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家庭在北美的融入异化过程,杂糅的元素很多,从姐弟吵闹出发揭露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从亚美交友中窥探不同种族人之间的排外或是理解,从男女交流里挖掘青春期懵懂的情感,从母子吵架内发现亚洲家庭的难言之隐。
看似要拍的东西很丰富,实则透露出叙事的羸弱。
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故事支棱不起庞大的话题,来了又去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摇摇晃晃,由于是通过弟弟视角展示,所以人物也都沾染上了他的主观色彩,看着别扭。
而且真正值得挖掘的姐姐和妈妈的故事成了边角料,虽说从弟弟出发看一个亚裔男孩的自卑青春期也有一定看点与讨论度,但老套的剧情和卑微的氛围看着沉闷。
不过导演的新鲜年轻的拍摄手法稍稍拯救了比较闷重的情节,给全片注入了一些活力,拍得闷就成了《年少日记》,拍得活就成了《弟弟》。
弟弟 (2024)6.7202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王湘圣 / 王鹿山 陈冲
电影资料馆的果然吊打任何的电影厅 大家都是热爱电影的人 感觉北影节的这次来看像回家了一样专门过来看 感觉不想错过这场弟弟和春闺梦优秀的一部电影最普通家庭Asian身份认同 中国式的家庭关系 孤独 朋友 自卑 中国人的内敛腼腆 忍无可忍 青春 躁动 各种种族 文化差异 暗流涌动的欺凌和歧视 美国青少年 美国生活 中国人的代沟 婆媳关系 整体是常见美式青春电影的基调 观看起来很容易上手 前半段轻松 所有人哄堂大笑或隐隐发笑 后半段大家每个人隐隐叹息暗自落泪镜头用得很好 各种镜头语言也很符合影片风格有时也庆幸自己没有出国 不然以自己的内心承受力敏感度&和家庭经济实力 很有可能变成连基本生活都要咬紧牙关的黄种人家庭了适合中国人看 外国人会看不懂其中很多中国的黑色幽默优秀的片 但是感觉差口气 都挺好的 但是没办法给出5星(边看到时候 边恍惚了 因为太沉浸于电影 突然在想 天呐 我的北京四年 会最终像我人生的一场梦一样吗?
我最好的青春都在这了 我对社会最初的探索都在这了 我以后会不会想念我在资料馆的日日夜夜呢 于是我暗自伤神罢 也许这一辈子不敢追梦的我 最终会像片中的妈妈一样 最后存在于家庭和子女中 而后悔一辈子没有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美人吧(我爱你 北京 谢谢你愿意接纳我 也算是个小镇男孩吧 再出色我也只是京爷沪爷眼里的小镇男孩吧 时装周跟在沪爷京爷后边一起走去买东西的我何尝不是和弟弟一样跟在fahad和soup后边插不上嘴不受重视一样孤独而自卑呢看完一片确实肯定也有点累了 确实得睡一会 这样下一片春闺梦才看的进去今天好在待了喝的进去边喝边看 以及今天中午小睡了一会 而且我对这片很感兴趣 导致看得进去 继续加油!
尼玛 妈妈竟然是陈冲演的 难怪这么这么这么眼熟
2008是个好年。
Sean Wang在东湾的阳光下大口啃汉堡,跟印度裔狐朋狗友炸邻居信箱,扔松鼠尸体,跟不良少年一起滑滑板拍视频,坐妈妈开的旧凯美瑞,在车库里上老中私教补习班,翻暗恋女生的myspace主页,在AOL chatroom等她的回复会心跳加速,永远在跟姐姐妈妈哥们吵架,一拳把嘲弄自己的ABC撂倒,离家出走在Fremont游荡几个小时灰溜溜回家。
我在边家村的雾霾中大口啃孜然夹馍,跟汉中住校生们半夜翻墙去网吧,帮室友给他的MP4里下载A片,坐爸爸开的旧福克斯,做理综大练习卷子到晚上七点半,翻暗恋女生的QQ空间,跟她发一毛钱一条的短信会心跳加速,永远在背地里偷偷骂讨厌的老师,在两个室友干架的时候趁乱偷偷给自己讨厌的那个室友一肘子,每周末老老实实坐106路转59路回家。
2008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这部电影对我这种内地观众来说,所展现的美国华裔家庭在社会研究中的样本价值,其实远大于其电影性。
那种文化基因在不同环境之下的微妙变异带给我的新鲜感和讶异感,让电影看起来饶有趣味。
而大量细节和情感在细腻笔触下的勇敢暴露,又让电影细读起来既有可信度又忠于自我,让人不由得把它作为样本来观察,这实际上也是电影性的最大体现。
2008年,亚裔家庭的二代小孩所处的身份地带的中间性十分凸显,电影对此有敏锐的捕捉,并取了男孩的中国家庭和美国的交友环境为两种参照系。
在散发着中国特质的家庭里,姐弟二人的脾气秉性已经与两代长辈断层,听进去的是略微夹生的中文,说出口的是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言辞直抒胸臆,情绪高昂外露,恶作剧也大胆出格,弟弟往姐姐的乳液里撒尿,姐姐往弟弟脸上抹月经血,与此同时,具有典型东亚思维的奶奶还在谈及礼数教养、孝道文化和老年人保健问题,还在宠溺地给小孩塞钱,已经有过渡意识的妈妈还在为子女成长焦虑、还在产生熟悉的婆媳摩擦,东西方的文化面向尖锐地组合在同一个家庭里。
虽然男孩是窝里横的混世魔王,但一旦与他的美国朋友相处起来,就立刻缄默保守了许多,如同换了个人一般。
他的亚裔羞耻让他的青春期比别的青少年更加敏感、更加满拧,更在意对一种超凡脱俗的“酷”的追寻。
在一段短暂的爱情中,虽然他和别人一样荷尔蒙过剩,声带嘶哑、一脸痘痘,自我包装、现学现卖的求爱行为也尤其幼稚,但他在那些喧哗躁动、满口黄腔的男孩之中显得格格不入,他面对心动对象女孩时的含蓄安静,一半是假装深沉,一半是文化隔阂下悄悄作祟的不自信。
在一段短暂的友情中,他致力于对自己滑板摄影师身份的武装,和一些看上去酷酷的、不好惹的滑板少年们打成一片,把隐瞒纯亚裔的家庭背景、逐渐和往日同伴来往稀松等小心思,忸怩地藏了起来。
而电影也不时地洞窥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眼里出现会说话的鱼,脑海里回忆起死去松鼠的故事,通过关系里的脆弱缺口击中他成长过程中的自负和自卑。
电影作为王湘圣导演的半自传作品,他的口吻是极坦诚的。
来到18岁这一人生关键节点的少年,世界观在多种环境声的挤压下,往难以预测的方向迅速走向成熟,既摊开展示了二代移民生活中选择的开放性,也摊开展示了一个初长成的华裔少年透明的心灵。
“Have you eaten?” 每次陈冲这样柔声一问,我的心就化了,眼泪不自主地往下掉。
妈妈可以不像其他亚洲家长一样只关心你成绩单上的数字或者以后想要申请的学校,但一定要确保你今天填饱了肚子,吃了蔬菜和水果。
青少年是周围环境的镜子,说话行事往往是混乱无序不加过滤的直接反射。
Chris的每一次吹牛、撒谎、说脏话、发脾气,甚至自卑、郁闷,沮丧和开心,一半是因为社会作用在这些男孩身上的有毒男性气质,一半是因为来自亚洲家庭内部的压力和社会对亚洲社群的低包容度。
只需要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长,你就可以清楚认识到一个社会如何造就同时也毁掉一个男孩。
陈冲最后的那段话,大概说出了很多母亲的心声吧?
妈妈也可以自私,但回过头来她们还是支撑住整个家的那根顶梁柱。
这部电影不仅是献给每一位为了家庭牺牲梦想的母亲,也献给每一位在孤独、压力、质疑与偏见中努力成长生活的亚洲移民。
很大一个不足是编剧上稍显俗套。
一定要以删掉和老友的YouTube视频作为里程碑来暗示Chris的交友变化,又要以新朋友不欢而散Chris重回老友怀抱作为happy ending。
有时候剧情可以不用那么圆满的,因为生活并不是。
时隔快一年了吧再次踏入amc,有时候真的觉得,造化很有意思,这个片子虽然是完全不同的故事,但却给了我跟去年在电影院看shortcomings时候如出一辙无比类似的感觉,完完全全同样的感觉,即使是完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故事,但我怎么感觉内核就tm是几乎一样的呢?
翻了一下去年写的那篇影评,居然是exactly去年的这个时候,literally只差了一天。。。。。。
一切都像一个轮回一样的奇妙的缘,令人感叹不已。
但我这次不想长篇大论的写影评了,我受够了,也被恶心够了。
我为美国长大的asian male感到可悲可怜可恨,我不想看到也不需要这样的故事和形象继续出现在大荧幕上了,即使它很真实。
但我不想再受这些窝囊气,还没怎么就先自我阉割了。
我不要再fk everything up了,我要fk them all,fk them all。
representation matters,多的不说了。
我要打破冲破那一切,一切。
可能会联想起淘气的小时候,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2024 BJIFF 6th# 伍思薇和王湘圣在陈冲身上投射的东西是一样的,将移民华裔面临的身份焦虑、文化冲突放大在代际关系里,还有心照不宣的俏皮令人莞尔一笑:面子里租AV时末代皇帝的碟片、真心半解里和Audrey的杂志写真、弟弟里和Peter的结婚照。
弟弟开镜合照里全是二十来岁不同肤色带嬉皮鸭舌帽的孩子,就陈冲一个年纪大的躺在最前面,腿上被p了片子里那只松鼠,最轻松的创作状态,玩票玩出来的电影,显然因为女儿的关系参演了这部。
但其实陈冲不是和女儿那么融洽的母亲,相比很多女艺人口中的和谐关系,陈冲叙述的从来都是真实的焦虑不安和矛盾,甚至伤心、不解,还有无限的好奇和尊重:跟着女儿的推荐看人生切割术、装作不在家把楼下让给女儿开派对等等,优异的条件和基因没有改变东亚家庭的病。
也承认过有了女儿之后再也拍不出来天浴、因为怀孕而中途放弃的扶桑。
弟弟最后那段台词太像陈冲的心里话,或许就是自己写的,根本没什么好演,想对着摄影机旁边的Audrey说。
就像她说要带Audrey回国试戏,许知远以为陈冲这样的家世不会再让后代从事这些,她说“她喜欢嘛。
你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你以为她能当总统,后来她的世界就越来越小。
”昨天散场后朋友说这片子应该入不了奥斯卡的眼,我说表演上不如面子,尽管也算妙趣横生。
但都不那么重要了,两个人感动得一塌糊涂,想到陈冲依然在和女儿的关系上做着各种尝试,已经是面子二十年后最好的续集,连我们都能听懂的Audrey一定也都听到了。
电影《弟弟》(Dìdi)于2024年初在美国上映,由台裔美籍导演王湘圣执导。
这一部成长主题的喜剧电影,以13岁主人公弟弟为视角,记录了一名生活在美国加州社区的亚裔男孩在青春期的烦恼与收获。
看这部影片之前,其实我有一点担心自己无法带入或者难以共情,因为我在中国出生长大,而且我是女生。
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虽然我的性别和成长环境与弟弟如此不同,但在很多片段中我都能感同身受。
尤其是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奶奶、姐姐和妈妈,都具有东亚家庭的某些典型特征。
(一)奶奶第一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就是奶奶。
她最大的特点是爱唠叨,在饭桌上说弟弟的那番话让我瞬间代入了我自己的奶奶。
“你看他有多瘦啊,如果我不喂他,他早就瘦得皮包骨头了!
”奶奶有明显的重男轻女思想,她只会劝弟弟吃饭长身体,对姐姐却不闻不问,饭桌上的姐姐仿佛是一个透明人。
弟弟每次犯错,奶奶通常都不会直接批评,而是转头去教育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儿媳。
在她看来,孙子闯了再大的祸,那也是说不得的,要怪只能怪儿媳没有教育好,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什么样的妈妈能让自己小孩的行为像这样?
”(二)姐姐姐姐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我还是想说几句。
在这个家庭中,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性的,是带有些许敌意的,比如奶奶会训斥妈妈,会偏心弟弟,姐姐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而妈妈爱姐姐的方式又很令人窒息,经常以爱为名义去评价姐姐,且这种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一面是习惯性无视,一面是习惯性否定,姐姐的成长环境里缺少爱,缺少包容和鼓励,这或许是造成姐弟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妈妈继奶奶之后第二个让我有压迫感的角色,她对孩子的爱是无孔不入的,密不透风的,让人难以喘息的。
她关心两个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饮食起居到言行举止,她处处都会插手。
最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妈妈开车的时候突然放了个屁,弟弟问能不能把车窗打开,妈妈说车窗坏了,原本哈哈一笑就能过去的事情,妈妈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她用力吸气,想要替儿子把气味吸走。
妈妈的过度付出不仅让姐弟两个倍感压力,也让妈妈自己患得患失。
影片中的妈妈的本业是画画,但家庭的责任让她难以兼顾事业发展,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的爱,孩子们却并不领情,并且评价她“You are so asian.”由于父亲角色的常年缺失,妈妈在照顾家庭方面缺少助力,在与周围其他华人家庭的比较中也时常会感到自卑、抬不起头,再加上婆婆时不时对她精神打压,妈妈一直处在自我压抑、自信缺失的状态里。
直到弟弟的新朋友来家里做客,大大方方地称赞起妈妈的画作,观众才第一次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惊喜的光芒,那是整部影片当中妈妈看起来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并且那种开心不源自于任何人,只属于她自己。
妈妈这个角色是典型的东亚式母亲的画像,包括她对弟弟说的话,也是我经常能从我妈妈口中听到的内容。
“你以为我想过这种日子吗?
我做这些还不全都是为了你。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孩子必须感恩,必须听话。
哪怕妈妈给予的爱是过度的,是让人不舒服的,是带有控制属性的,只要一切为了我,我就必须接受,否则就是不孝,就是不乖。
然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萌发的时候,是探索世界的时候,是想要挣脱束缚的时候,很多亲子矛盾的根源就在这里,孩子觉得委屈,妈妈觉得自己更委屈,在过度捆绑的亲子关系中,或许双方都已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PicturHouse 看完最直观的感觉是真诚,影片的私密性很强,应该也是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电影中不光展现了文化差异下的自我认同,也用了极大篇幅展现了母亲这位一代移民的困境,感觉抛开美国的文化环境,就光看家庭的状态的塑造已经非常鲜活了,影片中大量的场景和台词似乎都发生在过我的生活中,所以很多时候感觉还是挺触动的。
电影的结尾没有像《契克》那样以一个极大程度的成长作为收尾,更多的展现的是一个平淡的现实,一切没有变好,生活还要继续。
电影中由几个主要角色所营造的环境实在太棒了,少数群体小孩构成最开始的小团体,脱离小团体后因为滑板摄像而加入的另一个小团体和家庭成员构成的团体,男主在之间呈现的变化非常的“真实”,印象最深的是前两个团体对于家庭这部分的态度,男主也多次迷失在自我认同的困境中。
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奶奶的老一代的劝诫与责怪,父亲的缺失,母亲这一代的关爱和教育方式,姐姐则可作为前行的叛逆者,而以弟弟箍眼作为一个时段的展现出了一个假期的成长。
陈冲的表演真的是好,感觉这已经算一个非常理想的母亲形象了,而且以弟弟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其实能明显感觉出导演对于母亲的困境的呈现。
电影的说教其实并不多,只是结尾那段略带一些,这个也是电影比较吸引人的地方,评级为15…跟死侍是一个评级。
视觉上,整体效果非常棒,镜头和剪辑都中规中矩,但构图非常喜欢,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都是因为构图比较吸引人。
有一幕走在夜间的俯拍的构图像一张效果极佳的黑白摄影作品。
有几幕男主摄像机的视角有些奇怪,尤其是松鼠那段,不咋喜欢。
氪药后那部分的呈现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光环松鼠。
听觉上,收音效果很好,而且配乐的使用也不错,尤其是几处比较关键的情节的配乐使用,非常符合一部温情的青春电影的内容。
其实影片中出现的电影还是蛮多的,不算提的《ET》《星球大战》《初恋的回忆》,还有标记的《恋恋笔记本》,还有看那一幕炸信箱就让我想起了《蝴蝶效应》。
此片不是我的菜…片名在片尾缓缓出现的那一刻感觉自己看到了狗血馒头啊啊啊啊啊
【标记】6.0分(这片被划入“姬片”感觉有点诈骗的意思了……)
老影迷阅片打卡~(照例贴几张截图)
故事不单调,群戏够热闹,女主和兽医的支线感情也算养眼的点缀。不过前半段代入女主,这家庭是挺窒息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