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本是一个小人物,有过不良案底:伪装过警察,打过猎,偷过税。
但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恪尽职守,正直,对理想执着的保安。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一个公园的保安工作中,他发现了长椅下的一个背包,于是对这个被遗弃的背包产生怀疑,没有想到,他的怀疑是正确的。
在确认之后,他疯狂的帮助疏散人群,但爆炸还是造成了伤亡。
而理查德在第二天成为了英雄。
可是仅仅三天后,FBI在接到理查德曾经供职的一个县中的治安官电话后,将理查德锁定为嫌疑人。
那个治安官曾经被理查德的刚直激怒过,认为自己颜面扫地,于是用自己的狭隘和主观怀疑来举报了理查德!
就在FBI秘密调查的时候,探员肖恩没有经受住媒体记者的色诱,将案件进展透漏给了那个张狂而毫无底线的女记者。
于是,理查德一夜之间成了爆炸案的嫌犯。
他的生活也转瞬间开始崩塌——媒体的疯狂围攻,FBI的诱供和搬家一样的证据搜查让他和母亲几乎无法入睡。
幸好,在之前他工作过的律所,一个不会欺上瞒下,不会媚上欺下的律师曾和他有过交集。
于是,他将电话打给了这名律师。
正是这名律师,在经过了88天的漫长调查和辩护后,让理查德摆脱了这莫须有的罪名,重新找回了英雄的称号,继而成了一名真正的警察。
而2002年,也就是六年后,真凶落网
一直以来以成为警长探员为目标的男主,生活里做了很多越界的事情,高速上抓酒驾这种,做着一系列正义的事情,但是收到的却是数不清的投诉。
也因为这份正义,他发现了一个可疑包裹,于是拯救了很多性命。
他成了英雄,但却遭受举报,怀疑,调查。
他的母亲只为他骄傲了三天。
他的墨镜也只带了三天。
即使如此,在被调查的过程里仍然对企图欺骗他获取将他送去电击的探员们以尊重与配合。
即使遭受委屈之下还表示他们代表着美国政府。
但是日积月累之下,他终于在某一刻他发起了质问,警探们所花费的时间有获取到任何证据吗?
在警探们全力追究他的时间里,真正的嫌犯是否还会制造第二次爆炸,以后任何的保安在看到可疑包裹时还会上报吗?
不会,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朱维尔。
可是,六年后,朱维尔肩上佩戴了一枚有权威的标志,他曾经向往的,又失望了的标志。
生活可能就是这个样子哦,无论遭受了多少,生活还是要继续,以自己也不确定的方式生活。
两大权威,政府和媒体,都使出了强大的火力射向了这个挽救了很多条性命的英雄身上。
那时的媒体还很少,网络信息流转还没有那么快,导向性书写新闻的媒体人还很少,当时为了销量,她会不惜一起去寻找头版。
但最后她还会去验证真实性,还会流下眼泪。
可是,她确实毁了一个男人的生活。
如今呢,新闻已经不是真正媒体人在写了,我们看到的更不见的是什么真实了,那些为了流量而引导性的文字,真的是一把把匕首,不知道无意间就刺向了何人。
不知道会坏到什么程度呢?
再说男主的性格,一根筋的正义,毫无怀疑的相信着那个圆形的标志及其背后。
善解人意到善解要将他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人。
律师和他的妈妈一定都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可是最后的质问还是很意外闪光的。
电影节奏还不错,穿插着幽默,不会一直沉重沉闷,但是有些情节有些让我觉得混乱,那个安装窃听以及第一次被安排来窃听的人物的身份直到那么久远才弄清楚。
有一点我怀疑,警察用欺骗的方式抓走嫌疑人?
真的可以这样子吗?
我旁边的女士一开始就睡着了,好像是爆炸声把她弄醒了。
这一次只有一个人拿起了手机,但是有着听起来像是五十岁或以上的女士在讲解。
不过算是我还比较不错的一次观影体验了。
PS:幸好没耽误董老师进场。
再一次掉了手机又从原地儿找回来了。
😂
好莱坞属于自由进步派的重灾区,两部近年来罕见的佳作在奥斯卡颗粒无收:《佛罗里达乐园》(2017)挑战儿童保护的政治正确,《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不仅没有土著拯救白人的鸡汤,还涉嫌丑化土著和“身体受到挑战者”,政治严重不正确!
因此,《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仅获得一项奥斯卡安慰性质的女配提名,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1996年7月27日晚,作为亚特兰大奥运会庆祝活动的中心,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人山人海,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发现一个背包里藏有三枚炸弹,马上通知警方,并开始疏散人群。
片刻,炸弹爆炸,炸死两人,100多人受伤。
朱维尔的果断行动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一个无名小卒至少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成为令亲朋自豪的英雄。
然而,仅过三天,朱维尔的噩梦降临,从英雄变成恐怖分子嫌疑人。
在FBI的策划下,朋友来他家吃饭都藏着窃听器。
在自由进步派的眼中,朱维尔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想当英雄的可笑的牛仔,吹毛求疵,爱出风头,“试图以轻微违法写出史诗般的警察报告”。
玩枪战游戏,朱维尔得分很高,他本身就是一个神枪手,职业理想是做FBI特工,保护他的国家和人民,这让他的律师朋友都觉得古怪和肉麻,瞬间让人想起伊斯特伍德《美国狙击手》引发笑场的台词:“保卫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
”在自由进步派看来,不让政府伤害祖国才是唯一正确的爱国方式。
FBI向《亚特兰大宪法报》透露朱维尔有重大嫌疑,24小时监控,乖乖,这下可了不得,媒体如获至宝,捕风捉影的报道和犯罪心理侧写铺天盖地:朱维尔人生失败,一心想搞大新闻、逞英雄!
朱维尔是自由派媒体最厌恶的那种保守派青年,肥胖、妈宝男,家中的武器足以装备一个排。
FBI将他家搜了个底朝天,一次不够就两次,连他母亲的保鲜盒都不放过。
客观而言,严密监控和搜查嫌疑人都是FBI的职责所在,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就故意泄露怀疑对象,记者蜂拥而至,给朱维尔母子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媒体的长枪短炮锁定了朱维尔家的前门后院,NBC在直播中为朱维尔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有人猜测,FBI即将提出指控,他们现在可能逮捕他,也许足以起诉他。
”面对媒体审判,母亲哭了:“我无法保护你。
”朱维尔也在流泪:“对不起,妈妈,应该是我来保护你。
”在律师的建议下,他顺利通过了测谎仪最高等级的的检测。
1996年10月,朱维尔总算洗清了罪名,开始起诉那些诽谤自己的媒体。
1997年7月,美国司法部长公开表示,FBI不该泄露案件信息给《亚特兰大宪法报》,应当向朱维尔表示歉意。
2001年,朱维尔被授予印第安纳州卡梅尔独立日游行大元帅的称号,成为“无名英雄”的象征。
2003年5月31日,制造了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等多起爆炸案的恐怖分子鲁道夫被捕。
2006年,佐治亚州州长桑尼向朱维尔表示敬意,感谢他在爆炸案中的救援行动。
2007年,朱维尔因病去世,年仅44岁。
母亲认为,儿子之所以英年早逝,与媒体审判带来的身心伤害密切相关。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仅是朱维尔的英雄泪,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进步派、多元化的强烈抗议:欧美媒体和大学、政治精英,塑造了一种弱即正义的社会氛围。
以艺术品质而言,《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算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但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为真正的弱者呐喊,对自由进步派嗤之以鼻,这是一个老牛仔最后的倔强。
年届九十的东木导演最近十年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人物传记题材,从总统到飞机师,从狙击手到毒贩,再到这部新作里的平民英雄。
他总能在真实人物的生平故事里提炼出最震撼的闪光点,从而提升整部传记片的表现层次,以及凸显出发人深省的现实诉求,这部新作自然也不例外。
一位平民英雄对抗政府与媒体的事件可以有不少表现角度,而导演采用最平铺直叙的方式依然散发出扣人心弦的魅力。
滴水不漏的叙事手法令观众看得屏息静气,爆炸案发生的场景段落拍出了希区柯克式的胆战心惊气氛,群像速写与镜头捕捉,以及精准的场面调度让人惊叹。
除了深厚的导演功力外,自然还少不了一众演技出色的演员支撑起这个剧本。
尽管人物塑造局限于真实性而有脸谱化的嫌疑,比如像女记者和联邦探员,却仍能在某几场关键的段落中传达出发人深省的意味。
奥斯卡女主角凯西·贝茨扮演的母亲角色最为真挚感人,她的绝望、愤怒、伤感情绪都表现得丝丝入扣,尤其是在记者会上的讲话令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回到影片主题上,这部新片跟《萨利机长》有不少共通之处,借助这位平民英雄为自己平反冤屈的事件过程中不断质疑政府权力的正义与合理性。
一个清白无辜的平民百姓可以被怀疑是十恶不赦的罪犯,还被用尽各种手段(诱骗、骚扰与监听)来套取证据以便定罪控告。
与其说这是司法部门工作中的漏洞,倒不如说是公权力对人民的蔑视,用影片中角色的一句台词来概括:我害怕政府更甚于恐怖分子。
主人公一直在为这种权力辩护,甚至主动配合,深信自身清白便能脱身,直至最后才明白要主动出击对抗蛮横的权力才能平反正名。
除了公权力之外,剧中主人公还要面对追求关注度的媒体,他和家人的生活逐渐陷于媒体曝光和骚扰的漩涡里。
剧本透过刻画女记者这个具有反派意味的角色,导演不留情面地对编造不实消息新闻的媒体予以强力抨击。
在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媒体不惜编造新闻博取读者眼球和点击量,甚至虚构故事而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打击和影响。
发生在20多年前的这个事件却早已透露出如此远见,足可令人反思新闻媒体的本质。
这是一部好电影,为90岁高龄的东木老爷子和他的创作激情鼓掌,但是这里想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想法:其实看完以后,我们去追究为什么理查德从英雄变罪犯时,我们追究的是关乎整个美国文化对某种标签下(大龄单身和妈妈一起住的胖子)的人的偏见、关乎美国司法体制的漏洞、更关乎大众心理学和人性……等更宽广的社会议题。
而对于现实主义题材来说,故事的起因可以是偶然的,但是推动故事前行的力量越是必然的,这个故事留给人们的思考就会越深邃。
比如在《我不是药神》中,激发药方(或警察)和癌症患者之间的矛盾,不是因为某个人物的好或坏,也不是因为谁的运气特别好或不好,而是因为——老百姓的“穷病”:穷是原罪,尽管垂危的病人们很可怜,但是我们目前也找不到为高额医药费买单的对象。
药厂与病人们的矛盾是必然的,观众们也会去追寻这道社会难题当下或是未来的解决之道。
可是,这部电影里,由于理查德对立面的主要人物都“坏得很肤浅”,让作为观众的我会认为,如果他面对的是一个正直的FBI警探和客观的记者,也许就不会遭遇这样的困境。
对于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如果推动故事矛盾走向的核心力量的偶然性增加一分,那么电影的厚重感就少一分,我们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就会降低一分。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1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光看电影介绍,就知道《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之前的《萨利机长》是一模一样的叙事路线,于是观影时我就默默等待被权力阶层诬陷的“一日英雄”朱维尔最后的爆发与逆袭,剧情果然和我的猜想一致。
但萨利机长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中产精英,而朱维尔却是失意、志坚的白人贫民,这就使人在观影体验和内涵获取方面产生差别。
朱维尔从外貌到言谈都看起来智力不高,但善良淳朴,毫不让人讨厌,甚至可能生出几分保护欲,所以会令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律师布莱恩特和凯西·贝茨饰演的母亲——本片演技动人的两位——深深爱惜他,观众也认同他不会是反社会的炸弹投放者,希望看到政府和媒体还他一个清白。
但朱维尔本人却是以保护他人为己任的理想青年。
电影从一开始就塑造出他相信公共权力机构、完全按章程办事、老实到死板、忠于职守的性格特质,这既是他丢掉包括警察职位在内的一系列工作的原因,也是他发现炸弹的原因,甚至是他不受某些人欢迎并遭到联邦调查局怀疑的原因之一。
这样一个人对权威机构从完全服帖到不再相信的转变过程,作为伊斯特伍德反体制思路采用的活体例证,就十分有力。
布莱恩特的立场,或许是伊斯特伍德本人的侠义牛仔派头,专业扎实,善待弱者,自由散漫,捍卫正义。
他的感情戏拍得淡而合理,女秘书一开始看不上他懒散颓废、不思进取的现状,朱维尔案唤醒他一贯反权威的斗志、保护无辜者的良知和正义感、作为普通人的生命力,而心怀正义、爱慕英雄的秘书自然爱上他,与之组建幸福家庭。
看,这依然是大男子老牛仔的思维。
另一个女性,以身体换信息的野心勃勃女记者,王尔德演来熟门熟路。
她发现如此简单就能证明朱维尔清白无辜之后,在新闻发布会留下忏悔眼泪,与其说是老牛仔的败笔,不如说是老牛仔对那种想当男人的蠢女人根深蒂固的大男子思维。
更愚蠢的当然是唯“自我”独尊的联邦调查局探员,他死揪朱维尔不放多少有点为自己在场却没发现炸弹一事找回颜面的心理。
想反,智力不高的朱维尔的独立思考能力竟被高压激活了,律师眼里的不懂事小孩子,忽然不再“为体制着想”,能够理直气壮为自己着想,走出那个禁锢他思想的房间。
至此,在《萨利机长》之后,将匕首投向更为广目标——政府机构和全媒体——的老牛仔,也完成了他的又一次政治呼吁。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9分。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保罗·沃尔特·豪泽、山姆·洛克威尔主演作品。
看得五味杂陈。
尤其是当你把《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和小李子和大表姐主演的《不要抬头》放在一起看的时候,你就能看到西方世界如何用权力和媒体道貌岸然地杀死一个好人。
不得不佩服东木老爹,89岁的高龄还在执导这么一个小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保安一生中最跌宕起伏的88天,来戳破西方世界掩盖人吃人的那块玻璃。
理查德·朱维尔在成为奥运会场上的保安之前,人生似乎很不得志,无论在警察局还是在学校,抑或在公司,都不受欢迎。
虽然他坚持的原则都出自正义和规章,但在大部分眼里,他就是个死胖子、蠢货。
除了他的同样不得志的律师朋友山姆饰演的沃森。
理查德凭直觉敏锐的发现了一个落在长椅下的可疑背包,按照原则必须要防暴部队来检查,哪怕虚惊一场,原则也不可破。
没想到真是一个土制炸弹,在基本疏散人群后,炸弹爆炸了,但很遗憾仍然造成了两人死亡。
理查德一下就成了全民英雄。
然而,这让现场负责安保的的特工们十分难堪,明显他们的工作不到位,事实上特工彼时正忙着和同样在寻找新闻刺激的记者骚情。
于是,他们一合计,把爆炸嫌疑人直接安在了理查德身上,因为理查德想成为执法者、无所事事、白人、想出名!
哀歌四起。
奥利维亚·王尔德饰演的正是那位骚情的女记者,真的很,怎么说,演得好贱。
电影试图控诉社会的现状,我看到的是一个无法自保善良的灵魂如何被人性抽打。
理查德成为英雄的前三天媒体和公众对他连吹带捧,自己也有些飘飘然,然而事情急转直下转眼间受人追捧的英雄受到媒体围攻。
FBI随背负着政府的使命,却带着严重的个人偏见处理案件,并非寻找真相而是试图验证自己的观点。
不难想象理查德如果没有律师沃森的帮助,在FBI的操纵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已经锒铛入狱,理查德一定满是怨恨、懊恼,在六年后找到真相前已经成为牺牲品。
六年之后真相大白,除了对理查德来说意义非凡证明自己的清白坟前多了几束鲜花,群众已失去对事情的热情,对媒体来说也失去了时效性,没有人再关心对错。
庆幸的是,理查德活着看到了自己平冤昭雪,否则可能是另一部电影的素材——电影控诉人性之恶和美国媒体的堕落,在各大影展连拿大奖,可主人工已经沦为牺牲品,对于理查德来说,一切已经失去意义,只能留下哭瞎双眼的老母独自流泪。
单纯为一个好人,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生活最可悲的事莫过于好人被整,小人得意,现实中笑到最后的人往往多是下三滥者,多源于好人大多没有自保的能力。
理查德仅成为一首悲歌而非悲剧,庆幸于他认识一位不好惹的律师。
当理查的需要捍卫自己的时候有人指导他如何面对他人的恶意,而非被人心怀恶意的盘问后每句话回答后还带着敬语。
沃森对着女记者一顿F语言攻击之后,她才愿意了解一下真相。
所以《绿皮车》里需要托尼当司机,《监狱风云》里需要发哥带着辉仔。
当学校急着满足于人类的虚荣心把孩子教育成天使的时候,还要让孩子明白一件事:当你想把手中的棒棒糖分享给他人时,前提是有能力保护它不被抢走,否则不用你主动分享别人也可以得到。
看了电影后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没有什么水花,所以便在网上搜了搜评论。
在烂番茄上,这部电影的媒体评分只有73%,远远不及《利剑出鞘》等电影。
我更疑惑了,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媒体的评价。
最终引导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宪章报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中女记者Kathy Scruggs的塑造。
这位女记者不折手段的用性交易的方式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他们即将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调查的消息,从而一手导致了朱维尔从“英雄”到“凶手”的噩梦之旅。
实际上,大部分对电影的负面评价都针对于这个女记者的形象。
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预感到了,这个女记者的形象触犯到了不仅仅是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已经触犯了目前最敏感的性别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像老爷子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以展现事实真相为中心。
所以批评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女记者用性交易来获取信息这一细节是否是真的事实?
毕竟人已经去世,之前也没有任何证据。
所以很多批评者嘲讽这个电影是“太过戏剧化”的处理了真人真事。
有的评论直接点出了“抹黑女性”。
以至于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不得不站出来撇清:她作为一个演员无法决定和改变剧本的内容。
个人觉得老爷子确实不应该在电影里包含这一幕。
但同时也认为这可能就是老爷子的一种讽刺。
毕竟当年FBI在撤销对朱维尔的调查后,朱维尔转头就控告了包括NBC在内的多家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和他庭外和解了,只有亚特兰大宪章报坚持认为他们的报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并没有捏造和污蔑的地方。
所以,一个FBI内部的消息,是怎么被一个女记者知道的呢?
老爷子如此推理,恰如当年的记者们通过朱维尔这个笨拙肥胖还与妈妈合住的单身白人男子形象推论他是凶手一模一样。
其实这个电影里处处都是这种嘲讽。
因为朱维尔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小人物,他除了被不公正的对待外,还有过激的历史,不交税和一屋子的枪。
即便到了最后FBI找不出任何可以指控他是凶手的证据,那位FBI的探员还是铮铮有词的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
那位FBI探员并不仇恨朱维尔,也没有理由仇恨朱维尔,他只是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态度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写照。
如果最后不是真凶浮出水面,多少人会一直怀疑朱维尔的清白?
不过亚特兰大宪章报的那个批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后面的读者评论,多达四百多条。
而这四百多条评论的焦点大部分转向了特朗普。
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quid pro quo"。
这句话最近不要太火。
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是在特朗普被弹劾调查之前就已经完工了。
但是谁让老爷子pro特朗普呢?!
整个美国的媒体都在骂特朗普,老爷子却说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肯定要选特朗普”。
这简直就是媒体公敌了。
就算没有那个女记者,估计老爷子的这个电影也不会受到媒体的好评。
但是有了这句台词,媒体又可以推论:老爷子在借电影讽刺民主党对特朗普的调查。
其实个人认为老爷子并非真的支持特朗普,他明确表示过不会以资金或其它任何形式来支持特朗普,他只是表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觉得特朗普至少是比较诚实的。
个人觉得美国媒体和“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矛盾的两级。
鲜有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但是你不能有和他们对立的立场。
我天天听崔娃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立场不要太鲜明,各种嘲讽丑化特朗普,采访希拉里各种夸奖赞美,还要多有倾向性呢?
但是你不能批评媒体不客观,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
关于这个电影,它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以及现在的舆论背景,都让对它的讨论不可能再是对电影的讨论了。
很有意思的是,在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与人之间会有多么多的不同的感受与看法。
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言说自己的感受时就在改变事实的真相,也许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就是“口水战”吧。
一. 对理查德的人物描绘很棒 但剧情的全面性让人失望作为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制作团队确实在刻画当事人的来龙去脉上下了工夫,还算流畅地刻画了一个坚定拥护司法系统的人的信仰逐步破灭的全过程。
但是剧情的全面性有些令人失望。
全片除了对理查德的描绘之外,对同样在这个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体和司法的代表人物的刻画过于脸谱化。
在为英雄正名的过程中,只有律师全程履行了职责、理查德的妈妈发表了一次公共演讲、理查德自己功过参半;其他人完全没有起到任何帮助作用。
二. Paul和Sam把理查德和律师演活了理查德是一个很常见的美国小城的善良邻家大胖哥哥的形象。
怂怂的“面团宝宝”、正义的使者、规则维护者,都是他,Paul的表演让我对这个人物的冲突性没有任何质疑。
美女记者的最好看的一段戏是在发表了爆炸新闻后被全体致敬后的得意和疯癫。
不过大多数观众最喜欢的应该会是Sam的痞痞律师吧,表演完全没毛病,如果我会再看一次这个电影的话,八成是因为想重温Sam的戏。
三. 看完觉得一口气憋在胸口 总觉得故事没讲完没有看嗨。
因为直到影片结束,还觉得有什么没有演出来。
诚然本片主角是理查德,对于理查德的心理变化和对司法的观点变化的描绘得很详细,但是对司法和媒体这两大影响着“为英雄正名”事件的人物代表选择了基本是纯负面的角度去描绘。
当片子出现了明确的好人和坏人的阵营时,观影的嗨感会下降。
四. 总而言之太脸谱化对人物的描绘不够丰满,对几个主要角色的处理过于扁平。
反面脸谱化了司法和媒体。
让整个片子少了一些真实感。
FBI探员和美女记者都使用了典型的坏人光影处理(如FBI探员哄着理查德录爆恐吓语音的典型坏人化光影、美女记者在主编室争取发表爆炸新闻的脸部明暗交叠光影)。
FBI的两个探员一个没有起到啥作用,一个全程在违反规则、跟着感觉走,在大费周章做了调查但没找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依旧认为理查德是凶犯,FBI探员真的只有这个水平吗?
(手动摊手表情)原以为在影片后半部分能帮到理查德的美女记者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只是在现场走了一圈、恍然大悟了一下、跑去酒吧骂了一句FBI探员、在发布会上流了几滴眼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总评:满分十分的话,我给六分。
加分项:1)对理查德心理变化的描绘 2)演员的表演 3)场景的设置尤其是对一个坚定拥护司法系统的人的信仰逐步破灭的全过程描绘得很流畅。
减分项:1)脸谱化司法和媒体代表 2)故事展现角度片面(比如:难道声名显赫的FBI真的只会揪着一个没有任何作案证据的人去调查,没有同步调查任何其他人?
)
有的澄澈,有的难论压路机与小提琴,军官与男孩,神秘肌肤,喷气机男孩,狩猎
2023年4月4日观看。小演员演的真好。
有和《系统破坏者》一脉相承的“表达过度”嫌疑以及“演技少年主角”设计,也同样与2020年各方撕到头掉的《娇娃们》游走在禁区之中;救赎、禁忌以及释放的捕捉固然生动,但不清楚这里的表达到底在追求什么。与其说是真切审视角色,却更只让人感到不安与刻意。
Antoine ❤️
剧本、题材和小演员都非常出色,你法对“自由”的探讨已经是next next level了
特别精妙的测量脉搏一场戏,小演员眼神很准
暗自感伤的每一次用眼神依恋着错位的关系,言语的不自其说如同不能表达的缺陷让自己哽咽。小男孩Johnny的情绪写在脸上,至少在人物捕捉上很到位。对情感缺失的落脚点大多还是在家庭的不幸与孤独的成长环境,没有太多的细致描写让故事简单直白,但是些许的情愫流露还是让人垂怜。酷儿典型做的一般,最喜欢的还是精心打扮后去博物馆静静给他拍一张背影
小男孩好漂亮
我本以为是为妈妈寻觅男友,没想到是真爱上老师了,不过他可能爱上的不是老师,而且老师的人生吧
《小人性》,十岁早熟少女爱上男老师,跑到老师家里趁机偷亲他又脱掉上衣,吓得老师赶她回家。好难处理,吓都吓死了,一不小心被当成恋童癖丢了工作被人唾骂还要进警局,应该都没心情好好引导小女孩畸形的爱吧……要是跟学校报告感觉学校为了避嫌也会把这个老师搞走。
3.5⭐️ 最后的跳舞大可不必
刚开始看金色长发以为是女孩子呢,结果是个男孩子呀。前半段有种看《小妈妈》的感觉,到后面故事的转向无法接受,得亏老师是个正直的人,这场闹剧才及时结束。
学法语
原本只道是寻常,不过是问20年后对自我的畅想,但其实,在一个缺乏关注,更缺乏共情与视野的家庭里成长,你想不到,也不敢想那些天与海的广阔。当真是缺爱的,见到三分色彩都当是染缸了,也不管会否窒息,只顾埋头下去。那一种奋不顾身,以及浑身不自在的意识蛮横生长,被小演员演得真是灵。小时候对某个老师数不清道不白的爱慕,真是太多人躲不过的“劫”了。三星半。#CINEMANIA#3
UGC Danton. 美中不足的是实在不喜欢老师对Johnny感情的粗暴处理态度,导演也许是想站在老师的角度表达出完全的错愕与愤怒,以此带出男孩的内心的剧烈变动,作为戏剧的高潮与爆发点。可是到具体场景拍摄的时候,一切转折都变得过于突然、暴烈,氛围的塑造也令人窒息,和之前的细腻风格截然不同,让人一时无法适应。对小男孩此后心理变化的交代也显得过于潦草,而且缺少呼应,就像开了个好头却不知如何收场,最后只好草草了之。但这个剧本的构思我还是非常喜欢,前半部分也有很多细节让人产生共鸣,还有小演员天才般的演技加持,效果超出预期。喜欢电影里Blaise Cendras的诗,以及那段暗示般的诗的告白。
法国人真是擅长拍这种小而精的关注个体的题材,小男孩真的很灵。最后拨云见雾的转折略顺拐。
收尾有点俗
Follows ten year-old Johnny who stands out in different aspects way beyond his age. Things change when his new teacher sees his potential, believes in him and wants to open a new
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位女孩
故事本身还是可以的,只是不知道导演为何要朝着这个方向引?十岁男孩连荷尔蒙都还没发育成熟吧?竟然去表现他对男老师的同性之爱?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