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某贺岁片的观后感,就像电影中某个演员抱着木桶吐一样,想吐🤮。
票房飚升中的片子远不如昨晚上看的翻译风波有味道。
男女主角之间演的太好了,各自的内心深处的东西都尽量表面上掩饰,纠结、痛苦无处可诉,也无法释怀。
影片隐藏的悬并不深,又不浅,涉及层面蛮多,却又点而即止,让人充满了好奇、同情、愤怒、有爱、弱小⋯
电影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还看得下去。
看完之后,我脑子不知怎的冒出了鲁迅的两句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拥护一个领袖推翻一个独裁者,而当初的那个领袖也瞬间成为了独裁者,甚至残忍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见,人是多么的靠不住。
昨天的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今天却成为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女主角的悲愤除了来自亲人的不幸,还有被欺骗后的绝望吧。
影片末尾,独裁者受到了审判,女主角如殉道者般义无反顾地重返非洲,典型的好莱坞似的结尾,总是给人以希望。
历来,种族、宗教及政治矛盾引发的暴力问题都是十分敏感的,作为影视作品将其表现出来更是要非常的谨慎,因为有些宿怨是很难分辨的,没有一个是非标准可以衡量,因此这类作品越是真实就越难免遭受非议。
《翻译风波》在这方面做的比较聪明,以一个在非洲某个存在政治斗争国家长大的美国人为主角,从她的角度去分析和参与这个事情,这样既可以回避尖锐且是非难辨的斗争本质,有可以宣传美国文化中经常宣扬的以德报怨的善意。
暂且不管这种善意是否别有用心,仅就事论事来看,我认为用以德报怨的态度来处理一些种族问题和政治问题未免有些太理想话。
先来介绍一下电影内容。
一名在非洲出生的联合国口译员希尔薇亚·布伦(妮可·基德曼饰),有一天在无意间听到有人用只有包括希薇亚在内的少数人听得懂的非洲土语,讨论一项暗杀阴谋,暗杀对象是即将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的一位非洲国家元首。
当她听到这项惊人秘密之后,很快就发现自己也成为凶手的追杀对象,于是她就向相关单位报案,密勤局(U.S. Secret Service)则指派托宾·凯勒探员(西恩·潘饰)负责保护希尔薇亚·布伦的安全。
但是他在调查过程中却发现他所保护的证人希薇亚拥有神秘复杂的背景,而他也开始怀疑她并没有完全说出实情,而且她很可能也涉及这项暗杀阴谋。
因此他对她产生的不信任感愈来愈强烈。
希薇亚到底是受害人还是嫌犯?
或者她另有所谋?
而托宾在处理私人生活上的问题之余,是否能够保护她的安全?
虽然他们必须互相合作,但是这两个人的个性与背景却完全相反。
希薇亚是一位联合国口译员,她相信语言和理念的力量;托宾则是务实的密勤局探员,他完全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来评断对方,不管他们说得多么天花乱坠,他都相信他能以敏锐的直觉揭穿对方的谎言。
当这场诡谲多变的政治暗杀行动日益逼近,而希薇亚的人身安全也遭到威胁,他们在互相猜疑同时又互相吸引之余,必须携手合作查出真相,及时阻止一场可怕的国际政治危机发生。
影片中妮可扮演的联合国口译员希尔薇亚·布伦,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代表,一种善意解决暴力问题的模式,尤其是当希尔薇亚用枪对着那位杀害自己家人的非洲国家元首时,她没有开枪而是说出了一段以德报怨的话,最终使这个杀人魔王幡然自悔接受了应有的审判,这样的方式当然是我们大家最愿意看到的,也是愿意普天之下仇视的人都能采用的,可这也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了。
首先,以德报怨是一种建立在道德层面上精神境界,我们很难奢求所有人特别人是遭受暴力伤害的人都能理解和认可。
以德报怨的库族精神引出了影片的核心问题。
面对仇恨,希尔薇娅用遗忘来掩盖伤口,不提死者的名字,以加速遗忘,希冀通过宽恕走出悲伤。
可以看出希尔薇娅这个人物是符合典型西方审美观念的造型,受过良好的教育、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强,她对仇恨的态度绝大多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本思想。
所以,这样的人有以德报怨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是一个生在巴勒斯坦或非洲某动乱国家的人,没有接受过教育,终日面对仇杀、暴力,他会产生这种高尚的思想吗?
那样的条件下有高尚思想产生的土壤吗?
其次,以德报怨的结果也并不都是美好的,与虎谋皮的结果很可能是成为东郭先生。
在电影最为紧张激烈的高潮戏结束之后,旁白交待了本片中阴谋制造者最终的下场。
"某年某月某日,他在国际法庭上由于反人道罪终于受到了应有的制裁",我甚至觉得是否应该把本片归到干瘪的主旋律一类:看吧,残杀人民者最终逃不过制裁。
是的这样的结果我们非常希望,但是不是都能够做到呢?
还有,是不是这些人被处置了之后那些国家的人民就能够幸福的生活呢?
显然,现实不是我们幻想的,虽然对对萨达姆的宣判还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基本已成定局,然而在伊拉克的各种战争、暴力、仇杀依然阴云密布,这样的现实难道不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再次,把以德报怨过分夸大,更显示出影片明显的政治表现上的贫乏和"白人视角"的局限,这也正是影片最大的缺陷。
尽管选择了联合国这样的世界"政治中心"作为拍摄地。
从一个在非洲国家长大的白人女性失去亲人的遭遇,来鞭笞反人性的屠杀和阴谋,并且反映以和平制止暴力的主题,一切听起来如此象给美国中学生进行的国际关系教育课。
这样简单的处理是不是淡化了黑人们真正受苦的情况、混乱的现实背后所隐藏的丑陋的历史和人性。
这种“白人视角”能引起身处在非洲这个被遗忘的角落或动乱中国家人民的共鸣吗?
还是仅仅能够得到同样具有“白人视角”的观众的认可就功德圆满了?
如果是这样,那这种对待种族、宗教和政治暴力的以德报怨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也许作为一部商业惊悚类型片,挑剔主题没有太大的必要,但轰轰烈烈的奥斯卡金像阵容不能不让我对于主题的偏差发表一点微词,而且标明政治题材的影片由于政治上的难以深入也造成了情节可信度上的偏差。
的确,暴力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和平是我们共同希望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每天电视、报纸上报道的暴力事件比比皆是,还是那句话,有些矛盾积怨已久,已经不能判断其中的是非,比如中东问题、非洲一些国家的仇杀。
我们应该呼唤和期望和平,应该善良的对待有分歧的同类,但在这个过程中单单靠善意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秩序,或者说是不仅要有以德报怨这种道德上的要求,更要有西恩·潘饰演的托宾那种以暴制暴,用枪来维护和平的手段。
毕竟,仅凭美好的理想而无有力的保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容易成功的。
毫无防备的与狼共舞是很危险的,最大的可能是被狼吃掉。
===============我的BLOG http://baibo.blog.sohu.com
最后一句库族语,就是,影片结束时,妮可说的最后一句话“库姆” 什么意思啊?
百度上没搜到相关答案……真的,很想知道呀,拜托各位神通广大的豆友啦!
Nicole Kidman在影片里的表现很不错,把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变现的淋漓尽致,Sean Penn的话一般,表演的有些像在拍文艺片。
全片以非洲的一个国家的人权问题作为背景,通过联合国翻译员的身世,亲人等把影片串联起来,环环相扣,逐步的深入主题,揭示疑惑,节奏虽然比较慢,但把握的很好,使观众一直保持着一种轻微的紧张感,而且本片更着重描写人物,代入感强,不像其他的政治片让人犯困。
时间比较长,请在精神状态不错的时候观看,推荐。
这个片子太没有力度了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反而是那个SB的探员Doug的死,我的说话是——活该!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工作本来就是离死神很近的,警察,军人,特工……这是最危险的工作了。
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就要有随时死亡的觉悟,尤其是在执勤的时候,他们要时刻小心,即使面对的只是一个小孩子也要抱着一万个小心,因为小心一次并一定会死,但死亡都是因为不小心。
这个危险在电影一开头就提示了出来,那个冷漠的黑人童军The teacher said good day to you,两个成年人又为他的杀人纪录添了一笔。
而显然Doug探员并不适合这个工作,他粗心大意,他没有经验,他胆小怯懦,他犹豫不决……他一开始跟踪一个普通人几乎暴露;杀手在他的眼皮底下进入目标房内……他的错误太多,而他的最后一次错误葬送了他——出于自保,他应该不顾一切的下车;如果高尚一些,或者更冒险,不确定的做法就是让所有人下车。
他既不顾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又拉了一车的人为他陪葬。
即使他已经死了,我认为这些被炸死的人们应该找这个人来负责。
我显然无法理解这样的一个人是如何成为一个特工的!
嗯,原来是个黑人啊。
哈哈!
(PS:我是种族主义者,我从来都不避讳这一点,我讨厌黑鬼!
他们愚蠢,懒惰,闲散,最重要的——他们都很黑,非常黑)----------即使是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的暴力机构都有如此大的威权,那怀疑的态度,神经质的眼神,粗暴的动作……然后就这样强力地撞过了别人的生活,强加自己的观点,挖掘别人的隐私,约束他人的行为。
那个探员的头目,因为自己手下的愚蠢而导致了多人的死亡,他却因此冲着一个女人磊哭大叫,并且把这些错误归咎于这个可怜的受到惊吓的女人,这是如何的蛮横啊。
同时,他们可以走进一个女人的卧室,或许在她睡着之后拍下她穿着内衣时的样子?
可以想象,在强权专治的中国,这些暴力机构们是如何的如鱼得水。
从这些人手下少受一些罪的方法,或许只有你有个好爸爸,有钱或者有权?
或者,与对方谈恋爱?
哈哈
如此美丽的非洲女人..是选择外交,还是战争?
她说:“毕竟和平没有枪来得快”。
妮可一贯的清冷迷人,西恩还是一副严峻的表情,这样的组合,我原先并不看好,却未料到结果这般震撼。
相互吸引?
这部片子的主题不是爱情,但还是存在着温暖。
政权,枪杆子。
回到非洲后的你,相信还是会奉行自己坚信的外交手段吧。
我想,若nicole不是金发碧眼,可否这样轻易地赚得全世界的认同。
我不擅长看严肃题材的片子,只是这个片子的情节实在紧凑,一直带了某种宿命的紧迫感,惹人追着看下去。
屠戮,暗杀,爆炸,密谋,种族,信仰。
最具张力的瞬间便是nicole拿了手枪指着由拯救者者走向刽子手的博士,让他自己念出自己曾经写下的话,关于和平和人性与战争的对峙。
是的,最残忍不是掠夺,而是给予之后再拿回。
对于那片深爱着的土地,爱之深,因此也责之痛。
世界在大,依旧也魂牵在那里。
总有一天,是要回家的,即使亲人已逝,那也依旧是他们魂魄安歇的地方。
如中国人说,落叶归根。
并未抱着很大的期待来看这部电影,却还是被Nicole Kidman打动了。
女人不再年轻之后,若还能被敬赞地惦记起,恐怕是在乎于内在气质吧。
女主角说,生活在非洲古老部落里的库族人,他们相信:要走出悲痛,只能以德报怨。
她叙说残酷过往的模样,有着不堪回忆和极力自我劝慰的平静。
呵呵,叫人无法容忍的毕竟不是从一而终的掠夺,而是曾经给予之后再尽数收回。
记得高中英语老师曾告诉我们,他说,有时候,上帝其实就是这样,你愈是拥有,他愈要给予;你愈是没有,他愈要剥夺。
嗯。
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
若要从悲痛中解脱,仁慈之心是不能少。
就像女主角说的,“复仇并不能减轻悲痛”对不对。
关于电影的另一个小小领悟。
是有些事别人不想说,我们往往就自作聪明地以为别人撒谎。
这个世界到底有几分真实呢。
心觉察的,是不是都不会错。
《翻译风波》算是老牌的悬疑爆米花片,妮可基德曼总是那样迷人,不论是什么样的角色总是融入其中,真的是厉害。
与之对手戏的就是被称为好莱坞坏小子的西恩潘,我看过的片子里这家伙总是演一些硬汉角色,感觉戏路有些窄,但好像这家伙在影视界评价还蛮高...这片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翻译风波(国英双语).The.Interpreter.2005.HDDVD.720p.x264.AC3.mkv
讲的啥?????
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又一部“记录一个梦”式隐喻片,全名“云山雾罩,着三不着两,天上一脚地下一脚”
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但还欠一些力道。
这个电影是很个人很先锋的 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赞美诗 其中包含了很多宏大高深的主题 宗教 生死 性 环保 战争反思 加上清冷的风景 此片值得一看
太美了
分两天勉强看完了,好几次昏昏欲睡,说真的没几年脑血栓拍不出这电影,你说他好吗?我实在找不出理由,要说他不好,真是一大堆,很多镜头你也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纯粹糊弄?科幻也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这雾不是电影里雾,而是吹给观众们的雾吧,让所有观众云里雾里。
男主出场让我眼前一亮,那张脸深深地吸引了我,燃鹅这是一本没有故事的日记。一星好评。
看到开头引用希腊离散派诗歌就知道它不想好好讲故事,倒可认为它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视觉化、仪式化。特色植被为大地景观贴上了鲜明的地域标签。选择外形奇特的演员实在没必要,而且走反了方向,这个叙事框架中人最好抽象成概念,不该凸显个体特性
美妙混乱的一小时
这拍的啥呀,纯粹让人怎么不适就怎么拍了,这里的许多人看着都好吓人
没看完,根本欣赏不了
我理解不走普通叙事节奏,但是你到底想说啥.还有演员哪里找的够奇特.
看不明白
药店飞龙
個人很喜歡!但完全是屬於影展的Art-house,對一般觀眾而言入門檻太高!聲光效果挺好!
?阅读理解十级都写不出这样的剧情简介谢谢。
#25th-PÖFF 视听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