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三将来时

Wir,未来的我们(台),别往心里去,别往心里放,No Hard Feelings,Futur Drei

主演:本尼·拉德杰鲍尔,巴娜芙茜·霍尔玛兹蒂,埃迪恩·杰拉里,克努特·贝格尔,尼尔斯·博尔曼,Katarina Gaub,Hadi Khanjanpour,Vanessa Loibl ,保罗·勒克斯,Sevil Mokhtare,Abak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年份:2020

《第三将来时》剧照

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2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3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4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5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6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3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4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5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6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7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8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19第三将来时 剧照 NO.20

《第三将来时》剧情介绍

第三将来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帕维斯(本尼·拉德杰鲍尔 Benny Radjaipour 饰)是一位精力十分旺盛的年轻人,他住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个非常前卫的街区中。平日里,帕维斯喜欢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蹦迪、喝酒、在夜总会中尽情挥洒这过剩的荷尔蒙,甚至有时候,他会为了寻求刺激,而故意去触碰一下法律的高压线。 某日,帕维斯的盗窃行为被抓了个正着,为了惩罚他,帕维斯被警方安排到了一间难民收容所里做义工,在那儿,帕维斯邂逅了名为阿蒙(埃迪恩·杰拉里 Eidin Jalali 饰)的青年,两人之间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随着阿蒙的姐姐巴娜飞(巴娜芙茜·霍尔玛兹蒂 Banafshe Hourmazdi 饰)的出现,他们三人陷入了一段疯狂的关系之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洛杉矶捣蛋计划濒危物种木乃伊历险记2达格利什第二季红白蓝薇琪的秘密信天游心智游戏直到明天独自一人的异世界攻略青春濛濛惊天绑架团请把你的窗户打开奉子成婚金陵十三钗东方朔电波袭击与你十年,予我半生囚禁网红尖子攻略乐坛毒舌嗡嗡鸡第十季警与囚第二季盛夏晚晴天真味小厨王星际迷航:奇异新世界第三季在你的冬夜里闪耀夺宝联盟仇杀病房翡翠凤凰女神来了

《第三将来时》长篇影评

 1 ) 惊心动魄的自由逃亡记

无法置信的边境历史。

1945年纳粹投降,东德在苏联管辖范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而西德被英国、法国、美国分区占领,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苏联在东德实现的共产主义及激进的计划经济导致东德经济远不如西德,东德人出逃西德。

最严重的便是人才的流失,东德便开始严格边境,因此,柏林成了唯一可以互通东西的通道,到了60年代,超过300万人逃离东德,1961年7月,开始建立“柏林墙”。

这不仅是德国分裂的象征,更是美苏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影片一开始,便是枪击强行翻越“柏林墙”青年的画面,德国首都被一条1600公里的柏林墙一分为二,柏林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严密的军事设施之一,除了厚厚的墙体,还遍布铁丝网、碉堡、暸望塔、巡逻道、反坦克拒马、士兵及猎犬。

当时出逃西德除了挖地道、驾驶飞机汽车、潜水、假护照,还有本片“热气球逃离”案例。

逃离东德难度之大。

影片《窃听风暴》也描绘了这样的时代,从本片《气球》中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例如冈特一家的隔壁邻居;大使馆周边无处不在的眼线;购买热气球大量布匹被告知上级;幼儿园老师见缝插针式询问家庭情况等,都说明了在东德生活隐私的无处遁形。

柏林墙推翻了,东西的壁垒却未消除。

随着东德公民日益高涨的出境情绪,1989年11月9日,沙博夫斯基将开放柏林墙误理解为即时,于是全柏林人蜂拥墙边开始跨越拆除。

虽然柏林墙拆除了,但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心理差距、思想差距的鸿沟却无法填补。

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归统一。

 2 ) 《气球》真实事件的一些细节

节奏紧凑,不啰嗦,非常精彩。

色调也特别顺眼。

影片主题不用说了,真实的事件往往更加精彩。

这里我搜集/翻译了一些背景资料,算是对电影的补充。

片中正在充气的热气球逃亡组合皮特·施特崔克(Peter Strelzyk)是一名电工,以前当过前东德空军技师。

冈特·韦则(Günter Wetzel)做过瓦匠。

他俩之前是当地的塑料厂的同事,后来成为好友。

1978年3月7日他们同意一起计划出逃,他们曾经讨论过多个方案。

他们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架直升机,但是很快意识到难以获取足够强劲的发动机。

机缘巧合他们受到一个关于热气球的电视节目的启发,开始研究热气球方案。

不过,后来 Wetzel 回忆说是由于一本关于国际热气球节的杂志的影响。

他们一共建造过三个不同的热气球(电影中只呈现了两个气球),做过无数修改,直到最终成功。

成功逃亡的两家人第一个气球:无法升空他们建造的第一个气球于1978年四月完工。

气球载荷750公斤,容量达2000立方米,空气被加热到100摄氏度。

他们计算需要800平方米的气球面料。

他们驱车50公里到达 Gera 的一家百货商店,买了1米宽、共850米长的棉布料。

店员惊讶于这么大的购买量,然而他们称需要这么多材料是因为要为他们的野营俱乐部做帐篷,蒙混过关。

Wetzel 花了两周,用一个有四十年历史的手动缝纫机,缝出了15米宽,20米长的气球“袋子”。

然而随后的实验发现气球不能充气,原因是棉布料太多孔造成漏气。

Strelzyk 花了数周烧掉布料,这个气球总共花费2400东德马克。

第二个气球:离边境只差180米这次尝试了多种面料:雨伞材料、以及多种塔夫绸(Taffeta)和尼龙材料。

他们在家里的烤炉里测试了材料的耐热性,用吸尘器测试漏气,以及用充满水的玻璃管来测试防水性。

雨伞材料性能最佳,但是最贵。

他们最终选择了一种塔夫绸合成材料。

为了避免大量购买布料引起怀疑,他们驱车160公里到了莱比锡的一家百货商店。

这次的幌子是他们需要材料来做帆船俱乐部的帆船。

如此大的量,必须要订货。

虽然很担心被 Stasi 盯上,他们仍然幸运地在第二天安全取到订货。

这回花了4800东德马克(1米宽、共800米长)。

回家路还顺手买了一个电机,装在缝纫机上用于驱动踏板。

有了电动缝纫机的助力,Wetzel 只花了一周缝好了整个气球。

新气球只花了5分钟就充上了气,然而燃烧装置还不够让气球升起来。

他们花了几个月,尝试了加倍燃气罐、和多种燃料组合,仍然不能升空。

失望之余,Wetzel 转而开始研究制作小型汽油发动机驱动的轻型飞机或者滑翔机。

Strelzyk 则继续研究提升燃烧器。

1979年6月,他发现把燃气罐倒过来增加的压力,可以让液态的燃料气化,足以产生更大的火焰(火焰足有12米高)。

1979年7月3日,第一次尝试,大约如片头展示的那样。

加几个细节:他们最终降落在离边境仅有180米的地方,此地正是边境雷区的边缘。

降落后他们不确定是否成功越境,随后他们发现一个东德小镇(Wernigerode)的面包袋子。

他们花了九个小时小心地越过边境地区,又徒步15公里返回升空地点,最终踩着请病假的点儿回到家。

这次尝试失败之后,因为担心被追踪,Strelzyk 还换了车。

1979年成功降落于西德 Naila 的热气球(此图是1985年空中表演时拍摄)©Günter Wetzel第三个气球:逃出升天他们决定第三个气球必须要有之前的两倍大,气球容量达4000立方米,直径20米,高25米。

气球面料需要1250平方米的塔夫绸。

这回他们在全国小量采购,以避免怀疑。

Wetzel 缝制气球的线长达6公里,Strelzyk 则重做了船舱,花了六周完工。

气球重180公斤,载荷550公斤,包括船舱、设备和“货物”(两家人)。

这之后便是如电影呈现的惊险逃亡历程。

降落后他们不确定是否跨过边境。

但他们发现几个细节:有东德不常见的红黄色灯、与国营集体农场迥异的小农庄以及更现代的设备。

就像电影里那样,两人遇到警察,准备问是否到了西边儿/投降。

他们其实注意到了警车是奥迪车(东德可没有Audi)。

随后便是我们看到的惊喜。

Are we in the West here?后续东德方面立即提升了边境警戒,关闭了所有边境地区的小型机场,以及关闭边境领空。

购买燃气罐时需要登记,可以用于制作气球的大宗布料购买也不被允许。

另外从东德寄给这两家人的信也被禁止。

Strelzyk 的兄/弟 Erich 在德国二台看到逃亡的消息,几小时后他也在波茨坦(Potsdam)的家中被逮捕以及以“协助和教唆逃亡”的罪名起诉。

Strelzyk 的姐/妹 Maria 夫妻俩也被判处两年半的刑期。

他们三人随后获释。

两家人一开始决定在气球落地的 Naila 小镇落脚。

Wetzel 找了汽车技师的工作,而 Strelzyk 则开了一家电视机修理铺。

受到东德情报人员的压力,Strelzyk 一家于1985年搬到了瑞士。

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他们搬回了 Pößneck 的老房子里。

Wetzel 一家则一直住在巴伐利亚。

2017年,帮助他们成功逃亡的热气球,永久陈列于巴伐利亚历史博物馆。

演员克莱舒曼片中 Stasi 中校在审问边防士兵时,提到他以前练游泳。

而其饰演者、“德国军官专业户”托马斯·克莱舒曼(Thomas Kretschmann)本人也恰是东德游泳选手出身。

克莱舒曼19岁时,身上只带了护照和大约值100美元的钱,跨越四国边境,耗时一个月,徒步逃到西德。

途中还因为冻伤失去了一部分手指。

(Sadly)每一个逃离的故事都精彩至极。

托马斯·克莱舒曼扮演的 Seidel 中校更多阅读维基百科条目,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本文从“逃亡组合”到“后续”的内容绝大部分来源于此)Peter Strelzyk 已于2017年辞世。

他的搭档 Günter Wetzel 仍活跃于各项纪念活动。

收录于巴伐利亚历史博物馆的二人信息/录像:https://www.hdbg.eu/zeitzeugen/detail/flucht-aus-der-ddr/peter-strelzyk/497https://www.hdbg.eu/zeitzeugen/detail/ddr/guenter-wetzel/445巴伐利亚历史博物馆展出的逃亡热气球(德语/英语)https://www.museum.bayern/en/collection/histories/peter-strelzyk-und-guenter-wetzel.htmlGünter Wetzel 为热气球逃亡建立的网站,包含故事细节和热气球设计:https://www.ballonflucht.de/home.html?content=home (德语/英语)巴伐利亚电台对 Günter Wetzel 的采访:Der DDR-Fluchtballon von Naila - die echte Geschichte vom Ballon | Zwischen Spessart und Karwendel(德语)https://youtu.be/Cs5QKVSELWgGünter Wetzel 自述:Der Wind kommt von Norden (德语)https://youtu.be/5tkW9ZcWU_8Günter Wetzel 自述:German History Day 2019: Günter Wetzel on his balloon escape (德语,英语字幕)https://youtu.be/u8V7kZun8FIThomas Kretschmann - Wiki 24https://24.fandom.com/wiki/Thomas_Kretschmann

 3 ) 好片子,如果没有画蛇添足,会更好。

整体比较紧张紧凑,热气球这个点子在当时条件下估计是真的可行。

可惜的是,这一家人在电影中真的对逃亡有些儿戏,要不是人人都要作死一发,估计早就安全逃到了。

缝补漏了,割不断绳索,两次感觉没有足量瓦斯,这种儿戏的问题应该出现在这部片子的逻辑里面么。。。。。

儿子的女朋友两次写信,居然还要带女朋友走,这么大人了,他是小学生脑子么??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剧情,本片节奏可能反而更加紧凑,深度其实在描写东德的社会状态中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不需要画蛇添足。

否则会因为小家子气的给自己加戏造成有点愚蠢尴尬的感觉。

2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估计会刚刚好。

 4 ) 真实事件的维基百科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East_German_balloon_escape影片基本上与实际事件差不多。

相关纪录片:- Netflix「White Rabbit Project」 episode 2, "Jailbreak"- PBS「History's Great Escapes」(2004)- BBC「Outlook: Fleeing Communism in a Hot Air Balloon」

 5 ) 最硬核的人权

估计90%的中国人看不懂这个片子,有房有车的幸福生活不珍惜,非要冒着巨大的风险逃到国外去,那里的月亮有那么圆吗?

成功者会被鄙夷,失败者直接被唾弃。

中国人逃国从来只有一个理由,没饭吃!

但凡有一口吃的,饿不死,就不会有大逃港。

所以在这片土地上最硬核的人权就是生存权,因为生存权也不是随时都有的。

 6 ) 隐形的气球和长城第三

2018年的德国电影《气球》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1979年身居东德的两家人克服重重险阻最终通过乘坐自制热气球成功逃往西德的故事。

该片豆瓣评分8.4,获豆瓣的“年度冷门佳片”提名。

故事本身情节并不复杂,而影片胜在情节紧张,节奏把控极其到位。

尤其是热气球翻墙这一创意也让不少观众大呼佩服——纯手工打造一套能容纳四名成人和两名儿童的热气球飞行器,这可不只是用缝纫机把帆布缝起来那么简单。

吊篮、燃烧器、鼓风机,还有飞行方案设计、时机的把控、如何掩人耳目……整个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统一啊。

屡败屡试的不懈坚持终于让这两家人获得了自由。

十年后,当柏林墙倒掉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的他们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呢?

在东德人民可歌可泣的翻墙史中,其实还有很多令人折服的天才创意,无论从技术含量还是紧张刺激的程度来说都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心生敬畏。

让我们先从柏林墙的前世今生说起——二战结束后,德国被一分为二。

随着苏联和美国,东西方两大阵营形成,一道铁幕在欧洲徐徐降下。

柏林因为被英法美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自然也分属不同的体制。

于是,从1945年起,大量东德人逃往西德,仅从柏林逃亡的总计150万人,所谓用脚投票,也不过如此。

为了阻止这一势头,东德在1961年8月,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在东西柏林间修筑了40多公里的一道由铁丝网和水泥板构成的界墙,随后通过不断进行加固,增加一些辅助设施(塔楼、暗堡、电网、路障等),逐渐形成了了一道170多公里的高墙。

一墙之隔,自由和极权,冰火两重天。

值得一提的是,柏林墙在修筑时的工程代号竟然是“中国长城第二”!

好吧,我想我应该知道“中国长城第三”在哪里了。

从1961年起,勤劳智慧的东德人民就开始了他们从未间断的翻墙壮举。

先说简单直接的,大家很容易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一位头戴钢盔身着东德军服的士兵,背着一把步枪,纵身一跃,从东德跳到西德。

这是一张真实的新闻照片:照片中的士兵叫舒曼,19岁,他是参与柏林墙建造行动的一员,趁着柏林墙即将完工,眼看铁丝网马上就要封闭,他抓住最后的机会,投奔西德。

当时在西德一侧的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抓拍到了这一经典画面。

另外,在柏林墙彻底建成后,直接破墙是最简单且大胆的方式。

在1961年当年就有火车驾驶员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乘客驾火车强行冲关,成功解救数十人。

挖地道应该算是最流行的一种逃亡方式。

据统计,1961年起直到1989年柏林墙倒掉,28年里德国人民总共挖了70多条地道。

之所以说是“德国人民”而不仅是“东德人民”,是因为这些地道不只是从东德挖往西德,还有从西德挖往东德的——西德人民主动出手解救自己的同胞。

比如,用半年时间挖出一百多米长的地道,一次性把数十名东德人解救出来。

一条这样长度的地道,除了耗费巨大的人力外,精密的设计和计算,组织协调和施工的艰辛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

还有更厉害的——弹射装置:使用该装置从东柏林的一座高楼起跳,向西柏林方向发射,在空中打开自制降落伞落地。

空中滑轨:用弓箭发射钓鱼线到西柏林大楼,接上缆绳,利用滑轮飞跃直达。

我最爱的是这个——潜水艇:1968年,一位东德工程师凭借自己精湛的工艺,手工打造了一艘单人潜水艇,在水下航行5个小时后成功在西德上岸。

此人后来被西德一家公司高薪聘用。

逃亡的旅程也是展示个人才艺的过程,有这门手艺,哥到哪都是金饭碗啊。

史料表明,柏林墙建成后直至1989年,为了投奔自由,有数百人在逃离东德时被当场打死,约7万人被捕并遭监禁,成功越墙的不到一万人。

极权国家哪怕通过虚伪的宣传机器把自己吹到天花乱坠,终究挡不住追求自由的脚步——哪怕脚下是鲜血铺就的泥泞,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中国长城第一”其实是抵御外敌入侵所筑,中国后来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无形的墙,比如“不许片帆下海”的闭关锁国,其结果有目共睹。

我们的国界上已经不再有有形的墙,所以也没有偷渡的热气球。

当今之世,我们的身体已经可以不受约束的走出国门,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想象,在心中构想那些隐形的气球:它们升腾在虚无的空间,无影无形,却满载我们求真的希望,来去倏忽之间。

最后,借用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柏林墙建成后访问西德时一次演讲中的句子:“民主虽并不完美,但我们从未垒起一堵墙,把人民挡在其中,阻止他们逃离我们。

”我想引申一下——“民主国家也没有阻止他们的人民向墙外张望。

 7 ) 故事里ballon升起,现世里家庭坠落

这篇影评很简短,它只想通过一个关于家庭的视角来看待世道的匮乏。

在一个xyz的坐标系统里,一枚升空到1800米的ballon会使得作为第三维的z轴凸显;而人作为三维动物,这是他本身能够进入的维度,因此本片不是科幻。

外头的夜照样是漆黑,但知道自己在更高处的人们,是有希望的人。

东德的反派,尚余基本的人性,而人性渴望从前后左右都受阻的世界里突围。

“不许升空”构成了地球人对地球人的统治,上升就是革命与爱欲。

而发动革命的最小单元是家庭,国安局忙不过来对付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却能随时“升空”的家庭。

同样的道理,《农民宇航员》中的FBI照样不给力,美国对于企图升空的家庭也是毫无办法。

气球升空,火箭腾空,对地上的每一个还没忘记上升的灵魂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希望与鼓舞。

幼儿园老师的选择比所谓的“反派不给力”更微妙地说明了这一点(到这个田地,“和平演变”也就是以10年计了)。

可是,只要家庭被瓦解,只要孩子背离亲爹亲娘,那ballon式的计划就会失败。

于是,家庭被以一种新的方式所瓦解了,当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被学校和各自的手机所瓦解,孩子们不再明白何谓重要,而家庭计划只剩下度假方案、换房规划以及孩子的出国读书的计划……这个时候,人就弄破了气球,不再升空,他们就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维的人”,one-dimensioned man。

没有爱欲,没有革命,没有理想。

如今的气球,都是淘宝同款,它不再来自地下室的缝纫机,而是来自快递送来的纸箱。

父母亲高高兴兴打开纸箱,为里面的气球充气,有些讲究的还专门买了氦气罐。

另外还有些气球,它们被充气后会变成标语:“Happy Birthday”,“Merry Christmas”。

就用这些ballon为孩子的party张灯结彩,GDP稳定增长,一切都很好。

 8 ) 三瓶啤酒和对自己负责

简介里有一句,你不只能点三瓶啤酒,你还得为自己负责。

这句话很有意思,因为在东德的酒吧里,每个人都只能点三瓶啤酒,注意,每!

个!

人!

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工人,不管你是经理还是服务生,你都只能在这里喝三瓶啤酒,品质优良,不打折扣的,没有有害添加剂的,最好的啤酒!

而在西德,能喝这样好的啤酒的,只有高官和经理,他们能喝不止三瓶,倒马桶里都行。

而工人和服务生是不配的,他们要么只能喝损害寿命,导致失明的工业酒精,要么被高昂的物价和低廉的薪资压垮,连劣质啤酒也喝不起。

 9 ) 能力

无论什么年代,看来都只有聪明且有才能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

古今中外,无论是悬疑片,战争片还是灾难片,剧中人物要么有着精明的头脑,要么有着生存的必要本领。

在陷入绝境中才能够凭借一套本领让他们摆脱困境。

《误杀瞒天记》里男主角看了1000多部电影,并且会多国语言。

《后天》男主角杰克是气候学家,儿子精通物理。

这些不是有种一套本领吗?

当真的陷入困境,那么,自身能力真的很重要。

 10 ) 问题在于书读的太少,袁爷爷喂得太饱

在东德逃往西德的300万人的同时,西德也有100万人逃往东德;逃往西德的人中,有50万因对西德失望,而逃回东德。

很奇怪这部片的评论为何政治因素混杂这么严重?

西方意识形态自我高潮也就算了,咱们跟着吹捧有啥意义?

当然不是在洗白东德时期的暴政,但就事论事,电影本身营造紧张感极其刻意,本来不值得紧张的段落非得强加音乐,放慢镜头,营造一种紧迫感,居然也有人评论全程高能,高能你个鬼哦你怕不是心跳紊乱吧?

9012年了,还有一堆小文艺在底下呼喊“自由诚可贵”,“民主的光芒”,“政治压迫”,“东方某国”,“佩服人家勇气和智慧”。

拜托,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自己能不能长点脑子?

怎么没见小文艺在《红色娘子军》下面这么高潮呢?

都是“真是历史事件改编”呀!

西方拍的就是皿煮滋油,中国拍的就是专制洗脑?

自己想想是不是在玩双标?

西德自古经济超越东德,柏林墙倒塌后,从东德去西德的人更多了。

没暴政了,没专制了,为什么还跑?

还不是混口饭吃。

哪来那么多意识形态挤压出的眼泪,书读的不多,饭吃的倒挺饱。

撑的。

全是袁隆平爷爷喂得太撑了。

《第三将来时》短评

乱七八糟的情节!但是画面很美很好看,女主颜值无敌,每一帧截图都像油画,宫廷奢靡豪华也是很养眼

3分钟前
  • 黑糖小栗
  • 较差

初遇的那一场意外的舞台,好美啊,配乐加慢镜头。

8分钟前
  • 时针向左
  • 还行

片尾字幕有点心酸。Ingeborga Dapkunaite 现在到处打酱油更心酸。

11分钟前
  • vivi
  • 还行

真正的贵族

16分钟前
  • 忻田
  • 推荐

电影和主题配乐气质太融合非花非雾,夜半来天明已去

18分钟前
  • MMOO
  • 推荐

尼古拉皇储在剧院观看芭蕾舞表演但芭蕾舞演员玛蒂尔达却在他面前春光乍泄弄得尼古拉很不自在。1888年列车脱轨事件后亚历山大三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驾崩。尼古拉还没最好准备成为新沙皇,他仍然和玛蒂尔达泡在一起但是他俩的身份不允许他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德国的公主阿历克斯将与他结婚,为此他必须放弃和玛蒂尔达的来往否则威胁到皇位。向玛蒂尔达求婚者很多还包括堂弟安德烈,但是尼古拉二世在与玛蒂尔达的关系中总是犹豫不决而玛蒂尔达每次逐渐对他失去信心的同时又再次投入他的怀抱,保安长很讨厌她,给了她许多次机会放弃但她就是不肯最后干脆决定让之前袭击尼古拉二世并爱慕玛蒂尔达的军官前去,保安长借此机会可以很干净地除掉二人但玛蒂尔达活了下来但保安长不允许俩人再有来往。俩人成全了对方,加冕后尼古拉最终选择了责任。

21分钟前
  • Космос
  • 还行

每个嫁到沙俄的公主都被演绎得如此自我奉献和全心全意的忠诚.......

26分钟前
  • ruyine
  • 还行

我以为海报上有丹尼拉但是他并没有什么戏份。还可以

30分钟前
  • 宝石
  • 还行

真滴是超级狗血玛丽苏大片,不过女主真的好好看啊维持我一直看完 ಥ_ಥ

34分钟前
  • Jettatore6
  • 还行

还好女主没嫁给沙皇,活了一个世纪,到老了应该感慨良多

38分钟前
  • Caroline.Xin
  • 推荐

好华丽好潦草

39分钟前
  • 泡碗面
  • 较差

5 24 44女主除了🐻小点其他完美magnet:?xt=urn:btih:8CAA6EFF27AA4E3FA0049AE4B38F5B728C2B6778

42分钟前
  • 只因太美被抓
  • 力荐

画面美,音乐更是古典浪漫,但是故事一塌糊涂,剧本就像看范冰冰的《杨贵妃秘史》,什么玩意儿?另外,美人真的是美人,就算是很无聊的剧情,我冲着美人脸也能坚持完。

43分钟前
  • 撒野百合
  • 还行

RUSSIA,服装和音乐太唯美了。

47分钟前
  • 一光年
  • 推荐

用一流的布景+服装+道具和精致的摄影风格拍出来的二流爱情片,经典的大女主N角恋剧情,但历史上玛蒂尔达也没那么痴情啊,她和尼二的感情更没那么轰轰烈烈,俄国宫廷这种风流韵事多了去了然后预告片竟然宣传什么红颜祸水差点毁掉一个帝国似的,为了女人放弃皇位一看就不是罗曼诺夫家那群狠人能做出的事。卡司的选择可圈可点,艾丁格和尼二确有神似之处,皇后的演员也有些像亚历桑德拉,来自波兰的女主一眸一笑一回头都超有气质,简直不要太美。

50分钟前
  • AdjaniCC13
  • 还行

女主角太勇敢了,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勇敢并且热烈的追逐自己想要的。为了出演新娘角色,把老板抱在怀里转晕,我要我要我要……这一段竟然是最打动我的。

54分钟前
  • 人生价值
  • 推荐

过年给妈妈看

58分钟前
  • 第三人格看世界
  • 还行

玛蒂尔达不仅漂亮而且才华出众,还有个好结局

1小时前
  • 丫丫呢
  • 还行

一般般吧 课上一起看的 服化道很美 场景很美 女主很美 然后也就没什么了 情节和剪辑很奇怪 感觉很多地方接不上 和末代皇帝差远了 不能相提并论吧

1小时前
  • tidewater
  • 还行

门当户对,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品味和思想

1小时前
  • 远方传来风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