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主演:凯西·贝茨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简介:CBS续订《老练律师》第二季。详细 >
看之前最好还是要补卡拉克斯的过往作品。同样利用以往素材,也都是今年的作品,卡拉克斯PK贾樟柯,我更喜欢卡拉克斯这部。
比起大家所谓的《安妮特》是卡拉克斯的自毁式忏悔和独白,这部才是卡拉克斯真正的自我,以及真正的艺术。够真诚,够实验,够艺术,够夸张,够自大,够神经,够自恋,够直男癌……讨论了一切但最终回归自我。从电影之初的出现,到自我过往的剪辑,对影响人物的致敬,对社会和世界的批判和怀疑,并在最后回归那个不是自己的自己。然后原谅全世界原谅自己。把影史向前倒放,从《持摄影机的人》到《月球旅行记》,到《火车进站》,最终回归梦开始的《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再次感谢电影和每一位怀揣才气的导演给我的美好。我觉得这会是我最喜欢的卡拉克斯的影片,值得二刷甚至五刷。
好大一坨
卡拉克斯对自己职业生涯与当下世界(政治)局势的各种沉思。影片通过摄影、台词、声音(以及声音与声音间,因为有多音轨)、剪辑、历史资料插入、字幕卡、过曝、快镜头、多重曝光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具体来说:一种meditative中带着些许激情【文本上契合导演带着热忱的各种沉思】的优美诗意)。但本片有些地方叙事脉络太具体,有些地方却又抽象地如同后期戈达尔电影,这种拼凑导致影片“四不像”,一会儿信息过载一会儿不知所云(而且程度上比《李尔王》严重)。
私人的,意识流,片段的。只get到关于眨眼的那段叙述
他好可爱
耐嚼,有很多不明白之处,但依然喜欢影片整体的滋味。我仍然是流离失所的人,而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想要找回神祇的目光与拒绝盲目结合起来看非常有意思,就像,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相似的动作。Car y a-t-il rien qui vous élève Comme d'avoir été aimé par un mort,une morte? 看他人影评,才知道彩蛋中人偶的飞行是在模仿《神圣车行》。
结尾很可爱 (前面大混剪让人疲惫,在24年这实在算不上实验)
卡拉克斯用戈达尔的拼贴方式总结自我、电影和当下心境。卡拉克斯也在奔跑,《风流一代》就比较僵硬了。
看不懂的原因是因为我老电影观影量太少了吧。
观影门槛太高
【CC】越看越能理解戈达尔的伟大!
卡拉克斯在自己的作品中拉出纵横的身体之线——纵向的跳跃与横向的奔跑,但纯粹的运动愈加困难。但同时,“不是也是”的叙述或许没有奏效,将自己和历史连结起来的Z线未能如戈达尔的碎片一样将目光敞开(当然,他怎可能不望向戈达尔?),每个影像都回归LC的恐惧中(这些他早已做过);仍然,童年的恐惧和梦令人动容,这是整个电影史的故事,于是我们继续看向那个绝对“非人类”的,代替我们奔跑的木偶。
什么?卡拉克斯也搞了个《风流一代》?自剪精选集?不不不,咱不能这么看电影。这部源自“自画像”性质的卡拉克斯自剪短片,把他从处女作到《安妮特》所有的元素都连接了起来,与其说是在拼凑元素,不如说是证明了卡拉克斯所关注与表达的一致性,默片中动作的意义、黑白电影、希区柯克带来的临危感、摄影机跟拍的运动感、怪诞的童年、两重父亲的影像,卡拉克斯说自己不是怀旧的人,比起怀旧,他更愿意愤怒,但他其实就是很怀旧,他依然钟情摄影机的“重”,带来影像意义的重。全片最令人感动的是片尾彩蛋,安妮特跟随当年《坏血》的步点再现了名场面,由德尼拉旺变为一个“女儿”的木偶,由“重”变成“轻”,改变了哪些,不变的又是哪些?40分钟的短片,是戈达尔的灵魂再现,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是《神圣车行》的注释,是一个失眠64岁老左派的碎碎念。
私人影像的拼接艺术,意识流与晦涩表达
我还是更愿意看真戈达尔
论文电影
卡拉克斯的自我总结,关于时代,关于电影,关于创作。喜欢的估计喜欢得不行,像走马灯一样,硬要说是ppt,那也是高级拼贴转场加艺术字混杂影像ppt,梦里梦到的人,怎么不是醒来要去见,怎么变成得打个电话了,😂,准备补片,包括希区柯克,看片看片。还是那句,喜欢后新浪潮的,喜欢卡拉克斯大部分片子的估计会喜欢得不行。
A. 像是听了卡拉克斯半小时的大师班,并且可以一直一直听下去。如此旺盛的创造力、分享欲和好奇心,或许就是所谓“浪漫”精神的核心。好想钻进他的脑子去看看这个世界。2024.5.18 Debussy
观感跟看戈达尔那些所谓的「短片电影」没有任何区别。有区别的是什么呢,起码卡拉克斯装逼程度还没到戈达尔那种令人恼火。混剪自己的作品这种做法对艺术片,特别是于本片的意义,我觉得更适合跟蔡明亮一起去艺术馆。结尾又看到我最讨厌的《安妮特》三星变俩。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看之前最好还是要补卡拉克斯的过往作品。同样利用以往素材,也都是今年的作品,卡拉克斯PK贾樟柯,我更喜欢卡拉克斯这部。
比起大家所谓的《安妮特》是卡拉克斯的自毁式忏悔和独白,这部才是卡拉克斯真正的自我,以及真正的艺术。够真诚,够实验,够艺术,够夸张,够自大,够神经,够自恋,够直男癌……讨论了一切但最终回归自我。从电影之初的出现,到自我过往的剪辑,对影响人物的致敬,对社会和世界的批判和怀疑,并在最后回归那个不是自己的自己。然后原谅全世界原谅自己。把影史向前倒放,从《持摄影机的人》到《月球旅行记》,到《火车进站》,最终回归梦开始的《飞驰中的萨利加德纳》。再次感谢电影和每一位怀揣才气的导演给我的美好。我觉得这会是我最喜欢的卡拉克斯的影片,值得二刷甚至五刷。
好大一坨
卡拉克斯对自己职业生涯与当下世界(政治)局势的各种沉思。影片通过摄影、台词、声音(以及声音与声音间,因为有多音轨)、剪辑、历史资料插入、字幕卡、过曝、快镜头、多重曝光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具体来说:一种meditative中带着些许激情【文本上契合导演带着热忱的各种沉思】的优美诗意)。但本片有些地方叙事脉络太具体,有些地方却又抽象地如同后期戈达尔电影,这种拼凑导致影片“四不像”,一会儿信息过载一会儿不知所云(而且程度上比《李尔王》严重)。
私人的,意识流,片段的。只get到关于眨眼的那段叙述
他好可爱
耐嚼,有很多不明白之处,但依然喜欢影片整体的滋味。我仍然是流离失所的人,而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想要找回神祇的目光与拒绝盲目结合起来看非常有意思,就像,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相似的动作。Car y a-t-il rien qui vous élève Comme d'avoir été aimé par un mort,une morte? 看他人影评,才知道彩蛋中人偶的飞行是在模仿《神圣车行》。
结尾很可爱 (前面大混剪让人疲惫,在24年这实在算不上实验)
卡拉克斯用戈达尔的拼贴方式总结自我、电影和当下心境。卡拉克斯也在奔跑,《风流一代》就比较僵硬了。
看不懂的原因是因为我老电影观影量太少了吧。
观影门槛太高
【CC】越看越能理解戈达尔的伟大!
卡拉克斯在自己的作品中拉出纵横的身体之线——纵向的跳跃与横向的奔跑,但纯粹的运动愈加困难。但同时,“不是也是”的叙述或许没有奏效,将自己和历史连结起来的Z线未能如戈达尔的碎片一样将目光敞开(当然,他怎可能不望向戈达尔?),每个影像都回归LC的恐惧中(这些他早已做过);仍然,童年的恐惧和梦令人动容,这是整个电影史的故事,于是我们继续看向那个绝对“非人类”的,代替我们奔跑的木偶。
什么?卡拉克斯也搞了个《风流一代》?自剪精选集?不不不,咱不能这么看电影。这部源自“自画像”性质的卡拉克斯自剪短片,把他从处女作到《安妮特》所有的元素都连接了起来,与其说是在拼凑元素,不如说是证明了卡拉克斯所关注与表达的一致性,默片中动作的意义、黑白电影、希区柯克带来的临危感、摄影机跟拍的运动感、怪诞的童年、两重父亲的影像,卡拉克斯说自己不是怀旧的人,比起怀旧,他更愿意愤怒,但他其实就是很怀旧,他依然钟情摄影机的“重”,带来影像意义的重。全片最令人感动的是片尾彩蛋,安妮特跟随当年《坏血》的步点再现了名场面,由德尼拉旺变为一个“女儿”的木偶,由“重”变成“轻”,改变了哪些,不变的又是哪些?40分钟的短片,是戈达尔的灵魂再现,是父亲对女儿的爱,是《神圣车行》的注释,是一个失眠64岁老左派的碎碎念。
私人影像的拼接艺术,意识流与晦涩表达
我还是更愿意看真戈达尔
论文电影
卡拉克斯的自我总结,关于时代,关于电影,关于创作。喜欢的估计喜欢得不行,像走马灯一样,硬要说是ppt,那也是高级拼贴转场加艺术字混杂影像ppt,梦里梦到的人,怎么不是醒来要去见,怎么变成得打个电话了,😂,准备补片,包括希区柯克,看片看片。还是那句,喜欢后新浪潮的,喜欢卡拉克斯大部分片子的估计会喜欢得不行。
A. 像是听了卡拉克斯半小时的大师班,并且可以一直一直听下去。如此旺盛的创造力、分享欲和好奇心,或许就是所谓“浪漫”精神的核心。好想钻进他的脑子去看看这个世界。2024.5.18 Debussy
观感跟看戈达尔那些所谓的「短片电影」没有任何区别。有区别的是什么呢,起码卡拉克斯装逼程度还没到戈达尔那种令人恼火。混剪自己的作品这种做法对艺术片,特别是于本片的意义,我觉得更适合跟蔡明亮一起去艺术馆。结尾又看到我最讨厌的《安妮特》三星变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