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的戏#合法伴侣 #specialcouple
上半年上映的时候就很想去看的片子,因为我喜欢白客,其实他脸型骨架都很好看,五官也蛮帅的,但却一直被陷在屌丝的包装里头了。
在这部片子里,自然成了男二号,给李治廷做配。
事实上本片的选角就非常恶搞,李治廷这种abc腔还要配合找一个东北味的老爹,真是牛了个大逼。
影片讲了一个为了留在英国,而假扮同志结婚的事,段数上肯定是不能跟李安的《喜宴》相比了,但人家就是为了走个搞笑的路子,再套上伦敦的美景,毕竟导演的段数和路子也一样,能多拍影片上映就是新导演们目前最应该做的事。
中青年男演员是最豁的出去一代了,一个个都毫不吝啬的在镜头前各种展示法令纹、鱼尾纹,自我形象控制比起女演员,真是实际践行了“粗燥”二字,但我觉得私底下还是有把各种瓶瓶罐罐用起来的。
两个男主好像戴了个假发的在演戏,随时都能感觉到头套的一股臭味,那个像地下室一样的小房子简直是我们对于欧美电影最大的回忆了,每次看到都觉得有点无法理解,但还是感到有趣。
我还是蛮喜欢看白客拌深情的,但其实可以着重一点表情控制,可以不用太多不吝啬的展现皱纹,里头的一些直男卖腐的桥段,用在电影里会显得可以但是仍然不够,毕竟观众的眼睛和口味都是越来越挑。
李治廷真是脸和身材太不符,除了英文口音可以洋气13倍之外,其他的呆能算中规中距。
女主的水平在整体设定的情况下发挥不了太多,但有几个侧脸的表情镜头,还是很美的。
最有意思的是酱油房东夫妇,移民局华生还有那个狗了,成为了推进剧情的小小亮点。
成片和宣发都挺粗糙的,但我还是看了。
去年上海电影节,有幸蹭了张友人的票,提前看了这部片子。
首先,白客好帅,真的,完全不输李治廷,剧中的英伦范让他在形象气质上完全颠覆了之前万万没想到的屌丝印象。
作为一个喜剧片,故事讲的很完整,虽然略有俗套,但是几乎每一个笑点都能得到观众积极的反馈。
在伦敦的实景拍摄也很美,探长的客串也很棒,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
当时看完也没有放在心上,就这么过去了。
可在大半年后我居然在B站刷到了这部片要在内地上映的预告片。
点进去一看,百分之八十的弹幕和我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惊讶中带了那么一丝质疑“啊啊啊太好了居然上了”,“啊啊啊这也能上映吗”,甚至还有美好主义者说出了什么”现在的一小步,将来的一大步“之类的说法。
一通惊讶和小小的欢喜过后,我内心只有难过和惭愧,我感觉我们,我自己,我身边热爱电影的朋友,或是素未谋面但有同样热爱的陌生人,面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喜剧片的上映竟然是如此剧烈,只是因为在这部片子里两位男主打了点相关的擦边球。
对,我还在称其为“擦边球”,因为在我们现在看来这还是没办法走上台面,能上映是意外,是惊喜,不能才是正常,才是理所应当。
和朋友之间的戏谑但真的是这样子吗?
我感觉,我们好像被阉割,被阉割到那个东西彷佛根本就不属于我们,从来就没有在我们身上出现过。
其实根本不是,它一直都在。
我们也上过球台,打出过一些好球,只是现在球杆又被没收。
我没有办法去评判一些大抉择,我只能看着自己的下意识反应,察觉到它与原本的样子的不同,然后想办法去改正,去接受不一样的全新的美好的东西。
而单论这部片子,作为喜剧片是合格的,让大家哈哈一笑就算是完成了它的本质工作。
内心还是很肯定它的,毕竟之前好久连球台都没能上,现在打打擦边球就不错了。
希望之后可以真真正正地打一场球,真正意义上的,不慌不忙不躲不藏的,像《Love,Simon》和《Call me by your name》这样子的好球。
《爱你,西蒙》
总体来说,笑点不够低。
(不知道说自己还是说剧情) 一开始是奔着白客去的,但是一到“金天”落寞等比较低频情感费戏份时,我又从“王大锤”的角色扎进去了。
剧情很平,一个疑问,为什么古大白的吉他被砸,跟女主有关系呢?
他不是自己见义勇为失败,连累吉他被砸以后,才遇见“路见不平”一棍锤的熊猫人么?
女主唯一高光滤镜就是摘熊猫头那里。
好看。
电影的配乐,我比较喜欢,有踩点。
最后有个镜头,在里奥的酒吧,照片墙上的一对男同性恋者。
前后出现两次,一次跟着移民官华生的视线到,最后我才发现照片上的是年轻时期的华生。
不清楚2019年英国对于同性恋者的看法,但是我想了想,之所以华生会追着金天、大白不放,应该也是维护同性恋群体。
毕竟他们这是假的,借着好不容易得以实行的同性恋婚姻法,获得永久居住权。
秩序固然是会有漏洞的,而千方百计钻空子的那些人,只会让秩序变得搞笑又荒诞。
以上。
合法伴侣 (2019)3.4201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喜剧 爱情 / 黄雷 / 李治廷 张榕容
恰好学校也刚解除封禁。
于是今晚包场看的,凌晨后匆匆回校,写下这篇思绪尚乱的短文。
简而言之,看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
作为一个同志,看完之后,一方面为影片中透露对性少数群体的友好感到感动,比如说金天他们家摆放的彩虹旗🏳️🌈(emm……虽然是刻意的)还是移民局工作人员友好的态度。
但是一方面,我也在观影过程中,为演员部分的台词和动作感到不舒服,比如影片中给金天做笔录的那位女工作人员的奇怪笑容(抱歉,我不喜欢这种嗑cp的笑容)。
让我立刻难过的台词是,金天和古大白说的“那不是不能和女孩子谈恋爱了?
就断子绝孙了?
”第二点尤其是我们这个群体大多数人的痛,因为,总会有人会用这类话反击我们。
我只想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的,为了他人目光而活的“假”的自己,又有何意义?
让我不舒服的动作是,古大白整蛊Harry时娘里娘气的语气和动作,难不成不是对于我们这个群体印象的固化?
就我而言,如果我喜欢一个娘里娘气的人,那我为什么不直接喜欢一个女孩?
(当然我不会)影片中,我觉得的唯一亮点就是古大白父母来伦敦的桥段了。
虽然表现方式很“电影化”,但确实是这部影片唯一让我乐开了的地方了。
国内的大环境,其实能有一部带龙标的涉及性少数这类敏感话题的影片着实难得。
但影片中一方面让呼吁“勇敢做自己”,一方面又继续刻板化这个群体的印象,这种矛戳盾的做法我着实搞不懂。
我是觉得,这影片是在消费我们这个群体。
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积极意义:倘若能换来更大的曝光度,慢慢推动平权进程,让我能够无愧于心的和心爱之人牵手于阳光下,我觉得倒也无妨。
毕竟,这条路难走,代价自然也应是等量的。
看到很多人骂这个片子打擦边球,消费同性群体😂怎么说呢?
我当然也是一边吐槽,一边看完的😂好家伙!
开篇就是一个丑到抠脚趾的Ae模板片头的迎头暴击,紧接着就是一些想不通哪里来的即陈旧又幼稚的烂桥段们🙃但是,咱们说回擦边球的事情,消不消费的,得先提一个词“女性主义”,这词主张“性别平权”。
那么,我觉得如果在同性电影里玩异性梗没问题,同样的在异性电影里玩玩同性梗就确实没必要上纲上线。
另外,最让我有印象的其实是大白父母刚到英国的那个电视采访。
“语言不通”的中国父母,对上“沈阳汉语十级”的英国小哥,在小哥“重点全无”的灵魂翻译下,最终有了“开放”父母支持儿子同性婚姻的佳话。
不知是导演确有此意,还是我过分解读……总觉得这段刚好像是在说……目前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能在“并不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在省去“同性”“出柜”这些的关键词的情况下,才能够如此自如且骄傲的表达出对于一份爱情、一段婚姻的支持。
(本文包含影片剧透,请谨慎阅读)最近,一部「同性恋电影」《合法伴侣》悄悄走上内地银幕,讲述了一对直男伙伴为了留在英国而不得不注册结婚,并引发一系列误会的故事。
如果不出意外,《合法伴侣》是目前内地第一部以「已婚同性伴侣」为主角且获得放映许可的国产电影,在这一层面上,本片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那么,《合法伴侣》是一部好的「同性恋电影」吗?
01 《合法伴侣》「恶意消费」同性恋了吗《合法伴侣》的剧情并不复杂,古大白和金天是共同在英国生活的直男发小,因为机缘巧合,大白错过了办理签证的最后时机,即将被驱逐回国。
为了帮助好哥们在英国继续追逐音乐梦、不让大白的父母失望,取得英国护照的金天决定和大白注册为同性伴侣,由此来化解大白会被驱逐的困境。
为此,兄弟二人不得不面临签证审查官的一系列审查,电影的主要剧情也围绕着「逃避审查」而展开。
为了迎合「同志」主题,影片在宣传剧照中致敬了李安执导的经典同志电影《断背山》,男主房东家频频出场的宠物狗也被网友解读出「柯基(磕基)」的隐喻。
不过,观众对于这一「同志题材」并不十分买账,上映两天后,《合法伴侣》的豆瓣评分仅有4.0,并且多数网友批判其「恶意消费、污名」同性恋群体。
《合法伴侣》真如豆瓣评论所言「恶意消费」同性恋了吗?
我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了电影院,但在观影结束之后,我却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评价。
作为一部以「直男扮gay」为主线的电影,正如影评所言,影片中出现了不少主角对gay的刻板模仿:为了逃避签证官的审查,对gay并不了解的金天和大白不得不开始从头「学做gay」,二人在家中贴上肌肉男海报和彩虹旗,戴上粉色领结、抹指甲油,甚至刻意向审查官抛媚眼、翘兰花指。
这一系列剧情也是被豆瓣网友最为诟病的地方。
但需要注意的是,影片中直男主角对gay的「刻板印象」的模仿,正是反映出了现实中的直男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对于gay的真实生活充满误解,二人对于「同性之爱」的表现刻意而拙劣,以至于签证官才会对二人的感情是否真实产生怀疑。
而随着剧情发展,影片也突破性地对这一系列刻板印象进行了解构。
大白回到家中后,扔掉了粉色领结,帮金天洗去了刚涂抹的红色指甲油,并对签证官说:“这样刻意让自己看起来很gay是愚蠢的,我们是真爱,真爱不需要被审查。
”这一段剧情,对于现实中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误解进行了回击,更强调了「不要去刻意迎合,要真实做自己」的价值观,而这也是影片想要向外界传达的核心价值。
难得的是,影片对于性少数社群并没妖魔化呈现。
为了了解真实的同性恋群体,男主来到gay bar(同性恋友好酒吧)取经,并和大家欢快地「打成一片」。
在一番考察后,二人得出结论:gay并不是在外表上可以简单模仿的,而是真情实感的「来电」。
如果说公众对性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总是不可避免,那么《合法伴侣》对于传统刻板印象的解构就是具有突破性的。
在日益保守的内地影视市场中,能够看到一对同性合法伴侣,甚至被当代内容审查「讳莫如深」的「彩虹旗」也可以频频出现,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或许正如一部分支持本片的网友所言,比起出现什么样的同性恋,同性恋能不能被看到才是当前更重要的议题。
当然,在电影制作上,《合法伴侣》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影片对于冲突的制造颇为刻意,人物形象较为平面,而一些对剧情推进起到关键作用的转折也不够丰满。
在价值传递上,影片对于性少数群体刻板印象的打破是有积极意义,至少这一点,制作方是有心的。
02对「同性恋困境」无处不在的映射事实上,大白与金天的婚姻关系是「虚假的」,两人只是兄弟友谊,彼此之间缺少爱情的吸引,这让我想到了国内性少数社群中经久不衰的议题——「形婚」。
是的,这段「合法伴侣」关系,本质上就是一段「形式婚姻」:金天与大白之前没有爱情,二人婚姻的缔结是为了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婚姻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一层伪装。
它映射了当代同性恋的现实困境:为了隐藏真实的自己,不得不与不相爱的人结婚,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父母、亲朋、同事、社会等「审查官」的审查。
不仅如此,为了维系自己的「gay形象」,金天与大白在面临自己真爱的女性时,仍不能敞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面临大白父母的突然拜访,二人还得一边维持兄弟形象,一边提防外界对其是否是婚姻关系的质疑。
在与真爱、家人、审查官的斗智斗勇中,他们领悟到了与长期在「自我与现实」中挣扎的性少数群体共同的生命经验:撒一个谎,得用一百个谎去圆。
影片对于同性恋者现实困境的展现不仅于此,在一些细节上也能看得出制作方对于现实的关照。
影片中,女主赫敏在与大白的长期接触中忍不住动情,醉酒后的她对大白说:“如果你是直男该有多好。
”对于同性恋者而言,这句话的杀伤力正如喜欢上同性直人好友并表白后所收获的「扎心」语录:“你要是个女孩/男孩,我一定和你在一起。
”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白的父母在为数不多的出场中,一直在反复强调一个概念,即「中国人的面子」。
在形婚议题中,「面子」总是相伴左右,许多性少数伙伴选择形婚,都是为了维系一张张「面子」:自己的面子,职业的面子,父母的面子,家庭的面子......一张张面子,不仅限制了性少数的人生选择,更裹住了ta们最真实的面孔。
影片中,面对记者“对于性少数社群有什么寄语”的提问,大白回答:“希望大家要勇敢做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和爱的人。
或许我们会受到世人的反对,但也可以勇敢面对,不要让谎言带来伤害。
”这段独白,是面对真爱而不得不隐藏真实自我的大白的内心写照,更是性少数社群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或许,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每个人都要面临「出柜」,去努力让这个世界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03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同性恋电影」其实,不难理解网友对于《合法伴侣》「恶意消费同性恋」之嫌的警惕。
一直以来,中国性少数群体在公众视野中都处于「符号性灭绝」的状态[1],即使有所呈现,往往也伴随着刻板、偏见与污名。
在2008年12月上映的、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非诚勿扰》中,演员冯远征塑造的男同性恋者「艾茉莉」受到不少争议。
其作国内主流商业电影中首次直接出现的同性恋者形象,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出的「女性化气质」被同性恋社群视是对男同性恋者的「揶揄嘲讽」,并认为强化了公众对于男同性恋者的刻板印象[2]。
不同于社群内部的批判态度,社会学教授李银河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李银河提出,在公开放映的主流商业电影中能出现一位同性恋者是一个「突破」,从世界范围看,这符合同性恋电影的发展规律,即从「刻板印象配角」到「正常形象配角」,再到「同性恋电影主角」,最后是「一般电影主角」的阶段发展。
[3]而从另一层面来看,社群对于「女性化」同性恋形象的厌恶,是否也是对具有女性化气质的同性恋者的「割席」呢?
按照李银河的观点,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银幕中的同性恋者是否已经可以实现由「刻板印象配角」到「正常形象配角」的转变?
事实上,从《非诚勿扰》的「女性化」喜剧角色艾茉莉,到《烈日灼心》中为了逃避警察追捕而被迫与男性发生亲密关系的辛小丰,再到近日《缉魂》中的「骗婚杀人gay」,内地银幕中的gay总是以一种「消极」的姿态被「暧昧」地片段化呈现,这使得同性恋者(特别是男同性者)的形象被单一化、平面化,甚至负面化。
我们不禁要问,在今天,遵循「刻板印象」依然只能是同性恋者能出现在国内银幕上的唯一方式吗?
进一步地,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同性恋电影」?
然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当前的内地影视市场中,真的有「同性恋电影」吗?
2017年6月30日,广电总局主管的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通过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其中第八条将同性恋界定为“表现和展示非正常性关系、性行为”的“渲染淫秽色情和低级庸俗趣味”的“应予删除”的内容。
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曾就《通则》涉嫌歧视同性恋而提起行政诉讼,无奈两审均败诉(点击这里查看:“驳回上诉”,这是“《通则》案”的终审判决)。
如今,「同性恋」依然作为「应予删除」的内容出现在《通则》中。
审查制度让性少数的面貌单一化,而在《合法伴侣》之前,我已经太久没在内地院线电影中听到「同性恋」三个字,更别说还能在银幕上看到「彩虹旗」和同志酒吧。
从「符号性灭绝」到「审查性公开」[4],对于银幕中尚且能积极、正面出现的性少数符号,我们仍要去珍惜,哪怕是一个难以被察觉的「隐喻」。
或许这会显得卑微,但已是性少数社群为数不多的能被看见的方式。
「被看见」与打破「刻板印象」同样重要。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影片能勇于突破刻板成见,也期待着,中国有一天能出现真正的「同性恋电影」。
注释:[1] 王浩:符号性灭绝语境下的《非诚勿扰》──同性恋被允许怎么呈现,http://www.fridae.asia/hk/gay-news/2009/02/23/4615.fuhaoxingmiejueyujingxiadefeichengwuraotongxinglianbeiyunxuzenmechengxian,2009年2月23日。
[2]凤凰娱乐:冯小刚电影丑化同性恋 网友高呼“非诚勿扰”,http://ent.ifeng.com/movie/news/mainland/200812/1224_1845_936854.shtml,2008年12月24日。
[3]同[1]。
[4]魏伟:从符号性灭绝到审查性公开:《非诚勿扰》对同性恋的再现,开放时代,2010年第2期。
合法伴侣》作为一部以留学为背景的喜剧爱情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幽默的叙事风格,成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影片由黄磊执导,李治廷、张榕容、白客等主演,讲述了一对好友为应对签证危机而假扮情侣的搞笑故事。
首先,该片的题材新颖,以同性伴侣的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影体验。
影片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笑料制造,更通过夸张的情节展现了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误解,并在欢笑中传达出对真爱的尊重与理解。
这种大胆且不失温情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
作为一部爱情喜剧片,最尴尬的莫过于——男女主角没有CP感和刻意制造笑料。
不合格的剧本、剪辑造成男女主角的感情进展莫名其妙,从男主对失恋女主的同情到两人产生感情,整个过程像按下快进键,没有足够铺垫,让人觉得突兀,好像两人最终走到一起,也是为了解决男主的身份问题。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有问题。
剧情主线是男一男二通过假扮同性恋,欺骗移民官,试图留在英国。
其间,为应付移民官检查,出现很多对于男性同性恋者的刻意模仿,制造低俗笑料,容易引发观影不适。
这部电影剧情真的让我如鲠在喉,本来看预告片我还是很期待的,毕竟剧情设定和主角颜值都可,昨天上映我吃过午饭就买了票去看了,从剧情刚开始10分钟我就懵了,不是,为了推进剧情主角人设这么无脑的嘛,在英国呆了很多年且不准备离开却拖延症晚期把签证续签手续定在了限定日期最后一天也就算了,当天明知道自己有事去办中间见到一个小哥被围堵立即不管不顾冲上去了,两人一起分开逃跑还非要把混混引到自己这边导致被打进警局错过续签。。。。
到这里我忍了毕竟不这样没法点题假结婚对吧,继续看下去我又懵了,大哥是你要被遣返不是你哥们,你哥们各种为你操心你还不愿意,就只会说我不能回去然后还各种误事,你哥们在努力帮你演戏应对移民局调查你还有闲心撩妹,各种帮隔壁美女装男友赶前男友,大哥!!!
上点心好吗???
如果移民局审查不成功不仅你不能留在英国你朋友也会接受惩罚啊!!!
我艰难了坚持了一个小时实在看不下去了,在他再次在妹子梦游时表白说妹子各种优秀我撤了,欺人太甚,自己的事一点不放在心上全让别人帮你操心,不顾及形势发现不合时宜的感情,就不能移民局调查通过续签完成之后再谈恋爱吗?
无语,有生之年竟然看到了无脑小废物的男主人设????????
还有另一男主也让我摸不着头脑,相对来说白客人设尚可演的也很棒,各种出力帮竹马兄弟没什么大问题,但问题就在于他过分热心,中间甚至有很多片段感觉他真的对兄弟有感情在吃醋,这就很无厘头了,毕竟开头他就准备跟女友结婚了甚至连父母都报备过了又来这一出?
所以他的感情归属到底如何?
没坚持到最后很抱歉没法继续排雷了,如果跟我有相同雷点且比较纠结剧情逻辑和人物设定的可以不用看了,如果纯粹看帅哥不讲逻辑的随意!
#合法伴侣# 2星/40分近年来,中外合拍片常常陷入“烂片”的泥沼。
一方面,跨文化题材本身就容易引发两边不适另一方面,中国脸说太多英语台词也不够接普通中国观众的地气
而这部由李治廷和白客领衔的《合法情侣》却踩到了一个题材深坑:假扮同性恋假结婚骗身份。
李治廷饰演的男主,因为见义勇为而耽误了签证续签的deadline,即将被驱逐出境。
在一位“腐国”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下”,已经是英国籍的好哥们白客决定与李治廷假扮基友,通过假结婚,来拿到身份,没想到遇到鲁伯特·格雷夫饰演的移民官百般怀疑。
除了这条有三重道德瑕疵(假扮同性恋+假结婚+骗身份)的主线之外,导演还加入了李治廷对付张榕容的渣男BF,巩汉林江珊饰演的父母来英国探亲莫名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支线情节。
不得不说,《合法情侣》所有的笑点均是基于对同性恋的刻板印象:粉色领结,印花衬衫,娘炮气十足的格子西装。
最恶俗的是,张榕容的渣男BF,为了羞辱李治廷,竟点了一份“超小香肠+两个荷包蛋”的套餐。
实打实的恶意嘲讽。
而巩汉林和江珊夫妇因为不懂英文,在接受英国电视台关于对儿子出柜看法时,竟回答了“全力支持”。
真是一点也不好笑。
和很多烂片类似,此片最喜欢用音乐来煽情,明明没什么情绪,非要用BGM硬煽两人的感情有多浓烈,最后要硬要来个【坦诚一切+真实异性恋战胜假扮同性恋】的结尾,实在是太尬了。
总体而言,《合法情侣》又是一部不清楚自己定位,胡搞一气的大烂片。
无论是英国人/中国人/同性恋/异性恋,都会有一种被冒犯的不适感。
这样的合拍片真的从一诞生起,就是一个怪胎。
又有人在电影里干了我不敢不会但想去做的事。
小男主好漂亮,安静又易碎的冷调玫瑰
有和《系统破坏者》一脉相承的“表达过度”嫌疑以及“演技少年主角”设计,也同样与2020年各方撕到头掉的《娇娃们》游走在禁区之中;救赎、禁忌以及释放的捕捉固然生动,但不清楚这里的表达到底在追求什么。与其说是真切审视角色,却更只让人感到不安与刻意。
前半段非常好,看得出来la fémis的训练行之有效。尤其是测脉搏和îles这两个细节写得尤其自然巧妙。可惜后半段尤其是结尾不知道怎么收束,显得虎头蛇尾。不过看完以后想想,如果我小时候遇到一个像Antoine一样温柔有爱心的老师可能我也会爱上吧。
MyFFF
这种虐恋有谁不爱呢
结尾没拍好
难道现在小孩的性成熟已经这么提前了?还是当下电影无法在成人世界再获得创作的心性探索 ,转而走向小孩子的世界。
3.5,补标,勇敢真诚
假如我在影片一半时告诉你她是个女孩,那么你第一次看到他时,内心最深处的某些情感可能就消失了。我觉得这是最奇妙的地方。
有清澈而泛光的瞬间~(小男孩总让我想起亢奋里的Jules
调度精准,温柔、体贴版的达内兄弟。又用跳舞收尾俗了点。
电影节奏缓慢,音乐安静,静静思考和理解影片需要表达的意思。约翰尼对老师的爱恋,对母亲和哥哥放纵人生的痛恨,他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想要去学习,但是又有点无助。圣餐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离开。
他真的好勇,搭话,念诗,去他家,多次去他家,直接向他表明,跳窗,自己做决定想去寄宿学校,最后跳舞没明白
可怜的男孩,生在不幸的家庭,爱上错误的男人…老师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了不让一个优秀的孩子磨灭并没有放弃他…btw 小演员演得真好,眼神里是真的有感情的…
#Cinemania2021# 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对老师暗生情愫,Johnny探索的不仅是正在萌芽的sexuality,也是自己之于世界的位置,想要前往的目的地。影片前半段的节奏不错,后半段却在面对Antoine Reinartz饰演的老师如何进一步处理孩子的infatuation上犯了难,导致有点草草收场的意味。作为主角的小男孩演技太好了,情感上的nuance在他的眉眼变化间一点点传递出来,完整了这个queer coming-of-age story。
越往后越焦虑,担心小男孩干出点破坏性的事情,让故事朝着《狩猎》的方向发展,幸好小男孩只是模仿了孟母三迁的行为,这也说明导演是成功的。每个基友的第一次,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觉吧,导演试图从男孩的生活和家庭关系中寻找他喜欢年长男人的心理依据。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了点,因为这年头的这类电影里,性取向和自我认同早就是古老的话题,现在的基友们只是感受当下的感觉。
freak French.
3.5 懵懂诗歌抽象的含义,却依然能够感知想象万物美丽的存在,困惑爱与连结的方式,却依然能够抚摸颈间脉搏的跳动,不解母亲严辞刻薄的执拗,却依然能够不假思索地触摸依偎,早早地熟知了无谓规则的运行,最终却止步于不能正视自我秘密的角落。用动作记忆述说未尽的语言,用未知目光看向复杂繁琐的人世,孩童常常会笨拙地模仿大人的举动,他们总是对这个世界抱有莫大的好奇心,有时候总是在想,如果不是身份束缚了他们,又有什么可以区分彼此间仅有的天聪之分?究竟是他们不谙世事的幼稚拖曳了才能的抒发?还是我们腐朽失聪的世俗扼杀了破茧的蝴蝶?「玫瑰男孩」有千千万万个,正如我们渴望亲密千千万万个无因的缘由,谁又不是孤独着到来又孤独着远去呢?人的成长绝不仅线性前进的路程,它的脆弱性也始终暗藏终生,亦是来自儿时的本能或年迈的伪装。
论讲故事还得是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