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有谁注意到这张图后面的地图了么,地名都是加拿大toronto地区附近的。
地图改了,地名都一样。
整体应该可以给到4.5左右。
剧情和想表达的内核有点破碎,叙事节奏也不是最舒服。
但是画面极其精美,个人风格浓烈,对于画面构图、光线的把握简直是信手拈来,帧帧艺术品。
看的时候只觉得动画真是非凡想象力的最佳载体,画面配合音乐是大杀器,教人心神往之。
摄影基于现实世界的局限相较之下真的没那么多自由度,创造的可能性是没有动画那么大的。
所以还是叹服动画的魅力。
关于剧情:有几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讨论人和机器人本质之别时,革命者说“人是有情感的,失去了情感我们什么也不是”。
联想到之前另一个插画师提到“情绪是创作的永动机”。
我很有共鸣。
澎湃的心跳让生命鲜活生动,情绪和情感让人觉得切实地“活着”。
还有一段剧情关于战争。
一阵铺天盖地的硝烟四袭世界崩坏过后漫天飞絮飘飘扬扬。
飞絮既像寂静纯洁的鹅毛大雪,又像未烧怠的残骸余烬。
到底是什么,答案未可知。
还有一段剧情是革命者抓到男主询问来因为何,男主提及叔叔是一名记者。
革命者A一听记者觉得可以借助力量一语道破真相,星星之火燎原。
革命者B不同意,觉得男主已被高层势力追杀收留只会引火烧身。
然后这段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B说(收留他)这是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影响生死存亡的事情,不是笑嘻嘻拍张照片的事情。
A说至少我可以选择如何赴死,I want to die as a revolutionist我想以革命者的身份死去。
太酷了这段对话。
关于音乐:我从来没想到爵士可以这么搭配剧情和动画食用。
实在太精妙了。
真的打开了新世界。
看到片中人类因为机器人而失业,不禁开始思考机器人制造出来是为了什么?
机器人不是为了人类更便捷的生活而存在吗?
但是现在当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而本末倒置了。
人类总是充满了矛盾,一边想利用机器人高效率、不眠不休的工作,一方面又思考机器人会不会有感情,不能那样说击杀就击杀,貌似也想给它们人文关怀。
我也认为机器人是能够模拟出来人类的情感的,甚至就像侦探伯伯想的,机器人就像只狗一样,会对人类保证绝对的“忠诚”。
当然如果机器人不会影响到就业的话,如果有一天机器人能发展到那个程度,我说不定会像喜欢狗狗那样喜欢他们。
我可能算是冷漠的吧?
觉得电影中的对机器人做的没什么。
换一种说法,你的上一部电脑或是上一个手机现在在哪里?
有机会卖掉它你会卖吗?
哪怕买它的人想把它砸了也会卖吗?
别说砸了,恐怕大多数人不用的手机被磨成碎末都不会有什么感觉吧?
电影中的机器人只是披着一个人类的外壳,被枪击中的时候显得比较残酷罢了。
你可以对机器人保持尊重,不随意伤害,但是如果有一天这些铁皮罐影响到你和家人的工作和生活,你确定会不出手吗?
你在电影中看到的是人类击杀机器人,但如果真有现实,被机器人射杀的人类一定是更多的,毕竟机器人可比人类厉害多了,而且战争武装机器人是最能被人利用,赚更多钱的。
有时候觉得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像温水煮青蛙,先取代一部分人类职业,然后再一点一点慢慢取代更多,直到权力被极少部分人掌握。
那时候那极少部分人说不定也还是会打着“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的旗号,然后让机器人把大部分人类当米虫养,但是人性就是自私和不满足的,贪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贪得多,哪怕贪的钱他已经花不完了。
而资源是固定且有限的,你给了“米虫”越多的资源,自己获得的就越少,所以掌握权利的人会慢慢减少分给“米虫”的资源,直到“米虫”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开始出来打工赚钱,又发现工作全被机器人取代了,人类没有多少赚钱的机会了,但人在越来越多(尽管发达起来的一些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出生率逐年下降,但世界上更多的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有多高看东南亚就知道了),于是“前米虫”生活不下去了,只能开始革命,但这个时候科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冷兵器对战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热武器,一点胜算都没有。
电影中蒂姆是一个很可爱且可怜的机器人,她没有被人类输入什么命令,没有欲望,是那个昏暗的时代唯一的“白纸”,所以大家能在她身上感觉到圣洁、纯真。
在她心里,健一就是他的爸爸,是她醒来之后对一切都很懵懂的时候教给她了一些常识,是第一个遇到的人。
“我是谁?
”蒂姆一直在问自己、问别人,对于机器人来说或许没有被输入指令、被人类命令或许也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我不知道她会不会感到迷茫、感到痛苦,但人类觉得她会,因为人类本身有这种情感。
机器人会流泪吗?
我不知道,但是蒂姆哭了,罗顿说她的全身都是用机器制造的,那为什么会流泪?
或许,跟她的程序设置有关,比有感情的机器人更有意思的是有感情机器人的程序。
我相信在那一刻,她是真的感到痛苦的,可是——充满嫉妒心的说,是人都会有感到痛苦、迷茫等难过的情感出现,而机器人就感受到这一下子怎么了?
她就痛苦这一下子难为她了?
还是那句话,我对机器人的的上限是把她当狗。
(但是我家的狗比不认识的人都重要)蒂姆说人类对机器人很不好,机器人很可怜,但人犯罪了尚且要判刑,吸那啥了也要进去,机器人犯错了就可以饶恕吗?
那这和“坏人成佛只需要放下屠刀”有什么区别。
蒂姆联机后做出的毁灭人类的打算确定是公平的吗?
她有没有去看看更底层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底层人要经历什么痛苦?
说不定比机器人还惨。
我想不出来的问题是,所以机器人是想像人类有人权一样,机器人争取“器权”吗?
再换另一个角度,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走过多少弯路,踩过多少坑儿才得来的,机器人这是想通过卖惨直接促成“器权”的建立?
说出来革命先烈都得吐血吧?
电影是很好,很感人,某些画面很有氛围感,让观众情感代入很强,但就电影所表达的问题,我持冷漠态度。
神回铁臂阿童木。
比起超现实主义的德国电影,还是以与现实有明显区隔的动画表现更能让我接受。
除了人造人蒂玛在不断寻求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其他人物都性格鲜明,一目了然的身份角色和动机,不至于让观众死亡过多脑细胞。
其实故事很简单,人物不过已无公信力的统治者、试图利用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公爵、公爵的父控偏执狂养子、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和其侦探叔叔、承担各色功能的机器人、反机器人的人类劳工革命党以及超人类蒂玛。
美妙的是穿插在这些人物之间的矛盾:统治者和公爵的权力之争,机器人和人类劳工的生存之争,偏执狂养子单方面和蒂玛争夺“父爱”之争,最后是蒂玛的自我身份认知之辩。
导演大友克洋将这些命题取其轻重地糅杂在一起,最后借不同人之口发出探问:“人类为何都用暴力来解决纷争?
”“为什么机器总是被人类伤害?
”“人类和人造人的本质区别在哪?
貌似答案是爱与情感。
是吗?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这个美好的答案。
起码健一拼了命的想要救已面目全非露出机器骨骼的蒂玛时,我狠狠流泪。
我被深深打动。
所以无需证明,我是血肉之躯,骨肉受伤会疼痛流血,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一颗能够共情的心灵。
最后蒂玛接入电脑,失去情感记忆要毁灭人类,世界在坍塌崩坏,健一眼中只有坠落的蒂玛,而背景乐是《I Can't Stop Loving You》,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事了。
不得不说这电影拍得太没意思了,我全场情绪几乎是没有波动的,照着原著拍能拍成这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推迟了那么多年才搬上荧幕甚至都没有什么制作技术上的亮点。
我不瞎,能看见画面是相当优秀的,但这已经是二十一世纪的作品了,依靠线稿和原画的基本动画制作早就到位了,这部画面好纯粹是资金充足,平心而论,业内过半的制作人都做得到这程度,只要资金充裕。
电影后半段涉及了对死亡和灵魂的探讨,但完全没有一点点深度,可以说就是在表面进行了一点点的剐蹭,没触及话题核心,甚至是我觉得我想多了的程度。
电影的最后清洁机器人递给了建一一个特殊的零部件,告诉他这是蒂玛。
手冢治虫本职是医生,从上面这个情节来看我是有理由相信,他对于“灵魂”的观念受了衍生于早期解剖学的假设,即如果灵魂真正存在且和生物绑定,那就该有某个器官有着承载灵魂的功能,这个观点完善后成为了探讨“灵魂”问题的二元主义。
相对的是伴随着人类从解刨学角度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器官,从而产生的物理主义,物理主义是否认灵魂存在的,即人类肉体本身就是具有特定能力的。
本片设定上是遵循二元主义的,毕竟二元主义在机器人身上非常好用,某个对应的零部件赋予机器人模仿人类行为的功能,有个实体部件,或者通过信息方式进行保存--最后收音机传出的声音。
手冢大神的原著,大友克洋编剧,林太郎监督,应该是不错了的。
不过仍然显得太简单了……看完后唯一觉得塑造得不错的人物竟然是大友克洋自己加的……比较ft手冢治虫原著的意思我觉得关键在于塑造这样一种世界观,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子达到了。
其实更喜欢宫某的画面的这一部的颜色不那么绚丽,人物不那么清秀俊美可是,很感人的情节很多年前看的但至今仍记得小女孩叫小男孩爸爸的时候心里复杂的感觉觉得又好笑,有些甜蜜,有些悲伤我相信人生来是恶的所以没有很憎恨但是很悲伤当看到女孩失望,破败,掉落......那一首i can't stop loving you苍凉的苍老的男声应该不搭调,却把那场景衬得让我记忆到现在
色彩华丽,音乐也让人非常舒服。
关键的是和宫崎骏的动画比起来,大友克洋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
宫崎骏的影片,更多的是天马行空的幻想。
而大友克洋的这部作品则更多的是华丽的构图及更多的工业时代的场景。
一种另类的科技文明,一种旧工业革命风格的世界。
通过这部影片,让我了解到,日本的动画电影不仅仅有宫崎骏。
也让我突然发现,自己更喜欢的是大友克洋的风格。
无论怎么样,欣赏这部影片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也是这部影片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以此纪念我第一次接触的大友克洋的名作。
以上的评论可能有失公允,毕竟我也没有很多接触大友克洋的作品,也许更多地接触以后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么?
算了,不管怎样,总之,我,很喜欢,呵呵。
首先,这部片子分这么高我相信还是有人真的很喜欢的,就是我的逼格太低,实在是欣赏不了哎。。。
前一大半段我都不知道电影到底在说些啥,看完了还是没能明白他们到底要干啥。
莫名其妙的,都莫名其妙,洛克莫名其妙的,公爵也莫名其妙的,革命者、机器人、后面毁灭世界也是。
色调好闷,情节好拖,要不就是跳的太乱,反正那个洛克就是莫名其妙的,哎,就是这种看了好久都不知道讲什么的电影最讨厌啦,如果最后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点子倒还能加点分咯,可是就是结局什么的都猜得到,但是不知道情节讲了些啥。。。
有种高中刚毕业那会跟着个物理系的学姐追EVA的装逼感觉,明明也是不知道在讲啥,也是这暗黑的调调,唔,还上升到世界观的角度,哎,没那么幼稚了,也不会做那么蛋疼的事情了。
唔,他们都是大师咯,多给个星吧,不喜勿喷
这个电影很明显有太多1927弗里茨·朗拍摄的《大都会》致敬的成分了,或者说,这个电影就是对弗里茨·朗版的大都会致敬的电影。
我无可否认1927《大都会》在影实在中的杰出位置,但这部电影或许也可以在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大都会从始至终都不能说话,它是雷德公爵还有一群处于上层阶级居住的地方,是古代神话中的通天塔或者说是被神摧毁的巴别塔,它成为了权力、欲望、控制等等的中心以及象征,也代表了一种集权主义性质的社会自由主义。
我并不认为大都会是法西斯性质,或者说,有两个方面,一是他是单对机器人的法西斯主义,二是它在蒂玛掌权后渴望变成法西斯性质,而在影片开始,侦探与健一对话中可以得知,大都会仍然是要使用国际条款,处于国际社会制约之中的。
《大都会》中有两个线交织着存在,两个线中又各有两个阶级。
明线是雷德公爵代表的上层阶级社会以及处于下水道世界的下层阶级,暗线是蒂玛为主的机器人社会以及人类社会。
这里有个问题,可能是为了突出影片中的矛盾,作者并不认识穷人会推翻上层阶级的统治与压迫。
未来的社会属于上层阶级。
他们的革命已经被雷德公爵看的一清二楚或者说是失败的。
在明线中,机器人是贯穿于两个阶级之中的,而这两个阶级一个认定机器人为他们实现统治的工具、为玩物,一个是对机器人产生敌视,但都认为机器人是人类奴役的对象,这种差别使得机器人成为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被给予上层阶级的,而下层阶级想要打破绝非易事或者说根本不可能。
蒂玛作为一个机器人,原本是被上层阶级视为希望产生如同法西斯一般的大棒而统治人民,但这里的蒂玛成为了有‘意识“的机器人(我不知道这里该把它认定是人工智能还是更高级的生物),是机器人,也是人类,而成为了她口中的超人类。
在她掌权以后,她也给了机器人她的所认为的”意识“,被奴役阶级开始反抗人类,就像阿西莫夫所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里,暗线开始展开。
但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尾,不怎么尽善尽美,像极了一切通俗小说以及经典电影的结局。
它以爱情给予了故事终结,但爱情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你给一个掌权到极致,已经疯了的人说爱,他真的会听吗?
无非是痴人说梦。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爱能改变一切吗?
最后录音机里传来的“我是谁似乎是作者对结尾进行的补救,或许他想再度引起我们思考。
机器人可以成为人吗?它们难道只是人类奴役的对象吗?
当他们有了人的意识,会看出两者的不同吗?
他们又会怎么做?
我或许可以预想到雷德公爵被打败事件的后续,人民会发动起义革命 ,但他们走的或许还是雷德的老路,机器人再度成为奴役对象,人与机器人和平共处永远只会在小说中存在。
这部电影就像是《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世界的预言,但我希望永远不要成真。
但未来尽在眼前,这个世界迟早会到来。
我能等待的,可能是希望世界毁灭。
非常搞笑!某些地方处理的比电影更紧凑优秀
剧情虽然改的合理了,但好像弱化了女主,前半部分无聊后半部分精彩喜剧,后面的歌很好听我溺爱剧情改编,很喜欢青春校园中声调很高的女声。
这辈子最喜欢的电影
依然是该死的翻译、
我是看得很欢乐。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剧情非常一般,但是女主的成长还是可圈可点的,这部真的体验到了音乐剧演员都是魔鬼,从此不能用正常语调说出omygod
百老汇舞台剧
..太二了...
老片。。
麻麻喜欢
很悍的粉红色~!!
真心励志 学习的榜样 另女主现在依旧这幅模样~ 美~
好粉啊~~~~~~~~~
最后的求婚很cool
就。。看得很开心就够啦!
Brava!
外教安利的,要写观后感的。
可看可不看
gay and European那段太经典了!还有walking porn也是哈哈!歌曲都很轻松愉快,爱情也很甜美,比电影更合胃口。