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用文字的形式结束了。
大概是想延续之前生活无奈的评述,毕竟加啥结局可能都太戏剧或理想化了。
但最大的唐突可能也是来源于此,因为看完之后凉凉的,不至于说完全看不上到希望,但也绝说不上“充满”。
中年的危机和无奈可能就是无解的。
不说议题,其实有写片段还是挺动人的。
其一是四人在马路边第一次谈赔偿,代入感好强不论是哪方。
生活的压力在各个层面都有,这种无奈特别能共情。
其二是夜广场上找蒋权。
云里雾里,其实我不知道到底要表达什么。
会想到自己有时候很累的时候,下班除出了地铁站,看到广场舞的健身团队。
乍一听我会皱眉,因为真的很吵。
但是看看他们的神情,精神状态可真是不错,每每这时候我也会觉得音乐不仅没有那么吵耳朵,反而还挺有节奏感。
这种活力(?
)可真是能感染人。
对着他们发发呆,我回家的脚步可能会变得轻快起来。
还有一个是法律援助的律师,一直到四人马路拉扯之前我都一直觉得是个骗子苦情设定。
到现在出了电影院,我都不知道生活中是不是真有这样,呆在医院打捞那些看着就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真的至少有推着事情往解决的方向发展的主心骨是一种有希望的依靠。
有幸参加菲林卷、导筒在上海荟聚举办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荟聚希望”专场,难得能在大荧幕上看到国产的胶片电影,全程都在赞叹宋宁峰和张歆艺润泽的皮肤肌理。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于手持镜头的阐述,用于体现片中人物的不安全感。
这种不安全感是我们能够通过画面能够直观感受到的,甚至因为与片中人物相似的经历而感同身受。
(又学到啦)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画面几乎都以大景别为主,想到前阵子看的《出走的决心》是通过大景别来把家里的空间进行压缩,来体现母亲在家的不自由。
嘉宾朱枫导演将《希望》中这样的处理解读为聚焦人物本人。
作家周水水老师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也十分深刻,电影中多次出现了镜子这一媒介,除了实物的镜子,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照。
男主透过花甲老人看到了自己,而这部“真”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更是直接作为一面镜子反应了我们的生活,不同于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它敢于发现问题,并把问题清楚地指出来,而不是粉饰太平,对于这一时代的国产片来说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除了主线剧情外,女主的人设也很讨喜。
当然张歆艺的演技还需打磨,与郭柯宇对戏高下立见。
这个角色传递了一些女性身份认同的思想,在当代电影里也是蛮新颖的。
最后希望有更多观众能够看到这部电影!
电影万岁!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
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危机四伏,麻烦不断,而不管如何糟心,日子还是要继续。
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戴口罩,疫情时期的那些特殊记忆,被这部电影唤醒。
肾结石,用喝水和运动加速它的滑落;裁员,被优化,拼命投简历找工作;想换的车终究成了泡影,被撞的人也被拔了管子;冲着妻子和女儿吼叫,是一个男人最狼狈也最无力的时刻;昔日看不上眼的大学同学,终究要奉承着陪他和他的客户喝酒,哪怕为此磕掉一颗牙……中年男人的焦虑与不堪,也在影片中真实又粗砺地呈现。
最初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是郭柯宇这个名字。
还记得好多年前看她主演的电影《红樱桃》,牢牢记住了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却忘了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这部电影里,她演活了一个勤劳卑微的打工人,一个辛酸艰苦的外卖员的妻子。
深感不公的带泪的控诉,低声下气的卑微的借钱,选择让老公离去的无奈与悲怆,看得人心痛又无能为力。
不同于《逆行人生》的柳暗花明,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真实人生哪来那么多励志传奇。
普通人的日子,就是才过了这个坎,又要迎接另一个麻烦,或者各种烦心事如一团乱麻一般绞在一起,你只能耐下心来一根线一根线地慢慢捋,竭尽全力地把它们逐一理顺。
不管怎样,让我们都给自己打打气——明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这样,才有力气去面对那些麻烦与挑战,努力过好这一生。
现在看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件很谨慎的事,除非题有强烈吸引我的点/有信赖的人推荐才会去看,这次去看是因为戴锦华老师导赏,没想到竟然第一次在百讲看电影到坐立难安想提前走人。
所谓的揭露现实场景,就是把中式剧情片里最典型最刻板的夫妻争吵、亲子矛盾、喝酒应酬、厕所聊天这些场景搬出来,每句台词都能让人猜到下一句。
所谓的算法与人,从头到尾没看到算法,从头到尾只看到没有自我的人。
从头到尾焦虑不安的成年人,不好好学习只会玩手机的孩子,被撞伤的外卖员始终缺席,莫名其妙的律师从头到尾让人难以信赖,诸如此类,每个人物要么刻板要么立不住脚...所谓的胶片拍摄的纪实感,更像是给空无内涵的电影剧情找的借口。
导演的理解貌似是做旧的滤镜、粗糙的画质就代表纪实,有没有考虑到现实本身已经变化了?
快到飞起的互联网生活还在被你用粗糙、缓慢的镜头来表现,你管这叫现实主义?
真的不知道两个多小时在看什么啊...
☞ 5月20日晚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的展映圆满结束,戛纳电影宫展映厅内观众爆满,电影主创导演刘泰风、监制吴妍妍微笑起立,接受全场电影人及影迷的掌声祝贺。
在戛纳一众追求艺术表达和影像质感的作品中,立足讲诉中国故事、展现当下中国人生活状态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因为其真实、冷静的现实主义表现风格,赢得在场所有嘉宾深刻共情!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放映邀请到美高梅中国联席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作为重磅嘉宾到场观影,她在映后环节对导演表达了对影片的喜爱和支持。
著名制片人焦雄屏不仅在戛纳的“中国青年电影之夜”公开推荐电影,更在映后盛赞电影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更多电影人观看推荐!
作为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讲述了两个“困在算法中的人”的生活故事,一个是经历车祸、裁员、失业的外卖平台高管,另一个是因为赶时间送货被撞倒生命垂危的外卖员。
在一场区分车祸谁是谁非的追责中,外卖员生死难料,面对法律和人性的双重拷问,被公司当成弃子的危力对自己坚信不移的价值逐渐产生了怀疑,隐藏在算法洪流中的真相逐渐显露狰狞!
在电影的映后互动环节,面对观众关于影片创作风格的提问,导演表达了自己的核心创作理念是通过“电影的视觉呈现与声音呈现,在风格方式上都达到某种高度的以真实还原为主旨的和谐统一”,希望能够通过大银幕还原大家“生活里听到的声音”,以及“生活中看到的社会”!
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副会长张卫看完电影之后难掩惊喜,他对主创表示,《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呈现了当前经济背景下不同阶层两个家庭的生活状貌以及内在矛盾,展现了这个时代对大资本和高科技与家庭生命体的复杂思考,建设性地提示了改革历史进程中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及相关部门作出的积极努力”,他认为这部电影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领域,也是中国电影史中描述中国家庭的最新拓本!
导演刘泰风自入行以来,就渴望通过电影来阐释当下的现实主义,渴望创作出艺术与商业兼备、具有生活洞察与思考的影片。
他在“2024戛纳国际电影节·中国青年电影之夜”获奖时曾表示:“作为青年导演,我希望在未来能够和我的前辈朋友学习,共同讲述中国故事,为中国电影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故事和人物设置中可以看出,电影自创作之初起就承载了导演对普罗大众的深刻关注,电影中涉及的算法与人的博弈、劳动者失业危机、夫妻亲密关系和代际亲子关系的矛盾、法理与人情两难困境,所有电影的戏剧冲突处处可见当下社会普通人真实生活的影子。
因此当导演询问在场的众多国外嘉宾是否看懂了这个“中国故事”,现场观众表示电影“所体现的价值可以穿越所有的文化障碍,同时认为这部电影带给了他全新的对中国和生活的理解,自己“受到了洗礼和收获了知识”,据现场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也是戛纳电影宫影厅展映以来观影人员首次爆满!
截至目前,刘泰风执导的《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入围波兰EnergaCAMERIMAGE金蛙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处女作单元; 入选印度果阿电影节世界全景单元;入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劳工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2024年阿根廷劳工电影节 Jury‘s Special Mention 评审团特别提及奖以及SIGNIS Awards人文关怀文化奖,入选2024年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单元。
盛夏将至,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将登陆全国院线,敬请期待!
“吃完橘子皮就直接丢到垃圾桶里,人不是橘子。
”可人就是被公司如橘子般对待,蚕食鲸吞皮内的果肉后,便将干瘪的空壳弃掷废地,任其腐烂。
橘子的黄皮也恰似美团的肤色,当外卖员送餐遭遇事故遍体鳞伤时,身着的黄服也黯淡了光亮,如一滩稀泥被沥青吸收进钢筋森林里,无声抽泣。
剧本还算扎实,对白设计也贴近生活,没有消费苦难而是平视苦难,这点比《逆行人生》好。
但塞的内容太多,扩的时间太长,前半段生活化情节过度堆砌迟迟不入题节奏拖沓,真正出车祸改变人物命运的桥段拍得又有气无力,后半段矛盾冲突激化后更像电影,但又因时长渐渐泄气。
可能是低成本+处女作的原因,电影没有质感,视听糟糕,镜头不干净,工业感零星,这点被《逆行人生》碾压。
若两部电影互取长处,也许能将外卖员这一敏感题材拍得收获人心叫好叫座,而非如今窘迫。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刘泰风 / 宋宁峰 张歆艺
2024.07.07,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
——感觉是近几年来还算不错的国产影片,和《我不是药神》相似,都意在反映社会现实,只是前者还要更魔幻、更荒诞、更复杂、更尖锐。
导演的野心很大,讨论的问题很多:平台算法、系统优化、家庭分工、代际矛盾、疫情时代的集体记忆……稍显庞杂和凌乱,但也许生活本身即是这般矛盾密布。
影片里网红音乐的运用很惊艳,《不如跳舞》的背景音下,镜子里映出男主悲哀而狂乱的笑来,我印象深刻;广场上拍摄的那段长镜头也相当不错,一切皆是迷幻的紫红色调,音与像皆是主角内心情感的外化。
而乐声强强弱弱、反复几次,让我不禁联想到《奥本海默》里,那些跺脚与鼓掌的镜头。
不满之处大概在于最后字幕打出的结局,短短几行字就给了前面整整两个小时的矛盾一个体面的收尾,明明现实还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无数的中年人还囿于就业难题,被撞的外卖小哥还在ICU里长睡不醒,更多的外卖小哥则仍在路上,疲于奔命。
映后访谈的时候导演谈到,他不想在电影里体现自己的教育感,只想要一种思想的交换。
他说得对。
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需要懂得沉默的导演。
这部片子做得已经算好,但“人就像橘子”那几句台词依然显得有些煽情。
其实从我的视角来看,结局停在夜色里,那辆贴着“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标语的公交车驶走,就已经足够。
后面男主家庭二胎的剧情,我理解成一种新生的象征,也许也是导演自己价值观的体现吧(抑或是过审的要求),他依然在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一种向上的选择。
只是,又有多少人还能有继续向上的勇气呢?
又还有多少充满希望的日子呢?
对我而言,选择努力生活也只是因为惧怕放弃的痛苦,而依然在向前跋涉而已。
这个时代里的希望,是一种和吊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一样,太过虚渺的东西。
近几年来现象级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好像也都是这样。
它们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呈现了社会真实,能在影厅的黑暗中短暂地打动观众;而最大的缺憾也在于它们的前半部分过于真实,导致结尾处一切伟光正的美好泡泡和滤镜在这份真实面前都太过容易被戳破。
以及,更悲哀的是,我们的社会现实导致了坐在这黑暗中的每个人,所被它唤起的感情,都可以是截然不同、乃至于带着某种“阶级性”的。
像我观影的时候就在想:我此刻的悲悯和同情是否也是一种幸运与傲慢呢?
就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那句经典的教诲也可以被解读成一种中产阶级的傲慢一般。
我从未真正走近过外卖员的生活。
他们大概也根本就不需要“会有充满希望的一天”这样的安慰。
于是我想评价这部电影,最后也只剩一声叹息。
毕竟再优秀的导演,也解决不了这些属于生活、属于历史的难题。
昨天去百老汇MOMA看了《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这部电影,也全程参与了映后的交流活动,这一部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我今年观影体验最为深刻的国产电影。
它把“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故事拍出了更为复杂的面向。
在展现“底层家庭的挣扎”同时,也展现了我们所不愿面对的“中产家庭的脆弱”,现在说说我最朴素的感受吧。
首先骑手陈金鹏在影片中是面目模糊的存在。
我们看不到他的表情,只能看到他撞向镜头,倒在血泊里,躺在病床上,完全沉默,丧失行动。
这是我们在社会新闻中常常看到的: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系统里,成为某种静态的存在。
新闻往往止步于此,而在现实主义影片中,他的妻子徐晓霞登场了——影片中唯一一个自始至终捍卫着骑手尊严的人,她激愤地质问主人公:“难道我老公去找这个死吗?”让我们进一步地追问骑手交通事故新闻频出背后的原因。
“他们难道去找这个死吗?
”
郭柯宇饰演的骑手妻子徐晓霞,演得非常动人。
跟男主危力在医院对峙时,那种委屈、无助又带着点倔强的表情,令人心疼其次镜头对准了中产家庭,花大篇幅展现了男主危力所面临的多重道德困境。
第一重,在骑手没有交保险而自己又被单位裁员的情况下,他不愿为骑手家庭分担巨额的医疗费和误工费;第二重,他自知车祸发生时自己在打电话,并且没有减速的次要责任,尽管面上极力掩饰,内心却难辞其咎;第三重,自己身为外卖公司的程序员,亲身参与了压缩送单时间的决策过程,并为之设计了一套“科技带来便利”的精美话术。
然而终于被命运的回旋镖击中,亲眼见证了“超时送单不合理奖惩制度”的惨烈后果。
程序员的道德困境:化身系统压缩骑手的生存空间,还是站在骑手一边控诉不合理的技术巨头看到这里,我们才意识到,这些外卖骑手全副武装地穿梭在城市之间,用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构筑起一座弹性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在他撞向男主的车玻璃之前,我们想象不到这弹性的基础设施网络背后的一个个节点是他们脆弱的生命,而这张网络的张力已接近极值,在某个偶然的瞬间就会局部撕裂,使一个骑手家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为了达成送单的时间标准,骑手不得不改变自己非机动车的最高配速作为观影者的我们,所处的社会位置也许跟危力更为接近。
因为骑手们大多是无暇走进电影院消费的。
在我们看完电影之后,回到现实生活的节奏里,是否能够更多地看到穿着骑手制服,清洁工制服,保安制服的一个个人,剥离开职业身份,尊重这些具体的人?
影片中我印象深刻很深刻的部分,是男主危力被裁员后,在城市中漫无目的行走的镜头。
从前的生活太安全了,他坐在自己的驾驶座上,几乎看不到也感受不到其他人。
当他发现自己也同样不安全的时候,他走在街上,才会发现那些外卖骑手本质上跟他是一样的,有自己的生存焦虑,也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人。
也要同样扎进片尾的大雨里,奔向某个更温暖的目的地。
男主危力被裁员后,被迫成为城市漫游者,看到了很多从前看不到的东西最后提一嘴,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参加映后活动。
这次当代MOMA的映后氛围非常好,让我又一次相信电影除却艺术的标签以外,它的本质是公共性的,能让志同道合的,关注相似领域的人聚在一起。
下一场在中央美术学院,9月25号18:30-21:30。
很现实主义的电影,看的很累。
外卖员和外卖公司,普通老百姓和公司高官。
看完之后更多的无奈和痛苦,影片里每个人都在拼命生存。
男主危力,提出压缩快递送餐时间,哪怕生病也在努力的工作,一直接电话,而也是因为工作让他开车分神撞到了外卖员。
而外卖员他为了赶时间 而闯了红灯。
一场意外,两个家庭的悲剧。
危力有五险一金,他可以照常生活,不去看被车撞到外卖员。
而外卖员则一无所有,他和妻子努力的在大城市生活下去,可一无所有,没有保险,没有户籍,连孩子都被迫成为留守儿童。
两方本就是不对等的博弈。
危力可以面对这交警给出的处理结果,轻飘飘的高高在上的表示不想担责,要求行政复议。
而外卖员的妻子则是痛苦的,她无能为力 受伤的丈夫躺在医院里,每一天都要钱,拿命换钱 ,却无法拿钱卖命。
外卖员只有三元的意外险,还是需要扣工资自己交,还需要本人办理。
而躺在病床上,插着各种管子维持生命的外卖骑手,怎么可能自己办理。
外卖员是闯了红灯,可逼着外卖员闯红灯的是危力,是他优化算法,优化路线。
而他的优化方案里,没有红灯时间,没有等电梯的时间。
在他眼里外卖员只是一个数据,他不关心其他,他只想保住工作,带出业绩。
外卖员有错,可是他自己想犯错的吗?
危力没有错,可他真的没有错吗?
痛苦围绕这不幸的两家人。
危力被优化了。
他一下子从高高在上跌落在地上,摔得清醒了,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可他依然可以说出来:“人人都缴纳五险一金公司还能不能活” 他依然认为自己是公司高官,藐视着只是想让爱人活下去的外卖员妻子,他漠视着除了他之外的一切。
他认为他是对的。
他和伤者的律师起争执,他不理解他妻子给钱安抚受害者妻子的事情。
而被优化之后,找工作被灌酒,被忽视,被外卖员家属缠上,和家人吵架。
都成为一座一座压死他的稻草。
他逐渐失去那层高高在上的伪装,开始直面生活。
他开始思考,最后说出来人不是橘子这种话。
电影中重伤的外卖员最后因为没钱拔管了,就这样死了。
外卖员妻子在律师的帮助下起诉外卖公司,可和她相依为命的爱人回不来了。
危力找到了新工作,妻子也有了二胎。
现实中有几个外卖员有五险一金?
现实中有几个外卖员找得到律师,能起诉外卖公司?
中年危机,外卖算法,电影想表达的太过于沉重。
可却没有提出解决办法。
资本依然高高在上。
外卖员依然闯着红灯,依然用命换钱,。
可在国内能看见这样一部电影,拍摄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冲突,阶级的对立,有想法,有深度,也算不容易。
🎬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一场车祸映射到现实生活,一条马路隔绝真理与人情,两种境遇反射出残酷现实。
在同步释出的定档海报中,以一条护栏为界,让两侧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一侧是骑着非机动车的人群,大城市的生存艰难和无情竞争,让他们无暇顾及周围各种环境,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的奔向前方;另一侧则是为车祸纠纷争吵的四人,他们看似已经站在了光明的一旁,可内心却被这场飞来横祸纠缠不休。
海报中央的“谁在创造价值”几个字,更像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是手握重权的高管?
还是奔波劳动的外卖员?
他们都不过是被算法掌控的打工人而已。
在这场车祸中,所有人都是困在算法里的受害者。
影片以最真实的故事,反映了当今社会现实。
更是运用生活化的叙事手法,让大众关注到更多社会现状:外卖员的安全、小人物的生存、贫穷与疾病、夫妻之间的相处。
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底层人群,都在十分努力的生活着每一天。
可这些看似阳光美好的小日子,只要一次变故便会骤然间崩塌,而危机似乎就在你我身边潜伏……每个人的生活都隐藏在平凡之下,而看不见的暗流涌动则无处不在。
那些用力活着的人,又是否能迎来充满希望的一天?
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刘泰风 / 宋宁峰 张歆艺
片尾的文字显示:这是法国史上组织的最复杂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可我看完觉得“就这”?全片男主人公就没动过手,特战队的枪就是摆设,没射出一颗子弹,紧张场面倒是有,可总有一种干打雷不下雨的疲软感。题材很好,演员也很棒,但故事讲的一般,最后甚至还带有一些说教的味道。
真实故事很感人,但电影后半部分拍的相当拉垮。很讽刺的一幕是在美军机场前,面对成千上万的绝望的阿富汗难民,只给最后一辆bus上的人挤出一道放行通道——导演想体现人道主义,观众只看到了选择性的怜悯和巨大的冷漠。
现在,仍旧
这么悲惨的一个事件,终于有一部电影出来纪念了
特別特別好的題材,然而碰到無法具體操控的主創,太遺憾了,法國不是沒人會拍。
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想逃出去,这个国家就有问题了。
局势紧张,阿富汗真人间地狱,愿世界和平。男主演技一般,女主清秀过人
法国爱国宣传片,能拍得这么生气全无,我不李姐!主演全员圣母,男圣母女圣母,做作得要死!群演全员道具人,毫无灵魂。不过他们也可能真的没有灵魂,有一瞬间甚至觉得这些人民配得上他们的苦难😵💫。导演我谢谢你,不要再拍了。
看一半撤了,受不了了,男主强行把女主拉出去做翻译这么危险他竟然一意孤行离开了射击距离,女主妈发现戒指不见了非要回家拿然后意识到家回不去了整这么一出温情,偏偏最后一辆bus无法通过限高杆脱离大部队偏偏女主妈还在上面,没有证件的艺术家因为记者一同交涉就进入了撤离名单,男主没得到最终同意就谎称拿到了feu vert,等等。归根到底,男主太自大,有点讨人厌,还道德绑架同事。其实我没有明白的是,为什么是撤侨,只撤法国国籍,其他那么多在栅栏外挥舞着证件的人就是不搭理是为什么。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