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鲜血淋漓第二季

Slasher: Guilty Party Season 2,鲜血淋漓2:有罪一方

主演:莱斯利·霍普,Lovell Adams-Gray,吉姆·沃森,克里斯托弗·贾科特,Madison Cheeatow,Melinda Shankar,凯特琳·勒柏,丽贝卡·利迪亚德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鲜血淋漓第二季》剧照

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2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3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4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5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6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3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4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5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6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7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8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19鲜血淋漓第二季 剧照 NO.20

《鲜血淋漓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她们并肩微笑的样子很好看

很少看到让我如此悸动的影片。

看完后回头却发现满大街都是对这片子的贬斥谩骂。

我几乎要怀疑自己审美趣味是否发生什么问题,怎么这样一部唯美细腻的片子竟然得来如此之多的恶评……编剧大白烂?

感情发展仓促没有交代?

导演不懂女同?

裸露戏太过于刻意而倒人胃口?

我并不觉得片子的叙述有什么问题,开头的切入是迅速而简洁的,没有过多的陈述和冗余的铺垫。

剧情发展也很流畅自然,虽然有些细节处理稍嫌粗糙,比如安安他哥对李明急切而鲁莽的求爱过程,但细看也无大不妥,确实是有这种只为成家繁衍后代的人存在,结婚生子在他看来是人生在世一项必须执行的任务,无关乎情爱。

他对李明轮番穷追猛打也是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对李明他根本没有爱,也不懂得去爱。

其他不做细表。

若说两位女主角的感情发展问题,单看她俩初次会面的会心微笑,就晓得她们已经心灵交汇了。

在严肃古怪的父亲的强权镇压下,寂寞孤单的女孩儿们总是很容易就结成战略联盟,成为挚友。

女孩儿之间的友爱是更纯粹清澈的,无拘无束的,不带任何杂质。

她们之间的爱更多像是闺密亲昵的交心,而不像是爱情。

只因她们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安安在这植物园已经单独过了二十多年,李明则是在孤儿院度过她漫长而单调的时光,几乎都没接触过什么异性,对于情感的过度渴求和身体上的微妙渴望使得她们模糊掉友情和爱情的界限。

在澡间两人肉帛相见的一幕,很微妙地道出她们的迷惑混乱。

谁能说清楚她们之间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呢?

什么为了艺术而裸露,为了裸露而裸露的,对我来说都关系不大。

露了就露了呗,没什么值得大呼小叫的。

莫管众人说辞,我只相信我的感觉。

仅仅看她们并肩微笑的灿烂模样就已经值回票价。

 2 ) 。

海报和李小冉是我想看这片子的原因。

开头便制造了一种大气 配乐、自然环境以及大的历史背景。

看到安安悉心为李明准备房间的时候 我便猜出了这两个女人将要发生的暧昧 于是难免充满了期待 这将又是一次对于国内导演如何把握同性恋题材影片的考证。

结果是矛盾的。

片子有诗意的美景与理想中完美爱情的辉映 但同时在情节与细节上破绽百出 感觉出了导演处理的粗糙 或者力不从心。

甚至对于导演是否真正了解同性恋产生质疑。

倘若只是一句浅显的承诺就可以理解为同性爱情的坚贞表现未免也太可笑了 真实地表达需要的更是一种尊重。

戴导演对于自己的要求显然操之过急 不如再老实拍一些他了解的东西去表达情怀 也许效果会更好

 3 ) 植物学家的女儿观后感

单从画面布局来说,植物园很美,植物园的人也很美是那种说不出的舒服与大气感,整部电影都美得无与伦比。

主人公的情感也像涓涓细流一般慢慢发展起来,一个漫长岁月中孤单的在植物园成长的女孩和一个经历了地震的孤儿相遇在一座植物园,她们互生情愫,不夹杂任何的利益,喜欢所以相爱了,感情很纯粹,美好的就像柏拉图。

最后她们双双殉情之时,我感觉心头被紧紧压住了一般,很沉重…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久久不能是释怀的原因吧。

 4 ) 《植物园》: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瑰丽如歌

《植物园》: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瑰丽如歌                 ■ 文/火神纪  我爱你。

而你爱我。

  于是。

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火神纪。

题记。

  女同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女同当成了电影噱头。

女同的爱情也并不可耻,甚至也许应该得到跟男女之情一样平等的看待;可耻的是在电影里,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要发生得如此悲切呢。

  无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拍得挺美的电影。

只是,同样的情感如果发生在一男一女身上,这样的故事显得并不动人,而且庸俗。

因为披上了一个女同的外套,这个故事就成了一个看似不错的题材。

  并不瑰丽的爱情;瑰丽如歌的女同噱头。

这是这部电影企图伟大的基石,也是这部电影不可能伟大的原因。

女同,也许多少会给这部电影增加了一定的关注和点击;可是看似最不庸俗的题材其实最容易沦为庸俗。

  这层华丽的外衣,其实并不可能把这部电影变成经典。

虚妄的渴望让这部电影只能停留在最恶俗的追求里,不可能改变的是,在这部电影里,女同仅仅只是一个可耻的噱头;这就是这部电影那最恶俗的欲望了。

  电影中的结局,那个所谓的死刑,不就是那种最可耻的扼杀式的宣判吗。

在电影的场景上看,那场对恃也许更像是自卫还击或者误杀,而不可能成都市为谋杀。

如果陈安不把陈教授打倒的话,看陈教授那大刀挥起,李明应该难逃身首异处的命运。

对误杀的以及防卫的量罪,看起来多少更像是一种赤裸的扼杀。

  如果不是陈教授冠心病发作而死的话,那么,李明在那之前已经死于陈教授的刀下了。

我在想,陈教授会受到什么样的严惩呢。

  或者如果她们并非女同的话,是不是,结局不会变得那么肃穆。

  同性恋到底是否是一种病呢,在这部电影里的这个问题似乎毫无疑问。

陈教授,一个所谓的植物学大师,说他被杀害的并非他的冠心病发作,而是因为他的女儿和媳妇都患上的同一种病:同性恋。

电影就是用这种说教的方式传播着他那卫道士式的保守思想,所谓的人们如此愤怒、政府如此重视等等,都在不停地把同性恋这个字眼当成了一种可怕的疾病而且不停地策动着人们一起群策群防。

  审判长的话显得更无知而且更卫道:一桩畸型的同性爱情的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陈安、李明罪责难逃;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必须受到严惩。

  所谓的量刑,而且还在宣判这段台词的时候,镜头切换到一个摇摇晃晃的天平,似乎想让这个宣判带有更浓烈的公平味道。

然而,是不是这样呢。

必须受到严惩的首要条件是:“畸型的同性爱情的发生”;而次要条件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

  这两句看似堂皇的话里所包含的是那种狭隘的传统卫道的观点:把同性爱情定义为“畸型”,这只能说明审判长对于异性爱情以外的排斥,而且对同性恋充满了歧视和异样的目光。

而“著名植物学家”在他的眼里又成了权威式的代表。

于是他的论点似乎很正确而且非常有力地成立了:畸型的爱情让权威致死,罪恶责难逃。

后面的四个“于……不容”就自然而然地成立并且足于让这两个相爱的女子判处极刑了。

  陈教授说李明是妖魔,审判长说她们是畸型。

在卫道的眼里,她们并不可能得到一种与他人平等的对待;而陈安的哥哥蛋蛋那疯狂的处女情节却似乎合乎常理,拳打脚踢和吊打之类的私家刑法在电影里并不曾得到半点谴责,除了陈安对李明的那丝怜悯之外似乎并不能引起任何波澜。

  同性恋并不是罪,至少不能因此被定罪,而滥用私刑必须被谴责;这些在电影里都看不到。

而对于谋杀、自当防卫、误杀的判断以及量刑都因为同性恋而改变了标准,权威式的说教,处女情结的紧缚;如此这般的卫道思想却如此显而易见。

  还可能对这部电影抱有什么样的观望态度呢。

除了那腐朽的卫道思想之外,这部电影什么都没有了。

  或者说,这部电影在结局的最后处理上给予了同性恋人群的一个笑脸,也给了陈安李明一个很苍白的同情。

生亦同衾;死亦同穴。

把她们的骨灰一起撒进了那条大河,然后汇入大海,于是,她们就会永远在一起了。

  可是这样的同情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之后的严惩之后那可耻的脸上最疲软无力的同情。

这样的处理也许只是想让电影显得不那么腐朽,让女同看起来不那么直白地表现为噱头而又不影响电影对女同的宣判,起到一点小小的缓冲作用罢了。

  我从来不曾在任何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里看到对同性恋一种如此坚决而果断的宣判。

四个“于……不容”似乎已经可以表明了作者对同性恋坚定不移的态度了,结局上的处理那种无力的同情只能更表露出主创方那卫道的可憎面目了。

  戴思杰旅法三年之后历尽多少考验才最终把这部电影给拍出来。

可是我没想到的是,旅法三年之后居然是弄出这么个东西来。

说是同性恋题材,不如说是一部对同性恋穷凶极恶的拍砖之作。

  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能看到的是,对女同性恋的无尽意淫以及玩尽了暧昧之后无情的扼杀,披着一个道貌岸然的木讷面具站在远处冷冷地阴笑,在他已经玩够了暧昧和意淫之后。

其实,这跟那个抛妻弃子的陈世美并无两样,而且显得更可耻。

  我必须承认导演对于镜头的敏锐力以及驾驭力,我也必须承认的是,这部电影拍得真的挺美。

然而,我无法认同的是电影对女同的态度以及道貌岸然的虚伪。

  同性恋是个敏感的题材。

在《东宫西宫》里我们至少还能看到那种肉欲和挣扎,以及对欲望的解读;在《蓝宇》里至少我们也可以看到那种压抑着的呼吼。

在所有的表象下面,其实都是那种近乎同情的,以及理解的底蕴;可是在这部电影里,这种东西已经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不仁的鞭打和扼杀。

  拿着同性恋的幌子扼杀同性恋,这部电影做得并不高明。

瑰丽如歌的是爱情,是唯美的写景;可是真正流露出来的是那种腐烂的卫道思想。

如果说,不认同的所有观点都是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的话;那只能说明的是,那种狭隘的个人主义以及那种虚妄的王者之道。

  正如同性恋者没有办法也无力要求所有的人都认同他们,是不是其他的人们能够不要求他们改变自我呢。

我记得某个人道主义的社会学家说过:如果说同性恋是一种不合常理的情感的话,那么,我们如果去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性取向而去喜欢异性,是不是也显得不太合常理呢。

  所有的一切,存在,应该就是合理的。

我们不是同性恋,我们也不会去选择做一个同性恋;那么,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去要求同性恋者们都变成异性恋或者双性恋呢。

对于同性恋者,也许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人们会为他们的权益去争取什么,可是如果你不认同,对于他们的弱势处境亦不同情的话,那么,是不是不要再雪上加霜地宣判呢。

至少不要拿着他们的幌子做着道貌岸然的卫道之事。

  如些腐朽的卫道思想上层所表现出来的唯美,就有点让人感觉恶心了。

  瑰丽如歌又如何。

拍得越美的镜头越让人郁闷,拍得越暧昧的镜头只能说明的是那种对女同穷凶极恶的意淫,之后更无情地扼杀。

  题材不错,镜头不错,故事也许也不错,可是这部电影依旧错了。

用一个道貌岸然的保守排外思想所支撑起来的一切,都是苍白无力而且面目可憎的。

2007-03-25;丁亥年癸卯月戊午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植物园》  ■译名:《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导演:戴思杰/Sijie Dai  ■主演:陈女燕溪(Nhu Quynh Nguyen)/李小冉(Xiao Ran Li)/米兰妮·詹姆帕诺米(Mylène Jampanoï)  ■类型:剧情  ■片长:105 分钟  ■国家:中国 / 法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发行:A-Film Distribution  ■上映:2006年4月26日

 5 ) 用屁股拍就的电影

演员们都在用屁股演戏吗→_→李明全程“全社会欠我五百万但老子要忍”的愤青脸,植物学家全程“我在拍戏台词要一个一个字地念”的便秘脸,各种群演也都是“镜头过来了端庄端庄”的群演脸,蛋蛋更不要说就是一个行走的肱二头肌。

看到蛋蛋撸起袖子让李明戳的时候我差点恶心吐,相比起来安安多美好啊,是的全片唯一看点大概就是李小冉的脸和身材了。

李明呆滞地使得本来应该唯美的画面都变得寡淡无味,行走的肱二头肌更是直接让人反胃。

至于剧情更没啥好说的,心里刻画基本没有,感情甜蜜的反映基本靠植物学家一句一句蹦的台词“你到底在想什么!

”虽然说蛋蛋本身是个让人非常恶心的角色,但是奇怪的是看他刚出场时候应该和安安之间的兄妹感情也是有的,结果安安撺掇李明骗婚时候倒是完全没有想到骗婚对象是自己的亲哥哥呢。

全片要说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除了李小冉的脸和身材以外大概就是植物学家临走之前说的:“害死我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病,这种病我女儿和我媳妇都得了,叫做同性恋”。

这句话听起来总算给片子结尾加上一抹可悲可叹的悲剧色彩,当然这也得益于这句话不是被植物学家本人一字一句蹦出来而是由虽然同样无味的法官一字一字蹦出来。

但总之,由这句话很明显这个大环境设定是不能容忍同性恋的,然而李明和安安还真是毫无顾忌一点不担心呢,更不要说后来毫无心理负担骗婚亲哥哥了→_→还有,一开始那么热闹八床被子+能生妇女各种精心准备好了新房,到底为什么要在度蜜月时候才xxoo?

为了满足把李明吊起来的恶趣味以及两女追火车这一差劲爆了的情节就什么都不管了吗?

所以这他妈剧情也是用屁股写的吧这么一想气的我又把两星改成了一星,然而想了想小时代又改了回去最后加一条:比较两女在婚前和婚后对父亲的态度就说明杜绝办公室恋情是多么重要!

这种同仇敌忾推翻领导的小团体太可怕了!

 6 ) 园中遇害的两朵花——看《植物园》记

园中遇害的两朵花——看《植物园》(又名《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 记◎片名 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 ◎年代 2006 ◎国家 中国/法国/加拿大 ◎类别 剧情 ◎导演 戴思杰 Dai Sijie ◎主演 Mylène Jampano     李小冉 Li Xiaoran     林栋甫 Dongfu Lin竟然没有看过戴思杰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就来看这部《植物园》了,一种跳过境的感觉。

虽说影片导演是法国籍华裔人士,可是在影片中没有法国片的那种轻松、调侃的气息,植物园中蓊郁苍翠的景象却不能替代人物内在生长的情感。

看到最后,还是那样淡淡然,没有情感的爆破口,却就此划上一个沉重的尾巴。

之于植物与人的故事,比比皆是。

近年来崇尚健康的活动,似乎都与植物有关,或是登山,或是探穴,或是天然氧吧等,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导演将两个女孩子的爱情故事放在这样一个清新而充满生机的植物园中,肯定有其独特的用意。

当李小冉饰演的陈安在花房香薰下支肘而卧时,我忽然想起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梭著名的画作:《梦》,在争奇斗艳的繁花异草丛中,一个梳着辫子的裸体女人坦然的微笑着。

正是在那样斑斓的情境中,肉体显出其纯粹和惊艳来。

我忽然明白,导演的这种用意,是想借助于那样一个闭塞的环境,引出一段同性爱来,之所以放诸这样一个看似“与世隔离”的空间里,是为了让这样的感情看起来更质朴,也更纯粹。

也许,他的意思是避除繁尘俗世中的物欲万象、贴近原始生态的状况下,观众才会更清晰的看懂两个女人如何经营一份爱情,她们之于自然,显出那份单纯与落寞来。

但如何认为这是一个隐喻,将植物园喻为中国,这有点牵强,如果将之形容为中国“禁欲”时代对“性”的禁锢与同性之爱的扼杀,这也许更加贴切。

如果除去人物装束及最后审判等场景的表现,导演甚至将繁重的时代背景也一笔带过,这种虚化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之间的“情感”主线,而恰恰是导演过多着墨于气氛和镜头景象,相对缩减了人物情感主线的交融、放慢了情节进展的速度,便每一次情节的突转不够自然,比如父亲突然闯进“裸体浴室”,两个女子在法庭被判处死刑,都有些突兀。

因为之前,导演并没有过多点明那个时代的不开明,而只是用一种“虚”的情境(也即植物园那种闭塞的气氛)烘托出诡异与潜藏的不安来,因此当这种现“实”处境的出现时候,忽然像打在一团软面粉上的拳头,让所有人震惊了一下。

从事件导致人去反思的一拳,打得好,但如果从一部影片的架构上去打这一拳,未免太过突兀。

影片中虽描绘女同性恋的故事,却把男性同胞处理成“暴力”与“古板”的象征,似乎有点刻意,比如那个知道自己妻子不是处女之身时对其实施暴打行为的蛋蛋,一身发达的肌肉;还有那个作为父亲形象存在的陈教授,让人感觉到中国政权下“父权”地位在该片中的一度迷失与最终的回归与权威。

导演有意这样的处理,其实想更放大李明与陈安的爱情,但效果其实是差强人意,反而使异性之间的融合显得异常古怪,这种关系的疏离和分崩离析使得人际环境刻板起来,这恰恰是不符同性爱世界排斥异性的观点,这种刻意只能说是一大失误。

影片中,教授的古怪,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脾性更像是一只养尊处优的古董座钟,每一分每一秒都遵循着自身的“刻度”实行,当他身边的人触犯或违反了他的生活刻度时,便勃然而怒。

他七点半吃早点,女儿八点送到,便拒绝再吃;泡茶要用雨水煮,而且各个季节的雨水他都分辨得清,也许正是这样谨严的作风,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教授,也正是这样容不得瑕玼的胸襟,使他患了心脏病。

在林栋甫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上,很难看到其可爱的一面,但是他爱吃鸭掌那个细节还是教人难以忘怀。

当这个家庭缺少壮丁,也即陈教授的儿子蛋蛋(滑稽的名字)回西藏部队时,两个女人似乎成了当家。

陈教授想吃鸭掌,却因为李明不喜欢吃而没有买,最后陈教授亲自跑去小店大吃一顿。

总之,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变得若有若无,这让他日渐困惑的问题,最后终于被他找到症结所在。

原来自己的女儿正和嫂子搞着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情。

一开始,李明就用独白告诉我们,她是一名唐山大地震幸存的孤儿,三岁开始便在孤儿院长大,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

她在那个时代长得十分独特,而且气质迷人。

当她找到植物园去实习时,与教授的女儿陈安相恋。

这时陈安的哥哥从西藏回家省亲,一眼就喜欢上了李明(这个太怪了,好像当兵的没有见过女人,一见面就要当老婆),从陈教授和儿子的对话中,仿佛只是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没有嫌弃她的出身和地位,这和中国当时的传统观念也是不合的,更多人还是强调“门当户对”,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尤为注重。

当陈教授将一名生育了五个孩子的母亲请上儿子的喜床,却对应了那种“盼孙心切”的大人心思,可见人物刻板中仍不失普通百姓的心态。

但以李明为主视线的情节进展却没有贯穿整部影片,只强调了首尾,中间部分倒是李小冉饰演的陈安跳出来成了主线。

她带李明上寺庙后山挖人参,并传授给她一些植物学的知识,这让观众也仿佛对自然亲近起来,并对那些自然界的精灵们赋予了感情。

导演用十分通彻的镜头语言告诉我们,这两个女孩子十分可爱,而且有良知,也很感性,但最终却被无情地剥夺了生命,他以一种淡淡的口吻在遣责中国之前对性问题的闭塞。

这种闭塞如同那个死去的陈教授,最终只会咎由自取。

试看我们今天的中国,就因为之前性观念太过闭塞,以致如今网络时代、媒体时代到来,产生了一系列性问题上的负面影响,艾滋病传染迅疾在人群中传播,情色案件此起彼伏,色情网络屡禁不止……难道中国政府不应当自我反省一番吗?

这部影片因为题材敏感,不予在中国内地拍摄,只好转往越南,不正好也说明此一问题吗?

影片没有让人感怀至深,只是揭示了一种现象,因此很难让人步入这样一对特殊情侣的感情世界中。

除了一些裸露的场面及暖昧的举止外,没有看出这两个人的爱情之“深”,这是很遗憾的。

在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中关于同性感情的描写层出不穷,《男孩不哭》、《女魔头》、《蓝宇》、《断臂山》在处理情感深度上都比该片要强。

真希望戴思杰能摒弃一些形态表象上的元素,而真正将人物情感摆放到主要地位来,使影片更加贴近人的内心深处。

11月30日

 7 ) 西方往西不是东方

听说《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这部电影一段时间了,昨天终于找来一看。

怎么说呢?

画面的确唯美,如果说这是它的卖点,那么成功应该可以保证了。

问题它的招牌不在画面而在内容,据说连吕克·贝松这位幕后老板也称其为“女版断臂山”。

情况于是变得复杂。

整个观影过程迷雾叠障,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基本三要素全都晦昧不明。

一个中国人看一个号称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始终融不进去,什么地方出错了?

我可以接受一个背景模糊的故事,却不能接受一个背景暧昧的故事。

而《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恰恰有着明确的背景,这背景又被拍得似是而非,荒谬由此产生了。

李明三岁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那么等她长到影片中那么大,时间怎么也该推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片中出现的唐山孤儿院,破败得象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李明去道别的时候,堂堂院长竟跟个被打倒的“右派份子”一样,穿着蓝大褂在扫地。

街上播放的仍是革命歌曲,李明和安安穿着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那样的背带裤和黑布鞋。

故事的发生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切家什用具皆有古意,简直要倒退回二三十年代。

可安安和李明去山上采药,手中分明又拎着个代表时髦的录音机。

最明显的时代特征莫过于安安在部队当兵的哥哥那一身装束了,解放军哪年换装一查就清楚,新版军装和一次性饭盒这样的事物反倒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基本可以宣告构建世外桃源的企图失败。

为了表现同性之爱如何迸发这个兼具禁忌和诱惑、颇为棘手的题材,导演精心预设各种“客观条件”:李明作为孤儿,而且是一混血孤儿,从小被视为异类的处境不言而喻,她的内心渴望关爱;专制乖僻父亲的羽翼下,安安战战兢兢长大,与其说是女儿,不如说是奴隶,因此她本能厌恶男性代表的强势,向往女性代表的温婉;哥哥只知道简单炫耀肌肉,其处女情节催生的暴力何其低俗;父亲对哥哥的暴力不闻不问,进一步瓦解了男性权威的合法性和威慑力。。。。。。

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孩,从相似的伤中认出彼此,岂不顺理成章?

逻辑看上去很完备,可建造的方式太简单太粗鄙。

歌颂女性之爱何必一味妖魔化男性,好象李明和安安的爱是被男权社会给逼的,这本身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误读和歧视。

我不否认环境是催生情感的必要条件,尤其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禁忌之爱,如何突破,环境积蓄的爆发点至关重要,否则李安的《断臂山》也不会把两个男主角扔进一望无际的大山和一望无垠的寂寞里去了。

可片面渲染环境的作用便会走入歧途,好象任何两个同性,只要他们面临着严酷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就会彼此靠拢彼此取暖,进而彼此热爱彼此相属。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下去,那么同性恋的分布情况将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众所周知,事实不是这样。

无论哪一种爱情,都是心灵的发现和唤醒,内心微妙的变化促使环境加诸的压力被敏锐地捕捉。

对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而言,开始的吸引一定无关肉欲,灵魂拥抱的迫切导致身体的试探抚摸,这一过程,甚或是圣洁的。

导演却三言两语草草交代了她们的心情,就直奔丰腴的肉体诱惑而去:安安那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只有一双成熟的眼睛才能“发现”的性感,被纯洁无瑕的少女李明贪婪地注视着;夜晚的花房,水汽氤氲,美人春睡,裸露的肌肤晶莹剔透,垂下的枝叶青翠欲滴;洗浴,不断的洗浴镜头,在室外,在室内,镜头一寸寸划过少女们白皙透明的皮肤;终于,这对在目光中“垂涎”彼此身体已久的少女,赤裸裸站在了一个洗澡盆里。

这就是导演处心积虑铺陈了半天的“同性之爱”?

我只感觉到一双异性的眼睛在镜头后面尽情地意淫。

纸始终包不住火,禁忌之爱的别名叫作“找死之爱”。

父权旁落的教授某天晚上醒来,发现女儿不在房里,循声过去,终于目睹了她们的“丑事”,凶神恶煞扑向李明的教授,遭到他女儿背后拦腰一击,倒下了。

他最后的死亡原因是:心脏病发作。

他最后的证词是:女儿和儿媳的“爱”杀死了他。

于是,导演奉献出最让外国人高兴最让中国人困惑的结尾:法官在法庭庄严宣布,同性之爱天理难容、法理不容!

她们的骨灰,撒入江中,永不分离。

恭喜你导演,你成功揭露了中国男权社会灭绝人性的同时,也成功传播了“在中国,同性恋是要判死刑”的这一谣言,而你传播的对象,当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而是给你投资、看你影片的外国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按照外国人喜好,以外国人以为的中国符号为蓝本,制造出来的“中国盒子”。

就象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支配、重构和施加权威的一种风格或方式,是对东方进行矮化、丑化、弱化、妖魔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的一种成规模的霸权话语,其中兼有调侃和悲悯的格调。

”必须声明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揭露中国的弊端、丑陋、顽疾可以,但请起码做到真实,如《小武》里的肮脏城市、卑微人生、淡漠看客;如《盲井》里矿道下面的黑暗寂灭;如《东宫西宫》里波澜不惊的心理对峙和引诱。

遗憾的是,《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我只看到谄媚。

这是一个拍给西方人看的东方,这简直象一部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电影,连起码的时代背景都分不清,光顾着添加所谓“中国意象”的调料。

它的导演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戴思杰,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现居法国。

1971年至1974年在四川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艺术史,1984年去法国深造,成为一名活跃的电影人。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中国,对导演戴思杰而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胎记无法磨灭,一项“原罪”无法抛弃。

可从他导演的作品看,还真有为抱西方大腿而把艺术良心置之度外的勇气。

对他的作品我很熟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算是一部“妥协”之作,难怪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

尽管周迅、陈坤、刘烨卖力演出,结尾仍给人怪怪的感觉:受“巴尔扎克”蛊惑走出大山、小裁缝的命运,叫人担忧。

影片通过陈坤的旁述好象周迅最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但这不符合人情之常。

生活不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往就能左右,它其实包含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循着最为质朴的道理。

简单的僭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物陷入的悖论和困境。

同一类型的故事,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三次偶遇》中赋予鞋匠女儿莉芙基尔出走后的命运就可信多了,因为它符合生活常理。

至于《牛棚》一片,简直瞎扯,和法国人自己拍摄的那部《解放军入侵法兰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荒诞程度可有一比。

不管断臂还是断袖,情感的起点和归宿,有自然的走向。

片面夸张其美好,和主观贬低其龌龊,是同一种判断的软弱、同一种误读、同一种迷信。

戈达尔说的:“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

推而广之,那些打动我们的电影,都具备两个基本特点:真诚和熟悉。

哪怕我们不熟悉它所表现的生活,但我们熟悉它要表达的情感。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也并非一无是处,前面说过,至少它做到了画面唯美。

全程越南取景使影片散发出一股陈英雄“青木瓜”的淡淡香味。

可惜,抽离了主旨的美仑美幻,只是一场影像的恍惚,心旌神摇间,女性胴体若隐若现,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萨福说:最美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爱——/无论那是谁。

我愿意推荐一部真正拍出“无论那是谁”之纯粹的女同影片:《今年夏天》。

 8 ) ?

三点:第一:剧情转折太突兀,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陈教授让儿子娶李明。

二是李明已经拒婚,但陈安安又让其接受李明不想要的婚姻,而达到在一起的目的。

第二:矛盾制造太刻意,导演和剧本用那个时期明显是想体现我们思想的陈旧和同性恋所谓的“真爱”的先进爱情观的对比,包括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陈教授,还有他封建家长制的教育(这里我强调一下,评论里动不动扯男权父权压迫的真的很蠢,这是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我们一直以来的敌人也是封建帝国主义阶级和资本阶级,是他们在制造人民内部矛盾和对立,不要再掉进他们制造的陷阱了,多看看书吧)造成的压抑感,和这两个女生爱情的自由感。

这里军人二蛋仿佛只能是军人,而且还必须是解放军,还是在那个时代入伍多年没有净化心态,没有大义格局,没有七情六欲,唯一知道怎么处理矛盾的方式就是体罚和虐待,这也是其过早失去母亲的家庭教育导致的病态心理,但似乎导演要表达的就是把当时的整个社会、家庭、家人当做反派来衬托她俩的爱,这样反而让人反感,因为她俩唯一反抗的方式,就是忘乎所以,因为自己的情爱而疏忽自己的立身之本,即自己的工作。

既然觉得这个环境不适合自己,那就早就可以选择离开,可惜影片并没有,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一方面是家人和自己唯一懂的中草药学立身之本,一方面是同性,不会有孩子,也不被当时社会认同的爱。

结果犹犹豫豫不能脱离生存环境,显得这段爱情也是那么的不坚定。

第三:夹带私货。

文革时期,鸟叫毛主席等元素完全没有必要屡次刻意强调,仿佛导演和剧本要把这些压抑压迫的环境归结到这些元素上去,来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思想,我们会直面历史错误,但不需要以这种阴阳怪气和片面狭隘的表现方式用一时的错去弱化一个人,一件事带来的更大的积极影响,我看还挂了一个中国导演的名,未免太白眼狼了。

最后,植物学家种植和研究的药材药方,怎么着也造福了一方的人吧?

更别提可能全国被疾病困扰着的人都会受益,然后以他的角度看,就这么撞破媳妇和自己女儿的私情就这么死了,死后的待遇还不如一个什么社会价值都创造的外来人。

导演还利用庭审定罪阶段,把罪名归结到同性恋的问题上,那是同性恋的问题么?

自己的女儿知道自己爹心脏不好故意在他眼皮底下搞偷情啊?

被撞破的时候还亲手给了一棍子啊?

还有你搞同性恋可以,但那是你疏忽工作疏忽责任的理由么?

你想自由,我见你爹也没拦着你吧,全篇也没见道德绑架啊,想走不还是随时去庙里搞去打野了么?

再有,你知道自己哥哥是个什么德行,还让你心爱的人和他结婚啊?

这样就可以趁你哥戍守边疆的时候和已经完成婚姻的你嫂子偷情啊?

我的天,我说出来才发现这么逆天,这个李明也是一点儿主意没有,又想得到同性的真爱,又不想接受现实的束缚,自己喜欢的人说啥就是啥,没有对两个人未来的打算和主见,这是爱情么?

这不就小孩子过家家么?

 9 ) 握紧与放生

我看着你的眸,那么那么深深的,如同光影的游戏在这刹那失了阵脚,如同孩童时代的质朴从未褪去颜色,如同前世相约定的密码,如同来生定要实现的梦。

我想要握紧你,哪怕我心里怕着怕着怕的要命,怕我的刻意珍惜会伤了什么。

诚然你是一定知道的。

我却无法走近,就算我们相拥着几乎觉得拥有了整个世界,就算这一秒死去下一秒也不愿重生。

可是雾气氤氲中寻得的梦幻终究如肥皂泡般脆弱。

可是世界转动得太快我们已经晕头转向流血不止。

放生108只鸽子,便真的能够赎回我们前世的罪?

其实你懂的那只是我傻傻的表白,我扬起多么美好的脸看着你,我没有说我喜欢你,我只是看着鸽子划过天空。

于是在那瞬间我们互相完全属于彼此,未来变得如此可笑因为我们自己嘲笑自己。

于是在那瞬间一切都不重要了。

世界变得如此可笑因为它嘲笑我们的爱情。

就让今生化作灰尘共付诸一江深浅,没有来生我们也能永不分离水乳交融。

 10 ) 以死亡迎来了永恒

这部电影如果今天上映,评分会高得多吧。

华语电影里以女同性恋为表现对象的不多,而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声讨一件事,那就是父权的压抑和桎梏。

影片讲述了80年代两个女人的相爱。

孤儿李明将要去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向陈教授学习中草药知识。

李明初次登岛时提着见师礼——笼中鸟,此时在岛上替父亲剪脚指甲的陈安正是那只被困在笼中的鸟,她代替母亲做着父亲的佣人、奴仆。

实习一开始,李明便因拿错药被陈教授怒吼斥责,她想离开,安安赶去火车站,告诉对方自己也自幼丧母,从这一刻开始,面对父亲(父权)两人结成同盟。

而当听到哥哥写给李明的情书后,安安离家出走,这一次是李明前去找到了她,两人在饭馆亲昵,这一段落起于男人们的侧目和窃窃私语,镜头从一群男人摇到李明和安安,她们被男权围拢,却无所顾忌,这种无所顾忌震慑到周围男人,让他们感到慌乱,而李明与安安因相爱而生出勇气,勇敢地在公共场合亲昵,要知道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何等的勇敢无畏。

出走的女人回来后,两人一起去放飞了鸽子并祈祷永远在一起,鸽子象征自由、欲望,暗喻两人此后放飞自我、不再压抑自我,学舌的笼中鹩哥和放飞的鸽子是一组对比符号。

这样的放飞成了父亲口中“这个家乱套了”,所谓乱套其实不过是安安不再将他的需求放在首位,家以父为主,传统儒家文化大家长为中心,但陷入爱情的安安显然以李明为首位,李明不爱吃鸭掌安安便不做了,这对父亲来说是地位的挑战、权力的挑衅,所以他骂李明“祸害”。

对父亲来说,李明的存在,如同脚指甲剪出血时的刺痛,张开大口却无从训斥。

发现女儿与李明的关系后,父亲倒地死亡,两人被抓。

至片尾,哥哥回到家中,当起了“父亲”,父权从父亲流到哥哥,而更大范围的讨伐正在进行。

审判结果为死亡,实质是要维护那套男权体系,它怎能容你公然挑衅。

见有网友评这结局是在诬蔑,其实他大可查一查同性恋什么时候从精神病里除名的,人类进步实际非常迟缓。

放生台的两场戏,第一场是放飞鸽子,意喻精神上的解放;第二场是抛洒两人的骨灰,天地间荡漾着两人的嬉笑声,有形之身已死,无形之念永存。

死亡,是消失,也是走向一种永恒。

只可惜这部电影里的死亡是被动剥夺,而不是主动抗争,便少了批判力量。

想想玉娇龙那纵身一跃带来的震撼吧。

戴思杰一向关注女性情感体悟,这一部看下来更觉他超前于时代。

《鲜血淋漓第二季》短评

so,what's your point?

8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较差

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至少拍的很美。至少两个女子也很美。让大多数人不能认同应该是导演对中国国情以及那个年代认知的不足,让这个片子如此不伦不类。

9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还行

造作

10分钟前
  • 小嘎豆
  • 较差

过于刻意的电影...一切情节都有设计的痕迹...牵扯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居然连见到死去母亲的鬼魂从而得之以前姓名这种灵异片的东西都出来了...法院那段把观众都当白痴了...

11分钟前
  • 某茶君
  • 较差

小冉太美 les有点看不下去

12分钟前
  • fles
  • 推荐

混血挺漂亮

16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什么叫直转急下的剧情...

20分钟前
  • 憨蜜瓜
  • 还行

我不知道现在这件事变成什么样子,电影里太叫人窝火,什么是畸形的感情?是谁在定义?什么叫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这是生命!在这个残疾的国法、天理、人情和社会里一个生命只值7块8毛钱?

25分钟前
  • Uni Unicorn
  • 还行

1,李小冉真美;2,生在这种家庭,怎么可能觉得男人可爱;3,结局是写实还是夸张?

29分钟前
  • 文蒂潘边打滚边
  • 还行

其实我不敢看下去...相信你也是

31分钟前
  • TTTZB
  • 推荐

剧情还可以吧,但二个人明显不入戏呐

33分钟前
  • 人可
  • 还行

不说别的,导演的智商就让我觉得雷。。。《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是怎么拍出来的!!这片监制还是吕克贝松。。。

37分钟前
  • 小周炸学校
  • 很差

悲剧啊...

38分钟前
  • 是大鱼呀🐟
  • 推荐

画面很美,男权的感觉让人压抑,法国小美女演得有些生硬。。。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第一次看到國内的女同電影。震驚。感人。畫面很細膩,很美。

41分钟前
  • 梁膩膩
  • 力荐

法国还拍过这种以中国为背景的同性电影?蛮出乎我意料的。

4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较差

就觉得李小冉半裸着躺在雾气缭绕的中药房那幕有点美感,够香艳!

46分钟前
  • 豆婷
  • 还行

如其所言:只有她们彼此拥有审判彼此的资格。

49分钟前
  • 天光祐佐哉
  • 推荐

看的还是个删节版,减一星

50分钟前
  • 夏夏夏夏夏夏夏
  • 较差

“亲爱的不懂国情的戴先生,你明明是要塑造一个专制压迫的80年代中国,怎么可以给中国法庭安排如此奔放的戏份,这种情况,按国情应该是——捂得严严实实,才对。”

55分钟前
  • Cano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