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为什么这一季如此零碎,各自孤立,始终在漫无目的游走。
不过在看完最后一集(310)之后,对整季有了很大的改观,被说服了。
310开篇的闪回,大厨就告诉Carmy下厨的重点在于“以食养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紧接着之后一场长达十分钟左右的对话戏在我看来十分重要,Syd与大厨们分享各自的故事——倾听着大家通过食物与陌生人发生联结,是这份热爱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情感意义,此时此刻同一个屋檐下的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了共鸣。
再一次强调了人与人的关系。
而这一段的剪辑也很好看,主角不说话的时候,通过镜头在给出潜台词。
提到“给一个糟糕的老板打工”,镜头给到了Carmy;提到新人时期的犯错和身边人的友好,镜头给到了Syd;提到“有人说我是在自虐,故意让自己陷入泥潭之中”和“成长过程和家庭关系”,镜头再一次给到Carmy;提到“我觉得我每天都在寻求他人的认可”,镜头再一次给到了Syd……诸如此类的话里有话,借他人的日常分享之口,去写Carmy和Syd三季以来的状态:就像他从未在这场对话中开过口一样,Carmy一直陷在自己的痛苦里,始终拒绝与人交流。
而Syd虽然有自己的内耗,但她一直拥抱与他人的联系,因此也时常收获情感上的回报。
能否捕捉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是否足够关心它们,是Carmy和Syd最大的不同。
再回过头来看,Tina(306)和Sugar(308)各自的主场成为了“七零八碎”的本季最好看的局部,用意也是在于此。
她们经历过or正在经历痛苦,但依然能感受到人生中一些碎掉的部分在慢慢修复。
Michael和Tina建立起新的联系,Sugar和妈妈又恢复了联系,都构成了这个焦虑又绝望的故事中最美好的部分。
虽然我一开始怀疑主角的“让位”,一定程度是因为创作上的瓶颈,但看到这些优秀的配角塑造,总是能让我想起最初喜欢这部剧的原因正是在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而本季“人与人的联系”这个不太明显的母题,又将这些看起来各自孤立的部分串联了起来。
也许这也是“Richie的lonely”“Marcus发现白色的紫罗兰”,虽然着墨不多却仍旧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的原因所在。
Carmy对Syd的不尊重、对Tina的不耐烦、对Richie的伤害、甚至在Sugar最痛的时候没有现身(之后也没有),他彻底忽视了周围的每个人,他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又一遍一遍施加在了身边重要的人身上。
“以食养人”的初衷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忘记了。
301整集都是大量的记忆碎片,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Carmy的脑海中,快乐和痛苦不断纠缠在一起,在折磨中慢慢被消耗,他也变得极为分裂,这是情感障碍的因。
Carmy说他很抱歉孤立了Syd,既是上一季的余波,也是这一季很好的引子。
事实证明,他只会不断重蹈覆辙。
那么这就是果。
事后才get到,301早就给整季定调了,他切断了与所有人的联系,只可能破碎又孤立,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开头的困惑。
所以仔细想想,这一季其实是完成了一次很不错的character study,把这种need some help的病态更进一步具象化。
当然它的问题也在于,过于的稀碎不仅让人很难抓住核心主题,再加上多数时候从Carmy的脑内出发,使得本季其他那些更倾向于侧写的人物相对而言变得较为吃亏,有些遗憾Syd没能得到更多的关注。
另外,虽然这一季进一步深化了Carmy的问题,但他的弧光像是被剧的长度绊住了,只要他还在执念于一颗星星,大概就只能一直魔怔下去,他往前迈进的那一天就该是最终季了。
因此它仍然像是过渡的一季,即便我仍然喜欢它。
《熊家餐厅》第三季第八集中,生育情节独立而偶然的存在,和前几集后几集的关系都不大。
这种轻轻放下展现了生活中一场极具象征意义却常被忽略的事件。
这一场景深刻体现了人生在混乱与平凡中交织的状态:生产前的忙乱与生活的单调在经历这一刻后依然持续未变,就像车流中的一次无声事故,虽短暂打破常规,却未引起更多波澜。
导演用充满隐喻的细节揭示了生命与家庭关系的微妙联系。
例如,母亲回忆起女儿出生前自己在梦中看到一个颜色锐利的大鱼缸,里面的小金鱼在一个即将破裂的大鱼缸里面缓缓游动。
这个美丽的梦境像一束光,将她从紧张和不安中唤醒,大鱼缸里的小金鱼呼之欲出,怎么办才好?
伴随着阵阵宫缩,双方的呼吸逐渐同步,逐渐放下防备去倾听对方的需求。
与母女二人分享在生产前含冰块缓解紧张情绪的习惯,这种奇怪的仪式感,仿佛是她们连接彼此的方式——即便在一片鸡同鸭讲,彼此嫌弃中,这些微妙的习惯仍然将她们重新相连。
当母亲播放经典老歌《Baby I Love You》时,这首歌不仅贯穿了当前的生产场景,更让人回想起女儿出生时的同一首旋律。
它成为一种时间的纽带,连接了女儿生命的起点与此刻即将诞生的新生命。
这种首尾相连的赋予了音乐更多象征意义:它是对那条小金鱼的低语,也是生命的延续的见证。
在这首音乐面前,两个人不需要说什么,音乐本身完成了两个人的互诉衷肠。
母女关系是这一集的核心,从尖锐的冲突到最终的和解,情感流动得自然而深刻。
母亲试图通过控制来表达爱,而女儿则在挣扎中寻找独立与理解。
在她们分享小金鱼的梦境和含冰块的习惯时,关系的紧张被悄然化解。
这些微妙的时刻就像梦魇中的那束锐利的霓虹色彩,世界毫不在意继续纷纷扰扰,但是你在听、我在看。
这一集中对生育的描写没有刻意拔高,而是用细腻真实的方式展现它既是生活的重大事件,也是日常琐事的一部分。
这种象征意义令人反思:生育不仅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情感与角色的重塑。
当生活表面上的“混乱”持续存在时,内心却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母亲对女儿逐渐流露的柔软,还是女儿对母亲的接纳和理解。
女儿尝试过了每一个紧急联系人,而不得不做出联系母亲的选择,但是或许是她即将回味所做过的最好的选择。
特别鸣谢:只有一个人字幕组(波昊BBH)
字幕:只有一个人字幕组;图源:豆瓣在故事化的世界里,一切沦为消费,导致我们对别样的讲述、别样的生活方式、别样的感知和现实视而不见。
这就是故事化时代的叙事危机。
——韩炳哲《叙事的危机》前阵子有媒体用“好莱坞美剧已死”的刻奇标题,点评美剧如今在流媒体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影响力逐渐下降,进而导致美剧演员的片酬也大幅下降。
文中举的典型例子就是当红美剧《熊家餐馆》及其男主角Carmy的扮演者Jeremy。
图源:豆瓣不停被舆论唱衰通常都是韩剧才能获得的“殊荣”,如今连美剧也逃避不了了。
在这个内容过剩、人人都成媒介的时代,每个人都充满了注意力焦虑,迎来了阵阵叙事危机。
于是我们要靠贬损一些东西活着价值来获得自己仍在掌控一切的安全感(错觉)。
说实话,每次看一部新美剧之前,我都有很深的焦虑感。
因为我真的受不了美剧里主角之间歇斯底里,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关系,这些内容于我既无兴趣,还消耗能量。
偶然间从媒体上了解到《熊家餐馆》这部剧之后,燃起我好奇心的是其是跟食物相关的题材,这很吸引我。
我这一两年来很痴迷人和食物的关系,所以非常好奇以没营养的速食快餐而出名的美国,该如何呈现一部关于米其林Fine Ding的本土故事。
图源:豆瓣但我也预判错了一件事,以为这部剧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厨师如何回到家乡一举成名,勇摘米其林之星的故事。
毕竟每当我们想到米其林,永远都下意识把它和整洁优雅、充满秩序、名流与成功等联系起来。
而这部剧就是给我们撕开外在金光闪闪的米其林内里,让我们看看背后的真相。
于是我们在剧里看到的实际情况全是负面——后厨杂乱无章,一个摇摇欲坠的“草台班子”整日除了吵架还是吵架,以至于让人非常质疑,他们真的能开起来一家餐厅吗?
更别说拿到米其林星级评价了。
那么,一个似乎是讲述一群人“失败过程”的故事为何会吸引到这么人关注和喜爱呢?
因为当你深入到剧情之后,就不会再只执着于这家餐厅能不能拿到米其林,而是更在意和沉浸于剧里每个人的人生里。
你会忍不住感叹,人只要一处在某个社会角色里,经历的困境就会如此相似,无论是你是在美国芝加哥或是地球某个角落。
图源:豆瓣《熊家餐馆》里的主人公终于脱离了美剧大部分具有超能量、或者精英化的设定,男主Carmy是一个酗酒成瘾,在做饭这件事上有点才华,但至今还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成绩(甚至有被前任米其林餐厅主厨不停否定的心理阴影),从米其林打工人变身解盘自己去世哥哥牛肉三明治餐厅的疲惫男人。
其他人也是赶鸭子上架,从未涉足过高端餐饮业,很多人此前的职业生涯一直都只是“苍蝇馆子的帮工”,甚至完全对餐饮业不了解。
就是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给自己定了一个要摘米其林星星的“宏伟目标”。
图源:豆瓣于是在第一季你只能看到这群人因为大事小事吵个不停,以至于直到剧末也还陷在装修餐厅等前期准备性工作的泥沼里。
这时候你会怀疑,这餐厅真的能开起来?
这剧还值得看吗?
而且观众明明只是旁观者,怎么也好像身临其境,参与了一回新餐厅开业的过程。
极其困倦。
但第一季明快的节奏和高水平的摄影审美还是让人非常有欲望继续观望这群人的故事。
而且此处我最想赞扬的是这剧的每个选角真的太合适了,有扮演男主Carmy的演员Jeremy本人简直跟这个角色浑然一体,你会觉得这就是他人生的一个副角,而不是其在戏剧场景里扮演的虚拟角色。
Carmy(Jeremy)浑身散发出的疲惫共情感,让观众与这部戏互相成为了不可切割的一分子。
更让我惊喜的是,第二季的《熊家餐馆》功力更上一层楼。
导演编剧和其他主创给我们端上了“更美味的一餐”。
如果说第一季只是剧情层面的精彩,那么第二季无论是世界观、摄影画面、故事情节、台词、角色设计等等都更加打动人。
到了这一季,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多挖掘和延展,也迎来了主角们在开餐厅过程中的各种成长展现。
编剧还走出了bear餐厅,走向了芝加哥城市社区,让我们一窥bear何以诞生在芝加哥的原因。
bear餐厅和芝加哥城市、社区共存共荣。
透过美食,我们看到了很多,职场、专业(行业)、饮食文化、家庭、友情,以及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能把这么多内容在不长的剧集里精妙串联起来,真的要为主创的精湛技巧拍案叫绝。
主创们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是这部剧让人无法割舍的核心原因。
我最喜欢第二季里两个情节故事,一个是女主Sydney穿梭在在芝加哥,探索城里各个餐厅的代表食物,与厨师们交流的情景;另一个则是大表哥Riche去往米其林餐厅工作的那集。
这集为我们展示了餐饮人的从业者们如何一起努力在芝加哥共创其饮食、景观文化,以及米其林餐厅背后的秩序感、对高品质美食的追求、食客背后的故事。
这两个情节升华了这部剧。
让这部剧跳脱出了某几个人的小我故事,而是与更广阔和深厚的文化与精神力量联系在了一起。
图源:豆瓣当然,始终有人在质疑这部剧是不是过分戏剧化了,现实中的米其林餐厅厨师和员工真的会这样压抑和充满焦虑吗?
这不是只是剧情需要才演绎出的假象?
但很遗憾的是,现实可能比这还过犹不及。
在《餐馆的历史: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一书里,作者除了为我们详细回顾了法国大革命如何孕育了高端法式料理,影响了全世界的西餐厅,也揭露了米其林不只有光鲜的一面,还充斥着各种痛苦、焦灼,甚至死亡。
2003年2月25日,法国米其林三星主厨伯纳德·卢瓦索选择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残酷的是,当天晚上和次日午餐,这家米其林三星餐厅依旧照常开业,且多数人直到第二天才知道主厨去世的消息。
而直接导致伯纳德·卢瓦索做出极端选择的原因就是他听到传闻说,米其林在考虑扣掉他一颗星。
这重创了他的信心,让他开始质疑自己,认为自己不再优秀,认为他将失去自己的餐厅。
图源:豆瓣英国厨师兼电视节目主持人基思·弗洛伊德曾经在谈到餐厅业务时,评价“它会破坏婚姻,终结关系,消耗生命”。
《熊家餐馆》里也同样设计了类似的情节,Carmy始终无法处理好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和餐厅事业的平衡。
但让我们欣慰的是,这部剧的编剧没再“厌女”地把男人处理不好人生的原因甩锅给女性和谈恋爱。
反而大胆祛魅,不断展现男主糟糕的一面,打碎了过往影视剧里男性主角经常有的光环滤镜。
没人规定,主角就一定要得到观众的喜欢。
图源:豆瓣Carmy之所以选择开餐厅是因为他迫不得已继承了哥哥Mickey的旧餐厅。
Mickey是贯穿剧情的灵魂人物,所有人物能聚在一起皆因为他。
凡是跟Mickey有过交往的人始终都在赞扬他,但前两季我们观众能看到的Mickey只是一个负债累累的失意中年男子不得已选择自戕的形象。
直到第三季才有更多篇幅让我们看到Mickey如何在大家困难的时候无私给予各种支持。
让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人人都爱Mickey。
其实我现在无论是看剧还是看小说,很害怕看到这种失去亲近的人的桥段。
只有你真正经历过这样的事,你就会明白这其中带给你的空虚和桎梏。
当失去亲近的人之后,活着的人就像被判了无期徒刑,只能被囚禁在与对方过往的共同记忆里,剩下的人生里都活在一种内心一直阴雨连绵,不断被潮湿侵蚀的孤独里。
看到第三季,观众终于不再期待看到一个loser逆袭的爽剧,而是坦然接受,活着就是痛苦多过欢愉,就是不停失去,一直在处理各种糟糕的状况。
但也有片刻的好的一面——愿意接纳自己的人,就会慢慢成长,变成一个更爱自己,也更让周围人热爱的人。
就像大表哥Riche一样。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了不喜大表哥,到第三季完全爱上他的过程。
这真的是剧里最有意思、也最丰富立体的一个人物。
图源:豆瓣(感谢截图的大好人)尽情欣赏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吧,希望它也能给你带去一些积极的变化。
还想感慨的是,这几年美剧的几部喜剧《Ted Lasso》(足球教练》、《小学风云》,包括《熊家餐馆》真的都拍得特别好。
且都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剧情很凌厉,主线清晰明确,无论主角还是配角跟谁建立何种关系,最终的走向都是关照自我,督促自己不断成长和往前看。
图源:豆瓣除了剧里精彩,剧外我们也收获颇多。
小众的东西,更容易让周围的人凝结起来,形成一个高质量的社区。
非常让人欣喜的是,我们中很多人不止通过观看《熊家餐馆》获得了许多欢愉和慰藉,还在剧外收获了剧迷相互给予的力量。
结尾尤其想感谢本剧的译者——只有一个人字幕组(波昊BBH),从第一季到第三季,Ta除了默默用爱发电翻译中字,还会持续整理翻译这部剧外的一些延伸信息,便于我们更透彻的理解这部剧的一切。
在今天这个人人做任何事都要讲究ROI的绩效社会,还有人愿意“无所事事”,过一种沉思的生活,感知我们脚下的土地和身处的空间,抵达其深刻的存在,是多么珍贵和难得。
每个挚爱之物,都是天堂的中心。
——诺瓦利斯
图源:豆瓣
bear营业了,营业的每一天都很忙,每个人都会出错,这很正常,矛盾也是必然的,为了摘星,主厨当然不让的要所有人执行铁令,每天换菜单,进行着高成本的经营。
每个人身边都有着变化,有的人亲人离去,有的人迎来了新生命,有的人迟迟不知道该走还是留,想走又走不了那么从容 。
因为各种原因,经营多年的餐厅关店了很多,自然也有新餐厅在开启。
叔叔破产了,他想帮忙侄子的心意也渐渐自顾不暇了。
最后一刻,来自媒体的评价仍旧没有揭开面纱,只能等待第四季了。
连着看完三季,对于每个角色都有过审视与偏见的时刻,有时很欣赏,有时又很嫌弃,所以,不要急,迟早在每个人物身上都会有闪光点啦想到哪里写哪里。
总结几个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片段吧,第一个就是richie,嘴里骂骂咧咧不停,吵架好像从不输阵,却在真正被捅了一刀之后,轻描淡写的迅速走开不追究,那一刻,下巴都惊掉,想说,哇,原来cousin你并不是个只会哇啦哇啦冲动起来停不下来的家伙,真的大度的可以,这一次真的靠谱的可以。
第二个就是假号码,因为前一刻卡米打电话留号码的时候我记住了尾号,所以一下子就发现给的假号码,那一刻我是真的理解他,就停在这一刻吧,没有信心去期待更多,干脆就不留任何念想,躲开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喜欢是真喜欢,但没有到必须拥有的那种程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敢涉足的事情,来自于心里深深地映射,称为心理疾病也不过分。
第三个有关于sugar生产那段,护士对她进行问询,sugar提了些许要求,都是极其注重个体感受的要求,这个对话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中国大多数病房,例如听音乐,不要剃阴毛等等,就只能感叹,在某些国家,作为一个人多数时刻都是感受不到尊重的,而在某些国家,尊重的感受是时时刻刻的。
第四个是当拐角那家老字号餐厅永久闭店,richie那失落的神态,在我眼前出现了,前年,那一次次之后,街上的闭店潮,原来,全球都逃不过的,而失落的人是那么多。
第六集很多人都很喜欢,看的时候觉得风格有不同,后来发现是Sydney演员导演的作品。
早起那一段重复的人的动线就像小机器人一样(有点像某些动画短片中的表现形式 ) ,看这集失业的人都会有同感的。
当然这一集还有另一个点要提,就是micheal,在这一集中我终于感受到了卡米开口中的micheal,他的健谈,以及能给人轻易带来的放松与信心的能力, 也感受到了他对这个吵吵闹闹家庭饭店的所有的抱怨与爱护。
说说卡米吧,作为本剧男主角,除了精湛的厨艺,好像综合看起来得不到评论中多数人的喜欢,他在本季仍是常常沦陷在回忆的痛苦之中,而对于当下的关系总是处于紧张之中,就像是sugar问妈妈现在如何,妈妈说我在努力,但不容易,卡米一样啊,想要改变何其容易呢,最后一集中,他终于向之前的厨师长发出了谴责,但厨师长却只是回避掉,只提出了自己认为给他带去的好的一面,甚至连他的名字都记不对,让卡米崩溃到哑口无言,btw,那段关系可以轻易对照起爆裂鼓手。
贝尔扎托家的孩子们都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不要有从前的影子,但影子一直都在如影随形着,就像我不想自己变成爸爸妈妈的样子,但随着年龄变大,会时不时发现他们的智慧并转变想法沿用于自身,或者在做完了后才发现与爸妈曾经做的那么像。
虽然过去的事情只有第二季6集多演绎了一些, 其余都是星星点点的呈现,但不难想象,问题一定很大,更何况一位已经自杀离去,所以他们都选择了回避彼此。
面是不见,但心里却在乎的,这其中的矛盾就是心里痛苦的根源。
当一个契机出现,人们会突然发现,之间那块陈年老冰也是可以轻易融化掉。
那种爱与羁绊,伤与回避让我无比有同感,是这部剧让我沉浸其中的很重要的一点。
很久没看美剧了,所以也不明白得到这么多提名大奖的这部剧相比于当下的其他剧优势在哪里,但就凭着我能连续瞪着眼睛吧28集看完,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部很优秀的剧。
初知熊家还是在疫情,那时候成天紧张兮兮,工作也是提着神经,但是看到熊一反而慢了下来,回到老家各种不顺,但是看到小熊反而很治愈。
剧中各种f开头、各种不顺利、各种意外,尤其看到外卖爆单兼职感同身受。
看到卡尔崩溃,那时候我就想“你看,不要以为你专业就去生搬硬套”看到番茄酱的惊喜也跟着开心不已。
第二部,没有那么多f了,但是依然的不顺,装修手续各种各种,尤其今年自己开店,更深有体会。
但是看到大表哥坐中控和最后的店里的流畅动线又一次被治愈。
这一季,没有前两季那么紧张了,快慢更加融合,更像是每个人回忆录,虽然结果不算是很好,但是让正处在低谷的我决心在出发。
其实总结起来,三季连起来就像自己的故事一样。
知道自己的亲人走了继承了他的遗产,以为用自己的知识能改变什么,但是药不对症,还不如维持原样,心有不甘,可是上天会给我们转机,我们用这个转机再出发,过程坎坷,但是最起码动起来了,虽然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回忆还好。
可是也许我们的人生只有紧张,没有怀孕了快生了还出去买那该死的c餐巾的姐姐,没有无数次对骂还帮着自己的表哥,没有那个忍耐自己焦虑躁郁症无数次的助手,没有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的阿姨,有时候我们只有自己。
但是我想,我们会好的,就如熊家会好的一样。
感谢熊家。
ps,其实我觉着三季最后的结尾很圆满,不知道第四季会拍什么,拍成什么样。
【3.5】这季跟前两季的感觉又不一样了,并不是说不好,而是拧巴,跟这季剧里人物一样。
如果说第一季每个人的都一直处于狂躁状态下不稳定的爆发期的话,那第二季就是在这种狂躁状态下每个人趋于稳定的为餐馆重修而努力的局面。
当然第二季结尾的急转而下,也为第三季奠定了基调。
s2大家中为重建餐馆的目标努力的过程激动让人振奋,每个人都有高光时刻,这也是第二季好看的原因所在,每个人都向着同进一个目标奋进的同时自身又处于蜕变和彼此磨合当中,再加上惊喜客串,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和爽感。
但万事俱备,如何维持住局面才是之后要面对的,第三季剧情上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焦灼可以形容我的观感,总体上感觉很散,整季就跟卡门在这季的状态一样,处于游离阶段,恍惚,痛苦交织,思考着过去与未来,陷入自我实现的痛苦当中。
大伙们在努力维持餐馆运营的同时,也处于自身的困境当中,实际上让人看的并没有第二季爽,是是更加致郁的一季,开头结尾蓝色的色调更渲染出悲伤的紧张感,这更像是一季的过渡。
但它还是一部接地气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剧。
当然主创们也贡献了精彩的几集,下面讲到的几集是个人认为在情感上,氛围上都比较好的,ep1中卡门由于上季结尾的失误陷入了痛苦当中,用工作麻痹自己,回忆与做菜的平行剪辑与配乐产生一种禅意,从过去的回忆中寻找平静与灵感,情感浓厚,可以说是这三季中最反差的一集。
ep6我觉得应该让很多人有共鸣,缇娜的经历展现出的社会问题无比真实特别接地气,而与迈克的无意相遇和对话开启了之后的故事也回收了第一集的伏笔,又暖又苦,台词写的特别好,真正的苦中作乐。
还有ep8可以说是本季的最佳集,母女之间从剑拔弩张的对话到共同面对生产大事,一次次的宫缩与急促的呼吸和逐渐加快的心跳声让过往的的痛苦在此刻被消解,当下才是最重要,两人终于和解,奥斯卡最佳女配杰米李贡献了最佳演技,母女间微妙的针对感夹杂着温情,诠释的特别好。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目前s2>s1>s3
第三季甚至比之前更细腻。
导演似乎在尝试用一种结构更自由的方式讲述这一群人的故事 — 将餐馆的各项琐事先放一放,拉近距离对准里面的每一个人。
普通人的故事其实是很难讲,因为过于普通。
特殊人群甚至相对好讲,因为每个人都耳闻过特殊人群的不易。
但是普通人呢?
有工资,有家庭,有固定住房(虽然不一定稳定),因为没有得过绝症,四肢健全,家里无非是酗酒抽烟父母不和,把他们的生活讲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个难题。
电影电视剧看多了,有时候看到一个镜头或者听到一句台词,心里想的就是,扯吧,我不相信。
熊家的情感让人信任。
没有太多的背景乐,大片略微晃动的镜头下的景色和匆忙的人物让人回想很多个瞬间:疲惫的时候看到夕阳的出神;混乱的生活让自己产生迟疑,夹带质疑和懊悔;和别人打交道时各说各话解决不了事情的暴躁,等等等等。
下挑最喜欢的三集讲,有剧透,介意慎入。
第五集 Tina失业的故事这一集讲主厨Tina来到熊家餐馆的故事。
Tina曾经是个文职,但是工作了十五年之后被公司无情裁员。
她在重新找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本科学历而到处碰壁。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当她打车来到一个以为有面试的公司,却被前台告知已经招到人。
而前台是个甚至没什么礼貌,讲话都不抬头的年轻人。
Tina在愤怒中来到公交站台前,抬头看到熊家的牌子,进了店想要杯水。
Riche在打了水之后还给了她一份免费的三明治。
Tina拿着这一天唯一的善意找了位置坐下来边吃边哭, 成功吓到后面三个打游戏打的不亦乐乎的大男人。
此处Riche小可爱急得语无伦次,原地转圈,非常符合他虽然有铁汉柔情,但一贯不能好好说话的个性。
几番纠结后Michael坐下来和Tina扯谈,各自掰扯最近的糟心事。
假如这一集在这几句话之间就让两人达成协议,让没有工作的Tina来入职熊家,我就不会这么喜欢这部剧了。
打动我的是两个世俗意义上并不光芒夺目的人,在聊到生活和梦想时眨动的真诚的眼睛。
下面选取一些对话。
Michael给Tina看了Carmen(那时还是米其林大厨)的菜品的图片,Tina赞赏。
Michael: You ever know somebody who, like, knows exactly what it is in this world that they wanna do? Like, knows it, and not only do they know it, but they’re really good at it. (你认识那种特别清楚他们想干什么,还特别擅长这件事的人吗?
Tina: Sounds like a dream. (听起来很梦想)…Tina: And when I’m applying for all these jobs…it’s all kids, right? They look like kids. … They seem, like, hungry, you know? And I was thinking to myself, maybe I lost that in myself. … I would give anything to be one of these kids.(当我申请这些职位时,遇到的都是小孩,看起来就很年轻。
他们看起来很憧憬,当我回想自己时,也许我失去了那份憧憬…我愿意付出一切去成为这些小混蛋。
)转过专业,现在依旧质疑自己在换过的赛道上的能力的我,清晰地知道羡慕Tina所描述的那种人,是什么心情。
第八季 sugar分娩(原名natalia,所有人都叫她sugar,所以入乡随俗)很难想象在电视剧里出现没有BGM,纯靠两个女人的对话和表情演绎的半个小时。
在开回餐馆的高速路上sugar预感到自己要分娩,打了一圈电话无人接听,惊慌失措开道了紧急车道上,深吸了一口气,无奈而确定地说,call mom。
sugar在一开始见到母亲就展现了强烈的抗拒。
她几乎不耐烦听到母亲的任何言语,并且直言不讳母亲就是一个不冷静的人。
躺到床上后,母亲在和护士分享自己当初生老大的故事,她嗤之以鼻。
在护士询问她要不要麻醉时,母亲开始反对,sugar强力镇压。
但是反对后sugar又有些迟疑,这时母亲告诉她没关系,按你的想法来,一切都会顺利的。
这其实是僵硬亲子关系的展示 — 多少次你或许也因为对父母的反感,在他们提出任何意见的第一时刻都是反对,而不经大脑思考?
随后sugar经历了几次阵痛。
在阵痛戏时演员的反应太真实了,大汗淋漓,紧要牙关,而镜头的微晃也反应那种因为剧痛整个人的视角都在模糊的感觉。
阵痛后母亲让sugar无比尴尬的调侃也让人想到生活里不知道如何破冰开始瞎说话的时候,一秒让刚刚感觉到温情的sugar重回暴躁状态。
来检查的医生在说话时因为其他出状况的孕妇而离开,sugar开始紧张了,和母亲说还是要用催产素。
母亲在赞同之后,终于忍不住询问:你是不是不想让我陪着你。
sugar: I just didn’t want all the stuff you bring with you. (我只是不希望你带来那些坏能量。
)Mom: Yeah. I’ve been trying to put that stuff away. (我一直努力把他们放在一边。
)…sugar: I aways put you first. Always. (我总是把你放在第一位,总是。
)Mom: Aw, that’s sweet. (那太贴心了。
)sugar: No, it isn’t sweet. It’s f*ked up, mom. I’m always trying to make you happy. Mom, I’d make myself sick to make you feel better. Do you understand that? (这不是贴心,这很病态。
我总是想让你高兴,我甚至会让自己生病来让你好过一点。
你理解吗?
)Mom: I do. And I can never forgive myself for that, sugar. I can’t. (我理解。
我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
)这三十分钟里很多对话都是有效的,推进的,在认真交流的。
我尤其喜欢母女两人的情绪渐进,和sugar的只在这半小时里表露,但冰山一角后她困于母亲恶劣生活习惯的misery。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旁人评判这经是难是易,每个当事人都是五指山下的孙悟空,愤怒,不甘,迷茫,无法否认也不需要否认每一缕情绪。
第十季 Carmen和人生pua导师对峙这季Ever餐厅即将关闭,所以召集行业内专业人士进行最后的晚餐。
Carmen因此有机会和给他带来人生噩梦的导师D当面对峙。
这就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做一个不那么优秀的人,和因为逼迫变成优秀的业内人士,但是失去生活,你选哪一个?
Carmen: I think about you too much. (我总是想起你。
)D: I don’t think about you. (我根本没想过你。
)C: Why are you such an asshole? (你怎么这么混蛋?
)D: How am I asshole? (我怎么就混蛋了?
)C: Do you have half an hour? (给我半小时我好好说说?
)D: You’re welcome. (不用谢?
)C: I’m welcome? For-for-for what? (不用谢?
谢什么?
)D: You were an okay chef when you started with me, and you left an excellent chef. So you’re welcome. (你刚开始跟着我时,只是个不错的大厨。
但走时成了一个出色的大厨。
所以不用谢。
)C: You gave me ulcers, and panic attacks, and nightmares. You—you know that, right? Do you understand that? (你给了我胃溃疡,恐慌症,还有噩梦。
你知道的,对吧,你明白吗?
)D: Yeah, I gave you confidence, and leadership, and ability. It worked. (是的,我也给了你信心,领导力和能力。
所以奏效了。
)C: I’m..am…I’m stunned right now. (我简直无语了。
)D: Dude, you need to unclutch your pearls. (伙计,你得冷静下。
)C: My lift stopped. (我的生活停摆了。
)D: That’s the point, right? You want to be great, you want to be excellent, so you got rid of all the bullshit, and you concentrated, and you got focused, and you got great. You got excellent. It worked. You’re here. Look at all this. (这就是重点,你想变优秀,你想卓越,所以你摆脱了那些杂念,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所以你变优秀了,变出色了。
这奏效了,你站到了这里。
看看这一切。
)这世间天赋和品质往往并不是同时出现。
很多时候极端的出色伴随极端的痛苦。
祝愿每个人启蒙路上都可以遇到善良而专业的良师,不需要像Carmen一样,因为被糟糕对待过,而控制不住自己对爱人口出恶言。
许久没写影评,这次一定,因为这部十二分的值得。
The Bear已追三年,为什么会爱看这一部厨师美食类外壳剧?
也许是因为这是近几年自This Is Us后最优秀的现实题材美剧,也许是因为Shameless的Lip,也许是每一个精雕细琢的美食画面,也许是它因为影视剧中的视听语言天花板,也许是因为人物刻画至深引我共鸣,也许是每一个人物的励志和内在绝望,也许是第一部结尾处响起Radiohead的Let Down,也许是因为每一个镜头都具有强迫症级别的审美,也许是因为它教科书级别的剪辑功力,也许是因为所有演员没有一丁点儿表演痕迹,也许是无敌的调色,也许因为我佩服导演/编剧Christopher Storer从一个顶级厨师的思维去构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代入感极强的氛围;也许是因为就靠两个人的特写镜头表演就能撑住一整集的观赏性;等等..... 而以上都是它优秀的冰山一角,The Bear,我吹爆这剧是艺术品。
因为那个时时要爆炸的家让我亲切,中年失意人生一团乱麻的主角让我亲切,不敢爱让我亲切,女孩子花光积蓄打扮好去梦想餐厅吃饭让我亲切,嘴硬心软的亲戚让我亲切,兄弟姐妹之间很难讲出口但又很深切的爱让我亲切,当然还有carmy学厨时遇到的有毒上司pua让我亲切!
像《爆裂鼓手》,像张爱玲描述的那种可怕的大考的清晨。
我们东亚人努力让人满意,努力向上级证明我能行的感觉真亲切……
(又是废话太多短评写不下E1一整集“乱序回忆和现实的交错”和2一整集的争吵带回bear语境(间以食物微距特写炫技which i adore&好喜欢E2片头),完成前情提要和本季摘要,很难说到底是genius之笔还是有点“江郎才尽”,anyways继续观赏E3 what an intense first week!“拍食物是最难的”,好奇拍摄现场的调度,我真的好爱食物related的影像😭不适合临睡看🤣E4亲密关系、人和人羁绊“exhibition”与浅论,分外平和的一集,这集开始giving交响乐vibe,可以看出资深喜剧从业者做导演的手笔,对节奏的把握和重视。
E5开始稳步推进,为后面的climax做准备(大概率是侄女出生以及评审结果,没想到还有Era的歇业(是叫这个名字吧哈哈哈#羡慕才华
开篇essay式冥想试验,把food porn拍出食疗的效果,偶尔玩一下无妨,没想到成了这季的招牌伎俩。越看越感到紫红美剧忍不住自我膨胀的smartass倾向,镜头与脸的距离毫无悬念地与人物情感强度成反比,模仿黄金好莱坞喜剧的快节奏对白命中多少就飞靶多少(just shut up about STROKE and HAUNT already!)。哪个大明星客串成了炒作小游戏,连带着喧宾夺主的危险(Cena就是你)。不是多说几个f***就有感染力,也不是多说几个like就有真实感的好伐。只剩重归人情故事的Tina前传那集撑门面。
第三季有点翻车了。剧情基本没前进,明显是在拖延时间等下一季也是最后一季。。。
8.5/10 分。2024.11.11,终于看完了。。。开始看了第一集,结果放了几天,然后又重看了第一集,然后放了几个月,又看了一遍第一集。今天终于看完了本季。。。除了第一集,后面都太吵了。我脑袋好疼。。。今天看完本季,又两倍速重看一遍第一集。发现好多前后呼应的地方。
有几集看的英文字幕,信息量和情绪场景容易疲惫。但是第6集忽然就像一次心灵按摩一样被触动了。
芝加哥有shameless,也有hopeless。hopeless叫the bear
在焦虑成了常态的时候,温暖的时刻就格外珍贵。Tina 和 Nat 的两集赚足了我的眼泪。
压力好大的剧集,感觉随时都在崩溃边沿
tired
更加作者化是好事但整体感觉有点太碎片化了
依旧是十部实验短片大合集。EP1的倒叙无对白空镜跳切、EP2的独幕单场景台词机关枪,和EP3的高强度焦躁症沉浸式体验,这三集着实开了个好头。然而EP4和5连续两集的家长里短仿佛乱入了某个催眠向podcast。EP6虽然是段挺感人的角色前史(饰演Tina的演员尤其出色),但这个好似《当幸福来敲门》般正能量的温馨童话实在与整部剧全员躁郁症的气质格格不入。EP8的母女产房戏是本季高光,奥斯卡女配火力全开totally steal her thunder,纪录片式的待产细节呈现也是一种新的视角。EP10以《爆裂鼓手》同款师生虐恋来给这一季收尾姑且算不过不失吧。尽管也有个别精彩单集,本季整体观感却稍显枯燥乏味,或许是因为在表现形式上玩花样玩得太投入而忽视了内容。最后,没人对Carmen和他前女友的感情纠葛有一丝一毫的兴趣,当代人类不想恋爱,只想发疯,望全世界周知。
狂躁到极致的极度不舒适但又很舒适(我在说啥?;Top tier cinematography and editing,把孤独和真诚体现在每一次崩溃,将躁动与焦虑揉杂在厨房的每一刻(好多好多close-up, montage,跳切,焦躁的环境音和重叠的喊叫,剧集特色了属于是);这部剧拍第一部的时候绝对没想到之后会拿影后们当配角;between career and life, I choose life;第六集竟然是Ayo导的,妥妥才女
依旧是混乱的风格,但是乱得没有剧情是怎么回事。然而第六集,又开始入境了,介绍一个配角是怎么最初加入餐馆的,依旧是“糟心的日子”,粗粝的温情。大概这个剧在糟心中培育出的温情,给你也并不一定想要,这就是跟其他美剧的区别吧。第三季过半了,这一季不知道能不能摘米其林星,不要紧,就这么铺开缓慢前进吧。最后一集看完,最后一集的含义就是,想要成功运营一个餐厅,就要放弃生活吗。
不仅是工作而已。
啥玩意儿
作为一季的故事来说 进度显然推进慢了 但是对于我这种不太认真看剧的人来说 把故事松散下来 完成向内的故事发展 把每个人的垃圾时间和闪光时刻再来一遍 稍稍对每个人进行迭代而不是一直多线程吵架确实对心脏压力小了很多 开启上帝视角观察世界也是件很劳心的事情//e8sugar分娩的一整集 让人焦虑倍增但似乎也能看到一些不同方式的爱 不能理解就尊重一下//不知道为什么在Sydney流泪的时候 我好像也松了一口气//超级喜欢熊家厨房和餐馆中间那道十字架一样的玻璃分隔 审判无处不在(。
标第三季的时候才发现一二季都没有标过,其实我更喜欢前两季诶,但是Sugar生小孩那一集太好哭了
餐饮剧里群像和现实性做得最好的一部,后劲十足。
不愧是横扫颁奖季的当红剧,主创竟然有创作自由三年级一开始就用整集拍意识流蒙太奇,在非文本商业作品里实在难得。但单集花式炫不同的技巧掩盖不了主题的空洞乏味,Syd到底还要给无法再从女性伴侣得到免费情绪价值就随地大小崩的两个巨婴男兜底兜到什么时候?唯有Ayo首次掌镜导演的第6集让人从狗咬狗的噪音中解脱出来,果然只有女性才会聚焦到女性角色身上。说到底还是无聊的男性内部权力动态或称pissing contest,Richie反对不听,Syd反对更不管用,怎么第5集金主叔叔一开口Carmy就突然听懂人话知道妥协了呢?第8集需要分娩预警,远离异性恋癌人人有责。喜欢结局Syd的失控痛哭,扛了三季终于让她好好哭了,而且女性角色哭终于不再是因为性缘狗屎,而是为自己的前途、梦想、野心与现实的纠葛,总之为自己哭比为男人哭高尚多了。
every second counts // of the place, less is more // we are in this world alone - Friedkin // we cook to nurture people // orchestrated frenzy// it's the people they remember // you have no idea what you are doing, and therefore, you are invincible // 好想要carmy的手绘笔记 // e6 T和大哥相遇的故事很感人
过于破碎,看的有些烦躁。what the fuck does this sa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