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高烧

A Febre,The Fever

主演:瑞吉斯·梅鲁普,Rosa Peixoto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德国,法国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19

《高烧》剧照

高烧 剧照 NO.1高烧 剧照 NO.2高烧 剧照 NO.3高烧 剧照 NO.4高烧 剧照 NO.5高烧 剧照 NO.6高烧 剧照 NO.13高烧 剧照 NO.14高烧 剧照 NO.15高烧 剧照 NO.16高烧 剧照 NO.17高烧 剧照 NO.18高烧 剧照 NO.19高烧 剧照 NO.20

《高烧》长篇影评

 1 ) 我觉得还好

大家都说吴导滑铁卢之作什么的,可我觉得还好,没记错是在初中吧,有幸第一次在中央六台看过此片,当时精神匮乏的我把此片归入个人经典百大电影名录难以自拔。

故无论舆论如何,票房如何,哪家公司破产均与我无关。

只有一句,这是好片。

理由有三:1.战争场面达到好莱坞工业平均水准,枪炮烟火以及音效水平不差。

2.叙事逻辑有鼻子有眼,剧情相当引人入胜。

3.凯奇以及其他演员超自然演技,看得很舒服。

角色阵亡时让人深感心痛,泪如泉涌。

以上,所以请各位豆油手下留情,不要不懂装懂非要跟节奏说这部电影差了。

战争片豆瓣7.6的评分足以证明此片在大部分人群中还是接受的。

 2 ) 语录

为什么我自愿从军?

因为我身无分文。

现在全世界都在战争,不会因你一句“不想干”就停止。

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不多也不少。

 3 ) 战争中的人性

影片中有一段话,五十年前的父辈们以杀印第安人为乐趣,五十年后,和印第安人一起抗击日本的侵略,不知道再过五十年,会不会和日本人坐在一起共同找一个目标抗击。

如果这话是真的在二战中说的,这是神预言。

影片中展现的是现代化的战争,和我们的二战不像是一个年代的,好像是“隔代”的战争。

那时的我们,确实很落后,只是希望知耻而后勇。

有些东西,比如美国人和土著人的仇恨、美国人和日本的仇恨。

这些太值得我们去思考。

或许每个人对电影的感觉不一样,认识不一样 。

或许是这段时间哲学的东西、历史的东西看得有点多,导致了很多念头的产生。

 4 ) 年少时平庸的感觉,回看时烂俗的网大质感

第一次看时,还是中学时代,当时只是下意识将这部片和拯救大兵比,质感平庸。

现在再次回看时,评价是3.5分的烂俗作品,已经不能用平庸比喻。

滥用升格、滥用黑场叠化。

泛滥而毫无作用的BGM,此起彼伏,仿佛不能让画面太安静(香港电影早期的舞台剧粤剧影响背景下,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做电影)。

摄影简直和现在用单手稳定器拍抖音的一样,拉风箱现象太多,位置关系跳跃。。。。

大段大段的内心价值观,都靠台词之间说出来。

片中每一次慢动作镜头,都是种折磨,仿佛导演跳出来:“看,多酷”。

这不符合人类的视听观感。

只有极少情况下应该用升格。

暴露导演low B,缺少系统的电影制作工艺知识体系的几大法宝:升格、黑场叠化、不符合情节的音乐、爆炸、没有价值观铺垫的撕逼。

这部片子里几乎到处都是,有一种现代俄罗斯主旋律二战反法西斯电影的既视感,动不动就来个慢动作。

另外,作为一部军事题材,道具的细节有一定的亮点。

难得一见的带刺刀的96轻机枪、掷弹筒。

可是呈现出来的爆炸却太浮夸,一颗掷弹筒的榴弹最多40-80mm左右,顶天一枚迫击炮弹的爆炸力。

而且由于没有瞄具,命中精度不稳定。

在片中,一枚掷弹筒的爆炸,火光冲天,简直和150mm重炮的爆炸范围一样。

说这么多,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国产电视剧中才用的低端表现。

为了“舞台效果”而爆炸。

《拯救大兵》《兄弟连》《硫磺岛家书》,可以作为参考。

战争题材电影,如果想表达历史观,都应该以现实主义为前提。

剧作方面的漏洞就太多了,随地都是,就不想分析了。

糟心糟心的摄影,大量的zoom,流淌这浓郁的80年代港产片的质感,粗糙,粗粝,缺少基础的电影知识和文化修养太难受了,感觉简直看了一部网大

 5 ) 《风语者》中的印地安人形象

多年前曾听到一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故事,我军当时的密码因被越军知晓,这和当年抗美援越时有关,结果启用浙某地士兵充任传令联络,虽是话语直接传播,但越军因听不懂而抓瞎,保证了战斗胜利。

后来看了《风语者》,没料想中国故事还有美国版,现实的故事竟出现二战版,不知版权在谁。

《风语者》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美军和日军决战太平洋岛屿,因密码为日军破译,遭到很大损失,指挥者决定用印地安语作密码,让印地安人充当译电员,配备到各部队。

同时规定,这些活密码必须有专人保护,一旦他们被日军捕捉,就杀人灭口,绝不让活密码泄密。

就这样电影版的故事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个方向,人在战争中的价值。

  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到的,不说大家也明白,但是人在战争中的价值,尤其是在人的生死和战争成败两者选一时,有些伦理上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理论上的探讨已经不少,一些电影导演对人在战争中的感受探讨也越来越多。

包括我没看过也不准备去看的国产电影《集结号》,从影片内容介绍中看也有这方面的探讨。

记得当年看《拯救大兵瑞恩》时,赞扬者认为,这体现了美国对士兵亦即对普通人的关心,在最不显示道德伦理的战争中能这么做就愈显示出他们的道德高度。

但《风语者》不同,在这里美国人也进行了区分,不是白人不是黑人而是印地安人,他们可以是人,在美军中。

但在战场上他们是物品,如果因此危及战争的成败,他们的生命就更得不到珍惜。

《风语者》的故事就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

  在这部影片中,印地安人的形象得到了正面展示,虽然他们在军中的地位很难溶入到主流中去,但他们有自己的风俗,有民族的自尊,有吃苦耐劳的品性,有助人为乐的风格,尽管他们总是受到欺侮,有的本来就是因为一种歧见而不是所谓的误解。

但是凭着他们的本性,忍辱负重,不顾自身安危救助战友,在战场上在危难时刻赢得战友的真心,终于换回理解和同情,使保护他们的战友能把他们当成瑞恩一样进行拯救和保护。

  在美国电影中如此表现印地安人的片子我看到得不多,作为好莱坞影片中一种元素,印地安人在影片中更多的只是一种点缀,这种感受我在前一篇博文中曾经论及。

《风语者》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果只是第一次看,有些地方还有点看不明白。

但是在对印地安人作为一个美国原生民族,在受到还不如黑人地位的现代,对美国还作出这样的贡献的描述却是很不容易。

我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吴宇森,而不是欧美导演。

2010-01-23

 6 ) 看看大兵凯奇

二十年前凯奇和吴宇森大导携手的好莱坞大作,剧组包下整个山头来还原的战争场面效果拉满,各种大号烟花爆竹肆意飞溅,多位特技演员全身着火的镜头也是极具感染力,吴导标签化的暴力美学在战争片中完美体现。

不过局限于镜头调度和剪辑理念的时代性差异,相较于现在的战争片,作为观众少了身临战场中的真实感和紧张感,战争效果因此也显得逊色一些。

不知道彼时的凯奇会不会料想到,在本片中呈现自如的颓废气度,将在自己后期的演艺生涯中轮番展示,人到中年的落魄感在此片中就已初见端倪。

个人观感,战争片并不适合这个男人。

凯奇邪魅、忧郁的气质还真吃不了部队的大锅饭。

 7 ) 战争片不是黑帮片

吴导演进入好莱坞后的重头戏,从以前的暴力美学黑帮片改拍在美国被拍了很多遍的战争片,说实话,吴导演拍这种类型的片子的操控能力还是差了点,最大的硬伤就是故事情节经不起推敲。

另外作为战争场面中重要的部队协同作战几乎没有看见,里面的凯奇大叔完全是小马哥的化身,一枪一个,最后就那么几个人搞定了日本鬼子大概一个连的人....吴导想在电影中加入一些对战争反思,人性思考之类的东西,但是总感觉差那么一点儿...

 8 ) 暴力美学的惨败

接近两亿美元的投资,搞得公司都倒闭了,这不是美版《阿飞正传》吗?

讲真,可能对吴宇森有了刻板印象,没有觉得这部电影很好,尤其看过了《辛德勒名单》,《钢琴家》这类战争电影后,顶多算合格吧!

可能我不太理解吴导的野心吧!

而且刻意对战场上的个人英雄美化,有点……很少看战争片想打瞌睡的。

但不可错过的精彩当然有,假扮日本人深入敌营找无线电那段就热血嘛!

虽然更像枪战片。

这时插曲放个《英雄本色》就完美了。

枪战=战争片,这个概念不太好,可能这是我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吧!

更印象深刻的是火焰兵给日本小女孩俘虏送巧克力的那幕,不是每个人都是禽兽,不算最好的战争片,但绝对值得一看。

 9 ) 没想到这个导演也导演了赛德克, 好厉害

男主因为之前死去了战友,内心很痛苦,并且战友的死或者间接是因为男主遵从了上司的命令, 真的很难说, 但是在这次的战争中, 男主选择解决那个黄种士兵, 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救下他,而不是上级的命令就是让他们死, 他说不想让任何一个人牺牲💁因为不想在经历死去战友的痛苦,所以不愿意和别人太亲近吧💁这个可以说是太平洋的奇迹的前奏, 讲美国战士这边的情节的, 也是和赛德克人死亡之后的发展, 可以连接在一起的💁感觉先不要去救人、打完再去,这样不会葫芦娃救爷爷,救人效率也高💁自己很多战友死了, 就通过打别人来消气, 理解你的愤怒, 但是不要随便伤害别人💁实力悬殊不要打,免得白白牺牲, 确实是没有必要的牺牲💁其实很多时候是被迫杀人的,因为你不杀他,他就要杀你💁少数习俗真的有点神经兮兮哈哈, 但是也是挺有神秘感仪式感💁有能力的人不容易死,还能苟延残喘一会💁不同文化,有不同经历,所以也有不同特长,尊重每一种人👀哇,AM人对俘虏就很好, 为什么J人还烧杀抢??

👀在村子里打,不怕伤到自己人吗?

还是怕被出卖?

你打之前问过别人没有?

ps:最近看了很多历史片, 感觉都能连接到一起,也是挺神奇的, 电影看多了, 发现都是有衔接的

 10 ) 种族问题是好莱坞战争电影禁区

作为一个华人,老吴在还没有摸清美国种族的深刻矛盾的时候就拍了这部电影,难怪会成为他个人的滑铁卢之作。

想起来另一个类似的故事,就是二战期间美国的442步兵团。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反日情绪高涨,导致它做出了一件违反了自己建国理念的一件事,就是针对自己国内的日裔美国人的禁锢。

这支442步兵团就是由日裔美国人为了证明自己向国家的忠诚而组成的一支部队,就在这些士兵踏上北非土地为了美国而战的时候,他们的亲人还生活在美国本土实际上是集中营的“重新安置中心”,而他们自己的很多人还刚刚从那里面出来。

因此,这支部队在美军兄弟部队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成为美国军事史上获得最多勋章,伤亡人数最多的部队。

战争结束后,在杜鲁门时代和老布什时代,都有过对于这次历史事件的补偿性法案通过。

但是,许多美国老百姓都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而这段传奇历史也几乎没有搬上过荧幕。

高晓松的晓说节目里也提过这段历史,他说自己曾经去问过许多好莱坞的制片人,为什么不拍这个题材。

得到的回复非常一致:“谁会去看?

”美国老百姓是不会看的,因为这和他们WASP的主流意识形态太矛盾,没有人愿意面对美国战争史上最光辉的二战史上这不太协调的一笔;曾经一部讲南北战争的片子,就因为讲到当年南军士兵里面也有黑人,就被永远封存在哥伦比亚的库存里一次公映机会都没有。

以此为鉴,一部讲述印第安土著在二战期间一边收到不公正待遇一边为国家奉献的电影,一部讲述在战争时代个人的生命在国家的利益面前需要如此牺牲的电影,一部说“今天在战场上我们和他们你死我活,也许五十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和这些日本人面对面喝酒”的电影,在美国市场上自然不受待见,尽管他很感动我。

《高烧》短评

freak French.

8分钟前
  • afra
  • 很差

剧本、题材和小演员都非常出色,你法对“自由”的探讨已经是next next level了

11分钟前
  • Illiey
  • 力荐

孩子在父爱的缺失下,对渴求父爱处境中所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情感模仿的爱的倒错。

15分钟前
  • 泰奥
  • 还行

假如我在影片一半时告诉你她是个女孩,那么你第一次看到他时,内心最深处的某些情感可能就消失了。我觉得这是最奇妙的地方。

20分钟前
  • 阿来流沙
  • 推荐

有清澈而泛光的瞬间~(小男孩总让我想起亢奋里的Jules

24分钟前
  • 黑桃罗马
  • 还行

Antoine ❤️

29分钟前
  • 身居地狱求杯水
  • 还行

原本只道是寻常,不过是问20年后对自我的畅想,但其实,在一个缺乏关注,更缺乏共情与视野的家庭里成长,你想不到,也不敢想那些天与海的广阔。当真是缺爱的,见到三分色彩都当是染缸了,也不管会否窒息,只顾埋头下去。那一种奋不顾身,以及浑身不自在的意识蛮横生长,被小演员演得真是灵。小时候对某个老师数不清道不白的爱慕,真是太多人躲不过的“劫”了。三星半。#CINEMANIA#3

3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6.5,讲一个简单又老套故事,没有什么太能记忆犹新的地方

39分钟前
  • Wanker
  • 还行

【2022十佳No.6】

41分钟前
  • 奥利
  • 推荐

竟然一定程度上和Johnny感同身受:并不愉快的童年环境中,萌生出对成熟、有责任感男性懵懵懂懂的依恋情感。其实后半段升华的非常棒,摆脱困境,依靠出格行为、大喊大闹或者自寻短见都无济于事,终究还是自己去争取。想明白的那一刻,Jonny已经成为了大人。

46分钟前
  • DCmini
  • 推荐

#2022台北電影節

48分钟前
  • 陈好康
  • 推荐

就说很美,男主还挺大胆的啊😏😅🤔🤔🤔🤔😂导演居然好帅🤪🤪🤪🤪🤪🤪🤪🤪🤪🤪🤪🤪🤪😍居然老师还演过每分120😂好帅鸭,这译名谁取的鸭,让人看的兴趣都没了…🤔🤪

49分钟前
  • ୧〃̀ꇴ〃૭╹ꇴ╹
  • 推荐

那现在50歲的可以找20的又怎么解释?10歲得孩子內心卻像大人一樣,我認為他的精神世界很豐富,比現在有些巨婴更成熟敢爱敢恨,剧中老师只是怕丢工作不代表他不喜欢Jony

53分钟前
  • 꾸 준 히
  • 力荐

#2022 TPFF 愛上老師的小男孩,前半場拍的真好,最喜歡脈搏那一場,但凡是個對自己迷茫的小孩子,被老師這麼指導一下,不心動都很難,而且這種近身教學也真的是三言兩語就把情愫勾出來了,不僅是自己的性取向,還有自己和社會的關係,到後期反抗母親的段落都串聯起這個正在發生的青少年煩惱。但是可惜的是老師的反應有點過於正確了,要是和蘿莉塔那樣在搖擺中妥協了似乎?開始以為又是個性轉版小媽媽故事,沒想到可以自我到這個程度,真是不錯。

54分钟前
  • 遠山堂後人
  • 推荐

暗自感伤的每一次用眼神依恋着错位的关系,言语的不自其说如同不能表达的缺陷让自己哽咽。小男孩Johnny的情绪写在脸上,至少在人物捕捉上很到位。对情感缺失的落脚点大多还是在家庭的不幸与孤独的成长环境,没有太多的细致描写让故事简单直白,但是些许的情愫流露还是让人垂怜。酷儿典型做的一般,最喜欢的还是精心打扮后去博物馆静静给他拍一张背影

59分钟前
  • Lexlo
  • 还行

电影节奏缓慢,音乐安静,静静思考和理解影片需要表达的意思。约翰尼对老师的爱恋,对母亲和哥哥放纵人生的痛恨,他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想要去学习,但是又有点无助。圣餐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离开。

1小时前
  • 思考不止
  • 推荐

有的澄澈,有的难论压路机与小提琴,军官与男孩,神秘肌肤,喷气机男孩,狩猎

1小时前
  • 磨墨上菜
  • 力荐

法国人真是擅长拍这种小而精的关注个体的题材,小男孩真的很灵。最后拨云见雾的转折略顺拐。

1小时前
  • matchbox
  • 推荐

不负责任的父母,全剧亮点是倒“可乐”时男孩的控诉

1小时前
  • 豆友AEAA2E5582
  • 还行

好想做爱

1小时前
  • SpyLiu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