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拉.奈特莉的又一部作品,告别傲慢与偏见中那个清新并十分有主见的性格女子,The Duchess多了一点点高贵,再加一丝丝的现实与忧伤不谈其历史背景,戴安娜与Georgiana之间的命运轮回看完片子不禁要问:生活是什么?
得出的结论是:妥协和隐忍.我们往往希望生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走下去,掌控其方向,而在强大的社会关系与压力网中很难说不,伴随着成长,突然发现,无数的棘畔已伴你左右;Georgiana憧憬着美好的爱情,盲目的成为了Duchess,却发现生活远非她想象的那样,丈夫的冷漠,朋友的背叛,兜兜转转终于找到自己的真爱,自己却远非当年那个在草坪上狂欢的自由孩子,为了自己的子女,她选择了放弃爱情;Bess不是坏女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三,她珍惜与Georgiana之间可贵的友情,对于公爵的追求,在第一次见面的舞会上她那冷漠的态度早已表明了对此类男人的立场,只是,为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她妥协了,选择伤害自己的挚友以换取更大的“利益”,这样的选择错了吗?
没有;公爵迫于适婚的压力,娶了一个能配得上又过得去的生孩子的‘机器’,并非出于爱,而是“我应该做这件事了”;明知道自己的夫人劈腿,并怀了Gray的孩子,他选择了超乎寻常的隐忍,为的是保全自己的家庭,社会地位与声望;每个人都有复杂的关系束缚着自己的行动,左右着自己的选择,直到最后,爱情早已退到了生活中最不起眼的那个角落;也正是这样,在世代的文学中才会不厌其烦的描述与歌颂爱情;得不到的,才是最美的.片子的最后,当公爵站在床子边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花园里自在的嬉戏与玩耍的时候,不禁的脱口而出“How wonderful to be that free.”是啊,也只有小孩子才能那样自由的嬉戏,社会属性的人们最终都会变成现实的奴隶.不管你是有权也好,没权也罢,富贵贫穷Life is no easy to anyone in this world.
刚开始看这部片是因为凯丽,我们的焦点都放在她身上,但是我们忽略了他的丈夫。
对于威廉,我刚开始的印象跟乔治安娜的评价一模一样,“除了狗,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但到后面他听到乔治安娜要做交易,从而和格雷在一起的时候,我知道这不仅仅是男人的面子问题,更多的是他开始喜欢上乔治安娜。
对于贝斯,他仅仅是一个情夫,大家各取所需。
他会对贝斯发脾气,但对于乔治安娜他却不会这样做,即使她惹怒了他,他对于乔治安娜总是宽容。
虽然刚刚开始他仅仅是为了生男孩而娶了乔治安娜,他非常花心,身边的女人不断,但其实他也只不过是但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他和乔治安娜一样渴望自由,却无力挣脱公爵的枷锁,所以他放纵自我,他不知道除了生继承人之外,他还有什么用处。
直到乔治安娜和格雷在一起时,他才意识到他爱她。
正如片中所说的"I love you.In the way I understand love".虽然他仍旧不懂爱的真正含义,但他已经意识到乔治安娜于他的重要性。
在她归来后,他是激动地。
在他知道她怀了格雷的孩子时,他仍旧没有责骂她,他做了最大的让步,让乔治安娜生下了这个孩子。
在片尾他对乔治安娜说:“I'm not particularly adept at expressing myself.When it comes to matters of a more personal nature.But I shall try. Over the year, I have acted in ways. That you have judged to be harsh. Well I do not wish for you to undergo any futher suffering. In fact, I would like our lives to find a calm normality."(我不善于表达情感,尤其是心里的想法,但我会尝试。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的行为让你感到冷酷,但在将来,我不会在让你受苦。
事实上,我希望我们可以和睦相处)看完这段后,我对他之前的种种荒唐行为完全释然。
其实他也是一条可怜虫,他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何处,在种种枷锁下他不能活的自我。
看完这部片后,我只能感慨他们错过了相爱的时间,威廉爱的太晚!
真人真事,很考究的作品。
英国君主立宪百年,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德文郡公爵及其夫人乔治安娜同床异梦,各开小灶,却始终搞不好避孕,婚内婚外生了一茬又一茬。
最终夫妻相互妥协,形成了二女共侍一夫的家庭格局。
乔治安娜的出轨对象也不简单,是当时支持美国独立及法国大革命的下议院议员查尔斯·格雷伯爵。
因格雷伯爵在这段婚外恋中悬崖勒马,并未拆散公爵家庭,故而在其后通往英国首相的道路上免遭公爵的阻挠。
此类作品有个共性:贵族生活、门第观念、政治阴谋、革命理想、道德约束、情感纠葛交织在一起,往往通过聚焦上流社会的社交圈就能淋漓尽致地呈现当时社会概貌。
原因很简单,历史总是由那些时代的精英们在书写。
同理,后人书写我们的时代,大约也是如此。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全英国唯一不爱她的男人就是她丈夫。
——这句话或许才是《公爵夫人》唯一的注脚。
不管怎样老套,总要说一句,正是女权运动导致女性自我认知膨胀,好莱坞才每年炮制大量女性本位的电影;而女权运动所无法拔起的根深蒂固的情感倾向又令这些所谓的女性中心主义的电影无一不乱洒狗血、一厢情愿。
看看08年的成绩单,新小花旦们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地当了一把花瓶,也都狂飙突进地玩了一次深沉;好莱坞的属于中生代的爱情喜剧与女性史诗的大门堪堪像她们敞开,于是,有了《另一个宝林家的女孩》,有了《蕾切尔的婚礼》,以及《公爵夫人》。
网络小说和游戏必然冲击剧本市场,如今名著改编的质量还不如漫画改编靠谱。
相反技术进步,服装道具倒是愈加精进。
另一方面似乎前几年经济繁荣对人们的心理投射还没有过去,片中大多充斥着声色犬马,平铺直叙加意料之中的卒章显志,苦难、反省、挖掘都不见,一副“文章憎命达”的脓包样子。
于是大部分看起来也就是绣花枕头一肚子草包。
索菲亚·科波拉挖到安托万内特的故纸堆,楞是伪装悲悯地把骄奢淫逸占全、智商大脑不够用的一代妖后包装成为心灵手巧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乱世飘萍;如今轮到声名并驾齐驱的德文郡公爵夫人,一样心机手段欠奉,只有题中应有的闺怨和顺理成章的出轨。
无知少女心系豪门,却嫁与“白相人”一般的丈夫,流连狗场与床第,妻子只是生儿子的工具(其实不缺儿子,缺的是贵族血统出身的儿子)——大多数贵族女性的婚姻都是这样的,悲苦归悲苦,但相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欧洲贵族女性还是要自由地多。
因此当看到德文郡公爵棒打野鸳鸯的时候,我很愕然——以往电影中州官放火百姓点灯各得其乐的例子印象太深刻,居然一时无法适应这种非“费厄泼赖”的强盗逻辑了。
于是公爵夫人为了抚养子女与情人的政治前途而被迫屈服的段子,也远没有那么煽情——饱暖思淫欲,米虫唯一能够折腾的也不过就是这点筹码。
欲仙欲死或拼命撒泼,也就是蜜糖里扮些胡椒粉的新花样而已。
俗套,俗套,天眉地脚都是俗套。
虽然少年情人一不留神成为首相,虽然沙龙女主人出尽风头,但电影的重心,依然是一个怨妇的报复性出轨。
尽管她强硬的丈夫到死也没有低头,但由苍白阴鸷的拉尔夫·范恩斯口中说出几句缓和的话,已经令这个颠倒众生的女人周身怨气烟消云散。
是不敢放弃富贵?
还是希望丈夫垂怜?
所以我说她不过是因为全英国的人都爱她、丈夫却冷落她的一点不得志而已。
落到这一步,俨然是封建怨妇的典型郁结与典型道路,还谈什么女性本位,女人大戏?
——连身体自由都不赋予,欧美那帮人回潮了。
拉尔夫·范恩斯久违荧屏,并未见老。
人家是《英国病人》里的大情圣,跑来演下半生思考的粗鲁男子,克制眼神,克制动作,未能有什么发挥,一个不留神就善解人意起来,倒把一个千妇所指的家伙搞得很有难言之隐一般。
为什么不让他和巴纳大叔换换,他去做H8,巴纳倒适合演这个成天招猫逗狗的公爵呢?
当然,一定是小凯拉同学和范恩斯的英国口音令导演着迷吧,不然大腮红和羽毛妆填到瘦削的凯拉脸上,大家以为很好看么?
格雷首相,恩,和乔纳森·梅耶斯版亨8里的安·宝林倒像是兄妹俩一般,皮肤黧黑颧骨高耸——小三们都长成这样了,还有什么说服力?
或许我还是一个禁欲论者,看《Becoming Jane》的时候,觉得安妮和詹姆斯的感情纯粹得多么令人叹息啊,那不是欲望驱使下的做作,只是追求美好的天性。
苦闷或者悲伤,不是蹙个眉嚎个啕那么简单,正如爱情,不是欲望突破裙裾就可以表达。
如果不是Ralph Finns,我真的无法将这部片子坚持到最后。
也许是他忧郁而颓废的眼神,让那个从各方面而言都十分不堪的公爵变得能让人接受,让人感觉到在那些行为背面人性的压抑。
如果不是Ralph Rinns,公爵最后的转变也许会变成可笑且平庸的收场。
看了不少对于Duchess的评论,貌似大家都把最后的结局解释为“圆满”,更有甚者,说:当Georgiana和Duke携小三共同出席在宴会上时,“她终于明白什么是幸福”……诸如此类虽说,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不至于把原意曲解成这个样子。
或者评论的人认为,做一位能吞声忍气的尊贵的公爵夫人才是真正的幸福,而不是俗套地追求所谓的“真爱”和“自由”。
至于那些说公爵其实“用他自己的方式爱着”Georgiana的人,更是不可理喻,连最基本的判断力都丧失了。
当然,作为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公爵,他给予Georgiana公爵夫人的身份地位,一定程度上容忍了Georgiana的出轨,在他看来,已经算是爱不是吗?
这种爱只存在于公爵的自以为是之中,难不成,看客们觉得他的冷漠自私风流成性残酷无情只是无伤大雅的小小缺点,不能掩盖他对Georgiana“深沉的无法表达的爱”吗?
就像Georgiana在新婚时对母亲说的那样:“我原本以为,他和爸爸一样,在他冷漠的外表下面,藏着一颗多愁善感的心。
”更不用说他断然拒绝Georgiana的交易时的话:“我从不交易,我掌控着一切。
”诚然,在妻子的风流韵事即将成为丑闻时他适时地出现了,并通过一番似乎很是真挚和降尊纡贵并令人受宠若惊的告白稳定了Georgiana的心,和许多观众的心。
这是多么可笑啊,先给了无数个大棒,最后看似宽宏大量地给个萝卜,我可以理解,在他的自我主义的天性下,这或许已是很大的让步和对妻子爱的证明,可如果把同样的事放在那些“被公爵感动”的人身上,恐怕没有几位能够消受了吧?
至于结局,我不得不说这样的平淡是我意料之外的。
在影片开头当我们Georgiana可爱的情人向她要奖赏时,我似乎已经看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了。
当然这样的确不比铁轨上美人丑陋的尸体更加俗套,到底算不算牺牲我也不知道。
唯一肯定的,就是他们向世俗屈服了,或是Georgiana向丈夫屈服了。
这样的收场,和《红楼梦》何其相似,只是,大概没有一个人会为宝玉最终娶了宝钗了拍手叫好吧?
不同的是,情人吐血死了,以及宝黛是自由恋爱且相识早于宝钗,而Georgiana已经有了世俗礼教的约束。
我不明白国人,更确切地说是某些国人,如此地拘泥于礼教,只是因为她已有了丈夫,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就是幸福?
我并不认为她脱离了家庭抛夫弃子就一定能幸福一生,但是和无数痛斥《两小无猜》的人一样,背弃了自己的家庭责任就是罪大恶极的。
还有那些指责她“得到了所有人的爱除了她丈夫”还贪心不足的人,更是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孤单。
正如歌中所唱:“台前如何发亮 难及给最爱在耳边 低声温柔地唱 ”。
而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爱情,维持了所有人的利益和名誉(包括她自己的)。
这是妥协,是无奈,正如林黛玉用自己的死成全了大观园的所有人一样,只是,不会有人,为Georgiana死去的爱情吟唱一首葬花词。
乔治亚娜·斯宾塞小姐成为德文郡公爵夫人那一年,她未满18岁。
德文郡公爵隔着窗子看着在草坪上奔跑的斯宾塞小姐的时候,心里在想着什么呢?
庆幸自己选中的公爵夫人是这样的活泼且美貌,并且祈祷这样一位充满生机的贵族少女可以为自己诞下一位血统高贵而健康漂亮的继承人?
斯宾塞小姐在得知自己即将成为德文郡公爵夫人的时候又再想着什么呢?
为自己将成为公爵夫人而喜悦吗?
这份喜悦一直持续到两人到达伦敦的德文郡庄园后的那一晚。
德文郡公爵符合英国绅士的刻板印象,古板有余而风趣不足,完全不知道如何去讨得一位年轻女士的欢心,那时的公爵夫人又太过年轻,不懂得婚姻并非风花雪月而是一地鸡毛,也不懂得并非所有的贵族男士都如她的爱慕者霍威克子爵一般的俏皮而富有情趣。
婚后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公爵对她只有两点期许:忠诚,以及生下继承人。
不知道当时还是斯宾塞小姐时候的乔治亚娜幻想过的自己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但一定不是现在这样: 丈夫爱狗胜过爱她,床笫之间如同例行公事,两人没有丝毫的共同语言。
甚至就在她大着肚子的时候还给了她惊喜:一个名为夏洛特的私生女,并美其名曰“让你学会成为一个母亲”。
但这个时候的乔治亚娜对自己的丈夫还是心存幻想的,她将夏洛特看做自己的亲生女儿,尽自己所能的扮演着公爵心目中那个合格的公爵夫人的角色,直到在万千盼望中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在得知自己盼了九个多月的孩子是个女儿之后,公爵很愤怒。
在乔治亚娜生下第二个女儿,又流产了两个男孩子之后,这一对尊贵的夫妇之间似乎已经无话可说了。
这几年间,乔治亚娜成为了时尚王后,又醉心于政治与选举,人人对其趋之若鹜。
这个时候的她,对公爵是怨恨的,所以编排了讽刺他的戏剧,并邀他一同观赏。
就在她以为这辈子就这样的时候, 伊丽莎白·福斯特夫人闯进了她的生活。
伊丽莎白教会了她很多,也让她彻底看清了自己的这段婚姻——他的丈夫要求她忠诚,而自己却将妻子的闺中密友变成了自己的情人。
她迅速反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与霍威克子爵开展了柏拉图式的恋爱,并且在成功生下了下一任德文郡公爵后彻底放飞自我,与其双宿双栖。
这一段时间,应该是她婚后为数不多的幸福时光 。
可惜,她忘了她身上有软肋,有枷锁。
德文郡公爵以女儿们为要挟一招制敌,将乔治亚娜重新关进了那个华丽的牢笼,她与霍威克子爵的女儿也被强制送还给了格雷家,舞会上,乔治亚娜、公爵和伊丽莎白公开一同亮相,乔治亚娜与 霍威克子爵平静寒暄,是她对自己可怜的命运的妥协。
电影是惋惜这位风华绝代的美人的,所以给出的结局如幻想一般美好,她和伊丽莎白以及孩子们在阳光下的花园里奔跑嬉戏,一如17岁那年。
可是现实中的德文郡公爵夫人在夫家和娘家都极为富有的情况下依然深陷债务,最终死于肝部脓肿 。
这部电影若从刻画一个可怜的贵族女性的角度来说,应该算是较为成功的(若将最后的结尾看成乔治亚娜濒死前回光返照时看到的幻象的话)。
乔治亚娜的一生都被捆缚于华丽的牢笼中。
少女时代的她虽然无忧无虑,但也如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一般认为嫁个好人家就是女孩子最终的归宿,正如她所言,女性的表达在于裙子和高跟鞋,她所有的教养,就是要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绅士,继续她华丽的生活。
她的婚姻是一场交易,德文郡公爵给予她和她的家族无上的荣耀,而她则必须要给公爵生下继承人。
嫁给德文郡公爵的最初几年,她被困于公爵夫人的职责之中,忍受着丈夫的冷暴力和不忠以及最好的朋友的背叛,为了生下继承人而每天两次喝下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鸡蛋味的温泉水。
生下继承人后的一年,是她最为快活的时光,她以为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从此天高任鸟飞了。
可她不知道的是,能在天空翱翔的,除了自由自在的飞鸟,还有精致的风筝,只要她的丈夫愿意,轻轻的拽一拽拴着风筝的绳子——她的女儿们,她就得乖乖的回来,继续做笼中鸟。
乔治亚娜抗争过,她用政治、演讲和选举排遣寂寞,用时尚与夸张的发型表达自我,又试图用放纵与爱情找回自我,但全部都失败了。
这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的悲哀,没有自由,一生被束缚、被囚禁。
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却唯独不是她们自己。
我喜欢看以英国18到19世纪为故事背景的电影。
从《简•奥斯汀》到《傲慢与偏见》,我被英国特有的田园、建筑、服饰、舞会与礼仪深深吸引——英国的文化自有一股优雅从容的魅力。
这部电影甫一开头,我已在脑中设想这大约又是一部典型的淑女传奇,离不开爱情与现实的挣扎,最后女主角或是私奔或是堕落或是孤独一生。
没想到我失望了,这也是这部电影让我感到新奇的地方。
它平平无奇,故事讲述一名贵族名媛嫁给德文郡公爵,因不能繁衍子嗣而备受压力。
她的朋友福克斯夫人与丈夫相好,恰在此时她重逢旧日的好友格雷,从而衍生一段情史。
故事的最后,公爵夫人成为当代最具盛名和权势的女人,福克斯夫人始终与她和公爵同住,在她死后成为德文郡公爵夫人。
我们普遍期待她会抗拒强权,拒绝嫁给公爵或是勇敢追求真爱。
但是故事一开始她显然乐于嫁给公爵,到最后她并未为了真爱而放下一切。
这样的故事非常真实。
谁不会为成为公爵夫人,能住进豪华府邸而雀跃?
谁又忍心抛下孩子,不顾一切追求爱情和自由?
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爵自私的爱。
这部电影演得最出色的,就是这位德文郡公爵。
我不否认他是爱着公爵夫人的,但他的爱自私而残忍。
如果公爵真心爱他的妻子,他怎么会让她忍受与别的女人共事一夫的痛苦?
他风流、专制,但他却深邃、严谨,让人捉摸不透。
英国绅士的深沉,让人感到一阵安心和自若。
不管怎样,婚姻中的男人若总是自我中心,从不考虑妻子的感受,那么他就不能大言不惭地说他爱着她。
因此我并不同情公爵,只是我太喜欢他蓝色的眼睛。
或许我不能要求那个时代的男性,会给女性多少尊重,但我相信不管在任何时代,男人在婚姻必须对妻子有最基本的尊重。
婚姻的不幸,往往肇因于此吧。
看了这部电影想起姑姑说过的一句话:做男人难在肩负重大压力,做女人难在面临诸多抉择。
而公爵夫人乔治安娜最大的悲哀正在于,她甚至没有什么机会做出抉择。
对于女人来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拥有美貌和智慧的公爵夫人——社交女皇、时尚的引领者乔治安娜本应该是一只自由翱翔的鸟,却被“全伦敦唯一一个不爱她”的男人关进了无爱婚姻的牢笼。
古板乏味冷漠的公爵对这段门当户对的婚姻只有两个期许:男性继承人和忠诚。
说实话这部片子选的演员长得都不怎么样,凯拉的身段也单薄了点(莫非历史上的乔治安娜也是如此?
),但都演到位了。
乔治安娜洞房花烛夜的紧张和不安让我想起了小说《灿烂千阳》里类似的描述。
无论出身低贱如私生女玛丽安,还是高贵如公爵夫人,在冷酷专横的丈夫面前,都是同样的束手无策。
有名声和利益当道,自由和爱情对贵族来说从来都是奢侈的,何况身为女人!
乔治安娜隐忍了那么多年,竟没换来半点公平,她一直都是公爵的生育机器,得到的关爱还不如他的两条狗。
她从未放弃过斗争,却每次都含着屈辱的眼泪妥协。
亲生母亲最先考虑的从来不是她的幸福。
母亲何尝不是这样一步步忍辱负重走过来的?
只不过她的婚姻比女儿更幸运些罢了。
纵使公爵夫人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决心强烈到想要孤注一掷,本能的母性还是让她选择了继续隐忍。
这就是女人啊,太多的羁绊让她们难以像男人一样坚决而冷酷,为了孩子,乔治安娜和第三者贝丝都选择了最大限度的牺牲。
乔治安娜在家门口送走爱人格雷的一幕,已经是心灰意冷;亲手把孩子交给老格雷的痛苦,几乎是垂死的挣扎了。
格雷看穿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足够的力量给她自由,公爵一再断送她的幸福,也并非完全没有愧疚。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自由和幸福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最后还得继续强颜欢笑,在众人欣羡的目光之下作秀,重拾时尚女皇的尊荣。
无限风光的她真的快乐吗?
然而不快乐又能怎样?
至少她还有可爱的儿女,才华和智慧,舒适的生活,已经比许多女性幸运很多。
看《公爵夫人》本来是为了消遣,以为是和蜘蛛女的《绝代艳后》一类内容空洞的的艳情服装秀,没想到却看得这么心疼。
当公爵在片尾终于说出几句像样的话之后,乔治安娜哭了,我也哭了。
男人的冷漠或许还不足以让女人流泪,但体贴的话语,因为太难听到,才更让人觉得心酸。
有人说公爵的转变太突然,其实并非如此,他那句“How wonderful to be that free!”绝对是点睛之笔,毫不忸怩造作。
公爵收放自如的表演把一个专横固执冷漠的贵族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说他以自己的方式爱她,不知是真是假,只可惜这两个人完全不合拍,她的魅力没有一样被他欣赏,造就了一出利益婚姻的典型悲剧。
即使是一切尽在掌握的公爵大人,也有许多无可奈何。
有人说这是一部烂俗浅薄的电影,我觉得恰恰相反,或许它不是一个题材新颖的故事,却讲出了几世几代不自由的女人艰辛的抉择,以及抉择背后深切而沉重的隐忍和哀愁。
乔治亚娜·卡文迪什,德文郡公爵夫人(英语:Georgiana Cavendish, Duchess of Devonshire,1757年6月7日-1806年3月30日),出生时本名乔治亚娜·斯宾塞 (Georgiana Spencer),英国贵族及社交名媛,是第五代德文郡公爵的第一任妻子,及第六代德文郡公爵的生母。
曾与辉格党政治家霍威克子爵传出婚外情。
乔治亚娜是公认美貌的社交名媛,她周围聚集了一大群文学与政治人士。
她本人也是一个积极参加的政治竞选活动的人,尽管那时候女性并没有选举权。
斯宾塞家族与卡文迪什家族都支持辉格党。
乔治亚娜为辉格党助选,特别是她的表亲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而那个时候国王(乔治三世)和他的大臣们主要靠恩赐就比下议院有更直接的影响力。
在1784年的英国下议院选举中,公爵夫人被风传用亲吻去换取投给福克斯的选票,并且被托马斯·罗兰森(Thomas Rowlandson)在作品中讽刺为“德文郡,确保选票最有效的办法”。
有名的是,当有一天她走出她的马车时,一个爱尔兰清洁工说:“爱您,保佑您,夫人,让我在您眼前点上烟斗。
”这个赞美经常在别人称赞她的时候被提起,“当清洁工都赞美我以后,别人的都感觉无味了。
”乔治亚娜在1774年6月6日,她17岁生日之前的一天嫁给了当时的德文郡公爵。
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登(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在剧作《丑闻学校》中讽刺了卡文迪什的婚姻。
她在生下她的两个女儿乔治亚娜(1783年–1858年)和哈丽雅特(1785年–1862年)及儿子威廉·乔治·斯宾塞·卡文迪什前多次流产。
有点讽刺意味的是,她的儿子威廉跟老爹大不一样,从未结婚也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乔治亚娜把她最好的朋友伊丽莎白·福斯特夫人(Lady Elizabeth Foster)给卡文迪什,并且忍耐了他们之间继而发生的风流韵事好多年。
而她自己也同第二代格雷伯爵查尔斯·格雷(Charles Grey, 2nd Earl Grey)发生了婚外情,并且生下一个女儿伊丽莎·考特尼。
伊丽莎白夫人则和卡文迪什生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乔治亚娜死后,卡文迪什娶了伊丽莎白夫人。
乔治亚娜不仅因为她婚姻上的协议、美貌、时尚的触感、政治竞选活动出名,而且她的嗜赌也是广为人知。
据报她死时深陷债务,尽管她的娘家斯宾塞家族和夫家卡文迪什家族都极为富有。
她于1806年3月30日去世,时年48岁,被认为死于肝部脓肿,下葬于英格兰德比的诸圣堂(All Saints Church)。
乔治亚娜在公众视野的那些年里,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和乔舒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曾为她作画。
庚斯博罗关于她戴着法国礼帽的那幅著名画作曾失窃多年。
这幅画曾被亚当·沃思(Adam Worth)从伦敦一个艺术展里偷走,后来被美国侦探机构平克顿侦探艾伦·平克顿(Allan Pinkerton)归还给阿格纽艺术展(Agnew's Art Gallery)。
它后来出现在苏富比,并被第十一代德文郡公爵安德鲁·卡文迪什所购买,并作为查茨沃思大宅的藏品。
乔治亚娜还与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保持一种“自然的关系”,人们注意到她们过着相似的生活。
另一位与乔治亚娜来自相同家族的知名女性是戴安娜王妃(出生时称戴安娜·斯宾塞小姐),她是乔治亚娜的弟弟,第二代斯宾塞伯爵乔治·斯宾塞的后裔。
节选自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乔治亚娜·卡文迪什,德文郡公爵夫人&variant=zh-cn
总觉得,这部音乐剧被舞台限制住了很奇怪,明明剧情很精彩,歌也很好听,但是感觉还是不如电影
舞台剧和电影的表现手段并不一样,即使是同样的故事走向,不同的演绎给人不同的感受。Personally,我更喜欢这部音乐剧,节奏感更加的紧凑,表现也更加的火热,但有时候故事的逻辑性也有点小Bug,如果对照电影的话。比方说,那咖啡是vivian,而不是warner.,这个细节也体现出对女性的轻视。
从这部电影中我了解到,原来哈佛这么好进?
🙄️逃了出来。
如果没有最后的30分钟那就只是纯粹的脸谱化套路化无聊故事。话虽如此,只能靠最后的30分钟去拯救前面无聊的一个半小时的剧本也没好到哪里去。
狗狗~
典型的小妞喜剧片
第一部不错,第二部就啰嗦了点。
第二部为了一狗狗〒_〒真心无厘头。打发时间还行
可爱!!!女孩子真好啊
Live in my university. AWESOME
怎麼有兩個。。。
还是更喜欢电影
CCTV呀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最后了,当然不能够太差。
“同一天 法国男人能弯又能直 ”
啊啊啊女生可以做到一切想做到的
Gay or European~~~~chips on you shoulder~~~~~OMGod...Omgod~~~~朗朗上口的好多好多旋律。有爱有爱。而且竟然偶遇Christian Borle,Smash的时候不出彩,没想到这里还挺适合演直男男主的~~~
除了歌不错唱的也挺好,由赞下tony小姐姐这嗓子绝了,从故事到表演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