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这部电影一段时间了,昨天终于找来一看。
怎么说呢?
画面的确唯美,如果说这是它的卖点,那么成功应该可以保证了。
问题它的招牌不在画面而在内容,据说连吕克·贝松这位幕后老板也称其为“女版断臂山”。
情况于是变得复杂。
整个观影过程迷雾叠障,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基本三要素全都晦昧不明。
一个中国人看一个号称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如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始终融不进去,什么地方出错了?
我可以接受一个背景模糊的故事,却不能接受一个背景暧昧的故事。
而《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恰恰有着明确的背景,这背景又被拍得似是而非,荒谬由此产生了。
李明三岁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那么等她长到影片中那么大,时间怎么也该推进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片中出现的唐山孤儿院,破败得象刚经历过一场浩劫,李明去道别的时候,堂堂院长竟跟个被打倒的“右派份子”一样,穿着蓝大褂在扫地。
街上播放的仍是革命歌曲,李明和安安穿着五十年代《青春万岁》里那样的背带裤和黑布鞋。
故事的发生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一切家什用具皆有古意,简直要倒退回二三十年代。
可安安和李明去山上采药,手中分明又拎着个代表时髦的录音机。
最明显的时代特征莫过于安安在部队当兵的哥哥那一身装束了,解放军哪年换装一查就清楚,新版军装和一次性饭盒这样的事物反倒混淆了我们的视线,基本可以宣告构建世外桃源的企图失败。
为了表现同性之爱如何迸发这个兼具禁忌和诱惑、颇为棘手的题材,导演精心预设各种“客观条件”:李明作为孤儿,而且是一混血孤儿,从小被视为异类的处境不言而喻,她的内心渴望关爱;专制乖僻父亲的羽翼下,安安战战兢兢长大,与其说是女儿,不如说是奴隶,因此她本能厌恶男性代表的强势,向往女性代表的温婉;哥哥只知道简单炫耀肌肉,其处女情节催生的暴力何其低俗;父亲对哥哥的暴力不闻不问,进一步瓦解了男性权威的合法性和威慑力。。。。。。
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孩,从相似的伤中认出彼此,岂不顺理成章?
逻辑看上去很完备,可建造的方式太简单太粗鄙。
歌颂女性之爱何必一味妖魔化男性,好象李明和安安的爱是被男权社会给逼的,这本身就是对“同性恋”的一种误读和歧视。
我不否认环境是催生情感的必要条件,尤其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禁忌之爱,如何突破,环境积蓄的爆发点至关重要,否则李安的《断臂山》也不会把两个男主角扔进一望无际的大山和一望无垠的寂寞里去了。
可片面渲染环境的作用便会走入歧途,好象任何两个同性,只要他们面临着严酷环境的逼迫和挑战,就会彼此靠拢彼此取暖,进而彼此热爱彼此相属。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断下去,那么同性恋的分布情况将会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众所周知,事实不是这样。
无论哪一种爱情,都是心灵的发现和唤醒,内心微妙的变化促使环境加诸的压力被敏锐地捕捉。
对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而言,开始的吸引一定无关肉欲,灵魂拥抱的迫切导致身体的试探抚摸,这一过程,甚或是圣洁的。
导演却三言两语草草交代了她们的心情,就直奔丰腴的肉体诱惑而去:安安那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只有一双成熟的眼睛才能“发现”的性感,被纯洁无瑕的少女李明贪婪地注视着;夜晚的花房,水汽氤氲,美人春睡,裸露的肌肤晶莹剔透,垂下的枝叶青翠欲滴;洗浴,不断的洗浴镜头,在室外,在室内,镜头一寸寸划过少女们白皙透明的皮肤;终于,这对在目光中“垂涎”彼此身体已久的少女,赤裸裸站在了一个洗澡盆里。
这就是导演处心积虑铺陈了半天的“同性之爱”?
我只感觉到一双异性的眼睛在镜头后面尽情地意淫。
纸始终包不住火,禁忌之爱的别名叫作“找死之爱”。
父权旁落的教授某天晚上醒来,发现女儿不在房里,循声过去,终于目睹了她们的“丑事”,凶神恶煞扑向李明的教授,遭到他女儿背后拦腰一击,倒下了。
他最后的死亡原因是:心脏病发作。
他最后的证词是:女儿和儿媳的“爱”杀死了他。
于是,导演奉献出最让外国人高兴最让中国人困惑的结尾:法官在法庭庄严宣布,同性之爱天理难容、法理不容!
她们的骨灰,撒入江中,永不分离。
恭喜你导演,你成功揭露了中国男权社会灭绝人性的同时,也成功传播了“在中国,同性恋是要判死刑”的这一谣言,而你传播的对象,当然不是我们这些中国人,而是给你投资、看你影片的外国人。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按照外国人喜好,以外国人以为的中国符号为蓝本,制造出来的“中国盒子”。
就象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是西方对东方支配、重构和施加权威的一种风格或方式,是对东方进行矮化、丑化、弱化、妖魔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的一种成规模的霸权话语,其中兼有调侃和悲悯的格调。
”必须声明我不是一个狭隘的民粹主义者,揭露中国的弊端、丑陋、顽疾可以,但请起码做到真实,如《小武》里的肮脏城市、卑微人生、淡漠看客;如《盲井》里矿道下面的黑暗寂灭;如《东宫西宫》里波澜不惊的心理对峙和引诱。
遗憾的是,《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我只看到谄媚。
这是一个拍给西方人看的东方,这简直象一部出自西方人之手的电影,连起码的时代背景都分不清,光顾着添加所谓“中国意象”的调料。
它的导演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戴思杰,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现居法国。
1971年至1974年在四川山区插队,1977年考入南开大学学习艺术史,1984年去法国深造,成为一名活跃的电影人。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中国,对导演戴思杰而言,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胎记无法磨灭,一项“原罪”无法抛弃。
可从他导演的作品看,还真有为抱西方大腿而把艺术良心置之度外的勇气。
对他的作品我很熟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算是一部“妥协”之作,难怪获准在中国境内拍摄。
尽管周迅、陈坤、刘烨卖力演出,结尾仍给人怪怪的感觉:受“巴尔扎克”蛊惑走出大山、小裁缝的命运,叫人担忧。
影片通过陈坤的旁述好象周迅最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了,但这不符合人情之常。
生活不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想往就能左右,它其实包含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循着最为质朴的道理。
简单的僭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物陷入的悖论和困境。
同一类型的故事,犹太作家辛格在小说《三次偶遇》中赋予鞋匠女儿莉芙基尔出走后的命运就可信多了,因为它符合生活常理。
至于《牛棚》一片,简直瞎扯,和法国人自己拍摄的那部《解放军入侵法兰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荒诞程度可有一比。
不管断臂还是断袖,情感的起点和归宿,有自然的走向。
片面夸张其美好,和主观贬低其龌龊,是同一种判断的软弱、同一种误读、同一种迷信。
戈达尔说的:“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就在于表现它熟悉的事物,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物”。
推而广之,那些打动我们的电影,都具备两个基本特点:真诚和熟悉。
哪怕我们不熟悉它所表现的生活,但我们熟悉它要表达的情感。
《植物园里的中国女孩》也并非一无是处,前面说过,至少它做到了画面唯美。
全程越南取景使影片散发出一股陈英雄“青木瓜”的淡淡香味。
可惜,抽离了主旨的美仑美幻,只是一场影像的恍惚,心旌神摇间,女性胴体若隐若现,除此之外,空无一物。
萨福说:最美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心爱——/无论那是谁。
我愿意推荐一部真正拍出“无论那是谁”之纯粹的女同影片:《今年夏天》。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否定这部影片,我没有看过戴思杰的其他电影,但就这一部来看,感觉氛围还是很不错的随处都是烟雾缭绕,像在幻境一样,也许只有在幻境才能产生出如此唯美的、不含一丝杂质的爱情
一个遗世神秘的植物园,两个在禁忌中缠绵的少女,只是平淡生活出现的一名闯入者,沉静的心开始动摇,充斥着反叛,自由,独立和欲望气息的炎夏,让南国的天空从死气沉沉的灰色向彩色渐变。
当爱情占据了生活的因为,它才成为了一种行为的动机。
在两位女主角建立关系,相互吸引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缘由是截然不同的,长期独处的安安,被寂寞和空虚压迫到了麻木乏力的地步,李明的出现对她而言是她心灵枯地的久旱逢甘露,让她的生活再现了生机与转机,是新鲜与好奇诱使她逐步接近,还有一种反压迫的抗争潜意识在向她深入,而李明却开始几次三番的被安安的身体曲线和女性魅力诱惑着,这里结合前面的背景,会感觉选择的视点很有意思,在孤儿院长大,长期过着集体生活的李明为何会对同性肉体有着如此着迷的渴望,完全是个人的生理本性的反应,安安对李明是精神爱恋,李明对安安更多的是肉体渴望。
导演想要她们之间的交往结合显得纯粹自然,却忽略的爱情中最重要的情感融合,对这种细腻情感,缺乏敏感的细节临摹,东方的审美语境变成笔墨山水画的形式风景,风光再怎么悠远静谧,观众也很难体会到中式风情。
片中的另一主要角色,男主角---植物学家“父亲”,导演耗费了大量精力去刻画,从细节,从文本上塑造出一个矫情,刻板,霸道,自私的封建社会大家长形象,这个角色十分重要,因为他是联系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从他的行为习惯,处事个性都可以分析出安安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状态,以及预见她后来的叛逆行为,植物园作为相对独立真空的社会环境,而“父亲”是整个“环境”的主导因素,他与安安,李明形成了统治者,臣民和入侵者的新三角关系,从吃鸭掌这事件的变化发展中可以看出李明是已经在破坏原有家庭平衡关系了,无声的革命,让统治者不安。
在几乎刻意忽略社会舆论压力和歧视的外在势力情况下,而把植物园中的两位男性作为片中的“反派人物”,儿子的归来是强化了植物园中的统治地位和阶级体系,特别在这个父权社会里,李明和安安作为第二性别的女性,应该是被压迫被领导的她们,居然发生一种反人类,反社会的“羞耻”关系,“上层”阶级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同性恋爱于两人情感关系而言是常态,放在社会伦理背景下是异态,再放在特殊时代的地域环境中是变态。
这部电影有精致的肉体,精神上却千疮百孔,到处是败笔,多如羊驼毛的吐槽,不仅在于它对于情感梳理上的干涩表达,更是那些做作矫情生硬的台词,实在逼人出戏,让这部画风清新的文艺片,顿时开启了偶像剧模式,言情戏模式,话剧腔模式,成为不伦不类的文本杂交体。
比如“不要在21点之后打扰一个教授”--这是恐怖小说的标题预警么;“来吧,我的贞操属于你”-女孩纸,你能再不矜持点吗?!
“你担心我变心了么,除了你我永远不会爱别人”琼瑶阿姨剧本是你写的吧。。。
并不是说这些台词电影中就不能用,是与整部电影的表达格调很不协调,那样一个敏感保守的特殊时代,这样一段禁忌之恋,这样一种含蓄的爱慕,处理的如此张扬,后现代真的好么。
Ps:还有她哥叫蛋蛋—_—这是方便外国人名字记忆么,那植物园一共才四个人有啥分不清的,有考虑过中国观众的感受么!!!
最后还有一点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感到不适的是一些演员的表演,特别是“父亲”的扮演者,念白极其做作,总有一种装腔作势的语态,并带着浮夸的肢体语言,和这部整体表现生硬,讲究造型摆拍的电影风格上还确实统一。
据说西方的许多汉学家大多极其混账,有人不知道中国人到底说的是普通话的多还是广东话的多,有人还称“河南是中国沿海的一个省”,唐德刚先生更讲有不懂“谨请光临寒舍便饭”,却在大学里教古汉语的汉学家。
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可能一部分出自中国的电影,更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他们的汉学家们和受之影响的媒体的宣传。
可汉学家们大多就是如此的水平,对中国问题并不是真正的懂,但却处之高位,通过一些自己文化背景的想象和推测,大放厥词,能像马悦然、李约瑟那样的真是少之又少。
所以有到上海的美国人惊叹,这是中国吗?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又是一次西方对中国的想象,上一次比较美好的想象是《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故事是以八十年代的初的中国为背景的,植物学家的女儿安安和来实习的李明发生了同性恋(这样的用法不合语法规范,但只能这样说),她们为了长久的在一起,李明嫁给了植物学的儿子。
当然李明和植物学家的儿子不合,而和安安的恋情却在火一般的燃烧,而这样也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最后植物学家发现她们的关系,在厮打过程中,安安误伤了父亲,不久父亲死了,最后她们被判处了死刑。
电影里的中国总让人觉得怪怪的,物质条件都不错,人们都穿着朴素而行为文雅,唯一的就是植物学家有点刁蛮的怪癖,极度的守时,特别的挑剔,对女儿近乎苛刻的严厉,这是否可以看作汉学家们所说的东方专制主义者的象征。
李明和安安的婚礼就像电影里美国乡间的聚会,人们围坐在一起,旁边是萨克斯、手风琴在演奏,中间有唱歌有舞蹈。
植物学家一家和李明出去游玩,坐船在江中缓行,边上正在举行婚礼,彩色的纸屑洒的漫天都是,他们的船从中间滑过,两为美丽的女子抬头绚烂的天,浪漫的非常。
我估计,编剧一定没有查过中国历史,中国的八十年代初期是怎样的一个经济状况?
这些浪漫和温文尔雅哪里找得到啊!
把故事的背景安排在中国而讲同性恋的一个原因,大约是只有中国才会对同性恋判处死刑。
这是在当代西方不可能的。
一直以来,同性恋一直是社会学家、法学家、医学家关注、争议的一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定论,但是经过近一百年的争取,同性恋已经在西方社会有了一定的地位,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包容。
而把这个他们自己文化下的敏感问题,放在一个东方文化的背景下叙述,他们认为也许会更有趣味。
也让整个故事更加凄美,如果两个同性恋者不死,整个故事其实是很乏味的。
她们要死,只有把他们放在中国。
作为一个没有同性恋倾向的人,我是不能理解同性恋的。
原来准备找到福科、李银河的书先看看,但总是抽不出时间来。
作为一个信仰自由主义的人,对于同性恋,我认为是一个人自己的权利,别人干涉不得,但总觉得两个男人在一起有一种脏兮兮的感觉,《断被山》我实在看不下去。
不过两个女子在一起到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厌恶,这个片子里,李小冉和那个外国女孩朴素的穿着有一种素净之美,这的确是现在稍有的,比那些把脸涂满花完的人好看多了。
影片整个的节奏就像一片平淡却不是淡雅的散文,选取的景色也都很有味道。
人物之间的冲突很简单,服装设计都是以素色为主。
我们天天看惯了各种花哨的服饰,这样的倒觉得有别样的美。
许多演员都长得的西化,比如安安的哥哥简直就像一个有外国血统的人。
这些大约也是为了适应西方人的口味吧!
很少看到让我如此悸动的影片。
看完后回头却发现满大街都是对这片子的贬斥谩骂。
我几乎要怀疑自己审美趣味是否发生什么问题,怎么这样一部唯美细腻的片子竟然得来如此之多的恶评……编剧大白烂?
感情发展仓促没有交代?
导演不懂女同?
裸露戏太过于刻意而倒人胃口?
我并不觉得片子的叙述有什么问题,开头的切入是迅速而简洁的,没有过多的陈述和冗余的铺垫。
剧情发展也很流畅自然,虽然有些细节处理稍嫌粗糙,比如安安他哥对李明急切而鲁莽的求爱过程,但细看也无大不妥,确实是有这种只为成家繁衍后代的人存在,结婚生子在他看来是人生在世一项必须执行的任务,无关乎情爱。
他对李明轮番穷追猛打也是出于完成任务的需要,对李明他根本没有爱,也不懂得去爱。
其他不做细表。
若说两位女主角的感情发展问题,单看她俩初次会面的会心微笑,就晓得她们已经心灵交汇了。
在严肃古怪的父亲的强权镇压下,寂寞孤单的女孩儿们总是很容易就结成战略联盟,成为挚友。
女孩儿之间的友爱是更纯粹清澈的,无拘无束的,不带任何杂质。
她们之间的爱更多像是闺密亲昵的交心,而不像是爱情。
只因她们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安安在这植物园已经单独过了二十多年,李明则是在孤儿院度过她漫长而单调的时光,几乎都没接触过什么异性,对于情感的过度渴求和身体上的微妙渴望使得她们模糊掉友情和爱情的界限。
在澡间两人肉帛相见的一幕,很微妙地道出她们的迷惑混乱。
谁能说清楚她们之间究竟是爱情还是友情呢?
什么为了艺术而裸露,为了裸露而裸露的,对我来说都关系不大。
露了就露了呗,没什么值得大呼小叫的。
莫管众人说辞,我只相信我的感觉。
仅仅看她们并肩微笑的灿烂模样就已经值回票价。
昨天终于看了这部存在电脑许久的《植物园》,是因为早期曾在网上看到很多评论说它是一部烂片,完全是出于好奇心看它怎么个烂法才去看的,看完后却没有感觉到它有那么糟,反而是我近期看过的一部比较好的中国电影。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导演戴思杰所拍的电影,对他的风格并不熟悉,可是一开始就沉浸在影片中优美的景色和舒缓的音乐之中。
植物园就像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那里似乎完全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为了生活的奔波劳碌,没有为了名利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正常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欢乐与争吵。
陈安安与父亲就生活在这个表面看来完全没有欲望的国度中,直到李明的出现,影片中三人第一次相遇的那一刻,陈安安毫无表情的面容,因为李明的到来而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很不喜欢影片中父亲的这个角色,尽管陈安安说他虽然很难相处但心地却很好,我对他还是没有任何好感。
影片最后他的死并没有换取我的任何同情,反而认为他的死是对陈安安与李明之间真挚爱情的一种解脱。
最遗憾的是他亲手葬送了两个年轻女孩的生命。
在我看来,父亲是一个专制、蛮横和重男轻女的家庭统治者,他企图设立一系列的生活准则来控制自己的女儿,他总是摆着一幅一本正经的架子,用冷漠的态度与命令的语言对待陈安安,可是对待儿子却是一副慈父的面孔。
在对待李明被儿子毒打的这件事情,他看到李明遍身的伤痕却没有丝毫怜悯,只留下:“他始终是我的的儿子。
”这样一句完全不讲道理的无情话,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多么冷酷和具有严重重男轻女思想的人。
有这么样的一个父亲,是李安安人生中的最大悲哀。
李明曾请求与她远走高飞,可是她却说离不开父亲,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换了是别人,应该早就走了,可是她却用了二十多年来适应,可以看出她是爱着父亲的。
为了所谓的道德准则而间接杀死一直爱着自己的女儿,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
影片最后在法庭中由法官念出的一段审判词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杀死他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更加可怕的疾病。
她的女儿和媳妇患上了同样的病,这个病的名字叫同性恋。
一桩畸形同性爱情的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
李安安、李明罪责难逃,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必须受到严惩。
”如此振振有词的判词,一连串的于什么什么不容,所有的人都知道李安安是出与保护李明才错手打伤父亲,她是出于自卫伤人,根本毋须承担杀人的罪名,而李明更加的无辜,如果不是陈安安的及时拯救,也许死的不是父亲而是李明了,我真想知道,如果是李明死了,是否父亲就会无罪释放?
在法庭这样一个严肃和讲求公平公正的地方,审判的不是一宗错手杀人案件,而是一段他们所说的为世不容的同性恋。
他们认为同性恋有罪,这是多么无稽的一件事情,难道所有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事物都有罪吗?
正如李明在写给孤儿院长的信中所说:“只有一个人能够审判我,就是陈安安,或者,是我们的爱情。
”法庭上陈安安与李明在听到判词后望着对方,从她们坚定的眼神中看出她们并没有后悔彼此相爱,她们只求两人永不分离,最后她们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洒到了湖水中,真正做到了永不分离。
为了爱她们付出了所有包括生命,对比于为了找个合适对象结婚的陈安安哥哥,他的行为是多么的渺小和自私。
曾经听到一个女友在和男友吵架后说到道,真想找个女人过一辈子,男人总是让女人落泪,而给女人心灵安慰的往往是另外一个女人。
无论是对于电视剧亦或是电影来说,李小冉这个女演员是个美人,她的长相非常有特点,白皙的皮肤为她的漂亮添砖加瓦。
而在这部名为《植物学家的女儿》的同性恋电影中,她饰演的角色也是极其妙不可言的。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之后了,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举国人民都在文革的浩劫余留中恢复元气,因此相对保守是它的一个时代特点,这也是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在电影中,一个植物学专业的女学生李明前往一座几乎要与世隔绝的岛上植物园实习,她是个混血儿,父母都在唐山大地震中死去,来到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等待她的是严苛到几乎成癖的教授,陈教授生活极度规律,无法忍受一点点的改变和不完美,有的时候有一点死板,不开化,但是做事情却非常细致入微,甚至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强迫症,比如一定用雨水泡茶,并且能分辨出每个季节的雨水。
但是这样一个严厉的教授,却有一个乖巧可人的女儿,安安。
安安很欢迎新来的李明,在李明几番被教授训斥之下耐心开导她,为了逗李明开心,俏皮地模仿自己的父亲;和李明一起去寺庙,去采人参,逗弄鸟儿,同时和李明朝夕相处的时间里交给她各种草药知识。
而这些,是严厉自大的陈教授不曾交予她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她看见安安用脚在踩松香。
这一段镜头所展现的景象是我在整个全片中特别喜欢的部分之一,前后上下运动的赤足和全景时的人物动作展现出了一种女子的劳动美态,汗水打湿了安安的衣裙,洁白如雪的脚背,这些人物局部特写完全就是在意欲告诉我们安安的美有多大的诱惑性,若隐若现的身体,湿的香汗淋漓的模样,脚在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是性的一种象征,因此在这里李明完全看呆了,不由自主地对安安说:你真美。
我想着应该不仅仅是片中主角的感叹,更是我们观众的感叹。
除了踩松香,还有一个地方成了两人感情的催化剂。
李明无意间闯入安安的房间,安安正在用中草药汗蒸。
浑身赤裸的胴体,汗水微醺,烟雾缭绕,安安就如云端的仙女一样闭着眼睛沉睡。
李明越走越近,少女的皮肤吹弹可破,晶莹剔透,凹凸有致的玲珑躯体侧躺在草药之中,这个地方镜头运转得非常慢,观众会看的非常仔细和入迷。
这一处突显了安安的处子般的安然美好,更是一种性的暗示。
李明知道自己已经迷上了这个女孩,她太美了,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于是,接下来的发展就比较水到渠成了。
李明和安安一起洗澡沐浴,彼此心照不宣。
直到有一天,一个男人闯入了她们之间,打破了这份难得的宁静。
这个人就是安安的哥哥,陈教授的儿子蛋蛋。
蛋蛋是个军人,有着从部队带来的蛮横和大男子主义倾向,他爱上了李明,并对其展开攻势。
李明一开始非常推拒,安安也非常难受,但是后来她们相约去寺庙放生,108只白鸽。
很好奇为什么是108,电影里说是佛家的吉祥数,后来查了一下,原来佛珠是108,108在佛学中意义非常,郑愁予先生有一个诗我非常喜欢,里面写到“赠我一百零八颗舍利子。
”想必这含义也是不一般的。
108是最好的,最完美的,最幸福的。
在放完鸽子后,两人做了一个决定,为了不再分开,李明听从安安建议嫁给哥哥,由此她们就再也不会分开了。
但是两人怎么样也没有想到这会是她们悲剧的开始。
在结婚之夜,李明和安安结合了。
安安的哥哥发现了妹妹的不寻常反映,他于是决定和李明去度蜜月,而在过程中发现她并非处女,这使他大发雷霆并且家暴了妻子。
哥哥离开了去部队,李明回来了。
两人原以为终于可以好好在一起了,没想到被陈教授撞到了亲密的时候,陈教授大惊大怒之下心脏病发,无法容忍和接受的他报警抓了二人。
最后,法院判处两人同性恋流氓罪,逼死了自己的生父,应该处以枪毙。
到了最后时刻,她们一点也不哀伤,因为死后就会在一起了,将骨灰溶于一处,永不分离。
在影片中有一处隐喻我觉得很有意思,即在李明和安安放生鸽子前,她们去一个小摊子吃饭,整个小摊只有她们一对女孩。
周围全部是五大三粗的男人,不修边幅,并且对她们指指点点,以及时不时的偷窥。
但是这里并不是二人的秘密已被世人所发现,只是导演希望以一种象征手法表现出这对小恋人的爱情不能为大流、为一个男权社会所接受,世人对她们指指点点,流言蜚语,偷窥,将她们视为异类和怪胎,视为神经病,她们不被理解,接受和包容。
此外,电影的音乐不错,声画同步,有一段旋律是以二胡和笛子为主,表现出一种与世隔绝,人与自然相伴的悠远意境。
也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婉约。
非常具有代表性。
影片的调色比较暗淡素雅,偏黄偏灰,一是表现一种时代距离感,二是表现景色的优美,光线柔和,晕染人物特点。
其实在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拍摄的作品中,同性恋这种在主流下显得比较边缘的人物占据的比例还是非常多的。
因为毕竟那个年代已经是改革开放初期了,年轻的导演们跃跃欲试,想通过一些电影来探讨人文、人性。
并且开明开放的风气由年轻人传来,再有就是这样的作品立意好的话是很容易出彩。
这也难怪为何这类作品一直经久不衰了。
我看着你的眸,那么那么深深的,如同光影的游戏在这刹那失了阵脚,如同孩童时代的质朴从未褪去颜色,如同前世相约定的密码,如同来生定要实现的梦。
我想要握紧你,哪怕我心里怕着怕着怕的要命,怕我的刻意珍惜会伤了什么。
诚然你是一定知道的。
我却无法走近,就算我们相拥着几乎觉得拥有了整个世界,就算这一秒死去下一秒也不愿重生。
可是雾气氤氲中寻得的梦幻终究如肥皂泡般脆弱。
可是世界转动得太快我们已经晕头转向流血不止。
放生108只鸽子,便真的能够赎回我们前世的罪?
其实你懂的那只是我傻傻的表白,我扬起多么美好的脸看着你,我没有说我喜欢你,我只是看着鸽子划过天空。
于是在那瞬间我们互相完全属于彼此,未来变得如此可笑因为我们自己嘲笑自己。
于是在那瞬间一切都不重要了。
世界变得如此可笑因为它嘲笑我们的爱情。
就让今生化作灰尘共付诸一江深浅,没有来生我们也能永不分离水乳交融。
一部好的情感类电影,必须注重细节。
无论是暧昧,爱意还是憎恶,都是体现于语言,行为以及眼神中。
提到这一点,我不由得想起的是《情人》里,梁家辉和少女在车上的那一幕,不需要语言,那种暧昧感就已经溢出屏幕。
回想起来,看过的有关男人之间的爱情电影有很多,女性之爱却少之又少,唯一难忘的只剩下《指匠情挑》了。
虽然如此,我更喜欢女性之爱的这种表现力,更加隐忍,更深藏的暧昧。
然而这部电影里什么都没有,俩女主之间的火花基本没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没有cp感,几个情感升温的关键时刻也只是流于表面的你侬我侬而已。
倒是植物学家爸爸挺有趣的,我还一度怀疑他是不是处女座。
他一本正经拿起报纸说:从今以后我只读我自己买的报纸。
我都快喷了!
一个有强迫症,又单纯没有什么生活能力的植物学家,萌点莫名的多。
最后,过场性地批判了一下过去对同性恋的歧视,也难得引起共鸣。
作为一名纯粹的不懂解构的电影观众,单纯地觉得这部电影内容不怎么让人动容,可看性还不如李小冉露的那个背和腿。
很意外的在5Q上下到的这部片子,已经记不清后面的说明,印象中大概是有些惊悸的感觉之类。
很久以前,还在迷科幻世界的时候,看过一个植物学女博士生命中所发生的故事,人性与植物的灵魂交融在一起,叫人无法忘怀。
于是,想下下来看一看,没有指望能下完整,更没有指望会让自己有什么触动。
没有想到,这部不起眼的小片子,竟然能走得那么远,那么深。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陈安安和李明的成长都有着相似的经历,那个中俄的混血孩子,本来应该有着幸福的童年,快乐、天真,却被一场大地震夺走了一切,不知道自己本来的名字,记忆里没有父亲,母亲的样子,仿佛没有根的植物,游走和飘荡……安安呢,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父亲,倾尽一生研究植物学,对待植物犹如圣明,而对自己的女儿,却从来没有温情和真正的理解,在他的眼里,或许只是一个助手和照顾者吧。。。
压抑,在这个本来充满生机的植物园里……充斥着人性压抑。
很多东西,如果已经成为定时,或许就会这样继续下去,然而,如果偶然加入一些新的东西,那么可能会爆发的东西,便是任何人或者事都无法控制与阻挡的了,就像安安和李明的相逢。
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些镜头和画面要表达的暧昧的意味时,我还是惊愕的,原本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果这是两个女孩天真无瑕的友谊的话,那便是纯洁美好的,但是如果要上升到爱情,上升到要挑战人类史中占据牢不可破的两性爱情的地位的话,那真是“天理难容”,是罪恶与恐怖的化身,是要坚决从人们的视线和脑海中驱逐的东西。
可是,看到她们放飞的那象征着“永不分离”的108只鸽子时的眼神,看到方丈与院长将她们的骨灰撒入湖水中时那天地之间的宁静,此刻,我相信人性与情感的真实,相信那超越一切的自然力量。
在这之下,道德法律审判都变得渺小和苍白……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陈教授吧,沉浸在自己伟大的“事业”中,与那么多灵性的植物在一起,却无法去感受自己女儿纤细柔弱的心,将自己的女儿留在身边,却不去关心她的快乐与悲伤,或许他弥留之际留下的证词,也是为了要让女儿和自己继续在一起吧……一个研究植物学者,竟然将同性恋视为妖魔,有的时候,真的让人怀疑科学到底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了什么…… 很意外的发现这部片子,谢谢它给我带来的触动。
其实,这个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单纯的背景和人物,李小冉在里面演的安安也并没有多少演技上的勾勒,可整个片子浑然一体,自然而且真实。
因为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我还不曾在身边真正遭遇有着同性感情的人,对于他们的感情,他们所遭遇的痛苦与煎熬,以及他们对于感情的真实和纯粹,我都不曾有机会感触,可是,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是超越语言,超越国度,超越历史,甚至超越性别的。
我想,只要是美的,就该值得我们去珍惜吧。。。
也就是喜欢李小冉的美。
“请帮我向国家转交枪毙我时用的子弹费,大概是8块7毛钱”......
俩女的换成俩男的这片子估计就会火了
烂尾,最烂的烂尾,不仅烂,烂到恶心。
加一星,李小冉怎么那么美!!!!!不是男的我看到她裸着躺在那我都觉得我硬了好嘛!!!!!!身材皮肤都超级好啊!!!!!不过,毫无les气场吖,哈哈哈哈哈哈
我不知道现在这件事变成什么样子,电影里太叫人窝火,什么是畸形的感情?是谁在定义?什么叫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这是生命!在这个残疾的国法、天理、人情和社会里一个生命只值7块8毛钱?
喜欢李小冉
不管女主間的親密互動還是景色,都很美。
les片之最烂。
充满东南亚风情的纸板角色充斥整部电影。
台词扯淡,剧情扯淡,还有一个蛋蛋哥你他妈的最扯蛋!
用心去理解那些美妙绝伦的植物,用心去欣赏那些浪漫迷幻的风景,用心去感受那份炽热绝望的爱情,忘掉那些刻薄的呆板的装逼的骂声吧,话说你们看到那句“同性恋是病”还会笑?!你们不觉得很悲哀吗???!!!
日!变态的法官!
花房里李小冉的身体如希神般梦幻纯美
配乐很厉害啊,特别丰富,那盛大的植物园,是个象征和隐喻,桂林山水甲天下,真不是吹的。山美水美,都没有李小冉美。那胴体,美得冒泡。尺度好大,结尾好惨。她们消失在山水间,却永远在一起。四星
她爸爸挺有特色。
也失望的很
为什么批判父权/夫权就要去妖魔化男同胞?大学教授被导演拍成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大老爷,父女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主仆之间。。
戴思杰在中國生活過嗎?
/(ㄒo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