安安他哥对李明急切而鲁莽的求爱过程,但细看也无大不妥,确实是有这种只为成家繁衍后代的人存在,结婚生子在他看来是人生在世一项必须执行的任务,无关乎情爱。

他对李明轮番穷追猛打也是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对李明他根本没有爱,也不懂得去爱。

其他不做细表。

若说两位女主角的感情发展问题,单看她俩初次会面的会心微笑,就晓得她们已经心灵交汇了。

在严肃古怪的父亲的强权镇压下,寂寞孤单的女孩儿们总是很容易就结成战略联盟,成为挚友。

女孩儿之间的友爱是更纯粹清澈的,无拘无束的,不带任何杂质。

她们之间的爱更多像是闺密亲昵的交心,而不像是爱情。

只因她们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安安在这植物园已经单独过了二十多年,李明则是在孤儿院度过她漫长而单调的时光,几乎都没接触过什么异性,对于情感的过度渴求和身体上的微妙渴望使得她们模糊掉友情和爱情的界限。

在澡间两人肉帛相见的一幕,很微妙地道出她们的迷惑混乱。

谁能说清楚她们之间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呢?

什么为了艺术而裸露,为了裸露而裸露的,对我来说都关系不大。

露了就露了呗,没什么值得大呼小叫的。

莫管众人说辞,我只相信我的感觉。

仅仅看她们并肩微笑的灿烂模样就已经值回票价。

 9 ) 文化蝙蝠的暧昧东方

在百度上搜索戴思杰的资料,有几张他的照片可以观摩。

镜片后的双眼吐露出狡黠凌厉的目光,不是和善模样;站立的姿态带有一股小心翼翼的气宇轩昂,仿佛生怕踩错了点,碰倒支柱,破坏掉精心圈出来的帷帐。

那种骄傲不是贵族式的与生俱来,张爱玲只需一个微微仰头就恰到好处,将世间繁华与苍凉压在颌下,看透人性跋扈。

戴思杰说:我想证明我是个聪明人。

此话一出,自然是昭然若揭了。

证明本身意味着目的性,而证明给谁看是一个隐性倾向问题,它决定了证明的方式、过程甚至是结果——你究竟是出自何种定义的聪明人呢?

他让我想起《解放军在巴黎》中面目可疑的绿军装。

那是台湾人扮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1804-1881)的小说《坦克雷德》,被萨义德用于《东方学》的开篇。

本杰明意义上的“谋生之道”(career),是指东方会引发起西方年轻人的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而不仅仅止于西方人依靠掠夺殖民地财富以使自身利益获得满足的物质索取表层。

东方对欧洲人而言是浪漫而传奇的,“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正是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视角,使东方立于他者地位,是被审视对象,判定标准来自于西方(更准确的说是欧洲)。

在那里,欧洲民族的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

虽然东方激发了西方的想象和热情,但仅仅是器质性的存在,东方的谋生手段,必须满足西方要求方可成立。

具体到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上来,电影毫无疑问是西方的工业和文化的产物,其话语体系的建立自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路和规则。

尤其是身居海外的华人导演,更面临着巨大的文化立场难题,文化差异和西方文化霸权是创作的天然屏障。

大致上,我们可以将海外的华语导演划分为三类:1.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主宰下的商业制作模式。

这一派以香港的吴宇森为典型代表,在好莱坞的机制下运作。

2.欧洲中心主义视野下的个体写作。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导演戴思杰,正是走了这样的谋生之道。

3.游走于中西之间的双重视角构建。

李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西两派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双重批判。

他深谙双方的价值观念,同时保持了自己清醒的判断,这正是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所在。

暧昧的戴思杰和封闭的植物园戴思杰是一只文化蝙蝠,身份模糊,立场暧昧。

他已在法国旅居23年,却不愿加入法国国籍。

原因是害怕自己在转变身份之后无法写作,产生思想上的断裂,进而不断追问“我是谁”这个问题。

面对西方主流媒体对《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薄的指责,他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对任何政治都不感兴趣,自己的电影没有政治立场。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是自己完全站在女性立场上拍摄的一部电影。

这种说法造成的结果是,两边都不买账。

法国人说他不够“仇恨”,缺乏对现实的批判,中国人说他“媚外”,站错了队,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倒是谁也没注意到他所谓的“女性立场”问题。

可以感到,他对自身的表述和外界对他的评价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裂缝。

到底是我们误读了戴思杰和他的电影,还是他无法确认自身?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意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环境——故事发生在某座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植物园散发着诡异靡丽的东方气息。

按照开篇处关于李明身世的交待,背景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

但影片所呈现出的,却是反常态的时代图景——喇叭里播放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鹦鹉嘴里说出的是“毛主席万岁”这样的文革话语,路人的穿着也是文革范儿(军装倒是85式)。

导演是想以封闭取代常态,从而为这些不合常理的设置寻找到合理性么?

因为隔绝,所以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吗?

如果按照戴思杰自己的说法,这是一部没有批判和政治立场的电影,只是想表现女性,那么又何以安排出意识形态性极强的那些符号呢?

另外一点,影片的拍摄地并非中国,而是越南。

除了几个主角之外,大量群众演员都是越南当地人。

这些东方面孔在外国人看来想必是没有区分度的,就像在我们眼里的荷兰人和比利时人。

还有那一场场伪民俗——只要与西方不同,有差异,就姑且让它是中国的吧。

封闭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性。

在植物园中,教授是权威和规则的化身,代表了不可侵犯的秩序。

混血的李明是外来的不速之客,她打破宁静,带来一种叫做“同性恋”的病。

安安是东方女性的杰出代表,贤惠隐忍,美丽婀娜。

蛋蛋是男权的象征,有力量,强大而粗暴。

父亲对女儿、丈夫对妻子,都是专制暴力的,作为女性的一方只能屈从于冷酷森严的秩序,被剥夺了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主角们都带有强烈的能指色彩,充满了符号和隐喻的意味,生动的人性被抽离出人物本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被所谓的“东方”层层裹缠之后的木乃伊。

安安和李明的“同性恋”,也缺乏细腻的情感铺垫而显得刻板,透着照本宣科的毫无生气。

如果这就是戴思杰所谓的“女性立场”,那只能说,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女性,我有权不认可。

制片人吕克贝松推崇其为女版《断背山》,更大程度上是出自营销策略的考虑了。

戴思杰害怕问“我是谁”,之所以害怕,也许正因为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不是中国国籍或者法国国籍的问题,这是一种奇怪的心态在作祟。

他太想证明自己是聪明人——证明给所有人看。

他曾经尝试过拍摄一部完全的法语喜剧电影,但并不成功。

他是一个30岁才去了巴黎的中国男人,天然的文化隔膜是越不过的障碍。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里,他说自己讨好的是“人性”,那毕竟还有文学的光辉在,知识的力量是应该被推崇并发扬的。

那些说他“献媚”的人,自身想必也带着强烈的自卑感,认定以巴尔扎克为表征的西方理性传统是优越的,这才有了胜负之说。

但到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实在“聪明”得有些过了头——我这次放弃意识形态立场了,我不讨好了,我是无政府主义者,所有政治我都不喜欢。

这未免有点赌气的成分在里面。

这种气积聚在了电影里,那是空灵的群山、繁盛安静的植物、氲氤的烟雾、漂亮的女性胴体、宽容的孤儿院院长,甚至是心若止水不染俗尘的僧侣们都无法消解掉的一股气。

舒缓平和的河流之下,刻意的慢藏不住锋芒的蠢蠢欲动。

戴思杰身上有一种缺乏归属感的焦虑。

而一个无法用母语进行写作的作家身上的悲哀,是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但是欲速则不达,他急于找到出路,却作茧自缚,离救赎更远了。

蝙蝠的命运是被飞禽走兽共同放逐——它太不坚定,最终连站队的机会都被剥夺。

 10 ) 告诉我哪里有慈悲?——《植物学家的女儿》观后

微博上无意中看到的推荐,于是就在这个凄风冷雨的阴郁冬日,让这部电影占据了我本来的午睡时间。

看完证明,只要有可以感动我的东西,这个时间就不是浪费。

按我的影评习惯,先吐槽,再抒情,省得抒情抒的大发了,就没原则了。

细分析起来,片子的BUG挺多的。

首先,时代背景。

按照片头介绍李明出生于1973年,按照她可以实习,可以结婚来推算年龄,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在90年代初,而非很多影片简介中说的80年代。

90年代初的中国和片子里真的不太一样,片子里人们的装束和状态更像60年代,会说文革时代语言的八哥能活到那会儿也算“鸟瑞”了。

其次,地点。

片子很明显不是在中国拍的,后来知道果然是在越南取景。

这些我之前不知道,就是直觉。

那种潮湿,水汽蒸腾的氛围,总是会让我想到《情人》(杜拉斯原著,梁家辉主演)。

虽然出场的人物不多,场景也简单,可我就会觉得,里面每一个人都怪怪的,那种奇怪,倒让我觉得那个混血儿没那么突兀了。

再次,人物和情节。

很多人质疑两个女主角的爱情来得突然,没有铺垫,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理解不了的是那个奇奇怪怪的父亲。

一个国内知名的植物学家(以致伤害他都能枪毙),这样一个人居然有各种讲究和怪癖,女儿给他剪脚趾甲,一定的时间做一定的事,喝茶得雨水泡,对女儿像对佣人。

我极度怀疑,这个女儿在和父亲十几年的独处中受过侵犯,要不也得和《hide&seek》一样整成人格分裂。

可以理解导演要制造一种沉闷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也可以理解要表达对男权的对抗,不过同样是对抗男权社会,《末路狂花》就畅快多了,解气多了,起码是合理多了吧。

还有片尾法官义正辞严的判决,真觉得可笑得很,也许是为了煽情吧,为了制造一种不为世俗理解和接纳的压抑氛围,可是很多东西太刻意了,倒显得不真实。

——————————————————————————————————————好了,吐槽完毕,该抒情了。

我对同性恋题材从来都是不排斥的,能有更多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这一题材,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对于同性恋,我的一贯态度就是尊重,这是一个人的权利,不是病,更不是变态!

关于大尺度的问题,我觉得基本可以接受。

很多人都拿里面的所谓全裸和情欲戏做噱头,其实没必要。

很多人质疑两个女主角的爱情来得突然,没有铺垫,其实不然。

我想起了大学时看过的一本有关文艺理论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唯有两个观点印象颇深。

一个是,人类最初的性欲都是对同性而非异性;另外一个就是女巫的形象大多是骑个扫帚,这个姿势大抵和女同性爱的姿势有关。

所以当李明看到安安的身体而情不自禁赞美的时候,就是一种情欲的触发,在两人的相处中,她觉得快乐,觉得有意思,自然产生爱情,没什么突然的。

虽然前面说了不少缺点,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导演营造的这种氛围。

植物园,草木葱茏,蓊蓊郁郁,这种生机盎然和女主角被压抑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片子的色彩主要是灰色和绿色,基本没有鲜亮的颜色,最大的亮色是李明和安安的哥哥结婚穿了大红的旗袍,可就是这样的大红在一片灰绿之中才显得那么光怪陆离。

那个暧昧的暖房我也很喜欢,还有二胡音乐,我每次听到二胡的声音都会想到张爱玲的句子:“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说也罢!

”似乎二胡声一起就可道尽世间苍凉似的。

最动人的地方是结尾,寺庙里的僧人和孤儿院的院长(我觉得这两个人可能就是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慈悲)把安安和李明的骨灰撒入江水中,这样她们就真的可以永远都不分开了。

她们在寺院中放生108只鸽子时所许的愿望真正的实现了。

其实她们的死是很没有道理,可是似乎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显得更有力量。

片子结束的一瞬间,突然想说句“我佛慈悲”,当整个世界都难以包容的时候,恐怕唯有我佛慈悲愿意给她们更多的同情和悲悯。

【几句废话】后来我仔细想想,这种les片也算看过不少了,至今觉得最舒服的是《蝴蝶》(麦婉欣导演,何超仪主演),可能是因为结局好吧。

特虐特纠结的是《心动》(张艾嘉导演,梁咏琪,莫文蔚主演,还有金城武,还有金城武!

);因太费脑力而没空伤感情的是《穆赫兰道》,最唯美,美到不行的是《游园惊梦》(杨凡导演,王祖贤、宫泽理惠主演,还有吴彦祖,还有吴彦祖);《雪花秘扇》段位太低,谈不上les片。

《梦幻岛》短评

很闷...李小冉身材不错...可惜没正面...

5分钟前
  • pksky
  • 较差

场景很美很美很美~ 剧情很烂很烂很烂~

8分钟前
  • 今天是幻幻!
  • 较差

景色很美

13分钟前
  • zouzou
  • 较差

用心去理解那些美妙绝伦的植物,用心去欣赏那些浪漫迷幻的风景,用心去感受那份炽热绝望的爱情,忘掉那些刻薄的呆板的装逼的骂声吧,话说你们看到那句“同性恋是病”还会笑?!你们不觉得很悲哀吗???!!!

18分钟前
  • 靡靡菲斯特
  • 推荐

我是冲着李明跟安安的裸体给的。

20分钟前
  • 暴躁冰糕!嗷!
  • 力荐

一部难得的蕾丝影片。

21分钟前
  • Hugo
  • 推荐

李小冉果了

26分钟前
  • ⁄ǀ⁄
  • 推荐

影片色调不错,剧情烂

31分钟前
  • 西老米
  • 较差

这不是现实中的拉拉的爱,臆想的成分太多了。

34分钟前
  • 狮子人
  • 较差

加一星,李小冉怎么那么美!!!!!不是男的我看到她裸着躺在那我都觉得我硬了好嘛!!!!!!身材皮肤都超级好啊!!!!!不过,毫无les气场吖,哈哈哈哈哈哈

39分钟前
  • 別踩我袈裟
  • 推荐

你看,儿子做了什么始终都是儿子,从福利院找回来的女儿得洗脚剪脚趾甲、七点半送早餐、给牡丹打伞、上山采草药治心脏病、晚上用雨水泡茶且茶叶必须比早上少5克,可到头来,病床上的人说女儿犯了法有病。可他们不知道,世界沸腾了,少了女儿的植物园只剩儿子和凋零。这么美的山川河流,为何总有美丽的人一直水深火热?还好,身后灵魂得自由。

42分钟前
  • Depp
  • 推荐

“杀死他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更可怕的疾病,他的女儿和媳妇患上了同样的病。这个病的名字就叫同性恋。”这么搞笑?

44分钟前
  • nihaoma
  • 很差

挺美的

47分钟前
  • Lynus
  • 推荐

色彩不错,中国风+外国色

48分钟前
  • 平日
  • 还行

so,what's your point?

49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较差

原来是LES片啊,虽然有些做作但是拍的很美,女主角太像伊万诺维奇了P.S.李小冉多会变这么丑了

54分钟前
  • 盲忙
  • 较差

外国人拍中国电影,都假模假势的。

57分钟前
  • 海山·野火
  • 较差

les片之最烂。

58分钟前
  • 董董Mercurio
  • 较差

最后竟然把同性恋归结到一种病?好狗血啊!!!!!导演脑残啊!其实整个开始的都那么突然。有这样的爹真折磨!那个混血妹子第一眼看到觉得眼睛好像米拉姐姐。李小冉是全片的亮点!!!美!!!死!!!了!!!

59分钟前
  • Dita
  • 较差

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至少拍的很美。至少两个女子也很美。让大多数人不能认同应该是导演对中国国情以及那个年代认知的不足,让这个片子如此不伦不类。

1小时前
  • 烟视媚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