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电影院的时很想哭,但是好像又并没有觉得很难过。
觉得好像一切都是不合理的,但是又好像很合理似的。
仿佛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在说,他就是Ksiądz Tomasz,不是Daniel。
他抽烟吸毒酗酒打架纹身蹦迪性爱跳街舞,但是他是真的有一种充满神性的力量,他的沉默和言语都让人陷入沉思,他不是降临到这个小镇上来拯救世人的,但他是真的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我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不觉得宗教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宗教甚至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
我们都不是圣人,那种痛苦的感觉和失去所爱的恶都表现得令人揪心地难受。
最后,有的人赎罪,有的人原谅。
在一个充满罪和悲伤的世界跳舞。
电影是没有答案的,生活也是。
走出电影院拿出手机,随机到的第一首歌就是Ave Maria. 身边走过一个神父打扮的男人。
我甚至分不清电影里提到的许多与宗教有关的词汇。
但是所有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就够了吧。
很简单荒谬的故事,却值得回味。
不愧是奥斯卡提名作品。
假扮牧师这件事据说在波兰很常见,但从一个吊儿郎当的假释少年犯直接成为上百村民的精神领袖,这倒是导演自创。
这里面当然有关于人的转变的探讨,比如服装和境遇对人性格和作为的作用;也有关于教会的讽刺,比如那个正派牧师酒精成瘾而冒牌小混混却正义感爆棚;还有关于真相的无常,比如那场车祸的真正原因以及每个人愿意相信和不能相信的版本。
主角最后回到了那个永无宁日看不到出路的少管所,这很黑色但很合理。
我觉得对于他的身份,老妈和女儿应该早就察觉出来才对。
所有人都被蒙蔽大概也体现了这个压抑封闭看似平和虔诚实则冷漠扭曲的小镇已经太需要精神疏导。
1、丹尼尔想要在朋友面前表现自己,所以失手打死了一个人,从此他就开始了在少管所的新生活。
但是少管所的生活也同样悲催,他老是被欺负,几乎就是人见人欺的那种小白;虽然丹尼尔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是他的杀人记录让任何一座神学院都避其远之。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老是说什么西方社会格外包容,其实那都是骗人的。
这个世界运行的内在逻辑始终都是想通的。
你做了一种选择,就必然要为这种选择承担与之对应的代价。
丹尼尔盗窃、杀人这就是他在现实世界里的罪行,那么最终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这也是他自己要去承担的代价。
2、丹尼尔想要成为一名牧师,但是他的罪行已被打上了烙印,不论他走向哪里,这个犯罪的纪录始终都会跟随着他;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不要把犯罪当作一种担当,当作一种酷炫,可能你当时爽了,觉得自己在朋友面前威风了,但是代价也是极其惨烈的,因为你很大概率会堵上自己的整个人生。
当丹尼尔的牧师梦难以实现的时候,他阴差阳错的竟然在木材厂周边的小村庄找到了归宿。
在这里他成为了一名冒牌的神父,而且显然他收获的鲜花和掌声要远远高于前者。
这就是新青年带给传统社区的一种改变。
就像丹尼尔所说,我不是来机械的让你们祈祷,因为最终能救赎自己的也只有你们自己。
不可否认丹尼尔在社区内是做了一些贡献的,但是他对教廷的蔑视,以及对上帝的这种亵渎,必然是会被追责的。
在这里也引出了一个很严肃的话题。
那就是当丹尼尔这样的角色都能承担神父的职责,而且还能保持一个非常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是否意味着神权的被践踏?
丹尼尔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救赎,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人生的路在哪里。
他们曾经犯的错也都是基于年少轻狂,如今想要试图去过不一样的生活,已经是变得不太可能了。
丹尼尔如是,他在少管所的朋友亦如是。
3、当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作为年轻人一定要看得清这个趋势,不要在一个传统的要死不活的地方过度留恋,年轻人的战场永远都是在那些竞争激烈的超级城市。
剧中的那些青年人,就像如今台湾的青年,总是觉得自己所处的土地格外的好,什么福利政策都是世界一流.......可当你真正走出去一圈回来后,就会发现,鼠目寸光是多么耽误一个人的发展前途。
看不到未来没关系,做好当下就行,但是明知道未来就在脚下,还不去紧紧抓住,那除了傻别人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丹尼尔从少管所出来,该去一个小镇的木工所工作。
但出于对牧师这个职业的渴望和对撒谎的无所畏惧,他谎称自己是一个牧师,并被小镇的老牧师要求接替一段时间小镇的布道工作。
他开始自学,套用以前在少管所里学到的方式主持弥撒,渐渐他的活力和不拘一格赢得了社区大家的拥护。
他了解到社区的人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所受到的伤害,他在尝试治愈和调解矛盾,也希望司机可以安息。
在最后的葬礼时,他的身份还是被拆穿了。
他没能完成最后一次仪式,也必须回到少管所接受惩罚…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一点就在于身份的矛盾,你无法用一些表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丹尼尔从少管所出来,但他真的好适合做个牧师,不管是他对圣经的理解还是很新颖的传教方式,以及他对于这个社区所带来的治愈和力量,都发自内心的散发出了大爱和善良。
更矛盾的是其他人,信教却因抽烟打孩子的吸烟母亲,因仇恨对司机的妻子写恐吓信的所谓受害者家属,永远绷着脸放不下的牧师妻子……嘴上仁义道德却做不到原谅的众人又是否真的善良?
每个角色仿佛都有很多面和很多矛盾,也在此中间可以看到的最有大爱的仿佛是这个披着假神父袍子的少年犯。
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又是多么值得思考的部分呢?
我太喜欢这个男演员的演技了,他的眼神透露太多,凶狠忐忑和无限的宽容都从这双蓝眼睛里流露出来。
圣光从一个罪犯的身上散发出来的时候,我甚至不知该如何理解人性和善恶。
画面灰蓝颜色特别波兰的感觉,冷峻犀利,也像是冷漠的上帝凝视着一切。
影片的摄影还是很不错的,一些室内的光影非常美丽,也值得借鉴和学习!
这是一个特别引人深思的故事,不排斥宗教的人都该看看也该想想。
我一直认为人不应该因他人的错误让自己犯错,此为圣人口中所说的报怨的方式,也许大家做不到以德报怨,那以直报怨总要好过以怨报怨。
丹尼尔在那身衣服下面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去教会大家宽恕也自己学会善良,而改变他的并不是衣服,而是一种被认可被要求的感觉吧。
这部电影,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行淫时被抓的妇女,众人把她拉到城门口要用石头打死。
耶稣在那里,众人问:夫子,怎么办?
耶稣蹲在地上,用手指头在地上画,说:你们谁没有罪就可以拿石头打她。
众人渐渐离去。
最后剩下耶稣和妇女,耶稣说,回去吧,你的罪赦免了。
《基督圣体》这部电影,看它的时候,从头到尾,就像是自己在惭悔。
丹尼尔做错了事,我也做错了事。
很羡慕丹尼尔,有能承认,弥补自己罪的机会。
电影最后,老牧师说,我犯了罪,用了很长时间才胜过它。
每一位弟兄姊妹都是这样吧,一生在福音的道路上,不停的与罪较量。
观《基督圣体》有感———自述祈祷词:“从哪里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去哪里……”您曾这样教导。
在此我虔诚地向您祷告,我的愤怒,我的痛苦,我的冤屈,愿您宽恕我的罪过。
我也想如您般慈爱怜悯,可我自身即是罪过,看来每个人都需要先处理自己的事情,可我无法洗清罪孽,它如同沉重的锁链般将我双手捆绑。
我渴求同伴的宽恕,他们却痴迷,归咎我于我的过去。
我向拿着教条的权力人士寻求宽恕,可规矩就是规矩,我不敢愤怒,您没有看见吗?
可憎的庸人正冒充着您的法度,践踏您旧时的理想国,等他们披上罗马领、套上了制服,我只能屈服于这场权力的游戏。
我跪拜在您的面前而不腆于渺小,希望真挚的忏悔能获得您的宽恕,我也渴望着您一般受人美誉,被奉送为圣杰。
我杀过人,但用的是思想,我在思想里杀掉了我做过的事情,我逃避它,甚至想要遗忘它,我也杀掉了我没有做过的事情,我抹去了未来的可能,我断送了我的前程。
过去的罪恶将成为无法湮灭的证词,恐怕我再也不能去仿效您,我也无法仿效您,您太纯洁了,而我只能背负着这些脏东西来见您。
谁来洗清我的罪孽!
主!
谁来救赎我的灵魂!
主!
您时常吐露的爱与自由为何还不现身。
但您一定与我同在,或许您化身为了身边的圣灵,监督着世间的善与恶。
您曾说过,善行有很多,往往比作恶简单,而我,已踏上了朝圣之路。
您与我同在,我便是,基督圣体。
———Geally 2020.5.22. 12:37
2018年,德国电影《冒牌上尉》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列兵威利赫罗德在偶然间得到一套上尉的军装后,自己也被这套军服所控制,最终跌入人性的深渊。
如今,又有一部电影将相同的情况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波兰电影《基督圣体》。
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名叫丹尼尔的20岁少年,因为抢劫和意外杀人,他在少管所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而在少管所中服刑的日子里,他也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了想要报考神学院的想法。
然而像他这样有着严重犯罪记录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个机会,在获得假释后,少管所的托马斯神父介绍他去一家木材厂谋个生计,但向往自由的丹尼尔并不想在压抑的木材厂里呆着,于是他便溜到了木材厂附近的镇上,但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因为一个谎言和一件随身携带的教士服当上了本地教堂的神父,并且还接管了这个教区。
面对如此情况,丹尼尔只能化名为托马斯神父硬着头皮干下去,而他的出现,也让这座弥漫着悲伤与撕裂的小镇开始慢慢有所改变。
正当丹尼尔在全镇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时,他的身份却突然被揭穿,于是这个少年再一次,走向了自己未知的命运。
某种程度来说,《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故事架构,主角同为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同样面对着困境,也同样因为一件衣服而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只不过,《冒牌上尉》中的威利赫罗德获得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欲望的军官身份,而《基督圣体》中的丹尼尔,获得的却是一个象征着拯救与博爱的神父身份,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杀人,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救人,两部电影对比起来看,还挺有点意思的。
其实,这种通过获得一个新身份而是自己性格和命运得以转变的故事,我们在以往的很多电影里都见过,并没有什么新鲜的,特别是在喜剧片中十分常见,而且在那些电影中,主角获得的身份更要夸张,比如在《冒牌天神》中,主角就直接过了一把当上帝的瘾,但为什么《冒牌上尉》和《基督圣体》仍然能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呢?
《冒牌上尉》还比较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主角堕入人性的深渊直至结束的这种残忍事情在电影中还是不多见的;而《基督圣体》却不那么能让人明白,讲了千遍的故事为什么这一次仍然会得到奥斯卡评委会的青睐呢?
在我看来,答案就在这部电影的结尾。
按理说,这种故事正常的发展应该是按照“主角陷入人生困境-意外获得新的身份-新的身份促使主角发生内在改变-主角身份被揭穿-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主角被之前冒用身份的经历所激励-主角获得一个好的结局”这个发展脉络来进行,但在《基督圣体》中,故事的发展脉络却在后半部分发生了改变,在主角再次陷入人生困境之后,他并没有再次奋起,而是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最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生死未卜的开放式结局。
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讲故事方法很新颖,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格外的真实。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如果丹尼尔是一名服刑数十年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叔,那么这个故事按照“换个身份,获得救赎”得发展脉络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只有20岁的少年,对于我们所有经历过20岁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大家都能明白,一个人在此时是根本不可能有定性的,这正是一个人最跳脱也是最反叛的年纪,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少年在如此年轻的阶段就能够虔诚自己的信仰,获得自己的救赎。
因此,当整部电影在丹尼尔满脸是血的迷茫之中戛然而止时,我认为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排。
未来往何处去,丹尼尔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这部电影让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件衣服真的能够改变一个人吗?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在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时间内,也是这么表现的。
我们可以看到,那件教士服和“代理神父”的名头却是为丹尼尔带来了改变,让他从一开始的糊弄事儿到后来转变成全心全意拯救众生,努力的弥合小镇的分裂,治愈小镇的悲伤。
但到了最后,丹尼尔却再次陷入黑暗之中,那件衣服和曾经的美好都没能拯救他,他再次成为了一个凶狠的“暴徒”。
如此看来,一件衣服和一个身份似乎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人。
其实,真正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还是这个人的内心。
衣服和身份都只是外在的刺激,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有帮助,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还得是他自己的内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足够的坚定和决心,才能让自己发生真正的转变,才能出淤泥不染,濯清涟不妖。
但这种内心的转变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让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阅历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之后,才能在外在情况产生刺激时发生,对于丹尼尔来说,这个刺激显然来的太早了。
最后说一个我觉得本片中挺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对光的运用。
仔细留意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影片的前半段,丹尼尔在教堂里主持了好几次活动,在这些镜头中,从教堂窗户上打下来的光始终是充足而柔和的,此时丹尼尔正在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镜头中的光线是十分明亮温暖的,丹尼尔整个人也都被这光笼罩着,仿佛沐浴在圣光之下。
然而在影片最后,当丹尼尔最后一次站在教堂之中时,原本从上面照下来的光却变成了从侧面打过来的光,因此丹尼尔在画面中始终是一半脸处于光明之中,另一半脸却处于黑暗之中,这在我看来是个十分巧妙的安排,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此时的丹尼尔再一次陷入迷茫之中,成为一个即使天使又是魔鬼的矛盾形象,让人物内心的迷茫与纠葛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我对于上帝到底存不存在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我想《基督圣体》这部电影要讨论的也不是上帝存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这部电影真正想要说的是:不管是上帝还是别人,没人能够拯救你,真正能够拯救你的,还是你自己。
今年奥斯卡颁奖礼上,韩国导演奉俊昊可谓抢尽风头,凭借一部《寄生虫》横扫四项大奖。
也许是锋头太过耀眼,盖住了其他一些同样有实力的影片,特别是在最佳国际影片这个奖项中,其余入选的四部都是百里挑一的佳作,《蜂蜜之地》、《痛苦与荣耀》和《悲惨世界》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而在我看来这部来自波兰的《基督圣体》也绝不能小觑。
这部一看名字就很容易联想到刻板深沉的宗教题材,但事实上这部波兰电影却另辟蹊径地探讨信仰的本质以及宗教制度的困境。
影片的主角和前两年获得柏林影帝的法国电影《祈祷》极为相似,同样从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的视角展开叙事,亲身体悟宗教的救赎实质。
不过相比起《祈祷》里面拿宗教作为戒毒的手段,这部影片对宗教的反思更为复杂与耐人寻味。
影片的剧作相当出色,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交错:一面是假扮神父的主人公在这个闭塞的小镇里经历心灵洗涤和思想转变,另一面是则是在主人公的介入下,由车祸事件引发民众之间的怨愤情绪得以解开。
这个冒牌神父的故事或许并不陌生,但是透过主角这种阴差阳错的命运选择,让观众能够深入浅出地思考信仰背后的实质。
一件衣服足可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平凡人的身躯也能承担起神圣的任务。
少年犯自然也有机会获得救赎,并享有与神父同等的精神力量去为民众排忧解难,尽管他的行为看起来远非宗教所定义和容许的范围。
这种模糊的宗教道德观念在这个角色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时是恶迹斑斑的混混,一时是虔诚尽责的神职人员。
当他的真实身份被揭穿后,两条叙事线索逐渐汇合:小镇上的民众从车祸事件中获得释怀,而正当观众以为主人公经过此事而获得救赎的大团圆结局时,却遇上令人愕然的反转结尾。
这个戛然而止的结局让我回想起他在小镇上尽心尽力帮助的那位寡妇,在现在看来他并非是出自主持正义或者宣扬无私大爱这种说辞。
实则上,他是从寡妇身上看到自己的遭遇。
寡妇因为丈夫驾车引发六条人命的车祸而被镇上其他民众孤立,而他在少管所的经历不也正是如此吗?
仅仅是犯下疏忽杀人的过错而被身边人和社会排斥,狱中的神父先打消他日后担任神职人员的念头,随后登场的警察则对他一脸不屑,认定他无法从良。
他在帮助寡妇与众人和解而重新融入到社区的过程中,抱有希望自己日后也能为这个社会所重新接纳。
然而,影片的结局彻底击碎了他这个良好的愿望。
这个结尾对西方传统宗教有了多一层反讽质疑的味道,似乎也暴露出宗教制度的困境。
由此,这个貌似常见的“冒牌货”题材在开放性的结局中提升不少,特别是画面结束在男主角带着满脸鲜血和迷茫的双眼逃往未知的方向。
从《方济各之花》到《苦路十四站》,欧美有不少或质疑或赞美圣徒、抑或对他们摆出模棱两可思辨态度的文艺电影,大多深沉而冷峻。
相比之下,《基督圣体》从色调到场面上都要温暖太多,且穿插着很多纵酒、狂舞、歌唱的世俗场面,虽然故事最终也包裹着一个神性与人性不相容的悲剧内核。
与这些年被奥斯卡宠爱的、以导演帕维乌(《修女艾达》、《冷战》)为代表的波兰新电影也不同,《基督圣体》里的波兰乡镇,不再追求黑白光影和经典构图,而经常是一片阳光普照。
有着锯木厂的边境小镇占据剧情的大部分时间,却更像一个不真实的戏剧舞台,一个不需要学历、资质、证书,就可以作为基督代言人去“表演“神父的舞台。
而现实则是危机四伏、相互欺凌的少管所,犯了命案的主人公丹尼尔,在里面也得扮演好从了上帝的乖乖仔角色。
然而,带着强烈求生欲在少管所里学来的那么点祈祷本领,却在小镇舞台上派上了大用场。
假释中的“好演员“丹尼尔,成功欺骗了相邻,却也像被圣灵附体般,让教堂和路边祭坛,真正成了可疗愈村民伤痛的圣地。
渐渐的,这则娓娓道来的神迹故事,让观众发现,痛彻心扉的秘密、埋藏深处的罪行,既可以在忏悔室的窗框旁诉说,也可以在伴着海洛因的伏特加里倾吐。
当然,这一切虚假的美好注定不能长久,褪下代表神性的那层皮,少年犯丹尼尔还能是一具圣体吗?
画面镜头感觉很清冷,故事蛮有寓意的,罪犯与神父之间的身份转换,可能给予不同的社会属性,反过来说身份也不一定能界定人的善恶。
车祸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人物在不同角度的看法。
货车司机出事前和妻子大吵一架精神状态不甚稳定,而这一群出车祸的年轻人事发前喝酒吸毒,想必也有很大的责任。
各自的亲人们站在两方互相指责,以盼在这般仇恨怨念中给自己别样的力量来释怀。
而镇长和过往的神父为经济利益以及种种只想息事宁人或随大流。
男主作为一个外来者以“神父”的身份逐渐揭开事情真相,身份虽假但以自己的力量意外地达成某种程度的化解,影片末段无声的脱衣自白蛮有震撼性。
人真的是一种社会适应性很强的生物,以神父自居时神性散发出别样光彩,被揭穿回到管教所后依然能按血腥的兽性求得生存。
最后一幕满脸血的男主面无表情地疾走然后狂奔,身后是混乱的场景和被烧着的决斗房,这样的对比镜头收尾,很是惊艳。
就不能自己起个名吗
起个名好难?
不正经
忒磨叽
随便看了几眼。女二(是叫百合吗?)的台词和演技真的太尴尬了。完全不像一个大夫。
随便看了中间几集,惊天无脑烂
一部展现护国战争、张勋复辟、曹锟贿选、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北伐战争的全景史诗,一部北洋军阀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赵博生(雷震子原型)的感人革命成长经历,也是我本人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
很好看
刚刚才看了一点点。。抢红旗那里,好瓜哦。一点军人气魄都没有,就像一群追名逐利的人。
冯远征是被骗来的吗?
累成🐶的一个戏
这个名字,真侮辱我心目中的西部片经典
完全降智商啊喂,绝绝对对的失败范例好吗,主角完全没有智商好吗……或许唯一可看的是服装?
气到我老婆了
哎……抗日神剧哦
于震现在真是抗日神剧代名词啊
挺好的
喜欢。好看。有惊无险。
都说男人能顶半边天 所以 我打算娶两个老公
算不上抗日神剧,想给个五分吧。在我家的电视文化就是我爸看神剧全家人跟着。这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点蠢,最常见的戏码是葫芦娃救爷爷。我不禁一次说,算了,为了这剧能拍下去,他只能这么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