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从冰下来,也要回到冰里去,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去职工浴池洗澡,却因为年龄大了,不被允许,这是正常的,澡堂外包出去了,却找不到两个女的陪同洗澡,却能找到单独一个女的,单独自己老婆,有些怪,那瓶酒端上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母亲的结局,三番五次被扼杀的洗澡,最后打了郑总,出了澡堂,成了泡影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钟点房洗,那是妥协,接受儿子帮忙搓澡,也是妥协,猪,牛,羊,献祭的三牲,代表了儿子的献祭,儿子的儿子要买房,旧房子卖出去了,却还需要装修费,其他儿女不在身边,另一家更是如此,我们慢慢被时代抛弃,但有些男女之情我不是很理解,或许一些底层人,会被这种“老实人”吸引,渴望救赎,在让座的时候,所有人都道德绑架那个年轻人,却紧守自己座位,母亲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心酸,人老了就真的没用了吗,洗干净了,去见你,也像献祭仪式,终于可以去见你了,没有你的每一天,世界都是灰暗的,三代人的思想造成了埋藏的矛盾冲突,加上了民族特色,让人觉得新奇,中年的儿子失去了父母,他的结局又会如何,他的儿子是否会像他对他母亲一样,去帮助他,实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冰下的鱼》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剧情文艺片。
讲述了一位老太太想要在职工澡堂洗澡,却被多次拒之门外,在儿子的帮助下费尽周折,最终如愿以偿完成愿望的故事。
电影中展现男主与多位女人之间的冲突,体现了社会现实:一个人成长到中年,形成了很多关系,除了自己的爱人,还会有自己的红颜知己,电影是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代表性。
电影中有很多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开头就采用了冷色调,从开篇就营造了一种忧郁的气氛。
同时影片开头就是一条鱼从冰下蹦出来又落回去的画面,与影片的名字以及故事情节的内涵相呼应。
三次男主在户外时开过三次车,分别是牛猪羊,每次背景都有叮的声音,叮是铃铛的声音,铃铛突出氛围与日常的不一样,是朱红兵内心的声音,突出朱红兵内心的世界,让观众看电影的时候更有沉浸感。
母亲在抽烟之前把烟嘴剪去,只抽前面的烟头,更有助于刻画人物的形象,老太太可能是以前看过自己的丈夫吸烟,剪去烟嘴的烟味道更加地浓郁,吸烟也可能是对丈夫的思念,把烟嘴剪掉,让烟草的味道更浓,这样对丈夫的思念也会更浓。
老太太看见跳出的鱼活灵活现逐渐变得僵硬,生命的存在和消失,对老太太产生了影响,鱼生命的短暂,让老太太的表情逐渐僵硬。
老太太梦境中的铁丝网是形而上的东西,代表牢笼,枷锁。
结尾朱红兵寻找母亲,角色的面部描写让整部影片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刻,镜头从正面开拍,角色的目光直勾勾地盯着镜头。
朱红兵的长镜头之后看向镜头是违背传统电影的拍摄的,一般的电影结尾不会这样结尾。
导演想给观众营造一种观众就是朱红兵,朱红兵就是观众的错觉,建造一个勾连。
电影的节奏很快,让人有一种逐步紧张到无法呼吸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会祈祷希望主角不要去遭受恶意,这种矛盾不断加大,到电影最后却突然戛然而止,给观众一种忽然一脚踩空的感觉,作者篇往往是不是闭环的,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给人更多思考,给观众一种情绪的延续,产生更多话题,是电影更加延续。
整个电影加入的背景音乐采用了民谣的形式,是达吾尔族的民歌,本来是表达劳动之后的丰收的情景,最后加入影片又加入了鼓声,形成了足够的音乐渲染展现人物内心的世推动情节的。
同时电影的拍摄方面也具有很多的深意:电影的名字体现了作者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冰下的鱼,生命是及其短暂的,转瞬即逝。
电影中任务的消失,也代表着对实现母亲愿望可能性的消失。
电影中男主去祭祀选用了猪牛羊三种贡品,猪牛羊都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是生命的祭品,代表的也是生命,体现的也是对生命的思考。
这部《冰下的鱼》作为“自媒体电影”所做出的勇敢尝试,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上世纪我国的工业重省东北省,这也为电影里重要的场景--浴池提供了合理的出现方式。
主人公赵丽华在丈夫去世几年后,患上了抑郁症。
影片中,多次出现了老人在阴暗的背景下抽烟的场景。
飘散的烟雾与周围的光线以及年老的妇女沧桑的形象,都表现了这位老人的孤独与无奈。
老人在工厂用自己的老本事工作了一辈子,却面临着工厂转型这样现实而又深刻的问题。
作为老员工,在工厂的浴池洗一次澡一直是她自己的小心愿,代表着她对自己工作了几十年工作岗位的留恋,只有在最熟悉的地方,才能心安理得地洗去一生沾染上的污浊。
可是老人年事已高,不被允许进入澡堂,想要托人关系—或许也是老人的老方式—时却发现自己以前得罪过澡堂的老板。
这一系列巧合与境况,为电影的主体,这位老人设下了矛盾。
而老人家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老人的儿子为了给下一代在北京买房而不得不卖掉了老家的房子,携着妻子与母亲住在一方屋檐下。
婆婆和儿媳之间水火不容,家庭关系紧张,更加深了老人不被下一代理解的固执与孤独。
而老人的儿子家庭关系也极其复杂,人至中年却仍然没有安定的家庭,在抚慰母亲,回忆过去,安定家庭之间反复周折的儿子,为影片添上了一种无声的躁动。
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老人的家庭矛盾。
看完电影再回忆老人的欲求,我发现老人想在职工澡堂洗澡这一小小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的背后,正是当时家庭与工作岗位和老人自身的矛盾心理所促成的。
老人思念老伴,想去澡堂再怀念一次老伴,找到一些老伴的熟悉感却又不被家人理解,遭到外人的冷落。
这正能引起我们对于现在养老情况的反思。
老人其实与小孩是一样的,在经历了一生的风雨洗礼后,他们的欲求已经变得非常简单,却被子女认为人老了应该懂事不要再去固执地追求一件小事。
影片中,老人就像一只被困于冰下的鱼,想突破冰层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老人的儿子也像一只冰下的鱼,想要帮助老母亲实现愿望却面临着重重阻隔,体现着自己的无力感。
片中儿子为母亲搓澡的片段我认为是整片的高潮,历经各种磨难,儿子最终租到了钟点房为母亲圆了梦。
在搓澡的过程中儿子回忆着人生的点点滴滴,两人默不作声,但是无声中却又饱含着一切,直到孙子要钱的电话,才将儿子拉回了冰凉的生活,压力无处不在。
他最终还是崩溃了,抱着母亲痛哭。
这部电影虽然将时间背景设定在了上个世纪,却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惊醒作用。
如今社会的工作节奏变得更加快,子女们陪伴老人的时间又变少了,社会的压力和应尽的孝道让人们难以抉择。
我们也应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启示,为己所用。
冰下的鱼,看完整片,匪夷所思,很多很无奈的情景。
男主角的年迈老母亲,一个80几岁老太太要去职工澡堂洗澡,被职工澡堂前台女拦了下来,说万一老太太因为澡堂洗澡摔倒了,赔得裤衩都没了,死活不给老太太洗还恶语相向,倔强的老太太就是死活要在职工澡堂洗澡而大闹澡堂,闹到警察上门调节纠纷,闹到男主角单位里的同事全知道他们家的丑闻。
男主角的妻子,一直婆媳关系不好,经常家里为了点妻子多用点水,婆婆妻子吵得谁都不让谁。
男主角的儿子要在北京工作,把老家的大房子卖掉,在北京出首付买了一套房,还不够,儿子总是伸手向男主角要钱,还要一笔巨款要装修房子。
男主的压力巨大,一方面在厂里赚着微弱的工资,另一方面要处理各种家庭事件。
为了能让自己的老母亲实现在职工澡堂好好洗个澡,男主和两个陪护百经周折,最后也没实现在职工澡堂洗澡,而是在一个酒店洗了澡,男主觉得自己又没用又无奈又心酸。
老太太知道儿子生活不易,洗完澡后隔天就留下遗书,说到:儿子,我洗干净了,我可以去见你过世的父亲了。
整部片子看得很压抑,很真实反应了当今社会的中年人被社会压的快窒息了。
她,曾作为厂里重大演出时的报幕员被万众瞩目;而今,她只是一个想去年轻时候工作过的厂里的职工浴池泡澡而不得的老人。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她年轻时候的辉煌,即便这样的辉煌只是从邻居大爷一厢情愿的爱慕里脱口而出。
年过八旬的她,对这样的仰慕早已心如止水。
那些墙上定格的瞬间,除了证明她也曾拥有过年轻的岁月,余下的光阴,在老伴离世后,也无法再验证什么了。
在导演张力的镜头里,由“泡澡”所引发的矛盾,漂浮于叙事的冰面之上。
为了能让八旬母亲在职工浴池泡澡,作为儿子,朱红兵用尽了一切方法。
作为职工浴池现在的所有者张总,给朱红兵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让他领上他的母亲明天去职工医院做一次体检,以证明没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二是要求有两名成年女性陪同去洗澡。
如果将这两个要求,放在整个故事线中去考察,似乎正暗合了影片的主题:冰下的鱼——在天寒地冻的冬捕节即将开赛之时,朱母就像一尾挣扎在冰面之下的鱼,渔民们已经将冰窟窿砸裂,只等鱼儿跃出水面。
是谁规定朱母在职工浴池泡一次澡,需要有两名成年女性陪同?
这是浴池现在的所有者张总的逻辑,也是“权力”的逻辑。
面对张总的令人感到“有些为难”的“强权”逻辑规则,朱红兵不得不去遵守。
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发展——朱红兵带着母亲由浴池的守门人掩护,趁夜色从职工浴池的后门进入,结果被喝醉酒的张总逮住,朱红兵将张总打落入水。
这次事件,让要强耿直的朱红兵孤注一掷,但是,执着的他,最终换来的却是彻底的绝望。
对于身体的清洁,大概是普通人最平常的一种日常。
何以到了朱母这里,变成了一项令人为难、愤懑、又绝望的一件悲惨之事?
导演在这部充满生活质感的影片里,刻意强化了一种“衰老”与“清洁”的对立。
他似乎想要通过这一微小的事件,包蕴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疫疾——赡养老人的伦理困境、年轻一族的啃老现象、中年一代的现实压力。
而所有这些在当今社会显而易见的棘手命题,通过几场对话的揭示与几次梦境的隐喻,已经纤毫毕现地袒露于世人面前:朱红兵之妻因为朱母前一晚关掉了淋浴的开关导致自己无法洗澡而与朱母大闹一场,最后摔门而出;朱红兵的儿子以看望奶奶为由回家,实则是想找到爷爷那瓶76年的茅台酒,奢求卖掉这瓶酒换一套北京的房;朱红兵年轻时候的相好,按摩店的女孩答应陪朱母一起泡澡,前提是给她上大学的的弟弟买一台新手机。
因为母亲的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夙愿——泡澡,朱红兵搭上了亲情、赔上了金钱,也葬送了男人的尊严。
以至于到最后,“山穷水尽”的朱红兵不得不亲自上阵。
于是,一个令人感到尴尬、也意外地感到温暖,但同时也感到悲凉的画面在银幕上出现——朱红兵拿起搓澡巾,面对母亲赤裸的背脊,刻意回避着母亲苍老的赤裸身躯,一下下地,卖力的搓着。
在沉默中,他已泣不成声。
《冰下的鱼》运用朴实而细腻的镜头语言,向观众抛出简练却意蕴深远的命题:我们该如何面对至亲的衰老?
如何面对我们自身的无能为力?
如何在与社会的短兵相接中不至于输的一败涂地?
就像一些故事永远不会告诉我们答案,在聒噪沸腾的生活冰面之下挣扎的这尾鱼,最终也难逃自己生命的宿命。
当盛大的冬捕节的大网已然拉开,有一尾鱼,不会是被围捕的其中之一。
朱母留下简短的遗书:她的身体已经清洁,现在可以去找她的爱人了。
冰面上那面旗帜仍在迎风招展,而作为生命承载物的衰老之躯,一步步决绝地走向终结。
晴空万里的湛蓝之下,是冰面上一个巨大的窟窿,一尾小鱼,忽然倔强地跃出冰面。
临时发现了博宇哥《冰下的鱼》观影在招募!
立刻报名!
[害羞R]一到电影院,就已经有观众在排队啦!
张力导演好有亲和力,特别真诚,为观众们都准备了两张不一样的海报,在电影院门口一张一张海报为大家签名✍️电影目前还没有能够排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呀!
其实对于影片,有共情,但因为年纪没到,更多的感受是在看别人的故事。
非常接地气的中国式家庭问题:1⃣️婆媳矛盾2⃣️儿子结婚北京买房啃老3⃣️中年男人卡在中间的压力+工作不顺心4⃣️对独居老人的照顾5⃣️婚内“出轨”……每一个都压得让人喘不过气,真实得让人压抑导演在映后说:|人总是向往更大的自由,但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其实面临了更大的枷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冰面下的一条🐟,挣扎着、痛苦着奋力跃上岸,但突然发现,岸上的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般。
我总认为,困难永远不会消失,因为战胜困难的,是更大的困难。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盲目的努力,最终都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6/5 晚7.30 深影 《冰下的鱼》 每次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后我都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很难知晓自己每在观看完一部电影后,电影中引起我的那些对这个社会上现存不符合道义的各种现象议题或是一种新看世界的角度、启发到底能在我的脑中存活多久,能深刻影响我多久。
趋利避害是一种人性的本能,选择快乐的活着也属于其中,从此我会开始惧怕喜悦,深怕自己又将再次沉溺于它,以至于当我面对他人的痛楚时我会视而不见无法共情。
确实实际目睹过有人曾在经历完人生中的低谷成功走出之后,真实的悲惨经历并未教会它珍惜,反而还滋生出更甚以往对世间的冷漠与虚伪,依旧保持着它以往看待世界只存在的狭隘眼眶,它直接用现实直观事实告诉了我,即便是苦难也并不是能给每一个带来成长的。
从此只要每遇见一种痛苦我都会萌生想以各种方式刻印在我心中的冲动,只是因为不想成为自己心中最痛恨的那种人。
这个想法已经在我心中维持了很久,只是真的实在有幸因昨晚的电影让我再一次回顾了我想法的全部逻辑链。
也非常巧昨天还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能与导演交流的活动,先总结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它真的能成为我今年上半年或许也有机会能成为今年最喜欢的电影,同时它在我心中之所以取胜的关键,是在它与我的结合感,这真的是我记忆里目前观看过最舒服的电影,可能就因为不同于以往我观看的商业片,这样的电影才能真正展露出一位导演对每一处场景的用心之处,这真的仿佛如同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向你展露着他内心最柔软之处一般,真的能感受到这位导演真的无论是在作品上,还是现场提问环节的时候都一样展现出的真诚,我非常认同导演当时说的,他说每一次观看一部电影就是一场独特的旅行,也说看电影的时候应该是不带任何预想以及一些实质的知识观念批判眼光去感受的,而确实每位不同的人观看出的电影也都是在赋予电影一条全新的生命,这段话也同与我以前有位朋友与我所诉说的想法不谋而合,不晓得我是否能也为此武断的定论这位导演性格也是同样存有十分感性一面的。
关于剧情,导演交流时也对于一些会有带有指示性符号的场景也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当时他说希望不给我们带来一些标准答案以至于限制住我们对于电影自己的看法,我真的哭死,虽然这里确实在听完一些导演个人的想法后发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确实存在有一定的偏差,电影中的奶奶看似是想生前再洗一次澡导演和大部分观众当时给出的是这是她生前想得到的一种尊严的外显体现,可能是我并未生长于北方从未深切体会过这种文化,可很奇妙的是我真的最近刚好本来想记录一点有关于洗澡的感受的本来,小时候的我一直都不是很爱干净,只要沾上洗头这回事我就会变得极其的懒惰,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初中后变得非常爱洗头,高中甚至还能保持在十五分钟之内还天天洗的程度,洗澡在我心中好像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我对于一天生活沉重能量的洗礼,每当褪去了所谓的各种束缚,站在四周封闭的狭小空间之中,任凭水花耐心的梳理着我满头凌乱的思绪,这是一个完全拥有自我的时刻,也能被解释为是我用来凝视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这个再次恢复洁净的过程,也被我视为是一次重生。
而剧中为何奶奶如此执着的想去再在厂里的澡堂洗一次澡,在我眼里这就是寻找自己最后存在意义的地方,在失去老伴后,这是她仅有能向旁人展现自我内心想法以及价值的方式,又或许是她在寻求继续延续生命的过程中实在已经堆积了够多的疲惫,从而直到最后终于得到的解脱,所以她的选择,在我眼里只是她成功圆满获得新生的答案,对我而言这并不意外,这完全是一件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是因为这部剧里有几处让我非常意外的镜头,从那个广播里出现过两次的配乐以及一些男主梦中的画面中,还能发现这个导演暗藏着,让人实在找不出模仿痕迹的创意,以及莫名在一些细节中本该属于不合时宜,可迸发出却又显得十分和谐的诙谐,这些还真是我目前为止我未观看过的搭配,这类天然的编排方式实在是无比宝贵,真心认为这位导演拥有着无穷的潜力。
而我虽然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是舒服,可内容其实还是相当沉重的,最明显的忽视无论是男主儿子对于老人真实自我的忽视还是出租屋中租客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很有趣的是奶奶和小孩的被忽视都是在寻求洗澡的过程中放大出的,最让人寒心的莫过于是只会一味的索取眼里毫无亲情的男主儿子以及老婆,以及虽然奶奶是这部电影的主轴,而她真正开口说话表达自己想法的次数少之又少,我记的可能不是非常清楚,可好像第一次真正听到她说话的时候还是她在做菜的时候,孙子带着谄媚的笑容贴向她,一开口就直击目标询问家中那瓶价值十几万能换取他在北京房子装修费的茅台存放在何处,奶奶回答后再是填补了几句再讽刺不过的客套话,她表达的次数越少,就更是代表了她是在换种方式一直在承受着眼前的失望。
甚至其实我原本还设想着以为男主也会做出一定的突破,因为后面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拒绝,真的已经达到连我都已经替他感到绝望以为他也会选择离开的地步,他的生活充斥着不被理解不被重视从未真正被人所看见,为了母亲能完成心愿喝酒舔着脸托人帮忙、儿子不管不顾的伸手就开口提出要几十万、又或是嘴上各种理解关心实则眼里只关乎利益的妻子,他们的淡漠无处不在,甚至不如一个陌生人还来得真正关乎他的死活,此刻再一次体会到被真正理解真正被看见才应当是这世上最无价的东西。
不知道在奶奶去世后男主将会如何活着,如何还选择活着的话,我猜想或许他仍会带着他自己的偏见以为仍对母亲怀有愧疚的活着吧。
很喜欢里面拍摄的冰中渔船以及梦境中男主在麦穗中开车的画面,蓝得非常漂亮非常透彻。
以及也认为饭局的场景拍得真的非常真实,但可惜这确确实实的就是职场中的真实写照。
想了一大堆希望自己都有把想记录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了,最后是准备再去补的二刷。
这很东北,剧情朴实无华接地气,节奏适中,故事娓娓道来。
中年男人的心酸,上有老下有小,又要照顾家里老人,又要养家糊口,又要资助孩子买房买车,可身体却渐渐退化,变得性无能性无力,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热血沸腾的青年,也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冰下的鱼、待宰的猪、耕地的牛、吃草的羊,全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一文不值,可它们也曾遨游过四海、梦见过璀璨星河、踏过山川大地、尝过山珍海味,但如今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小吐槽:原来一开始男主一直和两个女人有瓜葛,两条线同时展开的,一直没发现,还以为与妻子离婚后,前妻再婚了呢,直到车里出轨才看明白怎么回事儿。
还有一些场景塑造太刻意,就显得多此一举,比如开车梦父亲,母亲公交车没座,太直给了不高级。
而结尾更是全片最大的败笔,最后的升华余力不足,仅靠一句话收尾,没有把戏剧化反转推上高潮,就只能沦为平庸,让人惋惜。
冰下的鱼分两种。
一种定格在冰层里,隔着凝结的气泡影影绰绰能瞧见它瞪着鱼眼,你也说不好这神色到底算凄惶还是疑惑。
另一种呢,又断然相反,方圆数十米里偏恰好有一尺宽的冰窟窿,偏恰好让它蹦上岸,偏又恰好让它在万里逢一的盲目挣扎里蹦回水里,生命之强悍,足可用歇斯底里来形容。
其实观影动机完全来自海报:耄耋阿婆端坐静室,抽着没有滤嘴的烟,银发整齐,凝眉抿嘴。
我实在太好奇了,这太阳下到底还有什么新鲜事须让一位形容整洁的老人这样严肃以对?
显然导演也并不虚张声势,情节平铺直叙,冲突单刀直入。
东北,冬,天寒地冻,无非是裹挟在家长里短中的一张张倦怠脸孔,无甚花招,直白得带着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寒意。
这大概也是此片最妙的一点,正因其叙事角度的凛冽直给,与手持摄影的运镜形成一种奇异的互文:叙事逻辑与人物性格中决绝酷戾的成分相辅相成,但摇晃的长镜头随即又袒露出恓惶苦涩的一面,二者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之刻画言简意赅且洗练老辣。
毫无疑问,此片必属艺术电影之列,自2004年“国产电影保护月”以来,多多少少,或早或晚,我们仿似终于忘记(或说抛弃?
)了对国际电影的追逐与效仿,我们终于能放松地、信马由缰地用自己的节奏与语言来描绘这片大地上独有的符号与意象。
片子有三处符号印象极为深刻:老朱手里把玩的桔子、从后排视角切入画面中心的车载挂件,以及达斡尔族萨满鼓的引入。
达斡尔族,传说中的契丹后裔,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尚巫,拜萨满教。
达斡尔一词本意为“原来的地方”,即故土,奈何自辽起,却屡屡因边疆战事而被迫于北地辗转迁徙。
水本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圣物,此时却被抽象为另一种严酷隐喻,仿佛是为了再次验证贝托鲁奇那句“个人是历史的人质,个人不过被历史所羁押”,遑论你是西楚霸王还是人间老妪,寒潮侵袭,人的境遇跟鱼的境遇又有什么两样呢?
当评价一部电影时,请务必记住它所记录的年代、拍摄的年代与观影的年代,但凡这三者的排列组合能在时间长河里历久弥新,它必栖身优秀之列。
毋须丧气,导演诚然留下了尖锐问题,但回答这些问题也是观影乐趣之一:如何选择生活远非真正困难的核心问题,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才是生而为人的首要难题。
未过此关者,齐齐哈尔不是故土,梦里丰茂的芦苇地不是故土,重庆不是,上海不是,遥远的川北小城也不会是。
善吾死者,亦善吾生也。
文艺片太喜欢用动物作隐喻,用得好的寥寥无几,本片也不例外。
并且台词过于文本化了,其实东北话是一种高度生活化、情景化的语言,不过这已经是电影里较为还原的了,可能因为导演是本地人的缘故。
关于国营变私有、下岗潮的创痛几乎是东北文学社会意义上的母题,失去伴侣的老人去浴室洗澡这个切入点选得挺巧的,选女性陪同,延展出了儿子和生命中其他女性的故事,这个结构安排我也喜欢。
但关于中年男性的所谓困境我确实无法共情,性能力、婆媳关系、上有老下有小,这几点我真的看够了。
映后第一个观众提问,他问为什么被家暴的妻子不反抗?
为什么妈妈执着于去浴池洗澡?
也许同性别之间更容易理解吧,我不明白,我只想反问他,为什么你可以傲慢到问出这样的问题?
不过片子其实无意关注性别问题,所以我也不作为评判标准了。
关于人的尊严、衰老的痛苦、社会的变革,以及这片土地的模样,都叙写的不错,最难得的是东北没有被景观化,至少在这九十分钟里它不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真正的有人生活的地方。
这一点加半星,三星半。
祝后续公映顺利,我借着镜头里的冰河,想念我的故乡。
一般般,弱智情节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