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 filles du botaniste,在豆友口中评价不高,这是有一些原因的。
愚以为,其片名翻译首先就存有可商榷之处。
法文片名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抛开电影本身,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名字,fille充满了甜美和青春,botaniste富含着绿色与生机。
结合电影来看,fille很准确,对李明和陈安都适用,因为法文里它既可以指女孩,又可以指女儿;les更是千载难遇的巧合,除了担负的冠词使命以外,视作形容词也合乎语法顺乎情理,且一下点明了中心—虽然导演戴思杰未必在这上面作了文章—有时糊涂的解读也是一件乐事。
谈到英文片名,就让人心生疑窦了:为什么横加了一个Chinese在里边?
纵观影片本身,似乎发生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理解,与中国本身并无本质联系,况且,片中除了陈教授,他的一双儿女,以及一个只露了一次脸的法官,其余中国面孔的演员全是越南人或者越南裔(这是从演员表里推断的,愚钝如我大概也不至于将稀奇古怪的越南字母跟汉语拼音搞混吧),跟Les Chinoise à Paris 如出一辙。
而且,英文达到高中水平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儿媳daughter-in-law后边的两砣是少不了的,少掉了就只能是女儿—影片中李明的角色似乎可以界定为女婿而非儿媳?
在homo行为日益昌盛的今天,怎么称呼这些新生的人群呢?
尤其是在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趋势下,恐怕以后汉语里为数不多的可以视作具有阴阳性的词汇也将逐渐消亡了,女婿和儿媳将变成中性词。
我在片中大字幕上看到的中文片名是《植物园》,我觉得这就够了,但是流传更广的一个版本是《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这显然是从英文片名转译过来的。
翻译专有名词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从源语直译,最好不要转译,否则“巴黎”就真成“帕里斯”了;推而广之,翻译非专有名词也以译自源语为佳。
这里显然突破了这层规定,但是,我前面已经察觉了英文片名的危险之处,如此就只能以讹传讹了。
中文里,你说某甲是你的女孩,当然是说她是你的女人,只不过就年龄上产生的心理暗示来说,“女孩”比“女人”年轻罢了。
片名容易让人误解为《洛丽塔》的中国版,而不是宣传的那样是女版《断臂山》了。
而且,英文原文是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Chinese是作为Botanist的定语还是Daughters的定语,本身就有些模糊,片中李明虽然也是中国国籍,但毕竟拥有一半的俄罗斯血统。
综合考虑,还是《植物园》比较好,简洁明了,电影大多数取景还是发生在小小的如世外桃源般的植物园里的。
另外扯一句,我觉得这片子在某些情节上与《洛丽塔》相似:一个陌生人闯入,与此地的小主人产生感情,为了与其厮守不得不委身于另一个自己不爱的人,最后或有意或无意导致了一个人的死亡,最后走上了法庭。
有点牵强附会了吧,任何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当然可以从后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印迹。
吾荐2007-1-25
在百度上搜索戴思杰的资料,有几张他的照片可以观摩。
镜片后的双眼吐露出狡黠凌厉的目光,不是和善模样;站立的姿态带有一股小心翼翼的气宇轩昂,仿佛生怕踩错了点,碰倒支柱,破坏掉精心圈出来的帷帐。
那种骄傲不是贵族式的与生俱来,张爱玲只需一个微微仰头就恰到好处,将世间繁华与苍凉压在颌下,看透人性跋扈。
戴思杰说:我想证明我是个聪明人。
此话一出,自然是昭然若揭了。
证明本身意味着目的性,而证明给谁看是一个隐性倾向问题,它决定了证明的方式、过程甚至是结果——你究竟是出自何种定义的聪明人呢?
他让我想起《解放军在巴黎》中面目可疑的绿军装。
那是台湾人扮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1804-1881)的小说《坦克雷德》,被萨义德用于《东方学》的开篇。
本杰明意义上的“谋生之道”(career),是指东方会引发起西方年轻人的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而不仅仅止于西方人依靠掠夺殖民地财富以使自身利益获得满足的物质索取表层。
东方对欧洲人而言是浪漫而传奇的,“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
”正是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视角,使东方立于他者地位,是被审视对象,判定标准来自于西方(更准确的说是欧洲)。
在那里,欧洲民族的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
虽然东方激发了西方的想象和热情,但仅仅是器质性的存在,东方的谋生手段,必须满足西方要求方可成立。
具体到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上来,电影毫无疑问是西方的工业和文化的产物,其话语体系的建立自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路和规则。
尤其是身居海外的华人导演,更面临着巨大的文化立场难题,文化差异和西方文化霸权是创作的天然屏障。
大致上,我们可以将海外的华语导演划分为三类:1.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主宰下的商业制作模式。
这一派以香港的吴宇森为典型代表,在好莱坞的机制下运作。
2.欧洲中心主义视野下的个体写作。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导演戴思杰,正是走了这样的谋生之道。
3.游走于中西之间的双重视角构建。
李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西两派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双重批判。
他深谙双方的价值观念,同时保持了自己清醒的判断,这正是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所在。
暧昧的戴思杰和封闭的植物园戴思杰是一只文化蝙蝠,身份模糊,立场暧昧。
他已在法国旅居23年,却不愿加入法国国籍。
原因是害怕自己在转变身份之后无法写作,产生思想上的断裂,进而不断追问“我是谁”这个问题。
面对西方主流媒体对《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薄的指责,他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对任何政治都不感兴趣,自己的电影没有政治立场。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是自己完全站在女性立场上拍摄的一部电影。
这种说法造成的结果是,两边都不买账。
法国人说他不够“仇恨”,缺乏对现实的批判,中国人说他“媚外”,站错了队,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倒是谁也没注意到他所谓的“女性立场”问题。
可以感到,他对自身的表述和外界对他的评价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裂缝。
到底是我们误读了戴思杰和他的电影,还是他无法确认自身?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意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环境——故事发生在某座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植物园散发着诡异靡丽的东方气息。
按照开篇处关于李明身世的交待,背景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
但影片所呈现出的,却是反常态的时代图景——喇叭里播放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鹦鹉嘴里说出的是“毛主席万岁”这样的文革话语,路人的穿着也是文革范儿(军装倒是85式)。
导演是想以封闭取代常态,从而为这些不合常理的设置寻找到合理性么?
因为隔绝,所以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吗?
如果按照戴思杰自己的说法,这是一部没有批判和政治立场的电影,只是想表现女性,那么又何以安排出意识形态性极强的那些符号呢?
另外一点,影片的拍摄地并非中国,而是越南。
除了几个主角之外,大量群众演员都是越南当地人。
这些东方面孔在外国人看来想必是没有区分度的,就像在我们眼里的荷兰人和比利时人。
还有那一场场伪民俗——只要与西方不同,有差异,就姑且让它是中国的吧。
封闭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性。
在植物园中,教授是权威和规则的化身,代表了不可侵犯的秩序。
混血的李明是外来的不速之客,她打破宁静,带来一种叫做“同性恋”的病。
安安是东方女性的杰出代表,贤惠隐忍,美丽婀娜。
蛋蛋是男权的象征,有力量,强大而粗暴。
父亲对女儿、丈夫对妻子,都是专制暴力的,作为女性的一方只能屈从于冷酷森严的秩序,被剥夺了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
主角们都带有强烈的能指色彩,充满了符号和隐喻的意味,生动的人性被抽离出人物本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被所谓的“东方”层层裹缠之后的木乃伊。
安安和李明的“同性恋”,也缺乏细腻的情感铺垫而显得刻板,透着照本宣科的毫无生气。
如果这就是戴思杰所谓的“女性立场”,那只能说,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女性,我有权不认可。
制片人吕克贝松推崇其为女版《断背山》,更大程度上是出自营销策略的考虑了。
戴思杰害怕问“我是谁”,之所以害怕,也许正因为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这不是中国国籍或者法国国籍的问题,这是一种奇怪的心态在作祟。
他太想证明自己是聪明人——证明给所有人看。
他曾经尝试过拍摄一部完全的法语喜剧电影,但并不成功。
他是一个30岁才去了巴黎的中国男人,天然的文化隔膜是越不过的障碍。
《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里,他说自己讨好的是“人性”,那毕竟还有文学的光辉在,知识的力量是应该被推崇并发扬的。
那些说他“献媚”的人,自身想必也带着强烈的自卑感,认定以巴尔扎克为表征的西方理性传统是优越的,这才有了胜负之说。
但到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实在“聪明”得有些过了头——我这次放弃意识形态立场了,我不讨好了,我是无政府主义者,所有政治我都不喜欢。
这未免有点赌气的成分在里面。
这种气积聚在了电影里,那是空灵的群山、繁盛安静的植物、氲氤的烟雾、漂亮的女性胴体、宽容的孤儿院院长,甚至是心若止水不染俗尘的僧侣们都无法消解掉的一股气。
舒缓平和的河流之下,刻意的慢藏不住锋芒的蠢蠢欲动。
戴思杰身上有一种缺乏归属感的焦虑。
而一个无法用母语进行写作的作家身上的悲哀,是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
但是欲速则不达,他急于找到出路,却作茧自缚,离救赎更远了。
蝙蝠的命运是被飞禽走兽共同放逐——它太不坚定,最终连站队的机会都被剥夺。
“你来之前,我很孤独,孤独得可怕”。
电影里的安安倚柱低语,在玻璃屋袅绕的蒸汽里伸出她的手,向着前方的女人发出邀请,那个女人有灰蓝色的眼睛,像笼罩着一层轻烟。
她们在翠绿色桑叶铺就的花床上拥吻,雾气将她们围绕,细密的汗水,柔和的曲线,原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这么美。
最近想走一走文艺路线,提高一下品味,所以下了这部戴思杰导演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其实按照它的法文原名《Les filles du botaniste》,应该译成《植物学家的女儿们》,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特地搞了这么一个有点暧昧又带着异国风情的片名。
戴思杰导演住在法国,似乎已经成了法国公民,难怪这部片子里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古老雅致,但隐隐透着怪味豆似的不协调,也许因为道具和服装中和了中国几个年代的典型特征,因此让人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混乱,但总体说来,片子拍得很美,配乐尤其出色,贯穿全片的二胡伴奏带我进入那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小岛,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悄然上演。
且让我们放下偏见和芥蒂,忘却错乱和瑕疵,静静欣赏她们的故事吧。
植物学家的女儿安安爱上了来实习的混血女孩李明,为了能永远在一起,李明嫁给安安的大哥,却被那个男人发现已不是处女,她被毒打以后逃回植物园。
安安的父亲发现了她们的行为,勃然大怒,安安为了保护李明,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最后两个人被判处死刑,骨灰洒在曾经许过愿的那条江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两个女人,朝夕相对,彼此相爱,她们一起上山采草药,一起沐浴清泉,一起处理家常琐事。
深夜无人的时候,她们在林中的玻璃小屋里做一切她们在白天不能也不敢做的事。
李小冉演的安安瘦弱、清秀,表面温顺内心坚定,她的美丽在沾染汗水或糊满泥巴后更显得光彩夺目,她是一个那么适合靠近并随时被注视的女人,每一时刻,她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面孔,教人如同吸食鸦片般上了瘾,一刻都不忍移开视线。
她在小岛的植物园上孤单得成长,陪伴着脾气乖戾的父亲,这个男人关注他的植物胜于关注他的女儿,他可以疼惜娇弱纤细的花草,却不了解他女儿敏感动荡的心思。。。
直到李明的出现,她对安安来说,先是个同龄玩伴,然后是个闺中密友,最后成为亲密爱人。
在安安的世界里,小岛构成了她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她的根在那里,注定她的爱也只能在那里发芽,她不能接受太狂暴的,也不能理解太隐晦的,如植物一般绿色、天然的爱,才能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不管旁人怎么看待女同性恋者,这部电影里,我只喜欢她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插入任何一个男人都让人觉得突兀奇怪。
她们总是额头抵着额头,闭目微笑,她们同样纤细的臂膀相拥,似乎只是为了给彼此一点支撑和依靠。
在这个充满恶毒和不信任目光的世界,两个纯净的女孩子静悄悄的相爱,如同一只清水瓶里的并蒂莲,洁白也苍白,无奈得在干涸后枯萎。
结局似乎早就写好,在她们许愿一生一世不分离得笑声中,随着鸽群飞过远山,飞向不可测的天边;但其实这样也好,因为我们彼此都无法想象将来的命运,与其满目凄凉得分手,不如像这样,爱一次就是永远,天堂或者地狱,都有你常伴左右,不离不弃。
戴导演的镜头真的很美,虽然他的思想似乎还停留在5、60年代,拍这样一部片给外国人看,也许会引起误导。
因为中国并不会因为同性恋就判人死刑,也不会在90年代还满街放着革命歌曲。
让我往善意的方面想,也许他想借着环境的反差突出这段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所有的美都给予爱,所有的丑都推给爱的对立者。。。
“把我们的骨灰一起洒在江里吧,这样我们就能一生一世永远不分开了。。。
”
演员们都在用屁股演戏吗→_→李明全程“全社会欠我五百万但老子要忍”的愤青脸,植物学家全程“我在拍戏台词要一个一个字地念”的便秘脸,各种群演也都是“镜头过来了端庄端庄”的群演脸,蛋蛋更不要说就是一个行走的肱二头肌。
看到蛋蛋撸起袖子让李明戳的时候我差点恶心吐,相比起来安安多美好啊,是的全片唯一看点大概就是李小冉的脸和身材了。
李明呆滞地使得本来应该唯美的画面都变得寡淡无味,行走的肱二头肌更是直接让人反胃。
至于剧情更没啥好说的,心里刻画基本没有,感情甜蜜的反映基本靠植物学家一句一句蹦的台词“你到底在想什么!
”虽然说蛋蛋本身是个让人非常恶心的角色,但是奇怪的是看他刚出场时候应该和安安之间的兄妹感情也是有的,结果安安撺掇李明骗婚时候倒是完全没有想到骗婚对象是自己的亲哥哥呢。
全片要说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除了李小冉的脸和身材以外大概就是植物学家临走之前说的:“害死我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病,这种病我女儿和我媳妇都得了,叫做同性恋”。
这句话听起来总算给片子结尾加上一抹可悲可叹的悲剧色彩,当然这也得益于这句话不是被植物学家本人一字一句蹦出来而是由虽然同样无味的法官一字一字蹦出来。
但总之,由这句话很明显这个大环境设定是不能容忍同性恋的,然而李明和安安还真是毫无顾忌一点不担心呢,更不要说后来毫无心理负担骗婚亲哥哥了→_→还有,一开始那么热闹八床被子+能生妇女各种精心准备好了新房,到底为什么要在度蜜月时候才xxoo?
为了满足把李明吊起来的恶趣味以及两女追火车这一差劲爆了的情节就什么都不管了吗?
所以这他妈剧情也是用屁股写的吧这么一想气的我又把两星改成了一星,然而想了想小时代又改了回去最后加一条:比较两女在婚前和婚后对父亲的态度就说明杜绝办公室恋情是多么重要!
这种同仇敌忾推翻领导的小团体太可怕了!
“你来之前,我很孤独,孤独得可怕”。
电影里的安安倚柱低语,在玻璃屋袅绕的蒸汽里伸出她的手,向着前方的女人发出邀请,那个女人有灰蓝色的眼睛,像笼罩着一层轻烟。
她们在翠绿色桑叶铺就的花床上拥吻,雾气将她们围绕,细密的汗水,柔和的曲线,原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这么美。
这部戴思杰导演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其实按照它的法文原名《Les filles du botaniste》,应该译成《植物学家的女儿们》,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特地搞了这么一个有点暧昧又带着异国风情的片名。
戴思杰导演住在法国,似乎已经成了法国公民,难怪这部片子里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古老雅致,但隐隐透着怪味豆似的不协调,也许因为道具和服装中和了中国几个年代的典型特征,因此让人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混乱,但总体说来,片子拍得很美,配乐尤其出色,贯穿全片的二胡伴奏带我进入那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小岛,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悄然上演。
且让我们放下偏见和芥蒂,忘却错乱和瑕疵,静静欣赏她们的故事吧。
植物学家(林栋甫饰)的女儿安安(李小冉饰)爱上了来实习的混血女孩李明( 米兰妮·让帕诺米饰), 为了能永远在一起,李明嫁给安安的大哥,却被那个男人发现已不是处女,她被毒打以后逃回植物园。
安安的父亲发现了她们的行为,勃然大怒,安安为了保护李明,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最后两个人被判处死刑,骨灰洒在曾经许过愿的那条江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两个女人,朝夕相对,彼此相爱,她们一起上山采草药,一起沐浴清泉,一起处理家常琐事。
深夜无人的时候,她们在林中的玻璃小屋里做一切她们在白天不能也不敢做的事。
李小冉演的安安瘦弱、清秀,表面温顺内心坚定,她的美丽在沾染汗水或糊满泥巴后更显得光彩夺目,她是一个那么适合靠近并随时被注视的女人,每一时刻,她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面孔,教人如同吸食鸦片般上了瘾,一刻都不忍移开视线。
她在小岛的植物园上孤单得成长,陪伴着脾气乖戾的父亲,这个男人关注他的植物胜于关注他的女儿,他可以疼惜娇弱纤细的花草,却不了解他女儿敏感动荡的心思。。。
直到李明的出现,她对安安来说,先是个同龄玩伴,然后是个闺中密友,最后成为亲密爱人。
在安安的世界里,小岛构成了她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她的根在那里,注定她的爱也只能在那里发芽,她不能接受太狂暴的,也不能理解太隐晦的,如植物一般绿色、天然的爱,才能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不管旁人怎么看待女同性恋者,这部电影里,我只喜欢她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插入任何一个男人都让人觉得突兀奇怪。
她们总是额头抵着额头,闭目微笑,她们同样纤细的臂膀相拥,似乎只是为了给彼此一点支撑和依靠。
在这个充满恶毒和不信任目光的世界,两个纯净的女孩子静悄悄的相爱,如同一只清水瓶里的并蒂莲,洁白也苍白,无奈得在干涸后枯萎。
结局似乎早就写好,在她们许愿一生一世不分离得笑声中,随着鸽群飞过远山,飞向不可测的天边;但其实这样也好,因为我们彼此都无法想象将来的命运,与其满目凄凉得分手,不如像这样,爱一次就是永远,天堂或者地狱,都有你常伴左右,不离不弃。
戴导演的镜头真的很美,虽然他的思想似乎还停留在5、60年代,拍这样一部片给外国人看,也许会引起误导。
因为中国并不会因为同性恋就判人死刑,也不会在90年代还满街放着革命歌曲。
让我往善意的方面想,也许他想借着环境的反差突出这段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所有的美都给予爱,所有的丑都推给爱的对立者。。。
“把我们的骨灰一起洒在江里吧,这样我们就能一生一世永远不分开了。。。
”
我不知说什么。
承认这片子情节上桥接得不太流畅。
可画面的唯美实在太棒了,简直忘却人间。
可惜最后,要以她们的生命枪毙来结束,让我很揪心。
怎么会有这样的爸爸!
想起最后的那片湖,还是她们在那帮她爸爸挑最喜欢的泥...愿108只鸽子,是真有其事。
还有就是很反感某些男人的影评,再次印证脑子里还自以为是的垃圾思维。
单从画面布局来说,植物园很美,植物园的人也很美是那种说不出的舒服与大气感,整部电影都美得无与伦比。
主人公的情感也像涓涓细流一般慢慢发展起来,一个漫长岁月中孤单的在植物园成长的女孩和一个经历了地震的孤儿相遇在一座植物园,她们互生情愫,不夹杂任何的利益,喜欢所以相爱了,感情很纯粹,美好的就像柏拉图。
最后她们双双殉情之时,我感觉心头被紧紧压住了一般,很沉重…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久久不能是释怀的原因吧。
微博上无意中看到的推荐,于是就在这个凄风冷雨的阴郁冬日,让这部电影占据了我本来的午睡时间。
看完证明,只要有可以感动我的东西,这个时间就不是浪费。
按我的影评习惯,先吐槽,再抒情,省得抒情抒的大发了,就没原则了。
细分析起来,片子的BUG挺多的。
首先,时代背景。
按照片头介绍李明出生于1973年,按照她可以实习,可以结婚来推算年龄,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在90年代初,而非很多影片简介中说的80年代。
90年代初的中国和片子里真的不太一样,片子里人们的装束和状态更像60年代,会说文革时代语言的八哥能活到那会儿也算“鸟瑞”了。
其次,地点。
片子很明显不是在中国拍的,后来知道果然是在越南取景。
这些我之前不知道,就是直觉。
那种潮湿,水汽蒸腾的氛围,总是会让我想到《情人》(杜拉斯原著,梁家辉主演)。
虽然出场的人物不多,场景也简单,可我就会觉得,里面每一个人都怪怪的,那种奇怪,倒让我觉得那个混血儿没那么突兀了。
再次,人物和情节。
很多人质疑两个女主角的爱情来得突然,没有铺垫,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
我理解不了的是那个奇奇怪怪的父亲。
一个国内知名的植物学家(以致伤害他都能枪毙),这样一个人居然有各种讲究和怪癖,女儿给他剪脚趾甲,一定的时间做一定的事,喝茶得雨水泡,对女儿像对佣人。
我极度怀疑,这个女儿在和父亲十几年的独处中受过侵犯,要不也得和《hide&seek》一样整成人格分裂。
可以理解导演要制造一种沉闷甚至有点恐怖的气氛,也可以理解要表达对男权的对抗,不过同样是对抗男权社会,《末路狂花》就畅快多了,解气多了,起码是合理多了吧。
还有片尾法官义正辞严的判决,真觉得可笑得很,也许是为了煽情吧,为了制造一种不为世俗理解和接纳的压抑氛围,可是很多东西太刻意了,倒显得不真实。
——————————————————————————————————————好了,吐槽完毕,该抒情了。
我对同性恋题材从来都是不排斥的,能有更多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这一题材,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对于同性恋,我的一贯态度就是尊重,这是一个人的权利,不是病,更不是变态!
关于大尺度的问题,我觉得基本可以接受。
很多人都拿里面的所谓全裸和情欲戏做噱头,其实没必要。
很多人质疑两个女主角的爱情来得突然,没有铺垫,其实不然。
我想起了大学时看过的一本有关文艺理论的书,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唯有两个观点印象颇深。
一个是,人类最初的性欲都是对同性而非异性;另外一个就是女巫的形象大多是骑个扫帚,这个姿势大抵和女同性爱的姿势有关。
所以当李明看到安安的身体而情不自禁赞美的时候,就是一种情欲的触发,在两人的相处中,她觉得快乐,觉得有意思,自然产生爱情,没什么突然的。
虽然前面说了不少缺点,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导演营造的这种氛围。
植物园,草木葱茏,蓊蓊郁郁,这种生机盎然和女主角被压抑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片子的色彩主要是灰色和绿色,基本没有鲜亮的颜色,最大的亮色是李明和安安的哥哥结婚穿了大红的旗袍,可就是这样的大红在一片灰绿之中才显得那么光怪陆离。
那个暧昧的暖房我也很喜欢,还有二胡音乐,我每次听到二胡的声音都会想到张爱玲的句子:“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说也罢!
”似乎二胡声一起就可道尽世间苍凉似的。
最动人的地方是结尾,寺庙里的僧人和孤儿院的院长(我觉得这两个人可能就是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慈悲)把安安和李明的骨灰撒入江水中,这样她们就真的可以永远都不分开了。
她们在寺院中放生108只鸽子时所许的愿望真正的实现了。
其实她们的死是很没有道理,可是似乎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显得更有力量。
片子结束的一瞬间,突然想说句“我佛慈悲”,当整个世界都难以包容的时候,恐怕唯有我佛慈悲愿意给她们更多的同情和悲悯。
【几句废话】后来我仔细想想,这种les片也算看过不少了,至今觉得最舒服的是《蝴蝶》(麦婉欣导演,何超仪主演),可能是因为结局好吧。
特虐特纠结的是《心动》(张艾嘉导演,梁咏琪,莫文蔚主演,还有金城武,还有金城武!
);因太费脑力而没空伤感情的是《穆赫兰道》,最唯美,美到不行的是《游园惊梦》(杨凡导演,王祖贤、宫泽理惠主演,还有吴彦祖,还有吴彦祖);《雪花秘扇》段位太低,谈不上les片。
剧情简述:李明同学其人我认为李明同学在影片中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李明原本是一个正派而善良的女青年,由孤儿院抚养长大,被孤儿院公派往外地留学的(肩负把中医植物学知识带回孤儿院的重要使命)然而力同学经不起诱惑,深深陷入了一段难以启齿的隐秘恋情之中,沉迷于肉欲儿难以自拔,渐渐荒废了学业而后为了获得植物园的永久居住权,竟然还假意与植物园领导的长子最后在其隐秘恋情事发后,李同学与其恋人还残忍地将植物园领导杀害教授与实习生:包吃包住,没工钱,主要做家务,顺便学点谋生手段李明同学的身份究竟是实习生?
是留学生?
是学徒?
抑或是童养媳?
总之“教授与实习生”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回事多半只是为了给影片注入些洋气息,就好像李明同学的混血身份一样女同与破处:也许是我没文化,在我的印象中,处女膜破裂对于女同来说似乎不是必要条件同时我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李明同学的第一次呢?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玩具似乎是不太可能思索良久,终于得出结论 —— 有灵魂的人参^^洞房与蜜月:老教授召集一帮乡里乡亲又堆被子又跳祈子舞地布置新房,中国得一塌糊涂结果结完婚,小两口竟然立马去外地度蜜月了在那个年代,新婚夫妇不在“精心布置”的洞房里OOXX,偏偏要跑到外地去找旅馆开房那种感觉,就好像:吃粒巧克力,却发现是咸的结婚与地位:婚前老教授的刁蛮与权威是非常明显的,女儿学徒,全得听他的,泡杯茶都必须用雨水婚后地位变化明显,女儿儿媳都开始明着顶撞老头,分分钟给他脸色看老头凄惨地跑到外边去吃鸭掌,只因为儿媳讨厌鸭掌佛门的生意经:许愿放生,许一个愿就要放生64-108只鸽子,这个生意也实在太好做了红色的执着: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执着,比在“战死前请战友转交最后一笔党费”更诙谐的那一定是“在被枪毙前请人转交枪毙的弹药费”小结:植物园里到处是大红大绿,只要色彩丰富,不管协不协调植物园里永远是烟雾缭绕,超越时间空间,一派醉生梦死植物园里,导演带着神仙般的笑容,一边照镜子一边随意地将文化嫁接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从容地意淫着,意淫着...Permalink:http://draco-standalone.spaces.live.com/blog/cns!DFC124FAFF2221AE!1516.entry
与牛棚一样,这个植物园又成了les片中的超级滥片。
矫情的场景设置就不用再谈了,完全莫明其妙的les情欲也不用再谈了,只说说那个可怕的可笑的寺庙的设置,就足够喷饭了。
这样的滥电影真是无聊啊,为了les而les,连les是什么估计戴老师都没有搞清楚吧。
那天看电影,老公问李小苒不是挺好看吗?
怎么从来不红?
回答是:只拍这样的滥电影,红了真的就是一脱成名了!
无语
表面看是讲同性恋,且被定性为疾病——当时的认识。实质上暴露的是社会对于性别态度和对心理需求的忽略。场景和叙事结合很好,小冉和其他演员都表演到位、动人。
不管女主間的親密互動還是景色,都很美。
都是什么朋友啊,推荐这种片。。
抵制父系/夫系的电影。觉得陈教授这个角色,丧妻,在儿子的婚礼上提起妻子,又唱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安安在某种程度上接替了母亲的角色,陈教授可能也有点恋女。两个女主找到真爱,都开始摆脱自己各自的父/夫,死亡之后是由具有母亲特制的孤儿院院长为她们完成心愿。景色美,音乐也好,为什么还要被评论骂成这个样子?那不然上个世纪的法院要用什么语汇来形容同性恋?
烂片
好幸福啊!!願望果然實現了!!
李小冉太美了!
画面还可以~
其实是很美的一段爱情故事
景色还不错其他的都不好
原来是LES片啊,虽然有些做作但是拍的很美,女主角太像伊万诺维奇了P.S.李小冉多会变这么丑了
以你爱之名,因你获疾病,处你以死刑。
结尾感觉草草了事
看的时候几度热泪盈眶。想去越南旅行,建筑总有种斑驳的古典美。爱情为何非要分性别。植物园的背景设置很唯美。两位女主都美,尤其是陈安安的胴体,精致光洁旖旎,太美好。越南风味浓郁的电影。
也失望的很
过于刻意的电影...一切情节都有设计的痕迹...牵扯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居然连见到死去母亲的鬼魂从而得之以前姓名这种灵异片的东西都出来了...法院那段把观众都当白痴了...
爱得莫名其妙,但小冉美得难以置信~
剧情和爱情都很牵强。但李小冉的外形和越南的风光都没的说~
画面美,剧情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